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皖南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拉踞战中起什么作用?

于无声处34


太平天国战争中,皖南是“用奇”之地。

皖南战场的范围

关于皖南、皖北的划分,历来未有定论。

以安庆为例,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曾属于皖南道(或行署),也曾属于皖北道(或行署)。

就太平天国历史而言,提及皖南战场时,通常所指的范围为:徽州、广德、池州、太平、广德。

太平天国战争中,安庆等沿江地带与皖南的战略职能截然不同。

安庆等长江沿线,是大兵重集的主战场。

皖南,既不是安庆、武昌这样的沿江要地,也不是苏浙这样的财赋重地。清军和太平军都没有余力派主力进行争夺。

但是,皖南处于皖北、天京、江西三个主战场的结合部,适合用奇。

同时,就统属关系而言,安庆失守后,皖南、皖北的联系被切断,大清将皖南由浙江协管。

因此,不论从任务特点,还是从战区统属上来看,皖南战场与安庆、庐州战场,也是相互独立的作战区域。

天京事变前:以少制多的用奇之地

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分布在两个区域。

上游,太平军与湘军在湖北、江西来回拉锯。下游,江南、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此时,谁可以找到“以少制多”的关节点,谁就可以占“便宜”。

大清江南大营的向荣,首先把目光投向了皖南。

芜湖,是天京的咽喉。清军控制芜湖,就可以截断长江上游物资运往天京。

在得到红单大船后,向荣开始攻略芜湖。

事实证明:正是江南大营对芜湖的威胁,使杨秀清投入数倍于清军的兵力于芜湖、天京战场,不断从皖北战场抽调兵力,才使庐州得而复失,皖北战局反复拉锯。

当然,杨秀清也不是善茬,他也决心在皖南“以少制多”。

杨秀清控制皖南部分沿江要点,随后,派少量兵力虚张声势,不断侵扰江西、浙江。

“数月以来,百事不修,专为防堵,心力俱瘁”——何桂清。

为了防堵太平军神出鬼没、虚实难测的威胁,大清在宁国府驻兵竟有万人,徽州也有五、六千人。同时,在浙江境内,也多留兵马。

太平军以少数兵力外线机动,牵制了大清军队,极大地减轻了江西、天京战场的压力!

最后,石达开回援天京时,也在宁国留下少量兵力牵制清军大部,然后,自率大军回援天京,配合其他军队一起,一举解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短暂复兴”的“奇变之地”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此后,太平军不断丢失领地。湖北、江西等地接连丢失。从湖北、江西战场撤离的军队都收缩到了皖南地区。

于是,皖南就成了太平天国的“藏兵洞”。

而太平天国的短暂“复兴”,也是从这个“藏兵洞”开始做文章的。

苦于无兵的李秀成,先是整合“藏兵洞”皖南地区的部众,与皖北的陈玉成分进合击,先取庐州,稳定西线,又一举东进,大破江北大营!

当然,最“奇巧”的一次,是破江南大营的“围魏救赵”。

李秀成领军从皖南进攻浙江。清军一片惊慌,急忙从江南大营调集兵力往杭州等地支援。

随后,李秀成紧急回军,一举大破江南大营!

大破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短暂的“复兴”,正是在皖南“用奇”。

安庆围困战、天京围困战:用奇与“打呆仗”的较量

趁着太平军攻略苏浙,曾国藩从上游围攻安庆,开始了步步紧逼。

太平军的对策,仍然是“用奇”。

太平军兵分两路,李秀成出皖南取道江西,与江北的陈玉成会攻武昌,准备再次“围魏救赵”。

还没出皖南,李秀成就抓住了曾国藩这条“大鱼”——直逼祁门大营!

可惜,李秀成被鲍超小挫后,继续“用奇”,跑到江西去了···

随后,李侍贤、杨辅清、刘官芳等人先后率大军来祁门大营围攻,就是打不下!

可以说,皖南,原本可能成为太平军解安庆之围最好的机会。可惜,太平军指挥不统一,作战意志不坚决,没有把握住机会!

在随后的天京围困战中,皖南依然是太平军“用奇”解围之处。

在雨花台大战直接解围失败后,李秀成采取“进北攻南”的用奇策略。

其中,“攻南”,就是攻皖南,截断清军围攻天京部队的补给。

可惜,太平军这次失算了。湘军在皖南兵力雄厚,太平军屡战无功!

损失惨重的皖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皖南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蒙受的损失是最为惨重的。

徽池宁国等处属,黄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曾国藩。

由于长期征战,僵持不下,该地连年战乱。

太平县,出现了有人以人肉买卖的现象。太平县还发生瘟疫,逃亡外省的百姓十回五六,到家后不久死于加重。

到皖南战事打到最后时,当地粮食早已枯竭,太平军甚至要“远征江西”去找粮食!

堂堂产粮大区,居然被战乱破坏到如此地步!

