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高,有的人低?

有作为一个年轻人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相信有糖尿病的人都做过糖耐量试验,通过这项检查可以明确空腹状态下的血糖高低,以及进食2两馒头或是口服75克葡萄糖水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是多少,并根据空腹、餐后2小时的血糖来做出是否患有了糖尿病。那么,为什么要检测餐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血糖与进餐的关系:

首先,血糖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它是通过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运送进细胞中被利用的,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无法进入细胞中被利用即造成了血糖的升高。

其次,进餐后食物中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入血,血糖的升高给胰岛细胞传递了需要大量胰岛素的信号,胰岛细胞便会随着血糖的升高分泌出相应数量的胰岛素,帮助血糖得以充分利用;如果升高的血糖超出了需要量,胰岛素便发挥将血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的作用,通过这两条途径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自身胰岛细胞受损而功能障碍,不能随餐后血糖的变化及时分泌出相应数量的胰岛素,常见的有几种异常情况:

  • 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即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数量不足,餐后血糖得不到充分利用和转化,血糖便会升高,且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都高于相应时点的血糖标准。
  • 二是胰岛素分泌先高后低 即胰岛细胞初起受到餐后高血糖刺激,尚能快速分泌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细胞有受损而后劲不足,造成餐后1小时、2小时尚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但餐后3小时血糖却会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空腹和餐前血糖升高,而餐后2小时血糖基本正常的人。
  • 三是胰岛素分泌延迟 即胰岛细胞对餐后高血糖的刺激反应迟钝,本应在餐后1-2小时血糖最高时分泌出最多的胰岛素,但分泌高峰却向后延迟了1小时,造成了餐后1-2小时血糖大大高于正常水平,餐后3小时血糖却迅速降低甚至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常见于餐后2小时血糖难以控制,但空腹及餐前血糖较低甚至有低血糖发生的人。

综上所述,通过糖耐量试验可以了解有糖尿病的人自身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状态,绘制出餐前餐后血糖变化的曲线,因为血糖在餐前餐后不同的变化,在饮食控制、运动锻炼、降糖药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有糖尿病的人餐后血糖与餐前血糖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天天听健康


我是三甲医院营养师于仁文,糖尿病人的血糖检查是指导用药、运动和饮食调整的关键,通常可以通过早晨的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提前预知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以下是我们医院目前所用的检测标准,如想快速阅读请不必看灰色字体。)

1️⃣晨起空腹血糖 3.9~6.1mmol/L

是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血检查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2️⃣餐后1小时血糖 3.9~10mml/L

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一般正常,进餐之后血糖会迅速上升,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此时胰岛储备功能会降低,胰岛素分泌量降低,餐后血糖就会偏高。

3️⃣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l/L

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高于7.8,但小于11,一般属于2型糖尿病前期出现的临床表现。

应到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确诊后及时用药治疗并调整饮食,不吃添加糖的食品、不吃榴莲、香蕉、荔枝、龙眼等高糖水果、尽量选择粗杂粮或者薯类食物代替精米白面,并增加运动量。

4️⃣糖化血红蛋白3~6%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之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观察血糖控制情况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

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治疗达标的标准之一,

老年人可略放宽标准(7.0%-7.5%),

中年人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

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可减少20%。

5️⃣糖化血清蛋白10.8%~17.1%

糖化血清蛋白是人体葡萄糖与清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其半衰期更短,血清蛋白合成比血红蛋白快(清蛋白半衰期约17~19天),所以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反映的是近1~3周血糖的情况,在反映控制血糖效果上比糖化血红蛋白出现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浓度)。

检查前,患者应空腹10~12小时,避免情绪紧张,停止服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

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都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但意义各有不同。

血糖反映采血时的血糖水平,糖化血清蛋白反映采血前2~3周内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采血前8~12周内血糖平均水平。在临床上一般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使用。

餐后血糖有的人高有的人低,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的年龄、饮食种类、进食速度、食物加工程度、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进餐顺序等多种因素而稍有不同。


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我的悟空问答,您有营养或饮食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在此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首批注册营养师

“9.3”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兵方队专职营养师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家庭膳食营养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营养食品分会委员

