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天启六年,以北京王恭厂一带为中心,发生了一场神秘的爆炸,史称“天启大爆炸”。这场爆炸,导致了两万余人的死伤,无数的财物损失,天下为之震动。而之所以说这是一场神秘的爆炸,是因为爆炸的成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而爆炸导致的各种损害情形,也可以用诡异来形容。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九时许,京城忽然发出一声巨吼。一片蘑菇云缓缓腾起,巨大的火球在天空中滚动。这景象不由地让人想起了原子弹爆炸的情形。紧接着,大片的房屋倒塌,爆炸中心的人员瞬间被肢解。同时,伴随着大量超自然现象的出现。

比如正好有六个人在街上闲谈,其中一人的头突然飞走,而其余五人安然无恙;比如一所学堂的师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屋房安在;比如街上男女衣服瞬间消失,而人却毫无损伤。天空中飘落着死伤者的残破的肢体,各种各样的衣物被褥,还有器皿,首饰,金银等,甚至一头重达2.5吨的石狮子,也飞出了城门之外。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明代京城复原图

但朝史暮想这次要说的,却不是这场大爆炸的本身。一场发生在大明京城的大爆炸,在那个讲究“天人感应”的时代,足以再次搅动本就混乱的朝局,亦可动摇大明的统治基础。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在了这场大爆炸的诡异上时,却没有人关心这场大爆炸的受害者们,特别是庙堂之上的权力层,将要面临怎么样的窘迫和困境。

天启大爆炸,引发了阉党内部的撕裂

朝史暮想之所以在开篇用大段的篇幅去描述这场爆炸的场景,意在说明此事的神秘和诡异。即使在今天,以我们现代人的知识储备,依旧无法解释这些事件的成因,更毋论几百年前的古人,在遇到这些事情时发自内心的恐慌和忧惧。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需要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用”天人感应“的方式,去渲染王朝的神授性,比如各种祥瑞的出现。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往往也就代表着上天对当政者的警示。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代表皇权神授的龙椅

天启六年的这场大爆炸,无疑就是后者。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朝局。

天启四年,杨涟等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展开了一次战略决战。在明熹宗朱由校的默认和支持下,阉党一步一步逐渐占据了优势,以致最后彻底打压了东林党。天启五年,杨涟,左光斗等五人被阉党杀害。天启六年初,魏忠贤大兴刑狱,扩大打击范围,又一批东林党人被抓。

天启六年五月,王恭厂大爆炸发生。伴随而来的,就是阉党内部的一次大分裂。

《明史》记载了时任内阁首辅顾秉谦在大爆炸发生之后对东林党的态度转变:

秉谦票拟,事事徇忠贤指。 ……惟周顺昌,李应昇等下诏狱,秉谦请付法司,毋令死非其罪。

大爆炸之前,顾秉谦事事遵从魏忠贤的指示。而大爆炸之后,顾秉谦忧惧上天的警示和惩罚,在处理东林党人周顺昌的问题上,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认为需要慎刑罚,不可过度杀生。而在同年九月,承受了巨大压力的顾秉谦,也主动致仕离职了。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明代官员

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东林点将录》这本书可能很多朋友听说过。作者王绍微为了讨好魏忠贤,仿照《水浒传》排名写了这本书,进献给魏忠贤。可以说是魏忠贤的死忠了,而他也在天启五年做了到吏部尚书。大爆炸发生之后,王绍微针对刑狱,罢税等问题,开始发表激烈的言论,在诸多问题上和魏忠贤发生冲突,之后便被免职。

还有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李永贞,直接认为这场大爆炸预示了阉党的覆灭,几次提出辞职。后在魏忠贤和明熹宗的压力下,方才勉强作罢。

有人统计过,大爆炸之后,因为阉党内部出现意见不统一,进而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高层人事变动,包括了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各科道官员等。这些人无一不是魏忠贤当时控制朝局的重要助力,使得阉党的实力得到了削弱。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故宫

出现这样的情况,朝史暮想认为有以下原因。

其一,大爆炸的发生,人心不稳。原先投靠到魏忠贤门下的诸多士大夫,开始考虑自身的安危,惊惧于上天的惩治。

其二,阉党内部没有统一的核心理念。与东林党志在匡扶社稷不同,阉党成员大多是一种利益结合,是之前被东林党打压的齐党,浙党,楚党等朝中各派势力的一种新的转变组合形式。而出于私利和政治诉求而结合的党派形式,往往也更加容易发生内部的崩溃。

其三,魏忠贤对东林党人下手过重,兔死狐悲。很多官员即便身为阉党一员,但仍无法摆脱其自身是文官集团的天然属性。一方面,他们对于之前东林党对自己的打压忿忿不平,一方面他们也忌惮宦官势力的做大做强。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大爆炸发生之后, 开始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魏忠贤 剧照

阉党内部的分裂,必然导致舆论上对东林党的同情,更何况在引导言论这块,东林党一直都是强项。虽然这场风波最后还是被魏忠贤和明熹宗联手弹压下去了,但是所有人心里的这个结已经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崇祯上台后,能够如此迅速肃清魏忠贤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启大爆炸,加剧了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对立

