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脫貧工作不能跟一頭豬較勁

最近,記者在多地調研脫貧攻堅,和群眾算起“收入帳”時,發現一頭豬竟有4種不同算法。甚至,在同一個縣內,同時存在幾種不同算法。部分地區在扶貧工作中存在的標準模糊、核算時“數字至上”等問題引起社會熱議。


一頭豬,究竟應該如何算收入?具體的實踐中,不同扶貧幹部的算法常常不同。有的是直接計入經營性收入;有的是不計入經營性收入;有的提出,1頭豬不計入,養2頭及以上均計入經營性收入;還有的則認為,應按照豬的市場售價除掉養殖成本後剩餘的部分計入經營性收入。


標準存在“模糊空間”,執行中難免就會出現偏差。由此,具體操作層面的方式不一、尺度不一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這樣的問題其實並非孤例。在遇到貧困戶自養的雞、鴨、牛、羊等時,都會帶來相似的困惑。在此背後,基層幹部有著現實的顧慮——如果把一些存在標準模糊的相關收入計入了經營性收入,進而讓該農戶達到脫貧標準,而脫貧驗收評估團隊如果認為這項收入不應該計入經營性收入,認定這戶收入不達標,就會認為該戶為錯退。對於基層而言,錯退不是個小事。貧困縣能否脫貧的一項重要指標是“錯退率”,“錯退率”如果超過相關標準,則不能脫貧。


諸如此類問題,確實需要明確的答案。回答好此類問題,首先要重視的,應該是對相應標準的進一步明晰,以及對於“模糊地帶”的著力消除。因此,必須從細節著手,以問題導向,明確更具體、更具操作性的要求,減少標準層面的混亂。


不過,明確標準其實只是做好了“第一步”。對於扶貧工作而言,相關的考核千萬不能陷入機械主義、教條主義的誤區。不能把重點放在對於數字的過分關注,讓“數字至上”成為評判扶貧成績的唯一標尺。


扶貧工作的重心,還是要放在系統解決好群眾的不愁吃、不愁穿,以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等方面,不能讓僅看數字疊加的“達標”思維佔絕對主導。


脫貧,不能跟一頭豬較勁。評價扶貧工作群眾有無“獲得感”,關鍵還得讓群眾說了算,不能僅僅讓數字說了算。相關的考核評價工作,要及時糾正“唯數字論英雄”的偏差,讓群眾在考核評價中有更多的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