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对于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他一生有哪些可以称为“传奇”的事情?


对于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他一生有哪些可以称为“传奇”的事情?


鲍超是个奇人,也是个粗人,他一生中骁勇善战,与多隆阿齐名,被称之为“多龙鲍虎”。

他的传奇故事很多,闹的笑话也不少。

鲍超是个遗腹子,小时候家徒四壁,他母亲给人家当奶妈把他养大。鲍超长大后虽身强力壮但依旧窘迫,勉强娶了媳妇,但高不成低不就,加上好赌和嗜酒,其实连自己都养不活,更何况养活家小。

有一次喝醉了酒,竟然把妻子典出去了,酒醒了又后悔了,债主无奈将其告到官府那里,审案的县大老爷看他不像池中之物就放他一马,并给他指了条明路,让他投了湘军。

鲍超勇武,打仗不惜力,不怕死,只两年功夫就升到守备,赏戴花翎。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胡林翼。

胡林翼是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早期湘军的领袖。他慧眼识珠,一早就发现鲍超是个可造之材。而鲍超也不负他所望,那时正值洪杨势如破竹之际,官军溃如洪水决堤,只有鲍超打胜仗,甚至救过胡林翼的命。

咸丰五年,他被提拔为游击,赐号壮勇巴图鲁。咸丰六年,胡林翼举荐他为新组建的水师总兵。这时距鲍超从军才短短四年。胡林翼上奏朝廷,命鲍超自组霆字营(鲍超字春霆),自此鲍超自领一军,进入统兵大员行列。

鲍超打仗,勇冠三军,常作为统帅而冲锋在最前面。

对于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他一生有哪些可以称为“传奇”的事情?


咸丰六年与太平军悍将陈玉成的小池口之战,鲍超三次负伤不下火线。他先是被滚木击中左臂,至筋断,不退狂呼前冲。继而又被击伤右腿,仍不退。最后头部中弹,脑浆都流出来了(老实说,我也不信,但史籍就是这样记载的),昏迷了好几天才被救了回来。鲍超大难不死,也成了太平军和陈玉成最忌惮的人。

鲍超不识字,有一次他被太平军围困,向曾国藩求救。他在纸上点一个大大的点,再画一圆圈,就这样命亲兵快马送给了曾国藩。曾国藩打开一看,哈哈一笑说,鲍超有麻烦了,需要我去救他,于是派兵为他解了围。

自此,这个救命圈就成了他的护身符了。他的霆字营的军旗上不写霆字,而是由他亲笔画了一个点外加一个圈,太平军称之为“鲍膏”。鲍膏军旗在战场上很好使,往往鲍超军还没发起冲锋,敌方见了军旗上的鲍膏,先就溃散了。以至于清军常假冒霆军阻嚇太平军的,就连以诸葛亮自居的左宗棠都这么干过。

鲍超不光是勇武,也会用智,非常善于带兵。

咸丰九年腊月,陈玉成率五万大军,将鲍超霆字营的三千人围在安徽小池驿,鲍超陷入绝境。

消灭霆军是陈玉成一生三大夙愿之一,此前的两大夙愿都实现了(分别是李续宾和李孟群)。这一次陈玉成倾巢而出,势在必得,太平军连营百里,将霆军里三层外三层围得严严实实。

陈玉成也不急着进攻,先与鲍超打心理战。两大高手过招,就看谁先垮。

腊月三十,陈玉成先动手,俘虏了霆军外出砍柴的炊事班。鲍超闻讯把部下召集在一起喝酒守岁,还请了戏班子唱戏,戏文尽是奋勇杀敌封侯拜相衣锦还乡之类的。

酒过半酣,鲍超问大家,大家猜一猜,被抓的那些弟兄会是什么下场?部下们情绪低落,陈玉成的心理战其实很有效果。

大家面面相觑,还能怎么样?肯定是一死。怎么死?鲍超问大家?是毒死?还是砍头死?现在我们已陷绝境,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战死!现在我与大家约定,愿意与我一起送死的,明天随我出征。不想死的留在这里,现在就退伍回家!他说完,全军同仇敌忾,没有一个愿意留下。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鲍超率全军向包围最密集的地方突围。这一着非常高明。鲍超认为突围时不能选薄弱环节,那样一来,敌军就会补上缺口,层层不穷。而攻击最密集的地方如果够猛烈会造成四散奔逃的局面。果然太平军顶不住了,霆军得以脱出重围。

咸丰十年,曾国藩陷祁门之围。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曾国藩自知这一次过不去了,他写好了遗书,遣散了部下,连上吊白绫都准备好了,准备城一破就自缢。

就在这时,鲍超率霆军一日间奔袭百里,杀入重围,救了曾国藩。曾国藩十分感念,事后他刻了一枚闲章,“生平恨不识鲍超”。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多久,鲍超的军纪太差,让曾国藩非常厌恶,一度甚至派兵灭了他。

就这样,一刀一枪,鲍超在战场上把自己打成了一代名将。

同治六年,霆军与淮军刘传铭部相约一起在伊隆河围歼东捻赖汶光。

刘铭传是淮军嫡系,比鲍超还兵痞。他怕鲍超分功,于是贪功冒进,私自提前行动,导致全军大败,总兵唐殿奎以下六百人战死,刘铭传侥幸逃生。

鲍超霆军如约而至,以霆军一己之力大胜赖汶光,替刘铭传解了围,免遭全军覆没。而且,鲍超是个厚道人,看着刘铭传丢盔卸甲的狼狈样子,不忍心苛责他,只悄悄帮他搜集起丢下的辎重,带着队伍撤走了。