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公众健康推广专家


营养师于仁文


餐后1小时与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反应的是胰岛的储备功能。在人体胰岛功能正常的状态下,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会低于餐后1小时的血糖值。

从吃到第一口食物开始,会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刺激人体胰腺中的B细胞开始分泌胰岛素。从吃下第一口食物计算,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食物消化正好处于高峰期,所以血糖值此刻最高。但随之胰岛素分泌占了上风,在餐后2小时血糖又会降至接近空腹 ,在餐后3小时左右降至正常水平。

一、各时血糖的标准值

人的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峰值应少于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3.9~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是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二、餐后血糖的意义

把人的空腹血糖可以看作一条线,这个线的高低水平代表这个人的血糖控制的难易程度,血糖高了,就会造成眼底、肾功能、神经炎等各种器官的损害。而餐后血糖高,则是在空腹血糖的那条线上出现的山峰。山峰越高,血糖从山顶下来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对人体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试验证实,在对血压和心血管的影响上,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更明显。

有些人餐后1小时血糖测得数值正常,但餐后2小时高于7.8mmol/L,这种情况称为糖调节受损,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在此阶段通过改变饮食,少吃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多吃蔬菜等纤维多的食物并加强运动,可以使受损的糖调节恢复,使血糖降为正常。

三、餐后血糖是调整用药“风向标”

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变化情况比空腹血糖更能反映进食与用药情况。如果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是增加食物摄入量,避免发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则需要增加药物剂量、减少食物摄入或是增加运动来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药物调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发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低血糖会使大脑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联系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药师华子


从正常值的角度来说,无论糖尿病人还是正常人,其餐后血糖正常标准都在7.8以下。但是由于糖尿病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对于餐后血糖值比较高的人群来说,也要降低血糖的同时保证血糖的稳定性,就会出现有的人餐后血糖标准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阶段性的控制目标。那么这种标准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年龄因素

现在糖尿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了。年轻人相比于老年人来说,虽然都是血糖代谢异常,但年轻人的机体代偿性更好,对控制措施敏感,而且为了今后生活质量的保证,其餐后血糖的控制标准也明显低于老年人。

病程因素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机体出现损伤的概率就越大,机体本身的调节机制就越弱。此时如果在控制血糖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可能其血糖本身就会维持在高位,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也高。

血糖值因素

有些病人代谢异常,但是餐后血糖值只是略微超过正常标准值,但是有些病人的餐后血糖就很高,远远大于正常标准值。对于此类不同人群,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就要考虑的血糖值因素,从稳定性方面制定不同的餐后血糖控制标准。


高山话健康


餐后血糖标准

通常指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个体化的,和患者年龄、病程、是否有糖尿病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情况有关,具体如下:


1、严格标准:如年轻患者状态较好,预期寿命长,无任何伴发疾病,需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即<7.8mmol/L,甚至<6.7mmol/L;

2、普通标准:餐后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之间;

3、宽松标准:如老年患者病程长,并发症严重,预期寿命不太长时,保证不发生低血糖,不发生严重高血糖并发症,餐后血糖<13.9mmol/L。

为什么有的人高,有的人低

因为每个人的胰岛细胞剩下的有用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升高情况也会不同。虽然同样面对的是餐后血糖管理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是餐后血糖高,而也有餐后血糖低的呢?

导致的因素

1、饮食控制不到位。应当控制主食,少食多餐。糖尿病患者应当控制好每一餐的主食量,一般建议不超过2两。每日的总饮食量可以分成4到5份进行食用,这样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升高,还可防治低血糖。

2、运动方式不正确。餐后不运动、运动量较小、运动时间较短、久坐不动等均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要坚持餐后运动。餐后20到30分钟,糖友可以尝试去外面散步,或者在家干家务,这样都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3、用药方法不对。降糖药物使用方法不对,肯定会影响药效,导致餐后血糖不达标。如:未按时服用降糖药,如阿卡波糖,需要随着第一口饭嚼碎吃,忘记吃或者未嚼碎或没随第一口饭服用,都会影响餐后血糖结果 ;药物剂量不足、漏服药物等。如果存在上述这些情况,一定逐一纠正。


农夫老岳


餐后2小时血糖(口服葡萄糖75g)目前也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金数据。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为4.4-7.8mmol/L之间,如果超过7.8mmol/L,为糖尿病前期,大于11.1mmol/L为糖尿病。

作为糖尿病人,在控制血糖时,也要控制在7.8mmol/L以下。



为什么有的人会高,有的人会低?

