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现在的诗人写不出古诗的那种意境?

漠北黄砂


按题目的逻辑,还可以编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现代诗词写不出明代诗词那种意境?

为什么现代诗词写不出清代诗词那种意境?

为什么现代诗词写不出民国诗词那种意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代诗词要写唐诗宋词那种意境?

我们活在唐宋?


你写离情别怨,写四时风物。这些都可以,与古人无别。

因为这些东西是共情的,李杜如此,你也如此。并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但具体到怎样写离情别怨,具体到所表现的事件和物象,你是不是还要模仿“唐诗宋词的那种意境”?

你难道和女朋友分手不是在机场或者车站,而是在“杨柳津头”“斜阳渡口”?

你难道出行不是在高铁上飞机上,而是在“灞桥驴背”上?


清人都知道变通,黄遵宪写火车渡轮,丘逢甲写战舰。甚至治经学史学出身的张尔田,都不觉得用诗词写茶花女的故事有什么违和。

反倒是现在这些没有什么旧学功底诗词爱好者,觉得一旦脱离唐诗宋词的意境就丧失表达能力了?


如果题目只是想表达:为何现代人达不到唐诗宋词的(意境)高度?

那就是:

一个文体跨越千年,必然有有盛有衰。极盛只能是短暂的一段时期,而其他漫长的时间都在相对低值。

文体的成就,更看它所处时代的文学流变意义,更看它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而不是个人创作水平的高低。

明清以来难道没有达到唐人高度的诗人吗?我可以明确说,绝对有。数量还不在少。

但是有意义吗?就像一个人在20岁财务自由,和在80岁财务自由,意义一样吗?

当今诗词水平如何? 可以说是数百年的低谷了。

当今诗词有没有水平达到古人水准的? 绝对有。

但有一个两个甚至一小批高水平诗词作者,并不能改变古典美学已经边缘化的事实。

就算十个李杜再生,这仍不是一个古典的时代。仍然达不到“唐诗宋词的意境”。


吴季玄


现代人写不出古人那种诗词意境,古人写诗词都是身临其境,想象力丰富,文学功底深厚,写出的诗词有深度,有创意。现在社会环境与古代截然不同,快节奏,赶潮流,那种小桥流水,乐哉悠哉的慢生活只能留在想象中,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弄弄花草,写诗画画?下面几首打油诗给大家添乐助兴:

一.观三亚海棠湾花海

《采桑子.花开》

花香易逝情难逝,

年年花开,

今又花开,

秋寒绽放分外妖。

一年一度旅游季,

不似导游,

胜似导游,

踏遍琼崖尽是春。

二.过海南定安南渡江大桥

《南渡江》

大江东去浪涛涛,

日夜奔腾逐海潮。

蓦见长虹凌空渡,

引得千帆竞折腰。

三.雾天登海南乐东尖峰岭

《尖峰岭》

雾锁孤峰连,

举手可触天。

瑶池荷尖露,

风轻鸟未闲。

客在山里游,

疑似云中仙。

淡泊名和利,

乐耕西坡田。

(多谢指教!)





海棠湾sy


我觉得这个问题存在,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也许是人的惯性思维,就是俗话说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就是 “近处无风景”。

公正一些说,现代人写的古诗,韵律、格式标准,意境好的还是有的,有的时候不比古诗人写的差。只是有时不被人接纳认可而已,名人效应在人们的思维中占居至高点。

总体来说,古诗人的作品比现代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都要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古人的学科主要是语文,而现代人要学习很多科目,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要少得多,以至于有些高学历的人,连字都写不好,文章写得也不如人意。

二、现代人学习语文,只是一种工具,而古人把语文学习当成事业。在语文学习深度上有很大差别。所以现代的语文基础薄弱,文学思维上比古人浅薄。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社会把大量资源投入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忽略了人文科学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的思想家和哲人比古代少。

四、就是现代社会是高节奏的社会,信息量也比古人大得多。人们为了跟上社会节奏,应付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精力上也不容许人们对语文做太多投入。这就使人们在思维模式上发生变化。

五、自然环境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古代的山川地理,大都是自然形成的,那种自然的美,非现代人造的环境可比。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挡住了人们视线,有时连完整的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更谈不上找寻诗词中那种意境。

六、古代人是在幽静的环境中领略自然风光。而现在到处都是人满为患。在喧嚣的环境中,又怎能更好的观赏自然风光,又怎能在美丽的山水田园中产生灵感,升华成绝美的诗句呢?!

七、对金钱的追求,使社会更浮躁。缺乏古代那种古朴的人文风情。

这一切因素,都限制着人们的精神升华,压缩着人们想象和思维空间,古代那种诗文意境,在现代社会很难再寻找到。



戈壁滩上的驼铃


女儿要出远门,中午的时候我帮她把行李箱拿下楼梯。她走到路口,头也不回,背对着我把右手举过头顶挥了挥。

吃了晚饭,我躺在床上玩手机,滴的一声女儿来了短信,“已平安抵达西安,勿念”,我有足足两分钟反应不过来,太快了,快的都来不及感受一下分别的忧伤,“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这种心境,因为快捷的交通和即时的通讯不会再有人能体会到了,这大概就是诗歌没落的根本原因吧。


