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什么叫“罪己诏”,一般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罪己诏”?

清风39567861


小编认为这最罪己诏是皇帝发布的,对自己过失和国家出现的灾祸,皇帝反省的诏书。

各朝颁布罪己诏有汉朝有15位皇帝颁布过。接下来三国就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有14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3位,清朝八位。

以上看来主要都是一些天灾人祸。比如像汉武帝晚年发布的罪己诏。是对他劳民伤财和对他所作所为做了一个深度的检讨。总而言之罪己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检查书。只是写这份书的人身份特殊。是当时的天子,皇帝。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皇帝对自身的反省跟转折。虽然这份诏书不能从实质上改变什么。但是最起码代表了皇帝对天下人的负责。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分保存完好,内容丰富。皇帝对自己所作所为所做的批评诏书。谢谢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多多点评,关注评论。点赞,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首先谢谢你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很多官员开发布会,开门见山就是一个深深的鞠躬,来个道歉做个检讨,自己干了错事,或者事情没干彻底,给别人添麻烦了,懂得反省,能反省做检讨是好事,古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是求你原谅。

古代的皇帝,做皇帝一辈子,毕竟是人也会做错事情,比较自觉地皇帝也会做检讨,个么,皇帝的这个检讨书,就叫着 罪己诏。当然了,皇帝写的罪己诏,基本上都是政治手段,主要为了安定民心,更重要的是笼络人心。

诏,就是诏书,是需要敲上章,作为正式的公文下发到全国的。能发罪己诏的皇帝,起码态度好的挺好的,

写检讨书,就是列数自己的过错,深刻的反省,这一点就很难了。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又在讲台上宣读过你的检讨书,你就能感同身受,把自己的错误解刨给大家看是有多难受的了,你试想一下,如果把你的检讨书登载上报纸,你还能不能承受的住。

皇帝的罪己诏就是要让全国百姓都知道,皇帝错了,皇帝真的错了,请大家原谅他。

皇帝一般什么时候发罪己诏呢?主要这么几个时候,

1)皇帝自己干错事,然后自己猛然讲觉醒。发一个罪己诏。举个小栗子:明朝的万历皇帝小时候,有次喝酒喝嗨了,开始在皇宫里发酒疯,不巧被他妈李太后知道了。李太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为什么要告诉张居正,张居正什么人,后机会跟你聊这段故事),张居正张老师狠狠的把万历皇帝给批评了一顿,直到万历皇帝认识到自己错了,然后发了一道罪己诏,作为皇帝不应该耍酒疯,为了大明江山我应该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2)天灾出现的时候,皇帝很喜欢发罪己诏,这也是历代皇帝发罪己诏最多的。

干旱啊,洪灾啊,蝗灾啊,地震啊,等等,这都是大自然,老天爷发怒了,以当时的人力没有办法控制,只能祈求老天爷开开眼,不要在惩罚我们了。作为天子的皇帝,这个责任肯定要承担起来的,你不负责任谁来负?

还有一种就是逗比的罪己诏,举个例子,“大猪蹄子”乾隆皇帝,则是因为自己当了太上皇,毕生收藏的那些字画古玩在一场大火中烧掉了不少,这些可都是他的心爱之物啊!于是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迫不得已才因此下了史上最敷衍的罪己诏。


进山近美


好问题!历史上有皇帝做错了事,就下罪己诏,如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等等,这种事的发生前提是:皇帝多少还为百姓的死活着想,多少有点脸皮,此外周围不全部都是溜须拍马的货色,有直言敢谏,耿直忠烈的以百姓为怀的谏臣!


大重九56北京


什么叫“罪己诏”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罪己诏”呢?

  1. 那么我们想要知道罪己诏必须先了解罪己诏怎么出现了
  2. 罪己诏它的出现体现了社会是什么情况才能有罪己诏

什么是“罪己诏”呢?

