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左宗棠為什麼瞧不上曾國藩?

鐵錘文史


文人多有傲骨,特別是左宗棠這樣的大文豪。

對沒錯,一代名帥左宗棠是文人出身,二十歲便中了舉人,雖然運氣不好,履試不第,但在湖南當地是有名的大學者,名望很高。這樣的人,一般眼界都很高,再加上左宗棠是個直性子,不喜歡拐彎抹角。(當然,他更是一個軍事天才)

這樣的人,如果遇到政見不合的人,那多半是水火不容。恰好曾國藩就是與他政見不和。

前面說過,左宗棠乃是一代大家,雖然四十多歲才入仕,大器晚成。但人家名望可是擺在那裡的,湖南全省上下,凡是有點兒眼界的名流顯宦,都爭相與其結交。兩江總督陶澍甚至主動與左宗棠結為兒女親家。由此可見左宗棠之名望地位。

而正是因為如此之名望,太平軍進入湖南之後,左宗棠才得以被湖南巡撫奉為上賓,成為湖南平亂的主導者。在湖南,左宗棠不管是跟著張亮基還是駱秉章,那都是最為重要的幕僚,在其運籌調度之下,湖南得以在太平軍的攻勢下穩住局勢。

當時民間甚至有著“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樣的說法。

正是因為打出了名聲,這才有了左宗棠後來隨同曾國藩一同組建湘軍的合作。在湘軍中,雖然曾國藩是主管,但左宗棠的話語權也不小。

而且左宗棠不是太瞧得上曾國藩,他嫌曾國藩太笨了。

其實不能說曾國藩笨,主要是曾國藩這個人的作戰風格與左宗棠事格格不入的。左宗棠喜歡進攻,好奇計,求速度。而曾國藩就一個字,穩。他當年打太平軍就用了一招,“步步為營”。他的湘軍不管打哪兒,第一件事兒永遠是修堡壘,讓你太平軍來跟我打,然後耗死他們。

這在左宗棠這樣風格的人看來,真的跟個臭傻子一樣。特別是前期曾國藩還老輸,這就更讓左宗棠瞧不起了。

比如有一次,左宗棠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先攻下吳越,而後迂迴殲滅叛軍的戰略,不過這個戰略被曾國藩拒絕了。

在後來的戰役中,曾國藩所部由於沒有執行正確的戰略方案,他們也被叛軍包圍了起來,眼看著就要落下一個被殲滅的下場了。這個時候的左宗棠聯合鮑超用盡全力才幫助他們完成突圍,也正是從這次事件以後,他對這位曾國藩的鄙視就更加明顯了。

在他送給兒子的家書之中,裡面不乏對領導的批評之詞,而且告誡兒子以後不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左宗棠產生鄙視情緒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能力強國對方,並且認為曾大人比一般人還要笨,或許這正是“天才”的通病吧。

這也是為何後來左宗棠得勢之後,立馬組建“楚軍”,自立門戶,與曾國藩分道揚鑣。

但可惜的是,最後曾國藩成了剿滅太平天國的最大功臣,無論是地位還是名望,都遠高於他,頂著一頂大清第一漢臣的帽子,手裡又有數十萬湘軍,權勢滔天。左宗棠他顯然不服,這個榆木腦袋,樣樣不如自己,憑什麼這麼牛?

這就有點《三國演義》的味道,曾國藩是諸葛亮,左宗棠是周瑜。此時的左宗棠對於曾國藩更多的是嫉妒。於是,二人幾近絕交,這一點到後來又延續到了曾國藩的弟子李鴻章身上。當然,相比於曾國藩,左宗棠更加看不起李鴻章。曾國藩最多是笨了點兒,李鴻章則就是人品不行了。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其實左宗棠與曾國藩的不合,也反映了他們兩的性格差異,兩人性格幾乎完全處於對立面。

判斷兩個人能不能培養出一段真摯的感情,首先要確保二人是否有比較統一的性格。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之中,總是會貼近那些和自己地位以及品質相接近的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能產生共同話題,可是左曾二人就並不是如此了。

左宗棠的性格偏向於狂傲豪爽,平時總保持著一種高傲的態度,在處理問題之時也能馬上做出決斷,從來也沒有過扭捏的狀態。

可是曾國藩從小時候開始就是一個“穩重”的孩子,他也接受了儒家理論的思想塑造,所以說他的性格是比較溫和內斂的,在處理事情之時以“穩”為標準,穩重雖然是好事,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就顯得有點不夠果斷了,尤其是在左宗棠這種“爽直”的人看來,他這種“穩”基本就相當於慫,辦事情和一個老婦人沒什麼兩樣,所以他就對恩人的性格產生了厭惡感,而這種厭惡感也會進一步“擴散”到其他方面,以至於後來的曾大人在他眼中“一無是處”,鄙視情緒也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

