02.29 江南美食為何愛“攀親”乾隆?四款傳世小面誕生得有點“囧”

據記載,大清乾隆爺曾經六次下江南,於是,很多江南的名小吃都喜歡和乾隆攀親,自抬身價。

筆者查閱資料時發現,一些傳世的麵食似乎都是在乾隆皇帝飢腸轆轆,製作環境有點“囧”的情況下誕生。

恰巧去年在蘇州旅遊的時候,吃到了其中一款奧灶面,發張美圖饞一饞諸位。


江南美食為何愛“攀親”乾隆?四款傳世小面誕生得有點“囧”


灶上的奧妙——奧灶面

關於“奧灶”二字,歷來眾說紛紜。傳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時,途經崑山遊覽玉峰山景後腹中飢了,於是來到這家小麵店吃了一碗紅油爆魚面,覺得味道無比鮮美,忙讓太監打聽烹製方法。但由於語言關係,太監似懂非懂,無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紅油麵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奧妙。”乾隆一聽哈哈笑道:“面灶奧妙,奧妙的面灶。”從此這莊小麵店就有了“奧灶面”的美稱。

另一種說法是:顏復興麵館又小又舊,店內光線暗淡;陳秀英年紀大後手腳慢,眼睛不仔細,因此被老吃客戲稱為“鏖糟面”。鏖糟是崑山土語,就是不太乾淨的意思。誰知這個怪名稱反倒使它不脛而走。


江南美食為何愛“攀親”乾隆?四款傳世小面誕生得有點“囧”


鍋蓋掉進面裡——鍋蓋面

鎮江鍋蓋面源於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在西津渡穿著便服上了岸,帶著一名隨從來到一家麵店,一迭聲地催著要吃麵。

店主是夫婦倆,那天正好開張得晚,男的心急火燎地“跳面”、切面,女的手忙腳亂地下面、熬汁、做澆頭。忙中出亂,張嫂子把小鍋蓋扔到了大面鍋裡。誰知面做出來,飢腸轆轆的乾隆吃了,直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到廚房去看那面是怎麼做出來的;卻見小鍋蓋漂在一大鍋麵湯裡,恍然大悟,說:鍋蓋的味兒好啊!


江南美食為何愛“攀親”乾隆?四款傳世小面誕生得有點“囧”


船女小手代替擀麵杖——貓耳朵

乾隆皇帝喜歡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杭州在西湖上興致勃勃地遊湖觀景,興頭正濃時,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沒想到雨勢太大,這一躲就是好幾個時辰,乾隆皇帝太餓了,於是叫來船伕詢問可有吃食。船伕答曰:“有面無擀麵杖,無法做面。”

正當所有人一籌莫展之時,船伕的孫女見自己心愛的小花貓臥在床上,豎著兩隻小耳朵,她靈機一動說:“沒有擀杖可以用手捻!”

於是小姑娘手腳麻利地將麵糰揉捻成塊,狀似小貓的耳朵,十分的小巧,然後將其煮熟後再澆上魚蝦滷汁呈給乾隆。乾隆一見形狀便已覺得玲瓏別緻, 吃後更覺得鮮美無比,便問小姑娘這是什麼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皇帝回京時將小姑娘帶入皇宮中御膳房,專職製作“貓耳朵”以供皇帝及嬪妃品嚐,自此“貓耳朵”便成了一道北方名點。


江南美食為何愛“攀親”乾隆?四款傳世小面誕生得有點“囧”


淮安偶遇無名面——陽春麵

相傳乾隆27年,陽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開了文武百官,帶著汪廷珍在城內到處轉,來到了一個麵攤坐下來。很快他看到小二端上一碗麵條,根根利落,淡醬色麵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乾隆連吃兩碗後才想起問這面叫什麼名字?

攤小二說:“沒名字,就叫光面。”乾隆遂抬頭極目遠眺,只見西斜的陽光灑在京杭大運河上,河面波光粼粼,船隻來回穿行,美不勝收。汪廷珍見狀,忙叫小二快請來文房四寶請皇上題款。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稅收很多,貢獻很大,現在正是陽春三月,這個面就叫‘陽春麵’吧。”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稅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生機勃勃;又像這麵條一樣,連綿不斷。

汪廷珍聽後趕緊叫人拿來筆墨紙硯,請乾隆御筆賜名“陽春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