罪己诏是(一种能够人深刻了解自己对事情做的不对或者说不足都情况才会有罪己诏这种事情呢)?

罪己诏的出现往往都会提现出当今社会帝王对社会对人民做的不到位,面临着将对自己一种处罚。(它会将自己从帝王身份降到与天下百姓一样受到处罚)。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样道理)。但是由于帝王将相本身就是高等身份象征他们即便有罪也不会有人去处罚他们。

所以在(古代帝王为了维护社会动乱为了为何将相不能知法犯法才出现了罪己诏这种事情)。

罪己诏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

罪己诏出现说明天下一定有灾情或者有不明大事发生比如:“有重大冤案涉及人员较多人员较广面临着对百姓的一种认识自己错误才会出现”。

历史曾经帝王下过罪己诏有很多:大禹、商汤、周成王、秦穆公、以及汉武帝……。

下罪己诏本身就是一种体谅百姓苦处让百姓知道皇帝已经对不起百姓已经认识到自己错误。

有的帝王对罪己诏十分诚恳十分看中对自己错误。但是还(有个别帝王对罪己诏只是一直敷衍了事罢了并没有认识自己错误)。

乾隆皇帝曾经也下过罪己诏可是他的罪己诏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乾隆八十二年,乾殿大火殿里《御宝盒》被大火烧掉这场大火让乾隆皇帝不安他下了罪己诏一是向天下百姓认错。

不管罪己诏代表什么?但他体现了一种对百姓认识到了自己对百姓不足地方,也是向天下百姓谢罪而已。

而我们百姓所认识的罪己诏只是帝王将相对自己百姓一负责人而已


谈笑历史


罪己诏这种东西,一般是皇帝在某些决策和事情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不得已所以发布的东西。也就是说皇帝在天下人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希望天下人能够原谅皇帝。

罪己诏这种东西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的大禹,大禹曾经因为某些过失曾经发布过类似的东西。只不过大于那个时代,还没有皇帝的概念,所以这种只能算是罪己诏的雏形,而不能够是真正的罪己话。正式的是从汉文帝开始,汉文帝刚即位不久就出现了日食。在那种年代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人们往往认为出现异常的天象,是君王的德行有失。

所以汉文帝就发布了第一个罪己诏,承认自己的德行有失,所以最终遭致了上天的谴责。而后世的帝王所写的罪己诏,基本上也是以汉文帝这份为模板。这种东西比较特殊,是因为它是天子,也就是皇帝所颁布的,一般说来皇帝在万人之上,即使很难有人能够制约他,所以想让皇帝颁布罪己诏,往往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即使犯了一些错,有时为了面子问题还是硬着头皮不承认错误。这样的人事实上非常的多,而作为天子的皇帝恐怕更是如此。往往他们能够发布这几招,恐怕是经过了很大的心理斗争,当然在一些王朝末年也有一些皇帝发罪己诏,不过这个时候往往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而已。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说起“罪己诏”,中小学教科书里应该没有,大多数人都是看了《康熙大帝》等清宫剧才了解的。在清代的12位皇帝中,大家对清顺治帝都是比较熟悉的。

这位少年天子亲政后,自然灾害很多:比如水灾、旱灾、地震,以及“冬雷春雪,陨石雨土”等。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引起的上天震怒。所以,顺治帝不断自我反省,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他还留下了一道罪己遗诏,为自己列举了十四条罪状。后人评价这份“罪己诏”:全面、深刻!在盖棺论定的“自我鉴定”中,能进行如此彻底的自我批判,顺治帝实属亘古第一人。

01何为“罪己诏”?