綜上所述,左宗棠之所以鄙視曾國藩,首先是覺得自己能力出眾,曾國藩就算不提拔自己,自己也不會被埋沒。其次是他對曾國藩的能力以及性格產生了“不滿”的情緒,所以他才有點“看不上”。

但是話說回來,這些所謂的瞧不上,更多的只是限於政見,二人同出湖南,又皆是漢臣,到各自執掌一方的時候,還是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覺的。而且遇事大都會幫一把,不像李鴻章那樣水火不容。當年左宗棠在西北平回亂的時候,老東家可沒少支持,什麼糧餉這些從不含糊,甚至兵員也是予取予求。

而曾國藩一生清廉,其死後子女還在鄉間,經濟拮据之時,大都是左宗棠接濟。可見其對於曾國藩還是有感情的。

其實我懷疑,後來左宗棠與曾國藩的不合其實是在演戲,演給清朝的統治者們看的。畢竟當時左宗棠和曾國藩個個都是封疆大吏,雄霸一方。他們兩人極其弟子,親屬所加起來的勢力,絕對頂得上清朝得半壁江山。要是他們倆公開的穿一條褲子,估計紫禁城裡面的有些人可睡不安穩啊。


白話歷史君


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在評價兩人時人們常常會合稱為“曾左”,說曾國藩比左宗棠年長,其實曾國藩也只比左宗棠大一歲。主要是曾國藩成名較早。1849年,38歲的曾國藩已經是兵部右侍郎,而37歲的左宗棠還因得不到賞識,待在湘陰柳莊。為什麼說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呢?兩人一開始就水火不相容嗎?其實不然。

早年兩人相處融洽,左宗棠也多次受到曾國藩提攜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期間開始與左宗棠有交集。1860年,在曾國藩又向朝廷強烈推薦左宗棠,於是左宗棠被任命為四品京堂候補,工作內容是幫身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打理軍務。有一年清廷打算調左宗棠到四川任職,視左宗棠為左膀右臂的曾國藩不肯放人,婉拒了諭旨。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左宗棠有多器重。

因為洪秀全長子是否生還問題而決裂

“曾左”兩人然性格差異較大,但也合作了多年,平日還以兄弟相稱。真正導致二人關係破裂是關於洪秀全的長子是否生還的問題。

當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佔金陵後卻沒有抓到洪秀全的長子——洪天貴福,曾國藩為了體現湘軍大獲全勝,直接在上奏朝廷的奏摺上寫道洪天福貴已經舉火自焚。

但是左宗棠則認為是曾國藩放任攻城的士兵燒殺搶掠才導致福貴被太平軍偷偷轉移,於是越過了曾國藩直接在奏摺上指責曾國藩的過失。曾國藩則認為自己是以誠信為本,兩人就這樣在上報朝廷的奏摺上互相指責。

因為這件事,左宗棠看不起治軍混亂又想邀功的曾國藩,十幾年的交情也徹底鬧翻。

結語

總的來說,曾國藩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在平叛太平天國運動中,左宗棠的才能也在湘軍中得到發揮。後來左宗棠被清廷任命為四品京堂和浙江巡撫,背後都少不了曾國藩的助力。

哪怕在兩人因金陵一事決裂後,左宗棠被委以重任遠赴新疆平叛時,身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也是盡心盡力為他籌備軍糧和物資,還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將任由左宗棠調用,從未因為個人恩怨而加害左宗棠。從這一點上說,左宗棠就不應該瞧不起曾國藩,所以就有了另一種說法的出現。

這種觀點認為左宗棠並不是瞧不起曾國藩,也沒有因為洪天福貴生死一事與曾國藩絕交,這一切都是隻是一齣戲,目的是為了打消慈禧太后的疑慮。

因為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漢人,在當時的朝廷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李鴻章和左宗棠也都是曾國藩帶出來的人。於是乎,惺惺相惜的“曾左”兩人為了打消清廷的疑慮才唱了這麼一出雙簧。但這些也都只是後人的猜測,你們覺得呢?


