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導語

草市,草市,可不是“草草了事”,也不是用草屋集起來的市,而是一種非正式的交易場所,在古時候,草市主要分佈在州縣以外的地方,並且定期在鄉村間進行交易的集市,草市的發展,和城鎮經濟是分不開的。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當城鎮經濟發展起來之後,原來官方所劃定的界限就逐漸被模糊了,這些發展起來的區域從而連成了新的商業區,一般來說,將從鄉村集市發展起來的集市,其實都可以稱為草市,比如那些大大小小的非官方市場,行市、小市、山市、水市、魚市等等,這些都可稱之為草市。草市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記載的:“買賣所之也”,由此可以看出,它就是做買賣所去的地方。

草市的起源

較為完整的市的形成,是在商朝時期。歷史發上現的“偃師商城”,標誌著商朝進入了青銅時期,隨著這一時期的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化分工也日趨明顯,農業和其他的手工業不斷地發展,這就給集市提供了商品的來源,交通工具以及各種貨幣的出現,更使得商業興盛。而這也是商族名的來源,和後世的商業起源。西周時期,市與城的結合有了進一步發展。西周時期,主要是為了鞏固政權,擴大規模以便於分封諸侯,此時天子到諸侯卿大夫所營之城,均是設有市的。

但是當時的“市”只是為滿足城內的皇親貴族而開的“宮市”,主要是為奴隸主貴族服務的。從此來看,市並不是完全自由發展起來的,而是由官方所定。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從戰國起,就開始了封建制的市與城的結合。戰國時期出現的是鐵器,這與商朝因青銅器的出現使生產力得到了發展,從而興起了市,原因很是類似,戰國時期市的商業發展起來,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商業的發展使城中之市也與以前不一樣,這時的市已不是奴隸主貴族的“宮市”,而是廣大居民可進出的商場,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市”在經歷了歷朝代的演變之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種類,比如夜市、曉市、廟市等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草市也逐漸出現了、之後在隋唐五代更是蓬勃發展起來,草市是一種相對於官方市場來說、除了國家規定的州縣坊市以外,這類的交易市場,其中就包括位於鄉村,或者城市外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交易場所。

唐朝時期草市的特點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到了隋唐時期草市已具有多種形態和功能,此時的草市不光是包括定期集市的鄉村集市,還有了後期逐漸形成的市鎮,這些市鎮主要就是經常進行交易的,工商戶所居住的地方。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可以說草市在唐朝時期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從鄉村集市逐步過渡到市鎮的過程,特別是在中唐之後,市鎮的急劇發展使得非官方的市,顯得更為混亂,而且草市與市鎮的區分也顯得十分模糊,之後的草市在唐末五代時期基本上消失了,多被人們稱之為市鎮。

  • 草市交易繁盛

草市在唐代時期發展的特點,首先就是草市交易的繁盛。

大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隨著北方農業的恢復,以及南方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唐朝經濟相較之前是有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家庭手工業的不斷進步,使得當時居民在生產自己所需商品的同時,還有大量的剩餘可以進行交換,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推動了唐朝經濟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之下,此時各地的草市也在不斷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唐代草市繁榮興盛的局面。隋唐時期的草市交易,主要是在交通比較便利的交通要道進行,其場面那是一個熱鬧,這也成為了盛唐時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當時唐詩中對其也有一些描寫,比如王建的《汴路即事》中有“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 ,這句詩就主要記載了江淮一帶的草市興盛局面。還有鄭谷的“夜船歸草市,春步上茶山”,也是對這一狀況的如實寫照。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草市之所以能夠繁榮,也是因為草市並沒有官方的限制和介入,這樣就可以減輕交換的賦稅,以及其他各方面嚴格的規定。正因如此,草市中屢屢出現富商大賈進行各種物品的買賣交換,我們可以從:

“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陸劫,白晝人市,殺人取財……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自十五年來。江南江北。凡各草市,劫殺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無有五年獲安者”——《樊川文集》

看出,當時的富商人數是較多的,並且出現了江賊,專門對那些富室大戶進行打劫,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草市的繁榮。

  • 草市商品的日趨繁盛

唐代草市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商品的日趨豐盛。

草市中除了有當地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之外,還有大量的奇珍異寶等奢侈品。白居易的《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寫道:“水市通闤闠,煙村混舳艫……樓暗攢倡婦,堤長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 ”這是當時白居易關於草市交換中,物種繁多的真實寫照,其中主要描寫的是水市的狀況。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在碼頭岸邊,各種船隻往來,岸邊的集市魚蝦成群。傍晚的集市上,各種商販都在叫賣,夜晚的船停靠在岸邊也在做買賣。酒樓上的人,邊俯眼觀望,邊飲酒與人進行暢談。集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從城裡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種各樣的產品擺滿其中,有水果魚蝦和農具等。集市人頭攢動,可謂是摩肩接踵。

