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杜月笙死後葬在臺北,陵墓多年無人問津,不相識老人為何掃墓三年?

shoujiweitu2961


杜月笙這個人很多人都知道,知道他是一個黑幫大佬,在舊社會的上海,幹過很多傷天害理的壞事兒,與黃金榮和張嘯林並稱上海灘三大佬。儘管是齊名的三個人,其實杜月笙的實力還是要更勝其他二位老大的一籌,而且杜月笙屬於後期之秀,他起家的時候,黃金榮和張嘯林早都成名了。

杜月笙和他們二人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雖然都是壞事做盡的黑幫老大,但是杜月笙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仰,不是這些人喜歡壞人,而是杜月笙雖然心狠手辣,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做了不少收買人心的事情。

比如上海有一次工人大罷工,法國人搞不定就來找杜月笙,杜月笙瞭解了情況,原來是法國人給的工資太少,工人無法保證生活,這才選擇了罷工,於是杜月笙這次沒有充當法國人的打手,而是婉言拒絕了法國人,說他杜月笙沒本事擺平這件事情。法國人最開始不以為意,你杜月笙不管,我找其他黑幫老大不就好了嗎?

結果法國人多次碰壁,因為杜月笙說辦不了的事情,其他黑幫沒人敢接,於是法國人又厚著臉皮來找杜月笙,杜月笙這次沒有拒絕,畢竟和法國人翻臉的事情他還不敢,於是杜月笙說工人們要求工資漲一倍就復工,其實工人們要求漲30%,杜月笙覺得太少,於是就多要求了一些,最終法國人決定漲7成,這件事情才算結束。但是有一個條件,工人罷工期間的工資不會給不,工人們欣然同意了,畢竟漲的錢遠超出了預算。

杜月笙一聽不發工資,就和工人們說道:“罷工不給工資正常,但是每個人卻都要吃飯,他們法國人不發工資,我杜月笙給你們發。”於是,杜月笙那一次拿出了30萬大洋給工人發工資,這一次舉動,幾乎交下了整個上海灘工人的交情。

其實杜月笙在金錢方面確實大氣,他也確實有講義氣的一面,斂財杜月笙是一把好手,散財,杜月笙更是頂尖的高手,這一點,在杜月笙還沒發跡的時候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早在杜月笙剛剛來上海灘混的時候,在一個水果店給人家賣水果,後來水果店老闆苦勸無果之下,杜月笙出去混社會了,加入了青幫,用杜月笙自己的話說,他想幹大事,不能窩在水果店。

當時的黃金榮已經是黑幫大佬了,杜月笙機緣巧合之下加入了杜月笙的幫派,但是他這種級別的小混混,根本都沒機會見到黃金榮,偶然有一次機會進入黃金榮的府裡,還是依靠了他在水果店裡練就的削梨皮技巧,他削的梨,皮從來不會斷,又薄又長,因為這一點,被黃金榮的媳婦看上眼了,於是經常來府裡伺候,算是和黃金榮等人混了個臉熟。

黃金榮的媳婦林桂生,是一位黑幫女大佬,沒有她就沒有黃金榮,所以黃金榮對林桂生一開始很尊敬。有一次林桂生病了,醫生看了以後,說需要有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伺候,沖沖陽氣,於是,這個人選定了杜月笙。杜月笙對於機會的把握真的厲害,在林桂生生病期間,伺候的絕對到位,一個人24小時伺候,從洗腳水到上廁所的盆,只要是他方便做的事情,全部在林桂生還沒開口之前就做好了。

等到林桂生病好之後有心培養杜月笙,但是卻在之前給了他一個考驗,於是,她帶著杜月笙去她開的賭場賭錢,林桂生先走一步,杜月笙自己在那賭,在林桂生的安排下,杜月笙一夜贏了2000多大洋,這樣的鉅款一般人恐怕難以把持,但是杜月笙卻如數交給了林桂生,一個大洋都不少。林桂生看到後很欣賞,就對他說,你贏的錢你自己花吧。

杜月笙謝過之後連夜回到了水果店所在的地方,他把錢分給了水果店老闆,幫助過他的人,還有和他一起打工的人,借過他錢的人,還有家鄉和他一起出來的兄弟,把錢都分給了他們,一個大洋沒留。

第二天,林桂生問杜月笙錢都幹什麼了,林桂生本以為他會投資、買房產,或者找女人,這些都能理解,當林桂生知道杜月笙是如何處置那些錢的時候,林桂生深深地看了杜月笙一眼,她知道,上海灘未來一定有他杜月笙一片天地。