正一品貴妃


最主要原因還是左宗棠自視甚高,但是各方面都混的比曾國藩差。


倆人都是湖南老鄉,年齡就差一歲,因此算是同齡人。左宗棠自幼才華出眾,不過中舉之後三次會試都不能中進士。只能給官員們當師爺度日。而曾國藩屬於天分不高的那一類,考秀才就考了七次,第六次還因為答題水平太差,被主考官拿出來當“文理欠通”的典型公示,這對於讀書人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可曾國藩知恥而後勇,更加發憤讀書,曾國藩家書裡面說過“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而且他善於總結經驗,找到自己文章的問題,專心對缺陷進行打磨。道光十三年,第七次考試中了秀才,第二年就中了舉人,然後在道光十八年考中了進士。這一年他才二十八歲,而明清兩代進士平均年齡是三十八歲,可以說他比平均年齡早了十年考中進士,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的。接著在朝考中,考入翰林院,這在當時是讀書人的巔峰了。在清朝,不是翰林出身,死後諡號都不能有“文”字。作為讀書人,曾國藩無疑比左宗棠要水平高的太多了,左宗棠根本就沒法比,差了好幾個等級。


做人方面,左宗棠也差太遠。


兩人開始打交道是在咸豐二年,曾國藩奉旨在長沙辦團練,左宗棠當時給湖南巡撫做師爺。兩個人當時關係還不錯。咸豐九年,左宗棠當師爺自我膨脹,侮辱朝廷命官,被朝廷下旨逮捕。曾國藩找了不少關係,才幫他脫身。然後把這個老鄉吸收到自己的軍隊裡面當助手,讓他到湖南招募團練。到了咸豐十一年,曾國藩受命督辦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曾國藩把浙江軍務全盤交給左宗棠去負責。又在不久之後推薦左宗棠當上了浙江巡撫。左宗棠舉人出身,沒了曾國藩的提拔根本當不上這種級別的官員。


不過左宗棠自視甚高,一直看不起曾國藩。兩人初次接觸後,他給曾國藩下的結論是“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這其實就是左宗棠的一個心理落差,他的科舉失敗經歷,讓他對中進士,點翰林,做侍郎的曾國藩有著一種特別的心理,總是放大曾國藩身上的缺點。左宗棠經常諷刺挖苦科舉成功人士,“八股愈做的入格,人才愈見庸下”。曾國藩越是做的成功,左宗棠越是要找點他的毛病,來證明自己的“科舉無用論”。同時他也有一個瑜亮情節,他認為平定太平天國,封侯這種榮譽都是本應屬於他的事業,都被曾國藩搶去了。晚年他為一副描寫曾國藩在九江兵敗投江自殺的圖畫寫序的時候,也表示即使曾國藩投水自盡成功,天下也有人會把曾國藩的事業進行下去。這其實就是說他自己呢。左宗棠當上浙江巡撫本身就是破格提升了,後來朝廷又讓他當上了浙閩總督,這就明顯是為了平衡曾國藩的勢力。讓湘軍裡面出現兩個平起平坐的任務。以左宗棠的聰明,肯定也看出來了朝廷的用心。


湘軍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以後,曾國藩兄弟封侯,可以說是位極人臣的頂峰了,只不過這時候慈禧也開始防備他,找機會要剝奪他的兵權,減少他的影響力。

當時洪秀全的兒子在天京城破以後逃走,一片混亂當中曾國藩接到報告幼天王自焚而死,也以此上報。而左宗棠得知這一情況以後,按說以兩個人的交情,要先通知曾國藩,由曾國藩來決定如何上報朝廷。即使他不得不及時上報,也要及時通知曾國藩,讓曾國藩有所準備。可左宗棠直接上報朝廷,並且誇大了逃跑的幼天王實力和影響,慈禧如獲至寶,一則有了理由處罰曾國藩,二則湘軍內部出現這種主動在背後拆臺的人物,可見湘軍並不是鐵板一塊,有分化瓦解的機會。


曾國藩知道左宗棠在背後捅刀子以後,也很氣憤。他不輕易攻擊別人,可是到這一步肯定也不能忍了。他在奏摺裡面一方面替自己辯護,一方面揭了左宗棠的老底,同治三年左宗棠攻陷杭州時候,也曾經有數萬太平軍逃走,左宗棠只彙報有千人,欺瞞朝廷。兩個人在奏摺裡面你來我往,互相揭老底,朝廷暗喜,最後無非是和稀泥,雖然沒有指責曾國藩,卻是大大表揚了一下左宗棠,稱他“一代名臣”。左宗棠終於成功的踩著曾國藩上位。