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来理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有时要做个口头的检讨,有时要庄重地做个书面检讨。所谓“罪己诏”就是皇帝作的书面检讨。看来,我们是没机会下“罪己诏”了!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罪己诏”中的“诏”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告也,从言从召。东汉郑玄为“诏”作注,谓之:“诏,告也”。告,告诉,对人说。这个人有上,也有下。

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够找到的“罪己诏”模本,是《尚书》中的《汤诰》和《秦誓》。文字比较详细并且能够作为模本的,是《吕氏春秋》里出现的这句后代“罪己诏”常用的格式语言:“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讲的是商汤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诏”的起源,古人认为是从“禹、汤罪己”开始的。

回望历史,最有名的“罪己诏”是汉武帝、唐太宗、宋徽宗、崇祯和顺治的罪己诏。可以说,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

尤其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明史》中就记载,他下罪己诏达五次之多,平均三年多点就下一道“罪己诏”。崇祯皇帝自缢前下诏“罪己”:“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末年的最后一个皇帝,并非荒淫无道之辈,而是希望做一个有为明君,力图以自己的力量中兴大明,奈何才能不足以至于失败,因此他多次下诏罪己,也是表明自己求治的决心。

崇祯八年,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在闯王高迎祥的带领下攻克了大明中都凤阳,火烧皇陵和龙兴寺,挖掘明朝祖坟,天下震动。

崇祯皇帝作为大明皇室子孙不得不素服避殿,哭告太庙以表悲痛之情,大明正统之神圣在此刻被人狠狠地踩了一脚,统治的威权被人撼动,崇祯皇帝为此颁布罪己诏,表明祖坟被挖自己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并将凤阳地方官处以死刑。

02何时下“罪己诏”?

2018年01月20日,网友“取舍担忧迷恋沉”在新浪网发文指出: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

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最早的一份是汉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两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为限的话,那么最后一份“罪己诏”颁布的时间应为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时间跨度是两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

古代帝王,虽为王,却也是人,是人,难免也会犯错误。“罪己诏”本来是帝王们知错改错的好机会,可相当多的帝王们,却拿了它来装点自己,或者只是应急,并不真的要改正,这一来,下“罪己诏”的次数越多,也就越是不把“罪己诏”当回事,“罪己诏”反而成了他们的挡箭牌,所以,越到后来,问题就越严重,以致到了国难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大概是“知易行难”的最好例证吧。


马哥日记


罪己诏是古代皇帝们在朝政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所发布的口谕或诏书。

罪己诏使用场景

  • 一是君臣错位

这种情况主要是皇帝发现自己的过错时进行自查反省。

唐太宗时期,广州都督党仁弘因贪污钱财依律判处死刑。党仁弘以前是太宗的心腹爱将,太宗不舍得杀死他,便下旨撤销了死刑判决,改为撤职流放边关。对于自己违反律法的作为,太宗心里也颇为不安。他便召集大臣当面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下发了罪己诏,罪己诏中阐述了自己在党仁弘事件处理上的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

  • 二是遭受天灾

古代人们宠信天人感应,遇到地震、洪水、干旱、蝗灾等自然灾害时,便认为是上天在惩戒人类。天灾的发生,是因为皇帝德行问题或是朝廷中出现了奸佞之人。为了上慰苍天下告黎民,皇帝们一般也会发布罪己诏。

魏文帝的时候,因为发生日食而有人弹劾三公,魏文帝则在朝批时说:不能委过于丞相,而应该由我来承担这个责任。

  • 三是政权危难

在王朝政权危难之时,皇帝们为了团结朝廷、安抚百姓,也会发布罪己诏。

唐德宗即位不久,就先后有几个节度使反叛。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失守,德宗仓皇逃亡,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今陕西干县)。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颁《罪己大赦诏》。据载德宗的罪己诏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方人心大悦”,“士卒皆感泣”,民心军心为之大振,不久,动乱即告平息。

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在他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宠信术士追求长生不老;长年的对外征伐使得国库空虚,百姓不堪重负。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了轮台罪己诏,对自己的执政方针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他在诏书中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自此之后,汉武帝重新启用汉朝初年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与民休息,汉朝紧张的社会矛盾也得以缓和。