事實上,林桂生也沒看錯,杜月笙不僅混了起來,在日後還對落魄的林桂生多有幫助,成了這位上海灘黑幫第一女大佬在晚年唯一的慰藉。

諸如此類的事情,杜月笙沒少做,也結交了不少人,雖然壞事沒少幹,但是名聲卻保持得不錯。在他死後,杜月笙的骨灰被他的四姨太帶到了臺灣,雖然沒能完成他葬在上海的遺願,但是他在臺灣的墓葬卻面向上海,也算了了心願。

杜月笙的四姨太死後,墳墓無人打理,逐漸荒草叢生。有一次,一位老人路過,看到了杜月笙的墳墓如此荒涼,一時間悲從中來,伸出援手幫助杜月笙的墳墓打掃得乾乾淨淨,這一打掃就是三年整。原來,這位老人名叫李開明,老家是江蘇人,對杜月笙有所耳聞,不忍心看到曾經叱吒風雲的人落得如此下場,於是出於好心幫助杜月笙的墳墓進行了清理和維護。


野史日記


杜月笙在香港臨終之前對家人朋友說過,他活著的時候因為氣喘到不了臺灣,等他死了,也要將他葬到臺灣。

他不是不想落葉歸根,也不是不想葬在上海,可是,蔣退到了臺灣,後來又看到了黃金榮拿掃帚掃街的淒涼晚景,他實在是不敢回上海呀!

所以,他又說了一句,將來上海“光復”,你們可得起出我的棺材,將我的屍骨帶回上海,然後葬在高橋。

只不過,杜月笙的這個意願至今也沒實現,從1951年8月病逝於香港,後來他的棺材被用船運抵臺灣,後於1953年6月安葬在了臺北汐止的尖頭山麓的墓地中,已經過去了68年,他的屍骨仍然還逗留在臺。

杜月笙泉下有知,恐怕心中也會又心酸又無奈又淒涼吧!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杜月笙雖然有好幾個兒女,可是,他死去這麼多年之後,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雜草,最後卻是一個曾經素不相識的人為他辛辛苦苦掃墓數年。

1951年杜月笙病逝之時,他的門生和朋友為他操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出殯之時更有千人冒雨相送,葬禮所花費的錢竟有十萬港幣之多,無數人紛紛為他撰寫悼文,香港媒體報社也紛紛刊載他的生平事蹟,可謂一時盛況。

可是,誰又能想得到他的墳墓竟然會破敗至此,縱然他叱吒風雲數十年也終究逃不過人走茶涼的結局。

為杜月笙掃墓的人叫李開明,這是一個和杜月笙一樣懷著遺憾和憧憬來到臺灣的人。

李開明偶然來到了汐址的尖頭山,突然想起幾十年前在縱橫上海的“海上聞人”杜月笙便葬在此處,所以便想去祭拜一番,誰曾想當他找到杜月笙墓的時候,入眼的卻是一座沒人打理的破敗不堪的墳墓。

他抬頭一看,看到了墳頭上深深刻著的四個字——義節聿昭。

李開明恍恍惚惚想起了杜月笙曾經的所作所為,頓時為這四個字所感染,於是決定為杜月笙掃墓,讓杜能夠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在此長眠。

那麼,杜月笙究竟有何作為,竟然能夠讓蔣介石在他死後為他親題“義節聿昭”四字輓額,又能夠讓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心甘情願地為他掃墓呢?

杜月笙一生事蹟頗多,雖然他曾經也只是社會底層中的一個小人物,用他自己的話是一條泥鰍,可是當他崛起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卻能夠令無數自詡上層人士、文化人士汗顏。

在此,便說說他的兩樁讓人熱血沸騰的舊事,看看他能否當得上“義節聿昭”四字,又值不值得李開明為他掃墓。

1932年1月18日,日軍突襲駐滬的蔡廷鍇地是八路軍,挑起了“一二八淞滬抗戰”。

當時,日本為了能夠儘快打垮蔡廷鍇,從而控制上海,制定了一個計劃,派一部分日軍借道法租界,繞到第十九路軍的右後側,打蔡廷鍇一個措手不及。

杜月笙第一時間獲知了此時,他一方面將消息告訴蔡廷鍇和吳鐵城,讓他們做好防備;一方面又怕國民政府外交部的照會還沒抵滬,日軍的陰謀便已經得逞了,所以他迅速出面召集各國領事開會商討日軍借道法租界一事。

各國領事原本已經在日本人的威嚇下默許了日軍借道一事,但是杜月笙卻氣得拍案而起,怒吼一聲:“好,東洋兵可以進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國人。你們儘管通過這個議案,不過,我杜月笙要說一句話:只要議案通過,我請日本軍隊儘量的開來,外國朋友一個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兩個鐘頭以內,將租界全部毀滅!我們大家一道死在這裡!”