從此二人失和,再也沒有私下交往。

左宗棠做人確實有缺陷,他這一生,不僅和曾國藩鬧翻了,也跟郭嵩燾,李鴻章,沈葆楨都鬧翻了。而曾國藩則善於交友,善於幫襯朋友,提攜朋友。跟左宗棠鬧翻以後,曾國藩私下很少提及和左宗棠的事情。左宗棠則沒完沒了的跟人說他和曾國藩的事情,見人就罵曾國藩。接見部下時候更是要大罵曾國藩,他的部下都是湘軍跟著曾國藩幹過的,對此很不以為然。“其理不直,其說不圓,聆其前後所述,不過如是”,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

曾國藩諡號是“文正”,左宗棠諡號“文襄”,對他的科舉水平來說,這個“文”字也算是破格給予了。不過曾國藩生前是一等毅勇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到了地下倆人相遇,左宗棠還是要差一級啊。


身輕如雁


我有靠譜回答。

曾國藩和左宗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關係鬧得很僵,可謂水火不容,時有既生曾何生左之說。其間恩怨小編不做評斷,只說一個老左看不起老曾的原因。老曾是個學渣,平常學習一般,但在考試方面卻是一把好手,秀才舉人進士一路順風順水,科名大盛。老左是個學霸,平時學習成績非常好,但在考試時卻三考三落,到死只是個秀才文憑。按說出水才見兩腿泥,科考科考,要的就是考試成績。平時學習再好,考試一塌糊塗,頂毛線用啊。可是老左不知道那股筋抽住了,就是看不起曾國藩。其實考試麼,一靠個人努力,還要考慮運氣的成分。現在學霸考不過學渣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去哪兒說理去。

左宗棠和曾國藩交惡之後,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罵老曾。老部下薛福成回憶:文襄(左宗棠字)每接見部下諸將,必大罵文正(曾國藩死後諡號)。但是好多部將以前都跟曾國藩幹過,聽了左宗棠大罵曾國藩很不高興,當面不敢反對,回去個個不悅:你左宗棠跟曾國藩有意見,可以當面去罵啊,或者寫信去罵啊,跟我們囉裡囉嗦是幾個意思。而且翻來覆去就是那幾件事那幾句話,祥林嫂似的,耳朵都起老繭了。曾左共同的朋友郭嵩燾也驗證了薛福成的說法,還跟曾國藩告了左宗棠一狀:與左君同席兩日,未嘗一飯忘公,動至狂詬。啥叫狂詬?就是髒話,類似常公的娘希匹。但是曾國藩卻自始至終沒說過左宗棠一句壞話,沒揭過左宗棠一句惡事,可見二人在為人處事方法上的迥異之處。

曾國藩六十二歲病逝於南京,朝野震驚,一時間親朋好友的輓聯紛紜而至。出名的比如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李鴻章是以曾國藩第一門生自居的,如果說曾國藩是張三丰,李鴻章就是宋遠橋。曾國藩是孔子,李鴻章就是子路。曾國藩是耶穌,李鴻章就是彼得。其實親朋好友的輓聯並不重要,肯定說的都是好話,重要的是對頭的輓聯。比如人沒了還去放鞭炮之類。左曾交惡眾所周知,現在曾國藩死了,老左不得拍著大腿叫好啊,如果他給來一幅不好看的輓聯,曾家人就會很為難,就是要不要掛上去。不掛顯得失禮,掛了敗壞老曾名聲。據說左宗棠聽說朝廷給曾國藩諡號文正,大罵道,他都諡文正了,我死後是不是要諡武邪呀。

就在曾家人忐忑不安之時,左宗棠的輓聯到了: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說的四平八穩,讓一幫吃瓜看戲的圍觀群眾大失所望。好多學者對這幅輓聯讚譽有加,過度分析,小編覺得沒有必要。其實老左說的只是套話而已。知人之明,謀國之忠,不用說就是套話。難道還知人不明謀國不忠咋地。同心若金,更是睜眼瞎說。左宗棠和曾國藩啥時候同過心?攻錯若石說的更為直接,意思曾國藩有很多錯,我罵他是為他好,想讓他改正自己的錯誤。可他是個花崗岩腦袋,死不悔改,我只好像金剛鑽鑽石頭一樣罵的越來越狠。自愧不如元輔,也是套話,難道輓聯上還寫我比你強一百倍。相期無負平生,也是套話。左宗棠老覺得曾國藩有負於他,所以終日喋喋不休,如果無負,你每天為啥罵人家。更年期啊。