罪己诏专业户—崇祯皇帝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加剧,各地起义不断,东北地区还面临着满清势力的威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焦头烂额,虽百般努力却于事无补。

崇祯在位十七年,“罪己诏”没有少下。《明史》中记有五次之多:“冬十月庚辰,下诏罪己,辟居武英殿,减膳撤乐,示与将士同甘苦。”“甲寅,诏天下停刑三年。”第三次,“闰月癸卯,下诏罪己,求直言。”“六月癸亥,诏免直省残破州县三饷及一切常赋二年。”“壬申,下诏罪己。”如明朝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道“诏”的内容不在自责,而在自曝官场腐恶内幕。

罪己诏作为帝王对灾难和过错的反省、自检,有它的积极作用,一来表达了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把事情办好的愿望;二来笼络人心,造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局面。


时光山人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向天下人表述自我反省、自我谴责,以求得百姓和上天谅解的诏书。罪己诏的起源比较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固定“仪式”,当国家出现比较严重的天灾、政权受到严重威胁、帝王犯了重大失误等,一般都会发布罪己诏。

第一个颁布罪己诏的帝王

罪己诏的雏形出现很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大禹和商朝的商汤,《左传》:“禹汤之罪己,其兴也勃焉。”昔禹巡狩苍梧,见市杀人,下车而哭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君王也不是神,勇于自我反省的也不在少数,口头承认自己的错误,反省德行和施政失误,就是罪己诏的最早雏形,严格意义上讲,它还算不上真正的“诏”。

汉文帝二年,出现了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视为重大灾异现象,太阳指代君王,所以,日食通常被认为是帝王德行有亏。刚刚即位一年的汉文帝,于是心情沉痛地颁布了一份诏书,承认自己德行不够,招致上天谴责:

“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历史上第一份罪己诏诞生了!

汉文帝的这份罪己诏,几乎成了后世帝王的范本,甚至基本措辞方式都被沿用。首先承认个人失德,施政有误,导致天生灾异,百姓受苦,表达对祖上的忏悔、对臣僚的歉意和对百姓的悔过,最后公布新的改进方案,以求得生民与上天的原谅。

随着历史的演变,罪己诏从最初的帝王个人“检讨书”,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甚至变成了一种统治工具。

罪己诏的三大功效

罪己诏的颁布一般在三种情形下使用,一是出现重大的灾异现象,二是政权遭遇重大危机,三是帝王施政出现重大失误。当然,后期为了某些特定目的,罪己诏变得有点畸形。

  • 1.面对重大灾异,帝王的自我反省罪己诏

汉文帝的罪己诏就属于这种类型,也是罪己诏表现最活跃的形式。古人信天命,认为皇帝是替天牧民,当皇帝圣明时,就降祥瑞以示嘉奖,当皇帝出现失德情况,就会以天象示警。

所以,当出现流星、日食、地震、洪水、干旱、蝗灾等异常天象时,人们立刻会联想到皇帝是否有过。看起来皇帝也不好当,老百姓光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的日子。

  • 2.政权出现重大危机时,帝王通常颁布罪己诏以安抚人心

最典型的就是崇祯皇帝,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他一生五次颁布罪己诏,希望通过个人的垂范,打动臣僚,重振国民士气。然而,就像一个天天写检查书的调皮孩子,写多了,别人就拿这事当玩笑,无论崇祯皇帝多么诚恳,听的人都不会放在心里。

  • 3.帝王出现重大施政失误时,用于自我检讨,宣布政策调整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最具代表性。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把祖上三代人积累起来的财物,全部耗在了对匈作战,和大兴土木上。其结果就是,到汉武帝末年,全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天下流民四起,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随着巫蛊之祸血的教训,汉武帝平生第一次对自己深刻反思检讨,这才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政策,西汉帝国必将重走亡秦老路。《轮台罪己诏》就是对施政方针的一次全面纠偏,也向天下宣布了今后的调整方向。