杜月笙這句狠話一出,各國領事紛紛被嚇住了,哪還敢讓日軍借道?

他用了一句話,便化解了第十九路軍的危機,他敢說這麼一句話,也可見他愛國之心之赤誠,這句話很燃!

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在即,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日內瓦返回日本途徑上海的時候,突然決定下船去拜訪拜訪杜月笙。

永野修身如此高位,為什麼會專門去拜訪杜月笙呢?自然是想拉攏杜月笙,然後利用杜在上海的威望和影響力去操控和統治上海,同時也能利用杜撈錢的本事為他們撈錢。

所以,他一見到杜月笙,便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投資三千萬日元,和你合作開一家“中日建設銀公司”。

永野修身拋出這塊魚餌的時候,認為杜月笙也抵擋不了這誘惑,誰知杜月笙卻搖頭說道:“我是中國老百姓,無錢無勢,永野部長先生未免太抬舉我了。”

他聽完杜的話,又以為是杜月笙嫌魚餌太小,所以急忙改口說:那麼銀公司由你一個人開,我們出錢,如何?

對於這三千萬的誘惑,如果換成了張嘯林的話,恐怕早已經點頭答應了,可惜杜月笙不是張嘯林,所以杜月笙還是搖頭拒絕了永野修身。

後來,日本人一看杜月笙太不識相了,日本特務頭頭土肥原更是乾脆派了一架戰鬥機飛到杜公館上空盤旋,想以此脅迫杜月笙向他們低頭,但是杜月笙始終不為所動。

最後,杜月笙更是在日本特務的眼皮底下,冒著生命危險離開了上海,去了香港,然後一頭扎進了為抗戰提供後方援助的事業之中,可謂傾盡家財矣。

這樣的杜月笙,當不起“義節聿昭”四個字?當得起!

這樣的杜月笙,值不值得李開明為他掃墓?值得!


寧糊塗


我讀過他的傳記,三四遍吧


用戶7146830074286


說到上海灘黑幫,人們立馬想起陰險、毒辣、殘忍這些字眼,豈不知黑幫也是三教九流分等級的。

有的只知道打打殺殺對誰都橫眉冷對、殘酷無情,像梁山的李逵那樣;有的仗義疏財,不欺負弱小,像意大利的黑手黨一樣,這就是盜亦有道。

以前我們老家有個所謂老大,不僅敢對比他厲害的人出手,也敢對弱小的人出手,不分對象。有一年春節他去岳父家拜年,到村裡一個檯球廳打球不付錢還罵罵咧咧,最後操傢伙打了起來。

這廝從屋裡一直打到大街上,凡是勸說的,拉架的都照打不誤,連老大爺、老太太都不放過,他過去之後,躺倒一大片。

我們村裡還有一個在外面混的,名叫小剛,人長得非常斯文,都知道他在縣城開KTV,還有一家規模很大的運輸公司,他的名頭不僅在當地很響就是在省內外也非常吃香,省內那些濫罰款的人,只要看見標有【小剛的車】的車隊,都要禮讓三分。

但這個人在家鄉從不亂來,對長輩非常客氣,對相親非常豪爽,只要村裡誰家辦紅白事或者家裡遭難了,都要過去送錢。誰出門遇事給他打電話,他都要妥善處理。這樣的大佬手黑心不黑,杜月笙就是這種人。

杜月笙文質彬彬,不像黃金榮那樣冷眉冷眼煞,也不像張瀟林那樣凶神惡煞。相由心生,杜月笙跟一般黑道上的人不一樣。

首先聲明,這裡沒有洗白杜月笙的意思。

杜月笙在黑幫林立的上海灘能夠混出模樣,被稱為"三百年幫會第一人"。他從一個做小買賣的小癟三混成上海灘呼風喚雨的黑幫大佬;成為涉足娛樂、文化、教育、金融、新聞業的實業大亨;如果他不懂厚黑學、不心狠手辣、不奸詐陰險是不可思議的。

不過杜月笙在為非作歹的時候,確實也做了扶危濟困的事。你可以說他居心不良,也可以說他為了收買人心,但畢竟也為下層百姓做了點好事,這是毋庸置疑的。

杜月笙之所以給其它黑幫人物有所不同,跟他的出身有關。

杜月笙四歲的時候就失去父母,嚐盡人間冷暖,十四歲就到水果行當學徒,可以說是個地地道道的底層勞動人民。比起那些劣跡斑斑,生性惡毒的李逵們來說,杜月笙入道有一點情有可原。因此他比一般黑幫的人更同情或者說更懂窮苦人,對他們的苦難感同身受。因此,在跟他們打交道的時候,杜月笙有一些發自內心的悲憫。