所以這幅輓聯其實寫的很一般,並無過譽之處。但是左宗棠落款晚生,卻讓曾家人大有面子。啥叫晚生?明清翰林入館,投刺於先登甲第者,書晚生。用現在話說就是學弟學妹。你比我早讀一年大學,我稱你為學長學姐。這本來只是文人之間的謙辭而已,但是左宗棠自認為學識文才高出曾書呆子不是一條街,一直不甘居於曾國藩之下,因此二人書信來往都是稱兄道弟,從來不署晚生。現在曾國藩去世了,他破天荒署名晚生,其實也是死者為大的禮數而已。可是對於一直看不起曾國藩的左宗棠而言,這個署名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曾家人見了感動的淚如雨下。

參考書目:《戰天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唐風宋月


左宗棠與同是湖南老鄉的晚清名臣曾國藩不僅年紀相仿,人生經歷還頗為相似。

而唯一不同的是,左宗棠屬於大器晚成的一類。如果當年沒有曾國藩的極力提攜,左宗棠是萬萬沒有機會進入大清朝廷的,更不用說被後世之人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了。

既然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為何左宗棠還會看不上曾國藩呢?為此,有書君做出了以下兩點分析:

第一,左宗棠自持能力勝於曾國藩,不免有瞧不上他的意思

左宗棠曾被譽為天才,十八歲被省長“以國士待之”,二十歲被兩江總督評為奇才,三十歲更是受到林則徐的高度評價。可惜的是,他自始至終連個進士都沒有考上,最後不得已給駱秉章當參謀去了。

後來恰逢太平軍起義,曾國藩得知左宗棠是個人才,曾“三顧茅廬”請他幫忙,可都被左宗棠拒絕了。用左宗棠的話來說,當時作為已經是二品官員的曾國藩,人雖正直,但頭腦卻有點笨。不然那麼多年過去了,怎麼才混到這麼一點成就呢?心裡不免有些瞧不上曾國藩,也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後來,在攻打太平軍時,左宗棠就曾提議曾國藩先謀取吳越,被曾國藩拒絕了。這場戰役讓曾國藩陷入了空前的絕境,最後還是左宗棠和鮑超拼死突圍才將其救下。

經過了這事之後,左宗棠對曾國藩就更加鄙視了,認為他是缺乏才略之人。在寄給兒子的家書中,左宗棠不止一次提到對曾國藩的“瞧不上眼”,還以此督促兒子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第二,二人的性格差異太大,性情率直的左宗棠自然看不上辦事忸怩的曾國藩

左宗棠性格狂傲不拘,性情不免也有些咄咄逼人,為人做事雷厲風行,不喜歡拐彎抹角。

曾國藩自小學習“儒家”知識,平時為人處事中規中矩,穩重謹慎,到了晚年更是變得圓滑世故。但這樣的性格被左宗棠認為就像是“鄉曲氣太重”,做事唯唯諾諾,一點也不痛快。

好在曾國藩為人厚道,不與計較,還因為惜才頗為器重左宗棠。但兩人的性格就是兩個極端,作為傲慢理工男的左宗棠看不上保守文科生的曾國藩也是在所難免的。

結合上面這兩點,我們也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左宗棠會那麼瞧不起自己的恩人了。但即便如此,作為並稱“中興四大名臣“的這兩位性格思想不盡相同,卻殊途同歸。為振興晚清、拯救國人都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因此,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身上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無論陶澍、賀長齡還是林則徐,這些人沒有一個認為左宗棠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可為什麼一到曾國藩這裡,這些詞彙就全都用上了?關鍵問題不是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而是曾國藩在全力排斥左宗棠。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和湖南巡撫駱秉章矛盾很深,而左宗棠和駱秉章則如魚得水,相處十分和諧並且彼此尊重。這樣,左宗棠自然被曾國藩打入另冊並且一直遭到排斥,於是,前面那些形容詞就被搬出來成為理由。的確,王珍和左宗棠都認為曾國藩的軍事指揮能力欠缺,但這是客觀事實,並且全都是當面提出的。比如老湘營在王珍手中一直所向披靡,但是給了曾國藩,卻一直戰績平平,沒有任何可圈可點。這支部隊又由左宗棠指揮後則一舉成名,彪炳史冊。曾國藩根本不能認真聽取這些不同意見,反躬自省,而是對這兩個提意見的人打壓排斥,視為異己。這種情況恰恰說明這個被包裝成聖人的高官,其實不過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凡人而已,身上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缺陷和不足。