总的来说,就战区特点而言,皖南是一个用奇之地。有军事素养的太平军将领往往利用此地出奇制胜。

但是,在我们津津乐道良将贤臣们的奇谋妙策时,我们更不应忘记那些黄茅白骨!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皖南是太平军重点经营的地区太平天国在此经营了11年可谓是革命的本钱所在,皖南的成败决定了革命的成败。

西征让太平军顺利控制皖南地区

皖省也就是安徽省,皖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安徽省地区当时包括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太平府和广德州。太平军在1853年的西征中率先占领的就是皖南地区,当时皖省的省府就是安庆,安庆不仅毗邻长江还通往江苏、江西、浙江的战略要地。

皖南从运动一开始就是湘军和太平军争夺的焦点区域。

太平军西征以赖汉英和胡以晃为主帅,首先攻占的就是安庆城。攻占安庆后太平军强攻南昌可惜最后失败了,1853年12月太平军攻克安徽省的新省府庐州,湘军元老安徽巡抚江忠源兵败自杀,皖南被太平军控制。

天京事变后,清军和太平军在皖南陷入苦战

西征在石达开的领导下本来将湘军一度压制,并基本控制了皖南地区,只可惜石达开主力回师天京后皖南的局势开始恶化。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这场内讧也让武昌守将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放弃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和湘军悍将李续宾部进驻武昌。

此后湘军开始围攻九江和太平军在皖南陷入苦战,1859年韦俊部由池州向北推进遭到了李秀成部和陈玉成部的反击,杨辅清部也加入了对韦俊部的征讨。1859年10月韦俊叛变降清,虽然池州被杨辅清部顺利的收回,但此时湘军主力已经移师皖南并攻击安庆。

安庆被围困李秀成的大军虽然想通过西征来解安庆之围但是成效不明显,李世贤、杨辅清和黄文金等部和湘军陷入拉锯战,没有实现对湘军的突破。伴随着左宗棠的老湘营也进驻皖南,1861年8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了安庆。

安庆丢失后皖南被湘军攻克

安庆丢失后,西线柱石英王陈玉成在寿州因叛徒苗沛霖部出卖,被俘后被清军杀害。皖南的局势变得更加被动,由于李秀成部东征全力攻取杭州,因此皖南只剩下了杨辅清和黄文金部苦苦支撑。

1862年4月曾国荃部攻克太平府,6月鲍超部攻克宁国府。但是太平军并没有放弃,杨辅清和黄文金等人再次收复宁国府同湘军继续争夺。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皖南地区湘军与太平军反复争夺,直至1864年6月湘军攻入天京。

可以说皖南的命运和太平天国的兴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西征攻占了皖南太平军也逐步走向了强盛。天京事变后九江和安庆丢失皖南危急,太平天国的形势也急转直下,最终湘军还是依靠占领皖南而攻入了天京。


秋雨鲁北说历史


皖南地区位居长江以南,尤其是安庆重镇,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在长江上游的重要屏障。因此,皖南成为太平军的重要基地,也是清军为了消灭太平天国,一定要攻陷的地区。

自从1853年6月太平军西征以来,直到1861年9月安庆失守,太平军与清军在皖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拉锯战。

1853年6月,太平军在石达开的指挥下,进行西征,占领了安徽、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从此,安徽、江西成为太平天国的主战场。

皖南地区的位置尤为重要。太平军前期统帅石达开、后期的英王陈玉成都坐镇安庆,统筹协调主战场的用兵方略。

而以曾国藩湘军为主的清军,也一直把用兵重点放在皖南地区,尤其是太平天国后期,曾国藩一直都把攻取安庆当做重中之重。他不顾清廷的严旨,决不调一兵一卒离开安徽战场。

在安徽地区,既有太平天国政权管辖的地盘,还有清朝地方政府极力困守的城池;由于皖南地区属于主战场,是双方极力争夺的腹心地区,因此,太平军与清军在此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

双方在皖南地区都部署了重兵。皖南太平军有陈玉成、韦俊、杨辅清、李世贤等部;在后来韦俊降清之后,韦俊的部下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率部逃出清军营地,重回皖南太平军行列。

而清军方面也是人马众多。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老湘营之外,清廷在此地还部署着安徽、浙江的地方军队,台州的台勇;另外就是被太平军视为眼中钉的江南大营的部队,溃逃之后也来到了皖南地区。