通過下面一件事,就能證明杜月笙跟其他黑幫人物的與眾不同。

1931年,上海法租界紡織工人請求漲工資資方不理睬,因而發起大罷工,水電和環衛工也立即響應。

整個法租界斷水斷電,一片狼藉。

法國人託市長找杜月笙出面要他動用青幫強硬擺平此事,杜月笙一看對方來者不善就婉言拒絕:不行不行,我拿不下。

法國人只好再去求告其它黑幫,但沒有杜月笙的首肯誰都不敢插手,法國人只好再次登門求杜月笙,杜月笙裝作非常無奈的樣子說我試試吧。

過了幾天,杜月笙告訴法國人,大家只是要求漲工資,沒有違法,我的手下不願意出頭。

杜月笙給管事的法國人打電話:"工人要求工資上漲一倍,你們看著辦,不然我也解決不了。"

"他們要求漲多少呢?"

"一倍。"

"這個。。。怕不好說。五成怎麼樣?"

"不行,至少七成。"杜月笙說。

"那好吧。"法國代表說。其實罷工領袖交給杜月笙的底線是漲工資三成。杜月笙說,你們勞師動眾一場,就漲三成,成本也太高了,我給你們多要點。就這樣,杜月笙一句話,工人們得到了意外的收穫。

杜月笙後來又把罷工領袖召集過來說,資方答應漲七成工資,可是罷工期間的工資他們不管,你們看怎麼辦?罷工領袖們說,這個結果已經不錯了,出乎我們的意料了。但杜月笙說,大家都是出苦力的,上有老下有小,不容易,罷工期間的工資他們不付,我來付。

杜月笙把手一揮,手下拿來了一張三十萬的支票。

大家想想,杜月笙又幫工人爭取權益,自己又掏腰包貼錢,工人能不念著他的好嗎?

杜月笙對手下說,對於到他到府上求告的人,不管是大人物還是還是小老百姓,一律不能拒之門外。而且杜月笙有時間就親自接待,對他們幾乎有求必應,杜月笙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儂的事,吾曉得了!"

杜月笙一生仗義疏財,儘管他的錢不那麼幹淨,但總比那些一毛不拔的人要好得多。幾乎買了整個上海灘的交情!

民國前任大總統黎元洪專門為杜月笙寫下一副對聯:"春申門前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由於杜月笙情商高,什麼人都看得起,所以他在上海灘混得風生水起,連蔣介石都敬重他幾分。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蔣介石讓杜月笙去臺灣,大陸方面也透露出挽留杜月笙的意思,杜月笙兩邊都不得罪,去了香港。

可是中國有句話叫葉落歸根,杜月笙晚年的時候也想回到自己的故鄉上海,可是國民黨特務拿出一張黃金榮在大陸掃大街的照片,說你要回去也沒有好果子吃。杜月笙一想我一大把年紀了,掃大街肯定吃不消,就打消了回去的念頭,只能在夢裡回到故鄉。

杜月笙後來在香港得了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享年63歲。杜月笙的姨太太姚玉蘭在杜月笙死後去了臺灣,臨走帶走了杜月笙的骨灰,那是跟自己相濡以沫一輩子的男人,姚玉蘭不想讓老杜一個人留在香港。

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臺北縣的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坡上,墳頭向著上海的方向。