罪己诏向政治秀的演变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功效外,罪己诏还有众多的其它表现形式,可以简单概括为皇帝的“政治秀”,是皇权统治的辅助工具。

比如,避重就轻式的罪己诏。触及皇帝本质问题的事件不谈,在一些鸡毛蒜皮的,或者司空见怪的事件上做文章。最常见的就是说灾异事件,所谓灾异就是天文现象和自然灾害,中国幅员广阔,每年出现点特殊天象或灾害不可避免,这东西说多了就见怪不怪,拿这个说事,看着态度诚恳,其实没人当回事。

再比如,故意夸大说辞,以“卖惨”的方式,换取“圣明”的形象。比如李世民,曾经在贞观二年发布罪己诏,请求上天把灾难加在自己头上,换取百姓的年年丰收。这种过于夸大的表现方式,给人一种皇帝爱民如子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政治作秀。

还有一种罪己诏,表达的是皇帝内心深处无法自拔的矛盾冲突。比如顺治皇帝,这位六岁登基,自幼母爱缺失的少年天子,是一位典型的叛逆皇帝,他一生都处于与母亲作对,与朝臣作对,与世俗作对,甚至与自己作对的痛苦中。在理智与叛逆交替的折磨中,一份份罪己诏,透露的是顺治帝个人内心的挣扎。

还有一种被人冒名的罪己诏,即别人冒充皇帝的名义,下发的罪己诏。一般情况下,是在皇帝驾崩后,以皇帝名义颁布的诏书,顺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就被人冒名过,在这二位皇帝驾崩后,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和光绪帝的“亲爸爸”慈禧,分别以二帝的名义,发布过措辞严厉的罪己诏。

历史上最狠的一份罪己诏出自于崇祯皇帝,当李自成攻破皇城后,崇祯留下最后一份罪己诏,宣布了对自己最严厉的处罚:死刑!


寻根拜祖


“罪己诏”就是皇帝的自我检讨,因为凡是皇帝的命令都叫“诏”,口头命令叫“口诏”,书面的叫“诏书”或者“圣旨”。“罪己诏”也分为口诏和诏书两种。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句话叫“君无戏言”,就是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出去,很可能就会决定很多人的一生。


罪己诏都是皇帝在犯了比较大错误的情况下由皇帝本人发出的,有的是口头检讨,有的是书面检讨。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发出?

第一,朝廷因为皇帝的过错出现朝纲混乱局势动荡等重大问题。

第二,国家遭受严重的天灾,古人认为这是因为天子德行有失引起的,所以皇帝本人要作检讨。

第三,因为皇帝的过错,导致国家政权发生了动荡,使朝廷处于战乱之中,人民遭受疾苦。


《琅琊榜》大家都看过,梅长苏和靖王最终实现了翻盘,梁王当着满朝文武承认自己的过错,答应给赤焰军翻案,这就是梁王给自己下了罪己诏,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的,都是皇帝在自己责备自己,相当于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打自己的脸。


《三国演义》中也有罪己诏,董卓把持朝政之后,强迫汉灵帝刘辩下了一道罪己诏,表明自己德行有失,愿意让位给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由此看来,罪己诏也不一定都是皇帝自己主动发出的自我检讨,也有可能是受人强迫,不得不自我责怪,自我惩罚。


符号帝国


“罪已诏”跟我们小时候写的检讨书一样,写完以后也要公之于众,一如小时候我们写完检讨书以后还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一样。

因为这个是属于自己骂自己,皇帝呢,一般拉不下来那个脸,所以古代王朝95%以上的“罪已诏”都是皇帝驾崩以后,亲近大臣以皇帝自己的名义来骂皇帝。因为人已经死了,不用担心有人会找他们算账,所以一般都骂的特别狠。着实有点缺德。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里面,只有一位皇帝在他身前就下过数次“罪已诏”,那就是被人称为亡国之君的崇祯。

而他第一次下“罪已诏”却是因为朱元璋的祖坟让人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