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丁戊奇荒:中国历史上的大鼠灾

每个人都有其讨厌的生物,也都有其喜欢的生物,可有些生物真的很难让人喜欢,比如苍蝇,蚊子,蟑螂,老鼠什么的,其中老鼠怕是最招人烦的。这厮又喜在夜间活动,猛一出现能够起到吓唬人和恶心人的双重效果。

丁戊奇荒:中国历史上的大鼠灾

不过,好在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我们日常见到老鼠的可能性是大大降低了,因此对它的危害便估计不足,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专门的鼠灾,其中最厉害的一次是发生在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

01.丁戊奇荒

所谓“丁戊奇荒”,指的是光绪二年(1876)到光绪五年(1879)年间在中国北部发生的一起特大旱灾,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五省受灾严重。灾情以光绪三年(1877,丁丑年)和光绪四年(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所以被称之为“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中国历史上的大鼠灾

在灾情严重的五省中,山西、河南两省的灾情最为可怖,赤地千里的形容绝非夸张。以镇压太平军而闻名天下的曾国荃时任山西巡抚,哀叹此乃“二百余年未有之灾”。在丁戊奇荒中,山西损失人口逾700万,十去其四,有些受灾严重的地区甚至十存二三,惨不忍睹。

02.老鼠成灾

老鼠这种生物有一个特点,即环境越恶劣,生存得越好。丁戊奇荒中人口大量死亡,反而给老鼠提供了很好的繁殖条件,史无前例的大鼠灾爆发了。以山西为例,在地方志中明确提到鼠灾的州县就有二十多个。

丁戊奇荒:中国历史上的大鼠灾

老鼠如何成灾呢?首先是多,鼠一多就到处乱咬,房子里的木器、锡器、瓷器、瓦器甚至房子本身都无法幸免。人们蓄养的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更是难逃毒手。房舍内的东西遭到了破坏,村民的田地也无法保全。据记载,老鼠所啃食过的庄稼地如同被收割过的一般,须臾之间一亩地就寸草不生,较之蝗虫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是伤人。在人的印象中,老鼠是怕人的,但在大灾之年,人命不如草芥,鼠也毫不畏人,咬人手指、脚趾、耳鼻等处,人们苦不堪言。到后来,老鼠索性改变了作息习惯,白天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出现,穿房过屋如在自家一般。超大的巨鼠在这一时期可开始出现,为祸更烈。

03.人不如鼠

鼠灾如此严重,人们也在积极地想办法应对。最先想到的方法当然是养猫,可鼠多猫少,抓不胜抓,甚至有的猫被群鼠攻击而死。

真猫不行,假猫就更不行了。在鼠灾中,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制作瓷猫、木猫、砖猫、铁猫、泥猫等仿真猫,意图通过这种办法缓解鼠灾。可惜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实际上,这些仿真猫基本上都成了群鼠的玩具,下场都是被啃噬掉。

丁戊奇荒:中国历史上的大鼠灾

为了安定秩序,官府悬赏人们灭鼠,以死鼠领赏格,可收效甚微。万般无奈之下,人们只好选择妥协,采取了喂鼠之法。即将饭食倒在大盆中,用木棍敲盆,鼠听到声音来吃,吃饱即去。人们无可奈何之下采取此法,只希望群鼠吃饱了之后少祸害乡里。大灾之年,命贱如此。

好在这些都是暂时的,随着大灾的过去,人还是占据了这场人鼠大战的上风,鼠灾也渐渐过去。不过回看历史依然令人心悸,平时不起眼的小东西,猖狂起来还真不是一般的可怕。

参考文献:

1.郝平:《山西“丁戊奇荒”并发灾害述略》,《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

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刘仰东、夏明方:《灾荒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