所有这些部队,大部分都是割据地方、就地筹集粮饷的。

太平军与清军,尤其是曾国藩的湘军,在皖南进行了无数次残酷搏杀、得而复失的大战,形成了长期拉锯战的局面。

太平军在天国后期,尤其是九江失守以后,为了保住安徽的地盘,以此作为天京的主要屏障,来保证天京的安全,在皖南地区进行了将近十年的英勇奋斗。

而清军也看到皖南地区对剿灭太平天国的重要性,所以,曾国藩兄弟不惜血本,把无数湘军精锐都投入到这一地区,跟太平军死战,争夺每一寸皖南土地。

1859年,在曾国藩、胡林翼的谋划布局之下,湘军集结水、陆两路大军,开始猛攻太平军重镇安庆。

由于太平军安徽主帅陈玉成的战略失误,加上太平军各部援军在战术配合的不力,经过两年之久的奋战,太平军终于力不能支,败下阵来。

1861年9月,安庆被曾国藩的湘军攻陷了。从此,皖南地区的太平军丧失优势,被湘军个个击破;皖南地区几乎已无太平军的立足之地。

结语:皖南地区对太平天国极其重要。因此,安庆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太平天国的兴衰。当安庆失守以后,太平天国失去了长江上游的唯一屏障,湘军已经可以直趋天京城下。

因此,太平天国失去了皖南,也就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品茗读史


皖南的问题,其实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一直都是双方争夺的重点!

其实对于太平天国来讲,他们的重心无论放在哪里,他们的心脏位置绝对是天京,也就是南京城。毕竟当时太平天国主要的行政枢纽就在天京,只要这个地方还在,无论打的多烂的摊子都能够重新整合!

我们可以看到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即便是太平军战斗力再怎么弱,即便太平天国前期的局势再怎么糜烂,只要南京保住了,拿了的摊子可以重新再建打烂的地方体系可以重新再夺回来!

一直等到天京事变!整个太平天国中央行政枢纽几乎被屠杀掉了一半,这才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衰败的开始,为什么她的心脏她的合计遭到了破坏,这比任何形式的军事失败都来得更加致命!

等到后来湘军拿下了皖南,拿下了江心岛,并且步步紧逼南京城的时候,整个太平天国就全部慌了手脚,为什么南京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就全完蛋了!

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皖南,(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对于整个太平天国的核心也就是南京的重要性究竟如何呢?

历史上面有一句名言叫做守江必守淮,南京,这座城市紧靠着长江,长江是它的天然防线等这道天然防线必须要掌握,在南京是防守防守里面,否则这道天然防线顺手就会变成别人的进攻通道,通过长江运输粮食运输援兵这都很轻松的事情。

紧靠着南京沿岸的长江的就是皖南和苏北!其中人口稠密并且属于重要粮食产区的,也就是皖南!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不能掌握这块地区,长江防线就不能够为太平天国独自拥有!而且湘军可以依靠着皖南作为前进基地,不停地增派兵力去进攻南京!就相当于一个势力更加庞大,军队更加精锐的江南大营!

所以对于太平军来讲,皖南是必须要争夺的一个地区只有掌握了这个地区南京城才是安全的!整个皖南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安庆,拿下安庆城就可保证整个皖南的安全!

东方为了争夺皖南地区可以说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而太平军也利用皖南这块地区多次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来解除天京的危险!也就是攻击往南,然后夺下江南大营,这可以说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一个比较亮眼的一笔!

后来等到清军回想起来皖南这个地区的重要性以后,派遣中兵攻打皖南地区,太平天国就处于那种首尾难以相互的地步!毕竟整个朝廷内部不是铁板一块,且这个时候还互相化波势力范围,这就导致清军在竭尽全力进攻往南的时候,太平天国并没有派出所,有的军队来死守严防这一块儿战略要塞地区!

最终这块要塞地区直接被别人给抢夺了!等到这块儿地方录入到清军的手里面的时候,清军拿这块儿地区做足了文章,最终一步一步地将太平天国导向毁灭!


漩涡鸣人yy


1861年,为争夺武昌,解安庆包围,太平天国举行第二次西征。此前江南大营覆灭,太平军无后顾之忧,于是分南北两路,逆江而上,北路陈玉成率领,经舒城,桐城,六安。连续作战试图解安庆包围,但失利未成,于是西进,打开通向武昌大门霍山。逼近武昌,因英国公使竭力阻挠,李秀成南路军未至,陈玉成决定停止攻击,此时安庆告急,陈玉成决定率部直接救援安庆。李秀成贪恋苏常,本不愿意西征。在洪秀全严历催促下,才缓慢行进,在皖南连败湘军,攻克黔县,逼近曾国藩祁门大营,此地湘军兵力薄弱,曾国藩试图解围,一战大败,逃回祁门,写下遗嘱准备寻死。后左宗棠在浙江乐平获胜,太平军撤退解围,曾国藩又一次死里逃生。李秀成南路军进皖入鄂,沿途招兵买马,所部五十万人,西上武昌,连克嘉鱼,蒲圻,咸宁,崇阳。武昌万分危急。湘军统领胡林翼急得呕血,骂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顾家。率部扺御,节节败退。但南路军和陈玉成会师武昌已误期,长江南北被湘军水师封锁,李秀成无意进取,预料安徽其省不能保也,于是收集起义群众三十万,石达开回朝部队二十万,退到浙江来。至此,太平天国第二次西征结束。功败垂成,导致安庆陷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