人走茶涼,在臺灣沒有人能記得起杜月笙這個上海灘的風雲人物,更沒有人到他墳前去看一眼。但卻有一個老人默默陪伴杜月笙,為他掃墓。

老人名叫李開明,一個國民黨的退伍老兵,老家是江蘇的,2006年的一天,李開明老人偶然間路過杜月笙的陵墓。

老人跟杜月笙非親非故,也未曾謀面,但老人聽說過杜月笙。

看到昔日上海灘的大佬已經作古,墳前一片荒草,悽悽慘慘,不由感慨萬千、頓生惻隱之心,就把陵墓四周打掃得乾乾淨淨,而且一堅持就是三年。

佛教講究因果,也許是杜月笙曾經的因,換來了今日老人掃墓的果。無論如何都要給守墓的老人點一個大大的贊,祝老人幸福安康,好人好報。


歷來現實


1951年8月,民國幫會第一人,上海灘一代布衣梟雄,臨終之時向杜門大弟子陸京士、家屬交代了最後的遺願,死後一切從簡,唯要一口好棺材。

杜月笙要一口好棺材,不是為了死後出風頭,而是為了落葉歸根,等到將來時機成熟,他的後人、門生能將他的屍骨從臺灣帶回上海灘,落葬在他的出生地,浦東高橋。

8月16日下午,在等來老蔣特使洪蘭友,從對方口中聽到老蔣寬慰他的口信後,六十三歲的杜月笙留下兩行熱淚,終於撒手人寰。

雖然杜月笙生前留有喪事一切從簡的遺願,但因為江湖名聲太隆,他的葬禮依舊轟動了當年的香港。

當時,許多人都在議論,香港什麼時候來了這麼一位天下聞名,交口讚譽的江湖“大好佬”?

萬國殯儀館的老闆聽說杜月笙只求一口好棺材的遺願,主動提出來,他的殯儀館正有一口好棺材,願意自動減價一半,對摺只收七千五百塊港幣讓給杜先生使用。除開棺材半價之外,這位老闆還自願報效了杜月笙在萬國殯儀館正廳治喪三日的場地租金。

不少人問他何以要這樣做,這位老闆正色答說:

“這是我對杜先生表示敬意。”

當杜月笙遺體運往萬國殯儀館,大禮堂外立刻懸掛出“杜月笙先生治喪處”的布招,白底黑字,四周鑲以銀邊白花,一對藍紙燈籠,“治喪”兩個小字托住偌大的一對“杜”字,禮堂正中素白孝幃,匝以鮮花牌架,中間是老蔣給杜月笙蓋棺定論的輓額“義節聿昭”,兩旁是杜月笙老友、民國元老許世英撰寫的輓聯:

“班生投筆,卜式輸財,歷濟艱危昭史乘;範式憑棺,伯牙碎軫,忍教生死隔襟期。”

治喪期間,上至民國元老權貴,下至社會各界名流,紛紛為杜月笙撰寫了輓聯,摘錄兩聯——

洪蘭友:“亮節皓當今,平生歷濟艱危,共仰英雄真本色;彌留猶待我,至死無忘家祭,痛哭乾坤一布衣。”吳鐵城:“具忠肝義膽,豪俠心腸,好客媲美春申君,不朽口碑載道路;是名流賢達,鄉邦泰斗,相我闢大上海,哪堪劫火悵煙塵。”

有評論說,杜月笙在香港出殯,盛況創造了戰後第一。

8月19、20兩天之內,香港各報悼念杜月笙的文字,充斥篇幅,對於杜月笙的為人及其生平,褒揚之辭不勝枚舉,輿論一致稱頌,具見公道自在人心。

簡而言之,杜月笙在世人的心目中,雖出身黑道幫會,但沉入人心的卻是他的大義大仁,是能比肩司馬遷筆下那些歷代仁俠人物的。

杜月笙未死時,臺灣方面看他的心態很複雜,對於他殘存的民間勢力,既想打壓,又想利用;杜月笙死後,臺灣方面看他的心態似乎簡單了一些,這位百年難遇的江湖大佬,是一個牌位,把這個江湖牌位迎放在臺灣,既符合他們的利益,也符合杜月笙的遺願。

但移他這塊分量很重的牌位,各方都是無法草率的。

自1951年8月開始到1952年10月,前後一年又兩個月,洪蘭友、陸京士等為完成杜月笙“先葬臺灣”的心願,策劃磋商,奔走聯絡,最後在1952年10月25日與臺灣方面定下了杜月笙移靈臺灣的日期。

1952年10月25日這一天,在錢新之、金廷蓀、吳開先、楊管北、楊志雄等居港老朋友以及眾多恆社弟子的送行下,杜月笙的靈柩在太古輪船公司盛京輪的護送下,耗時兩天又兩個小時,運抵臺灣基隆,隨後暫厝臺北市南京東路極樂殯儀館。

之後杜門弟子即開始為杜月笙尋求在臺灣的落葬塋地。

知名勘輿家祁大鵬,遍歷臺北近郊各處,幾經研擬,最終為杜月笙選擇了一處長眠之地——臺北縣汐止鎮大尖山麓之西,恰與北部名剎靜修禪院比鄰而居,位置坐東南而面西北,遙遙對著黃浦灘,那個他誕生、奮鬥、成長、出道、以至飛黃騰達,叱吒風雲的地方。