  • 草市種類繁多、數量增加

大唐時期草市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種類繁多、數量增多。

唐代的草市不僅包括有非官方市場,還包括了鄉村集市,鄉村集市中還包括行市、小市、山市、水市、魚市等等。這些以具體內容劃分的市場,成就了唐代時期草市逐步的發展,種類繁多、物品豐富。在隋唐五代時期就有記載,其草市的數量較之前不斷地增加,並且多集中於交通便利地區,比如城郊、渡口、村落道路兩旁等,人口流動量比較大的地方。草市在不斷增長的情況之下,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正如前文所說的,草市在唐朝後期都逐步形成了一種市鎮。例如在荊州城南的江埠渡口業,儼然就發展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市鎮,沙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沙市的前身,這個沙市,到了北宋熙寧十一年,商稅已超江陵府城而躍居本府第一。由此可見,當時草市發展的規模數量,及其商業規模與繁榮程度。除此之外,草市的種類繁多,是由於草市可以根據當地的特產,或者是交易的地理情況進行劃分。比如唐代的茶市,正是因為南方江陵的山中種植有大量的茶樹,但是由於交通原因,全國各地分散進行交易較為不便,於是就形成了茶市。茶民通過茶換取自己所需物品,每到茶葉豐收的季節,外商都到茶市上進行集中購買,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有唐一代草市後期的發展與演變

  • 唐代後期草市的演變

可以說唐朝政府管理城市市場制度的基本內容,就體現在坊市分離、市場官設、專司主管這些方面。在唐代的市坊制度中,對市場設置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著嚴格的規定。這一系列的限制,就使得唐代的手工業發展格局,變得非常狹小,而草市的發展就為此填補了空缺,它突破了市坊等唐朝官方設置的市場的嚴格限制,還出現了通宵達旦的夜市。草市的發展也使得一些不起眼的村鎮,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或者是重要的商鎮,在《唐會要》中有這樣的記載:

廣德元年鄂州失火,“燒船三千艘,適及岸上居人二千餘家,死者五千” 。——《唐會要》

在唐末有個鄂州南草市,這個草市就是原來其他州商船停泊的地方,顯然是草市的發展促進了鄂州的繁榮。隨著時間與界限的不再受限制,草市不斷髮展,在後期所謂的草市中酒樓比比皆是、店鋪也在不斷增加,草市開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逐步向重要的市鎮進化了。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因為草市的前身是市集,而市集內並沒有常設的店鋪營業,它只是臨時性的、當地商民進行物品買賣和交換的地點,草市的進一步發展後,就會形成鎮。草市營業規模不斷擴大、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逐漸就形成與鎮類似等級的貿易場所。

唐代草市演變的原因

唐代的這些草市轉變成市鎮的原因,究竟是為何?

  • 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

首先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唐朝時期手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斷提高。

唐朝後期在南方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經濟作物不斷增多。其中以種茶產桑、甘蔗、柑橘、荔枝等經濟作物為代表,產量較多。在北方當時的經濟作物主要是以棉麻、瓜果、乾果為主,產量豐盛。南北方均向全國各地銷售,這就使得當地農業收入頗豐,不僅給農民帶來了收入,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市鎮轉變奠定了良好基礎。特別是在南方地區直接促進了經濟作物產區附近草市鎮的發展,再者這些經濟作物,使得當地農民以此為生,對此依賴性較強,最後農產品的商品化不斷地擴大,還給手工業的生產帶來了條件。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與此同時,茶葉和絲織業有著很大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也有著很好的前途,比如手工業中的編織業和制瓷等等。這些手工業與人民的生活密切聯繫,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這也給草市創造了巨大的活力。

  • 朝廷政策的支持

草市之所以能夠轉變為市鎮,這與政府的認可和鼓勵是息息相關的。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口數量增多,經濟得以發展,官府所規定的官方市場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向城池外擴展的局勢已經是不可阻擋,之後處於城郊的草市也被容納在官方所規定的市場中,從而形成了新的市場,補充之前過於狹小的市場,這就是草市納入城市一體化的首要步驟。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唐末草市興起之後,朝廷在阻止無果的情況之下,採取了將草市作為自己控制之下的市場,以此來加強管理。在唐朝政府承認之後,便開始下令在各地設置官丁,來進行治安管理。當時彭州唐昌縣建德草市形成後,

“人既繁會,俗巴豐饒,又置一鎮,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盜將竄跡。人遂高眠。”

此事可以說反映了政府認可草市的先聲,之後草市成為了新的徵收稅務的場所,這說明了草市得到了朝廷政府真正的認可。由上我們可以知道,唐朝後期,全國各地的商業發展特點基本一致,這其中最為明顯的改變就是統治者的態度,並不像前代一樣令行禁止,制定出嚴格的商業規則進行限制。他們此時是最大限度地將商業活動,規範於自己的範圍之內,對於商業活動更是放寬了許多內容,這才使之後的商業規模發展壯大,促使了草市的轉變。

總結

草市的發展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而真正興盛則是在隋唐時期,草市一般是以鄉村集市為主形成的市場,它多集中於交通比較便利的要道樞紐。草市的種類比較多樣,其中有的是以當地的產品為特色,有的則是以當地的交通為主。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草市在唐朝時期的商品種類繁盛程度,以及發展的規模,都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改變。

大唐時期“草市”的起源及其發展

而且到了唐朝後期,南北方根據功效的不同也發生了功能的轉變,但是南北方的草市最終都轉變成了市鎮。草市轉變的條件,總結起來,可以說有內外兩個方面: 內因主要是草市本身的農作物經濟,和手工業的不斷髮展促使規模不斷地擴大; 外因則主要是受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唐朝統治者不得不放棄對於草市的抵制,轉而採取允許和支持的態度,並且為此也實施了各種政策。隨著草市的發展以及其本身的作用,不僅對於當地的經濟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於唐朝本身的強大和繁榮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