木頭126844276


嚴格意義上來說,左宗棠並非瞧不上曾國藩,乍看之下,只是政見與個人作風不同罷了。

左宗棠初成名時,以“亮”自詡,做事雷厲風行,鋒芒畢露,風風火火。曾國藩成名後,修生養性,頗具道骨,做事以四兩撥千斤的柔勁而卓著,低調內斂,如冰山湖水。兩人一水一火,自是水火不容。時人對兩人的看法用後來魯迅先生的話來說最合適不過“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左宗棠、曾國藩)

既左宗棠認為曾國藩就像劉備那樣憨厚仁義到令人覺得虛偽,而曾國藩則認為左宗棠像諸葛亮那樣滿肚子機靈到令人覺得像妖怪。

歸根到底,兩人的罵戰大多數時候都是左宗棠主攻,曾國藩主受。左宗棠罵得唾沫橫飛,曾國藩則冷眼輕哼。兩人矛盾源於作風,起於政見。

當年鬧太平軍時,曾國藩一手組建湘軍,左宗棠還名不見經傳,需靠胡林翼引薦才能入曾國藩的高堂。此前曾國藩不僅從坊間傳聞了解到左宗棠有經世致用之才,只是時運不濟,未能入仕。更從林則徐處瞭解到“左宗棠假以時日必成大器”,胡林翼又對他青睞有加,以為一懷柔韜略之人傑,孰料為一唯我獨尊之霸王。和自己性格不合,只一眼曾國藩就不怎麼待見,私下裡對胡林翼表現只能給他做知府,絕不讓他帶軍平叛。

顯然,以左宗棠的性格,顯然他也不是奔著個知府才來的湘軍,自然不幹。於是,兩人就開始扛上了。最終曾國藩只得妥協,讓其在麾下效力,並一起組建了湘軍。

左宗棠到湘軍後,如魚得水,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戰績斐然,達到令曾國藩側目的程度,曾國藩這才對其改觀。



左宗棠成名獨當一面後,兩人便各自率領麾下湘軍分道而戰,實施迂迴包抄絞殺戰略,此間二人非但無矛盾,還可以稱得上配合無比默契。

終於,矛盾在曾國荃攻佔太平天國首都南京時爆發。時對太平天國戰爭已宣告勝利,左宗棠既上書彈劾曾國藩縱容其弟曾國荃私自放跑南京太平天國幼王洪天貴福及其下屬兩萬於人。

這份彈劾,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此二人便圍繞此時矛盾爆發。兩人在朝上互罵,朝下互罵,連行文作傳也罵。罵對方門生,同僚,下屬,無所不罵。



(左、曾二人朝堂互罵)

但是,兩人的互罵在曾國藩與世長辭時戛然而止。此時左宗棠做的一件事令人大跌眼鏡,他竟親筆給曾國藩寫有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如金,攻錯如石,相期無負平生。 ”

眾人一看,無不潸然而淚下。顯然,兩人這輩子的恩恩怨怨都在這兩句話裡了。

朝野為政需講術。兩臣相和則主疑,兔死狗烹;兩臣相離則主立,各得其所。他左宗棠哪裡是瞧不起曾國藩,到頭來不過是做給皇帝看的罷了。



曾國藩死後,左宗棠的作風大改,對曾國藩後人與門生呵護有家,更是把曾國藩女兒視若己出,調侃曾紀芬把他那就當做自己孃家一樣。

到頭來,左宗棠還是骨子裡感激曾國藩的知遇之恩的,並且自認自己無論學識、能力與修為都遠不如曾國藩。曾國藩死後,左宗棠也開始收斂鋒芒,效曾國藩之法開始修生養性。


不書


左宗棠對曾國藩大概有瑜亮情節。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高於曾國藩,但剿滅太平天國的是曾國藩,個人的功績,名聲,官位處處都被曾國藩壓了一頭。左宗棠不服不憤。才會‘’大罵‘’曾國藩,罵同僚。堂堂總督和憤青一樣,實在是難以理解。但何以如此呢?

雖然左宗棠‘’責罵‘’過曾國藩。但在曾國藩去世以後,左宗棠贈曾國藩輓聯: “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可謂傳送一時。 左宗棠性情高傲,自比諸葛亮。曾國藩卻是為人謹慎。低調做人。曾國藩比較保守,而左宗棠則是激進。但曾左之爭只在於政見之爭,而兩人其實還是互相十分欣賞的。兩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權謀大家,熟讀史書。後期互相攻擊交惡,已經到了世人側目的地步。實際上二人不過是演戲。以釋清廷之疑。二人幾乎掌控江南半壁。如果團結一心。老太后就該不安了。