事实上,阉党内部的这次分裂,和明熹宗在大爆炸后要求百官自省有很大关系。但这个真不是明熹宗的错,作为皇帝,发生了这么一件神秘诡异的大爆炸,死伤又如此惨重,他肯定是要下罪己诏的。皇帝自己都下罪己诏了,百官难道就能置身事外?更何况,朝局的糜烂,文官集团本就难辞其咎。

但事情的味道开始变味了。明熹宗原本估计就是想走个过场,表一表姿态。但是朝臣们开始来劲了。刑罚,罢税,工程建筑,各种指责之声四起。明熹宗一看势头不对,马上开始弹压,对一些上疏进行批判。但事态发展失去控制了,甚至连一些阉党的成员都开始借题发挥了。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明代官员

有要借大爆炸事件要求宽宥东林党的;有要求停止宫殿筑造,把钱拿去支边的(当时宫殿都快完工了);有要求停止向工商士大夫阶层的征税行为的(本质上是把税收再全部压到农民身上);甚至还有直接攻击皇帝不作为的。

明熹宗绝对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来这些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他扶持魏忠贤上台掌权,目的就是让朝局正常运转,国家能够集权做事情。

明熹宗确实是好脾气,在上疏开始越来越频繁,朝臣的语气越来越不客气的时候,他还是打算冷处理这件事情。《明熹宗实录》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上疏的回复,还是非常克制的,出现的是如下的回复:

大臣章奏还宜详慎....../进言有体....../用印大臣举动还要谨慎....../报闻......

明熹宗什么意思?意思是,你们说话小心点,事情我知道了,我给你们面子,但你们别给脸不要脸。

讽刺的是,明代的官员,还真的就是“给脸不要脸”的那种。事情持续在发酵,甚至一批官员开始以辞职要挟。明熹宗怒不可遏,最后和魏忠贤一商量,成,你们要走就走,还怕找不到想做官想升职的人吗?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明熹宗朱由校 像

这一事件,在天启六年里,虽然谈不上什么大事,却深刻反映了一个问题:大爆炸之后,皇权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更加尖锐。而明熹宗后来一边倒地站在魏忠贤这边,从天启六年下半年,重新掀起了对东林党的打压可以看出,明熹宗确实是已经忍无可忍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看明熹宗驾崩前,不断嘱托信王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帝,要继续重用魏忠贤的深层用意了吧。

天启大爆炸,失去了帝国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我们知道,明熹宗孩子不多。登基后,大儿子流产,次子早夭,到天启六年的时候,却还有一个三子朱慈炅在世。而天启大爆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就是明熹宗三子死于此次事件。

......王恭厂之变,皇极殿最高危之处一木先陨,乾清宫大殿皇驾所居之东暖阁,将窗格扇震落二处,打伤内官二人。......任娘娘于天启五年十月初一日所生皇第三子,于是日受惊后遂薨逝。——《酌中志》

爆炸之影响对大内亦有波及,房屋都出现了损坏的情况。明熹宗三子也在此次爆炸间接夭折。我们抛开一些阴谋论,暂且相信史料上的记述。那么这次大爆炸又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危机,明熹宗无后矣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明代皇帝 剧照

明武宗朱厚照无子,明世宗朱厚熜兄终弟及,即后来的嘉靖,大明国运开始滑落;万历年间,围绕着裕王朱常洛和福王朱常洵的”国本之争“,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三十年,朝局混乱,政务荒废;天启朝,朱由校痛丧三子,自此无后,信王朱由检兄终弟及,崇祯上台,17年后,国破家亡。

立储继国,保证权力的平稳过渡,从来都是皇家的重中之重。

朝史暮想对于明熹宗利用宦官势力打压文官集团的做法,总体上是持认可态度的。尽管三子朱慈炅年幼,但是如果顺利由其继任皇位,魏忠贤的阉党至少还是能够持续发挥明熹宗的既定作用,巩固皇权的牢固。即便再出现外戚问题,其本质也依然同阉党一样,需要依附皇权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而反观崇祯上台后,阉党的消亡,再到之后朝局的混乱,崇祯重新想到哥哥之前使用宦官去制衡文官集团的手段,但整个帝国已经内忧外患,病入膏肓了,回天无术矣。

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如果明熹宗三子朱慈炅能够顺利成长,并且接过帝国的权柄,大明之后二十年的路程,也许不一定会走的这么坎坷,历史可能会重新书写亦未可知。

天启大爆炸,一场击溃晚明人心的“天谴”

幼年天子 剧照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启六年五月初初六巳时,明熹宗朱由校正在乾清宫用早膳。忽然一声巨响,大殿瞬间震动起来。朱由校马上扔下饭碗,跑向交泰殿。随身侍卫不及反应,踉跄而随。几步之后,朱由校忽然听闻一声惨叫,惊惧之下回首,侍卫已被大殿落木砸倒在地。朱由校一个加速,进入交泰殿伏卧到一张大桌之下,躲过一劫。而乾清宫所在随侍人员,全部遇难。

王恭厂大爆炸,死伤者众,造成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而由于这次大爆炸的神秘和诡异,所有人都把它当做了上天对人世间的惩罚和警示,一时人心思变,忧惧万分。其后,朝堂混乱,阉党分裂,流言非议四起。而明熹宗唯一在世的三子亦蒙难离世。

同年六月,山西地震;七月,常州遭遇水灾;八月,陕西爆发民变;九月,辽东后金皇太极继位。也许冥冥之中,大明的气数确已走到了尽头。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熹宗实录》,《酌中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