因地勢所限,杜月笙墳塋格局不大,僅有一座莊嚴壯觀的華表,華表不高,上面鐫刻著老蔣題頒的“義節聿昭”。通過華表便是登臨的石級,石級頂端,便是杜月笙最後的埋骨之所。

1953年6月,墓地竣工,28日安厝落葬。

杜月笙之所以能被稱為百年罕遇的幫會大佬、布衣梟雄,有一點很有說服力,他在身後幾乎贏得了所有顯宦名流的尊重,屍骨正式落葬安厝那一天,於佑任、許世英、何應欽等五百多人,冒著酷暑,親自將他的靈柩送上了汐止鎮大尖山上。

世事滄桑,隨著民國人物被埋入歷史的塵埃中,本就有爭議的杜月笙留存在這世上的也就只剩下了一座無人打掃的異鄉孤墳。

然而,只要江湖有人心,就會有江湖佳話。

有一位從江蘇移居臺灣的老人李開明,與杜月笙非親非故,素不相識。有一天,當他見到杜月笙的墳墓已成無人打掃的孤墳時,頓生惻隱敬重之心,從那以後,每個週末,他都要特意來為杜月笙掃墓,而且還在墳墓前種了很多花草。

李開明老人這一掃,就是三年,直到他辭世。

有人曾問過李開明老人,為什麼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幫會頭子掃墓?

李開明說,我聽過很多杜先生的事蹟,他一生做過許多雪中送炭的事,幫過很多陌生人,他的大義不該蒙塵,應該受到尊重。

這大概是杜月笙“義節聿昭”最好的註腳吧。


黑句本


十九世紀初期的大上海,是幫派林立的混亂城市,租界,軍閥,毒品,妓女,黑幫等角色都在這個狹小的城市扮演者重要角色,其中就有一個我們熟知的黑幫大佬:杜月笙,其生前風光無限,老年後去香港避難,晚景淒涼,死後陵墓多年無人掃,但是有一位老人一直為其掃墓三年,是為什麼呢?

一代梟雄杜月笙

上海,毫不客氣的說,曾經是杜月笙的天下,在那個風雨飄搖時局動盪的年代,老杜穩坐上海灘的第一把交椅,政界商界黑道白道都要給他面子,哪怕如強如張學良在東北軍隻手遮天,九一八事變後途經上海被追殺,也是經過杜月笙的庇護才能勉強保下性命。

悲慘的晚年

但是中年如星星般璀璨的杜月笙晚年生活是很悲慘的,當時國內形勢混亂,為了能在國共之爭中避免被波及,杜月笙毅然放棄了在上海辛苦打拼的一切,帶著家屬以及眾多金銀細軟來到香港,但是卻一直希望等到國家戰亂平息後,回到生活多年的香港,可是當時上海的情形越來越亂,在看到老友黃金榮正在掃大街的消息後,杜月笙徹底打消了回上海的念頭,但是畢竟年紀大了,在香港水土不服,加上思鄉心切,自己經營多年的上海勢力毀於一旦,杜月笙最後得病而死,最後骨灰被太太姚玉蘭帶去臺北安葬。

神秘的掃墓人

由於杜月笙生前去香港並沒有帶走多少財產,因此他死後,其子女都在為各自的生活奔波,沒多少時間常去臺北為其掃墓,杜月笙在上海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老大,但是在臺北,沒人知道這個曾經一手遮天的老大,慢慢的,杜月笙的墓就被人遺忘。

但是這時卻出現了一個神秘的掃墓人,一連三年年年都會為杜月笙掃墓,其實這位老人與杜月笙非親非故,是之前對杜月笙在上海的事很欣賞,很欽佩杜月笙的為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臺北發現了杜月笙竟然葬在此處,看到這個曾經呼風喚雨叱吒江湖的老大死後竟然無人為他掃墓,於是生了惻隱之心,所以每週末時間空閒,都回來給杜月笙掃墓。


丫丫說史


都別搶,我來答。

1949年,國共內戰已經進入尾聲,除了蔣家王朝的統治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杜月笙在上海的統治也宣告結束。作為昔日在上海灘呼風喚雨的大人物,杜月笙的影響力依然成為了當時國共雙方挽留的資本。

蔣介石要杜月笙跟著自己到臺灣,而中共方面也希望能夠挽留杜月笙,畢竟他的影響力很大,有利於戰後穩定上海的局勢。當時杜月笙考慮了很多,他知道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那自己這輩子指定是回不了大陸了。

但如果留在大陸,杜月笙想到以前自己幹了那麼多對不起中共的事情,殺害了很多革命人士,雖然現在人家需要你,但以後的事情誰說得準呢。所以杜月笙很聰明,既沒有跟著蔣介石去臺灣,也沒有留在大陸,而是去了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於是在這一年,就帶著自己的幾房太太和一家老小前往香港,一直待在那裡直到去世。