但實際上二人在是互相支持的,左宗棠西北用兵,曾國藩從兩江源源不斷的供給糧餉。而且將自己的老部隊交給左宗棠。反過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與官文(滿人)不和,二人相互彈劾。在西北打仗的左宗棠公認支持曾國藩荃。說官文不是個東西。讓老太后都吃驚不小。就此完全可以說明二人內心都是欣賞和敬佩對方的,有分歧也是君子之爭。在核心關鍵時刻都是給予對方支持的。

左宗棠能力實確實很高,器局有些太小。左宗堂恃才傲物,自負狹隘,飛揚跋扈,他確實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高於曾國藩。但曾國藩不管是聲譽地位還是綜合貢獻都遠超左宗棠。讓左宗棠感到不甘和憋屈。所以才在天津交教案後與曾國藩‘’絕交‘’。左宗棠經曾國藩舉薦才青得以成事的,但得勢之後立馬自立門戶, 建‘’楚軍‘’。處處和曾國藩為難,翻臉,使絆子。這也是左宗棠性格使然。兩人同為滿清最具實力派的漢臣,如此不和是朝廷樂意見到的。曾左二人演戲的成分很大,但有一點可以卻認。‘’左宗棠確實瞧不起曾國藩‘’



二人齟齬多年卻又惺惺相惜。彼此神交。左宗棠比曾國藩小一歲。但在輓聯上卻自稱晚生。足見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欽佩。都說曾國藩會做人,左宗棠會做事(李鴻章會做官)。曾左不和,應該是他們是“和而不同”,不同只是在他們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左宗棠曾在一封信中這樣描述曾國藩:曾滌生侍郎來此幫辦團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與僕甚相得,惜其來之遲也。

“才具稍欠開展”,這可能是後世許多人認為左宗棠瞧不上曾國藩的證據之一了。

先不說這是否是左宗棠確切想法,單比比這兩人。

就天賦而言,左宗棠比曾國藩強的太多。

作為湘陰有名的神童,左宗棠從小讀書一目十行、舉一反三,連老孃都誇他將來會萬里封侯,但就這樣一個自視甚高的天才,卻在舉人以後再無寸進,會試屢屢敗北。而僅大他一歲的老鄉曾國藩,秀才考了7次,卻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順風順水,早早成就功名,以左宗棠狂妄自大的性格,縱然對曾國藩十分仰慕,骨子裡的傲氣卻是不會少的。

曾國藩為人處世黏黏糊糊的性格加上不修邊幅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人對他的評價,洋槍隊隊長英國人戈登見到曾國藩時,大感失望:“曾國藩卻是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佈,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這與他過去的歷史是不相符合的;他的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跡。”

洋人都看不上,左宗棠更看不上。所以曾國藩在衡陽籌建“湘軍”的時候致信左宗棠,邀請共謀大事,被左宗棠無情拒絕。

後來雖然一起共事,但在剿滅太平天國過程中曾國藩的一些做法也與左宗棠有明顯分歧。比如湘軍攻克武昌後,左宗棠曾去信規勸曾國藩,不要太得意。後來湘軍攻破江南大營後,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又規勸曾國藩繞過安慶,直取南京,卻被推崇穩紮穩打的曾國藩拒絕,左宗棠本就脾氣暴躁,此時更是大發牢騷,在給胡林翼的信中嘲笑曾國藩“鄉曲氣太重”、“才亦太缺”、“於兵事終鮮悟處”。

就差罵娘了!

好在曾國藩為人厚道,對此也不在意,最終順順利利拿下安慶並攻佔南京。

左宗棠和曾國藩雖是老鄉,卻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行事風格。左宗棠屬於典型的湖南人,有才氣卻自大霸蠻,這種人只能當老大,不能當老二,衝鋒陷陣是把好手,卻團結不好身邊的人。

但也正是這種性格,成就了近代“湘人救國”的美名。

而曾國藩雖是湖南人,為人處世卻更像西北的老農,看似遲緩愚鈍,實則粗中有細,進退有據,這種人你很難指望他有什麼驚才絕豔之舉,但交代他的事情都能穩妥的辦好。

悟空問答不少網友提問,曾國藩手握重兵,為什麼不稱帝自立!

只能說像曾國藩這種人,天生就不是皇帝的料!



日慕鄉關


曾左之交:同心若金,攻錯若石

曾國藩眼下已經去世,雙簧沒有再唱下去的必要,怎麼掀開籠罩在兩人之間這層層虛掩的紗幕?