这个问题也是醉了,就好像跟为什么有的人生病,有的人不生病是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遗传基因、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外界环境不同,所以会影响到β细胞功能缺陷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尤其以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为主要,比如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饮食,不爱运动、精神过度紧张,酗酒等等,导致胰岛素出现抵抗,这个时候,脂肪组织、肌肉、肝脏摄取糖的受到障碍,就会减弱,所以当你的身体处在这个时候,摄入碳水化合物之后,你血液中的血糖就会比别人高。



所以,无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是预防所有慢病的基础。


李爱琴营养师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

普通人的餐后血糖不会超过7.8,对于病程较短、年纪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是建议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以内的,也就是说要按正常人一样控制。尤其是很多发病比较急、年纪轻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是建议按照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来控制血糖的。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糖尿病患者有90%以上是2型患者,其实很多患者的病程都比较长,年纪也比较大,并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所以一般是建议,糖友们把餐后血糖控制在10以内,空腹控制在7以内,糖化控制在7%以内,这也是糖友能不能吃水果的条件之一。但对于并发症比较严重、有低血糖倾向、高龄者,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还可以适量放宽至13.9,但建议保险起见,还是要控制在11.1以内。

餐后血糖控制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得不得并发症。控制餐后血糖的要点在于:控制好食用量(尤其是主食量)、选择合适的食物(高油高盐高糖的不要吃)、合理的进食方式(先喝汤吃蔬菜,再吃饭)和食物搭配(每日吃够半斤蔬菜并搭配高蛋白食物)、谨遵医嘱用药、餐后适当运动(半小时左右)等等。

尤其是在饮食这块,控制血糖是有很多技巧的,关于这些技巧,糖人健康网有很多相关文章,大家可以点击我们的主页查看,也可以私信发送关键字【血糖】获取。

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祝大家早日把血糖控制达标。


糖人健康网


做为从事医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我来系统简洁的回答你的问题:

正常人体的血糖是相对比较恒稳的,每当进食后食物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会引起肠液等一系列的反应从而促进十足的消化。正常人空腹血糖的值3.9---6.1毫摩尔,餐后的血糖会升高,但两小时内不会超过7.8毫摩尔。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不能有效地平衡血液中的糖分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即吃的多、喝得多、尿的多、消瘦。

回到楼主的正题,至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稳的原因,最大可能是药物选择的问题或个体差异,建议去医院重新评估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调整控制血糖的药物,调节心情、劳逸结合、加强锻炼!

回答有点凌乱,希望题主能看得清楚!


零点1008


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

糖尿病的治疗目前提倡个体化治疗,这不仅要求是在治疗方案的调整上,对于控制标准也是如此。

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糖尿病的餐后血糖的控制标准为低于8.0mmol/L为理想的控制标准,这时医生会说“控制的挺好啊”。低于10.0为为控制尚可,也就是医生经常说的“还可以”,所以不要以为医生这些话是随便说说的,都是有依据的。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血糖高也可以,有些人就要求的比较严格呢?这就是我们说的个体化的控制标准。

对于1型糖尿病和比较年轻通常年龄低于40岁的2型糖尿病人群,我们要求的标准是严格控制,餐后血糖能达到较为理想的范围,当然能控制在正常人的标准更好。因为血糖越理想,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就越小。

而合并有多种疾病,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心脑血管疾患的、年龄大的、患癌症等预期寿命较短的,餐后血糖要求不是很严格,可以在10以下。因为严格的血糖控制就可能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而低血糖带来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带来心脑血管的急性缺血、低血糖时不能感知等而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他们的餐后血糖就是相对宽松的控制标准。

因此明白了,血糖的控制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会有的高,有的低!


孙医生讲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每天85-270g全谷物食品进行干预,空腹血糖可降低0.93(0.21-1.65)mmol/L。

每天给予85g以上全谷物食品,12周至6个月,糖耐量受损者、超重肥胖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降低。

米荷食品,健康为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