按理來說杜月笙本應該葬回老家的,但當時臺灣方面極力遊說當時掌權的姚玉蘭把杜月笙葬在臺灣,當時還派出相關人士前往香港協調這件事。

姚玉蘭考慮到當時形勢緊張,微妙,所以就同意將杜月笙安葬在臺灣。在香港短暫停靈一段時間後,於一九五二年將杜月笙的靈柩運抵臺灣。

當時臺灣方面還成立了一個以陳誠、何應欽、毛人鳳組成的“杜月笙靈襯安厝委員”,專門負責杜月笙在臺灣的安葬事宜,最後安葬在了臺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大尖山下。

當時杜月笙的一眾親友都移居到了臺灣,只有他的吳太太孟小冬留在了香港。

但是到了晚年以後,孟小冬一人在香港難免常常感到孤寂,最後在姚玉蘭的邀請下,也前往臺灣和他們匯合。

其實說杜月笙的墓園在臺北無人問津也是不準確的,因為他的大部分親友都生活在臺北,他的子女後代就有11個,每年他們都會到杜月笙墓前祭奠和清掃。

那麼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不知名老人是誰呢?

他叫李開明,也是從大陸遷居到臺灣,他不是什麼著名人物,就是杜月笙的一個崇拜者。可能早年不知道杜月笙安葬在臺灣這件事,後來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偶像安葬在了臺灣。

於是每年都會到杜月笙墓前清理祭奠一發,屬於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沒有什麼好說,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他覺得杜月笙是個不錯的人,就跑去給人家掃掃墓,也算是表達敬仰之情吧。

換成其他人肯定是不會的,畢竟杜月笙雖然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也是劣跡斑斑,幹過一些好事,但是也幹過很多壞事,只能說他能在亂世之中幹出一番名堂,也是一號人物。

其實現在網絡上對杜月笙的推崇不難理解,畢竟他作為草莽布衣出身,最後成為威震上海的土皇帝,這其中都是他為人處世的智慧和能力的表現。

恐怕正是這些原因才讓杜月笙受到推崇。


圍爐談史


杜月笙死後葬在臺北,陵墓多年無人問津,不相識老人為何掃墓三年?

民國很亂,這個時期不僅社會環境動盪,連人的思想也極為動盪,不過亂世出梟雄,總有一些人在他們的時代發出極為耀眼的光芒,而杜月笙就是十九世紀上海灘最為耀眼的明星。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有三個人物最為出名,他們分別是黃金榮、張嘯林和杜月笙,其中黃金榮是上海灘的老牌大哥,張嘯林也憑藉著能打獨步上海灘,而杜月笙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混混,一步一步成為上海灘真正的土皇帝,靠的就是情商二字。杜月笙很會做人,以至於錦上添花的事他不做,只做雪中送炭的事,因此黑白通吃。即使是在東北地區呼風喚雨的張學良,到了上海灘也得靠著杜月笙的庇護才能勉強活下來。

在美麗的鮮花也有凋謝的時候,在璀璨的明星也有暗淡的時候,杜月笙的晚年生活非常悲慘,為了逃避鬥爭帶來的波及,他毅然決然的放下了自己辛苦打拼來的家業,收拾細軟來到了香港。但是香港畢竟是香港,只有在上海的杜月笙才是真正的杜月笙,他心心念唸的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回到上海,但是上海的形勢卻越來越差。當他看到黃金榮在街頭掃地的時候,終於打消了自己的念頭。

杜月笙生病了,病的很重,最後客死他鄉,至死也沒能回到自己想念的上海。杜月笙的姨太太姚玉蘭在杜月笙死後就來到了臺北,她很愛杜月笙,所以將杜月笙的骨灰帶到了臺北。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了臺北縣的一個小學後山上,因為從這裡可以看見上海。這一處是姚玉蘭和杜月笙的子女們共同選擇的,為的就是讓杜月笙圓一個念想。



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之後,並沒有為他的子女留下多少財產,他的孩子們也在世界各處打拼,不能經常來為杜月笙掃墓。於是在臺北的某個地方,一直埋藏著一個不為人知傳奇,而這個傳奇卻在上海家喻戶曉。杜月笙被很多人遺忘了,但是有一個人卻默默無聞為他守了三年的墓,這個人就是李開明。


李開明和杜月笙並不相識,但是李開明是從江蘇移居到臺北的,他對杜月笙的故事素有耳聞,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杜月笙的墓。或許是對傳奇的尊重,李開明不忍心看著生前呼風喚雨的男人死後無人問津,於是每個週末都會為杜月笙掃墓,並在墓的周圍種上花花草草,這一做就是整整三年。

