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第一次吃掛麵是上小學的時候,家裡窮,買不起鹼水面,所以我媽每次都會買一大把掛麵放在家裡。

清晨從中間抽出一小撮掛麵,快速煮兩碗麵就是我們的早餐,她吸溜溜吃完就出門了。

而一把掛麵大概有一公斤重,至少能吃一個星期,我卻一點也不喜歡吃麵,倒不是覺得我媽打的佐料不好吃,只是掛麵吃起來十分清淡,口感又很生硬,讓我難以下嚥。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有一次,我實在忍無可忍,便告訴我媽:“我不要湯,沒得鹽味兒,吃不下去!”於是,我在碗裡放了更多的醬油與油辣子,在陰差陽錯之下,我“發明”了乾餾。

一直到我上了中學,才發現有很多人與我的吃法相同,“乾餾”並不是我的原創,它屬於每一個吃小面的人,是我太無知了。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如今,乾餾更是成為了一種潮流,外地遊客來到重慶吃小面更是會選擇乾餾。

那麼,乾餾是怎麼來的呢?像這種小事物,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歷史,但我卻覺得這個問題還是非常值得探討。

乾餾講的是吃麵,那就要從重慶小面說起。

在宣統年間的《成都通覽》中,記載了甜水麵、爐橋面、攢絲面、雜醬麵、白提面、衛生面共六種麵條,麻辣小面還不曾存在。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小面的前身是擔擔麵

而最先出現在重慶的應該是四川擔擔麵,擔擔麵並不是麵條的種類,而是一種售賣的方式。

肩抗一根扁擔,扁擔又挑起兩個籮筐,裡面放著各式佐料和工具,沿街叫賣,當時的小販大多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做生意。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擔擔麵的佐料極其講究,只有乾餾的,吃起來鮮香麻辣,成為了許多高端人士的小吃。

隨著擔擔麵的流行,漸漸地,重慶的各大餐館為了競爭便開始加料,放點雞絲、雞血、蹄花等碼子,使麵條逐漸變得高檔化。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而麻辣小面的出現,則為那些經濟不富裕的人們提供了便捷。

小面之小,在於沒有碼子,頂多有幾根青菜,它的小在於用了十幾種調料來打底,卻極其低調。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當然,此時的小面依然是乾餾的。

江浙麵館遷入重慶

抗戰時期,三六九麵館從江浙地帶遷入重慶,為了適應當地人的口味,將湯麵進行了改良,加入了大量的花椒辣椒,成為了重慶最受歡迎的麵館。

抗戰勝利後,三六九麵館又搬回了南京,而麻辣湯麵卻一直留在了重慶,廣為流傳。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所以,重慶小面基本上默認是湯麵,也可以選擇吃乾餾,則需要單獨跟挑面師傅註明。

由此看來,說重慶小面是“江浙化”的擔擔麵也不為過。

如今的小面雖然不再是挑著擔子叫賣,搬進了街邊的店鋪,但吃小面的食客卻如從前那般不拘一格,坐在馬路邊的矮板凳上,就著一個方凳吃小面的人比比皆是。

吃重慶小面為什麼要乾餾?本以為是我的原創,卻被古人搶了先

至此,我更加佩服前人的智慧,也許有人和我一樣陰差陽錯“發明”了許多美食,雖沒得到明確的記載,卻在當今社會中得到了無形地傳承。

大家更喜歡吃有湯的還是乾餾的小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