可刘铭传怕朝廷追究他贪功冒进之责,竟恩将仇报,上报李鸿章说是霆军失约导致刘铭传部“先小败而后大胜”,将霆军的奋勇救援变成了祸害友军。李鸿章一向偏袒部下,不分青红皂白就出奏朝廷。

偏巧赶上了一个对鲍超很看不惯的军机大臣汪元方,他借题发挥,极力主张严办鲍超。

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都很持重,觉得应该等一等进一步的消息再说。但汪元方别扭劲上来了,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死磕。

当时正值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在恭亲王眼里,每一个湘军将领都像凶手,汪元方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鲍超本来就一身兵痞习气,战场上争功委过,像是他干的。于是朝廷下旨严谴鲍超。

鲍超当时正与霆军沉浸在打胜仗的喜悦中,根本想不到是这个结果。

鲍超万分委屈,另一方面还要安抚部下,防止哗变。实际上他的部下非常不好安抚,鲍超带兵就是大碗喝酒那种,哥们义气。几个月没有拿到军饷了,还指望这场胜仗能拿点银子养家呢,于是对鲍超各种怨念,令鲍超苦不堪言。

自此鲍超身上的枪伤发作,一病不起 ,于是他坚决求去,不想干了。

曾国藩当时正大举打算裁撤湘军,拼命洗刷朝廷对他的怀疑。得报后虽然知道朝廷委屈了鲍超,但还是准鲍超回家养痾,只是私下里给李鸿章写信,责成李鸿章设法安抚鲍超。而百战功高的霆军也遭裁撤。

那个汪元方也没有得好,恭亲王恼他莠言乱政,派宝鋆到他家里明白告诉他,以后在朝堂上就不要再发言了。这对于把军机当宰辅的翰林来说无异于指着鼻子骂废物,汪元方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鲍超没读过书,治军不脱旧时兵痞习气,他的部队军纪极差,每次克城池,鲍超必纵兵殃民,至少有三天他的兵必定大抢大掠,奸淫妇女。

陕西巡抚刘蓉曾写信给曾国藩,谢他不曾派鲍超入陕,令曾国藩哭笑不得。霆军的军纪也令曾国藩、左宗棠、杨岳斌、彭玉麟等领兵将帅十分不齿,故鲍超以名将享誉同光年,却一直不得重用,在家赋闲多年。

光绪初年,鲍超静极思动,报国无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直到光绪六年,中法战事起,朝廷终于想起四川奉节还有个能打仗的鲍超,于是招他进京陛见。

从咸丰二年从军,鲍超打了五百场战斗,身负108处枪伤,当上了二品大员,官升到了一省最高的武官提督,却从来没有去过京城,更没有见过皇上,所以鲍超当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当慈安太后召见他时,鲍超拿下宝石顶子、插着双眼花翎的大帽子,给慈安太后磕头,竟然满头白发了。

这让慈安太后很吃惊。她的印象中,鲍超应该与李鸿章年龄相仿,可这个时候的李鸿章红光满面,仅是中年之貌,哪像鲍超这样老态龙钟。

慈安太后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问起鲍超的家庭。鲍超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对慈安太后说,奴才的婆子福薄,已经死了,后来奴才又纳了几个小婆子。

鲍超没有文化,不懂庙堂之上不能飚粗口,而且还自称奴才。清廷的规矩,满大臣才对皇上和太后自称奴才,汉大臣要称臣。

当时慈禧太后正因骨蒸之症不能视朝,只能由慈安太后一个人召见外臣。

慈安太后的父亲穆杨阿是上三旗的公子哥出身,又当了好多年外官。她从小就全家跟随父亲的任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哪像慈禧小时候苦哈哈的。所以她完全听不懂什么是小婆子,也不明白鲍超为什么自称奴才。

她把召见鲍超的情形当故事讲给慈禧听,慈禧一听就明白了,鲍超这是想当总督。当时云贵总督王文韶丁母忧,开缺回籍守制,朝廷正在物色继任者,鲍超觉得自己有机会了。

与鲍超一起起家的湘军将领的确有很多当了督抚,可人家都是两榜进士出身,最不济也得像左宗棠一样是个举人。他鲍超一个大字不识,凭什么幻想出将入相。

鲍超当时的参照系是八旗宿将都兴阿。都兴阿与鲍超一样,一个大字不识,却当上了西安将军、陕甘总督,开创了大清国270年里文盲当总督的先河。

但鲍超忽略了一件事,都兴阿是旗人,又是僧格林沁的人。大清那时的八旗将帅,能上战场的也就是都兴阿、多隆多,还有完颜崇实等,实在无人可用。

可汉大臣则人才济济。曾左的部下,堪当大将之才的,光是两榜进士就不下几十个,哪里显得出他鲍超。

再加上他不会说话,朝堂上一句小婆子,简直是揭了慈禧的逆鳞。

慈禧是嫔妾出身,而慈安是正牌皇后出身,所以慈禧最忌讳别人在慈安面前说起小老婆的话头。就这样,慈禧还没见鲍超就烦他了。

鲍超的督抚梦断,朝廷还是让他继续当提督。不久中法言和,鲍超的报国之路也终结了。

公平地说,朝廷对鲍超还算够意思。鲍超军纪不好,以至于读书人看不起他,但朝廷心中有数,没有看不起他。他出生入死,立功无数,晚年就一个建衙开府的心愿,但这个心愿朝廷满足不了,如果他是旗人,倒是可以让他出任将军,但可惜他是汉人。清廷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十四个驻防将军,都由旗人武将担任。

对于曾国藩手下大将鲍超,他一生有哪些可以称为“传奇”的事情?


他没读过书,是一大遗憾。

不过想起当年他穷的要卖老婆,最后当到提督,二品大员,老婆也可以封一品诰命,其实也应该满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