雖然不知道李開明為何這麼做,不知道杜月笙是否值得這麼做,但是對於歷史對於傳奇的敬畏之心,是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的。


司徒歷史


蔣介石曾告誡去上海“打老虎”的兒子蔣經國:“我是明面上的委員長,但是杜月笙卻是地下皇帝。”

可見,杜月笙的“上海土皇帝、”、“上海教父”等傳奇之名的不虛,特別是他會做人的名聲更加為世人所稱道,就算死後依舊創造了“在香港出殯,盛況戰後第一”的傳奇,並且湧現了許多尊崇他的“鐵粉”。

例如:仰慕杜月笙的萬國殯儀館的老闆,對杜月笙用的棺材只收半價,而且還免除三日正廳治喪的場地租金;移居臺灣的江蘇籍老人李開明,三年來風雨無阻,每週都會為其掃墓,並且還在墓前種下了很多的花草。

那麼,杜月笙做人究竟有多麼成功呢?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其實,只要看看他輝煌時的人脈,就不難理解他曾經的輝煌。

例如:1945年,在美國國防部任職的羅斯福來華,打算策劃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行動,並專程拜訪杜月笙,請求他對美國的情報工作給予幫助。當時,杜月笙表示:“只要事體對雙方有利,隨時隨地彼此密切合作,應該沒有啥問題。”

1921年,曾與身處落魄之時的戴笠結為兄弟。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慶典之時,除了章太炎、梅蘭芳等社會名流前來道賀外,蔣介石、張學良、何應欽等軍界大佬,分別送來“孝思不匱”、“好義家風”、“世德揚芬”的賀匾。

期間,張學良在夫人于鳳至的陪同下,前來上海戒毒。由於他的不抵抗政策,遭到許多國人的憤恨和唾棄,而“暗殺大王”王亞樵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王亞樵送去一封信和一顆炸彈,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滾回東北,抗擊日本人;二是自殺謝罪;三是捐出所有的家產,支持抗日。”最終,在杜月笙的周旋下,張學良才得以在上海安心戒毒成功。

1949年4月27日,解放上海前夕,杜月笙攜帶家人乘坐一艘荷蘭貨輪逃離上海,並前往香港隱居。相對掃大街的黃金榮來說,杜月笙的選擇無疑非常的明智,也落得了一個安享晚年的好結果。

1951年8月16日下午,62歲的杜月笙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但他臨終時的遺言卻令後人大為稱讚。據他的女兒杜美如回憶,杜月笙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其實,杜月笙生前的願望是葉落歸根,葬到上海高橋父母的身邊。因為,當時的杜月笙並不看好國民政府,為此他曾公開說過“淪陷時,上海無正義;勝利後,上海無公道。”同時,杜月笙在上海隱居期間,蔣介石就曾多次爭取杜月笙前往臺灣,結果均被婉言拒絕了。因此,他又怎麼願意安葬到臺灣呢。不過,遺憾的是,當時的臺灣方面或許出於“返陸”的考慮,隨以其生前寄存在宋子安(宋子文弟弟)處的10萬美金為要挾,逼迫姚玉蘭和孟小冬將杜月笙安葬到臺灣。

因此,雙方多番交涉之下,最終於一年後的1952年10月,下葬於臺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大尖山下。墓地坐東南朝西北面向上海,墓旁有其夫人姚谷香的墳墓為伴。當時,蔣介石為墓園親筆題字“義節聿昭”、張群題字為“譽聞永彰”。

四年代末,從江蘇鹽城移居臺灣的李開明老人,已有80歲的高齡,本就對杜月笙相當崇拜,而他的兒子又是汐止兒科醫院院長。因此,他得知杜月笙的墓址後,每週便會前往掃祭,三年來風雨無阻,直到去世,並且還在墓前栽種下許多的花草。

至於說,杜月笙的墳墓(而不應說是陵墓,帝王的墳墓才稱為陵)多年無人問津,應該是虛無的傳言,畢竟杜月笙的後人可不少,共有11個子女,其中八子分別是:維屏、維善、維藩、維翰、維垣、維寧、維新、維嵩;三女分別是美如、美霞、美娟。據香港商業電臺《摩星嶺4號》中引述,杜美如在60年代跟隨丈夫到約旦經營餐館,並定居。再說,每年前往的遊客也有不少,又怎麼能說多年無人問津呢?


祥子談歷史


今生如果有機會去臺灣,一定拜暍杜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