左宗棠想到用一副情真意切的輓聯以釋世疑: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此時大概已經想到了,後世人來了解兩人間是非恩怨,哪裡會知道私下裡到底有多少彎彎道道?會反過來懷疑,他對曾國藩的態度轉變何以會如此之大!所以他在這裡試圖要兒子先為自己解釋一句:我的觀點從始至終沒有變過,用“謀國之忠,知人之明”這兩句話褒獎曾國藩,在歷年來給朝廷的奏摺中已多次寫過,並不是在他死後才突發奇想冒出來的。

俗話說,吊死問生,無非人情。左宗棠安排孝威帶上父親書寫的輓聯、以及在長沙準備的豬、羊禮品,外加400兩白銀前去弔孝,並要他親做一篇祭文追悼,這已是朋友之間比較隆重的禮節。

曾國藩的家教此時起了作用,曾紀澤據父親遺訓,喪事只收禮品,不收分文禮金,孝威帶去的400兩白銀退回來了。

兩家後人之間事實完全不存在過節,從後面兩家的關係可以看出來。關於曾國藩的滿女曾紀芬與滿女婿聶緝槼求助左宗棠並得到接濟、賞識與提拔的事,可參看筆者《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一書第八章。

但眼下孝威對父輩之間的恩怨,確實還不太清楚。孝威之前在家信中陸續讀過父親對曾國藩的一些評價,印象中,總體評價似乎不高。他當然也知道父親舉報曾伯父漏掉幼天王之事,但不解內中曲折原委,所以擔心到了曾家,遭遇白眼與唾罵。

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也為了讓後世更清楚其中內情,左宗棠在信中將自己與曾國藩的關係,類比成明朝的楊嗣昌(字武陵)與黃道周(字石齋)。

楊、黃故事,成為今天掀開“曾左失和”的最後一道幕紗。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號武陵,湖南武陵縣碴口坡人,歷任明王朝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明末農民起義席捲中原,1637年(明崇禎十年),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主持鎮壓,剿撫兼施。他採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網”戰術圍剿,取得階段性成功,一年內,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埋伏,帶著殘部劉宗敏等17人躲進陝西東南商洛山中。

黃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銅陵鎮)人,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至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1636年,崇禎皇帝任命黃道周擔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

黃、楊交集,發生在1638年(崇禎十一年)。

1638年年冬,15萬清軍分成三路大軍,第四次南下,紫禁城內上下震動。

戰還是和?崇禎皇帝舉棋不定。楊嗣昌手握兵權,力主議和。

黃道周作為文官,則是堅定的主戰派。他憤然指斥楊嗣昌私下“妄自議和”。1638年七月初五日,崇禎皇帝緊急召開御前會議,黃道周不顧冒犯皇帝尊嚴,“與嗣昌爭辯上前,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現場爭論之烈,就差沒打起來。

崇禎皇帝一開始贊成楊嗣昌主和。他痛罵主戰的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將他看成能言善辯之徒。黃道周在大眾廣庭下仍與皇帝辯解:“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意思是說,只有悄悄在皇帝面前打大臣小報告才叫能言善辯,在大庭廣眾之下痛批阿諛奉承者,這叫忠心耿耿。他據此反問崇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陛下連能言善辯與忠心耿耿都分不清楚,請問朝野上下如何能風清氣順?

憑剛直之性,當眾批評皇帝,後果很嚴重。黃道周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照磨是官名,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監察官也稱照磨,負責“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

楊、黃性格不同、政見相反,最後命運、結局,也迥然有異。

明朝廷開始採信楊嗣昌的“主和”方針,到1642年(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殺死。二月初五,張獻忠殺襄王朱翊銘於襄陽西門城樓,朝野震驚。

“主和”主來國破家亡,楊嗣昌羞愧難當,上吊自殺。

黃道周則因上次指責皇帝,被記恨於心。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入內閣宰相(內閣輔導)。崇禎皇帝餘怒未消,下令將解學龍與黃道周一併逮捕入獄,罪名是“偽學欺世”。廷杖八十,充軍廣西。

但這次懲罰,反倒讓黃道周聲名遠揚,朝野盛傳:“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頗有點“中國不可一日無黃道周”的意味。

崇禎皇帝再次回想起黃道周最初的預言,開始翻悔,下旨將黃道周復官,入京召見。

但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河南此時已被李自成攻佔,關外皆被清軍佔領。天下殘局,非敗即破,黃道周心死如灰,告病辭官,回到福建漳浦,結廬在先人墓側,專心著述,從此不問世事,終老草野。

左宗棠這裡意在將曾國藩比作楊嗣昌,將自己比作黃道周。以上摘自徐志頻新著:《左宗棠:家書抵萬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