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从孔子的抚琴授学到与青楼牵连,它是历史上戏剧性最夸张的花

从孔子的抚琴授学到与青楼牵连,它是历史上戏剧性最夸张的花


01


农历二月雅称杏月,忽而想起「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诗意。


这句诗最爱疏影二字,记得林和靖有写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句子,同样用到疏影这两个字。它们美在哪里呢?美在意境。


影这个词营造出一种朦胧、浪漫的情感基调,像揪着心的爱情,见着他,几分羞涩,几分含蓄。疏影要在夜里更妙,所以,无论写杏花、吹笛,还是梅花的横斜、暗香,有了夜色的衬托,就更添深情。


白天,花都美的都太过于真实,到了晚上就大不同。月明皎洁,落在花瓣、花枝上,清风微微徐来,月下花瓣随花枝在清风的拂动下,轻轻袅袅地摇曳,那姿态,简直能让人醉心于此。


这时若有佳人在侧,岂不是良辰美景。就算没有佳人也有相思,一个人的情深意长,心间的思念借着月色爬上眉间,笛声在影影绰绰间更加清丽婉约。


从孔子的抚琴授学到与青楼牵连,它是历史上戏剧性最夸张的花


02


二月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地上的草木,雨水润泽,万物盈润。衣着汉衣的女子借花朝与君约会,巧笑明眸,乱了树上的杏花纷纷落。


杏花美在二月枝头春意闹。淡淡的粉白色,一点点地舒展开,直至变为纯白,零落成泥碾作尘。最爱的是它落花时的模样,宛若片片雪花,素白一片铺在梨树下,有种天真纯粹的美丽。


王安石也把飘落的杏花比作雪花,他写「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那清水岸边,植着杏,花落时,花瓣的影落入水中,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映杏花倩影,水与花花与水更添浪漫。


从孔子的抚琴授学到与青楼牵连,它是历史上戏剧性最夸张的花


03


写杏花的诗,流传最为广泛的恐怕就是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这首诗本来描写的是作者春日游园访友不遇的经历,不过,演变到后来,杏花变了意,成了风流花,杏树则成了风流树,而「红杏出墙」亦多指爱情里的不忠。


法国作家左拉的小说《红杏出墙》就描写了一段不忠的故事。故事里女主角叫泰蕾丝·拉甘,她嫁的丈夫身体虚弱,后来她遇见一个叫洛朗的男子,两人碰撞出火花,于是就和洛朗一起谋杀了自己的丈夫。两个人又因内心的自我谴责选择了双双自杀。


中国晚唐有个诗人叫薛能,他写杏花「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把杏花和青楼放在一起。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杏花「树性淫者,莫过于杏」。我觉得这真的委屈了杏花,对于爱花的人来说,花花皆有情,花花皆为美。


从孔子的抚琴授学到与青楼牵连,它是历史上戏剧性最夸张的花


04


杏树耐寒,寿命长,这都是极好的品质,怎么没人来诗词歌赋?杏花虽然开的柔媚,但她也不能就此定义为风流花。难不成一个姑娘长的眉目含情就说人不是良家女?


杏花的美,孔子可作证。在《庄子·渔父》中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之句,此句描写了孔子和弟子在杏坛抚琴读书的故事。想一想那杏花纷纷,书声琅琅,琴声幽幽,得多有名士风范呀。这才是杏花情怀。


从孔子的抚琴授学到与青楼牵连,它是历史上戏剧性最夸张的花


05


记忆里的杏花,是在乡下人家的院儿内。我还是个女童,不懂落花的浪漫,亦不知花开时的喜悦。不过是寻常的人家,为了吃上一口杏,便植了这么一颗。花开花落,随其自在,无人为它惊叹,只任它年年岁岁孤寂地落在小院儿里。


唐·杜牧写清明的诗中,尤爱「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杏花村,是村口开满杏花的村子吗?那山村必定背倚青山。雨纷纷,如织如锦,雨中一牧童遥指着远方,那是一座开在杏花里的小村庄,村庄里寥寥几户人家,村口必定有一酒家。


你走近,小二,上好的酒拿来。借着茅屋外的雨,喝个畅快淋漓。还谈什么江湖天下,美人如花,不如就此歇脚,遁隐此生罢了。


花的意义,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二月春风吹,杏花只管热情地开,管你说它风流还是浪漫,管你念它怀旧还是惊艳,它都不为所动。所以,人生一世又是什么?倒是每一朵花,不问来由,不究归去,四季轮回地绵绵无期。

作者简介: 小隐。河南姑娘,栖居江南。江苏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夏天的风吹来草的叶子》、《走着走着就遇见一树花开》。新书《所有的遇见都恰到好处》已签约。擅长古筝,习古琴,爱摄影,被读者称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