逆风子归


个人觉得或者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我们生活的时代和以前有所不同,以前以自然为主,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借景喻情信手拈来。而现在钢筋水泥逼退了自然,人与自然的距离远了。第二,以前的科技不发达,许多未知的事物可以任由想象,而现在人们都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这似乎弱化了现代人的想象力。第三,以前交通通讯不发达,一次离别可能一生不见,所以容易别愁离绪,现在呢,几千公里不过朝夕。第四,以前以农耕为主,人口稀少,娱乐方式匮乏,人们生活节奏不快,容易思考发现琢磨,而现在的生存压力,人不能停下,所以心思也浮躁。第五,古人写诗不是职业,现代人写诗好多有目的,比如加入协会进入圈子等,功利心太重,势必不是用心体味生活进而诉诸笔端。第六,不是现在写不出有意境的诗,而是因为主流推崇的诗,要么晦涩西化要么口水浅薄,带歪了风气,割裂了传统,此情况下,何谈意境呢。


季朗涛




这个问题很普遍。其实也并非说写诗填词必须要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之类,只是古诗词发展了几千年,作为中国人,这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不能说丢就丢。

而且,诗词本身就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作为现代人,受生活的环境以及大框架下的教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能找得到诗词中所需要的那种感觉。



再有不管是诗还是词,其本身除了语言特点之外,还有起承转合,格律的不可更改,手法的灵活运用,结构的跨度安排,景物的先后顺序,物象意象的表达,色彩的浓淡搭配,感情的松弛掌握,等等很多问题。这些东西中有一些是可以通过查找咨询得到答案,而有一些则要看个人本身的理解与领悟。

不管是写诗还是填词都是需要有天赋的。这一点古往今来,从未改变。诗词本身就是小我的情怀抒发,是小众的游戏,所以,全民皆诗人这种状态,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很难。



特别是意境。诗词以境为先,意境是诗人的心血,是诗词的灵魂。而意境的高低又受诗人本身格局的影响,所以经常说,诗绝不可俗,一旦俗了就很难改变。

现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人心浮躁,想要彻底安静下来去追寻心中所想,很难。想要写出古诗的意境,不易。


畫骨透情


《夏天的花絮》(第39集)

为什么现在的诗人写不出古诗的那种意境?

我来作答,原因大体上有三点,分析如下。

一,丢失了营造古诗意境的字与词了。古诗意境的美,除了作者奇思妙想思路美以外,主要是靠古时的字意与词意完成的。比如,事物的名称今人与古人叫法不同。今人叫太阳,而古人则称之为白日,今人叫的海洋古人叫碧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同样,有些动词古人与今人也大不相同。由于用词的不同,效果截然有别。如若今人写《登高》可能是,“太阳落山了/黄河向大海奔流而去/要想两眼望得更远,你还得登上更高的山头。”这就失去了古诗的意境美了,换言之,古人写诗用的古色古香的字与词几乎被我们丢光了。你说对吗?

二,今天写诗的人尤其是写现代诗的不少作者他们的诗观出了问题,误以为现代诗是自由诗,只要分开行便是诗了。如此这般,岂能写出有文采的诗歌呢?

三,其实,现代诗也有它臻美向善的讲究与绝招,运用得好,同样也能写出精美的诗篇来。但因篇幅所限,另当别论。

刚才笔者试写了一首古体诗,不妨出示献个丑吧!

《大雨》

雷声闪电古今同,雨急雨缓屋自明。

脸盒饭盒排长队,接下一屋漏雨声。

(此诗已入头条首页)



根言木语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上的确涌现了许多“旧诗创作者”,但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业余水平,又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他们的诗词作品,看起来的确少了古诗词的意韵,形似而神不似。更差者,则流入打油诗的境地。

但这并不代表,现在国内所有的旧诗作者们,都写不出具有古典韵味的诗词。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成立。

大概提问者,对如今旧诗作品了解太少而已。


要想得古之意,必先习得古之辞。

因为古典诗歌的意境,来自于古典语汇,所以在写诗填词时,一定要脱离当代白话用语特征。

再者就是对古诗词的格律、语法、技巧的熟练掌握。当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才情。

一个人水平不够,哪怕他格律和技巧掌握得再熟练,他也写不出具有意境的诗词。

近现代的毛主席,他的诗词磅礴大气,既兼古之意韵,又有一个新时代的风气和内容。

如《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单就在忆秦娥这个词牌里,唯有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与之颉颃。


古代诗人论诗都主张诗歌来源于生活,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强调艺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生体验,没有这个,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诗切忌闭门造车,无病呻吟。

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云:

山思江情不负伊,雨恣晴态总成奇。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说的是出门旅行,山光水色,雨恣晴态,都成为诗的素材,促使诗情的生发,而闭门觅句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有人说,我不是闭门造车,我身处山光水色中,可也写不出那些佳词妙句啊。那么问题就出在你的才情不足了。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才情不足惹的祸。


楚云卿


现代人写不出唐宋古诗词是有原因的。

第一,时代变了,时代不一样了

人们对于诗词的欣赏角度也不一样了。比如唐诗宋词虽然很美,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唐代人写诗,而宋代人写词呢?难道不是宋代人对唐代诗的喜欢和欣赏程度、角度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吗?

唐代人喜欢七律、绝句,但宋代人不喜欢那么规规整整的方块诗体,他们就喜欢三个字、七个字、两个字这么被打乱的词牌。

连唐宋两个朝代都这么有矛盾,而且还是是相隔的朝代前后相差才100多年,就有了这么大的差异。

现在我们和宋朝又相差1000年,现代人看诗词的想法、角度肯定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所以,也就没法写出来像唐诗宋词那样优美的诗词了。

第二,现代人写诗,一定会有现代气息

一般写诗词无非就是写人、写物、写风景、写事情、写感情。以前古人写诗词的时候,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的比较简单,就是离你最近的几个人亲戚朋友、茅草屋、酒肉、旅游、风景、吃喝拉撒。

但现在我们有汽车、互联网、大厦高楼、电脑、手机等等各类科技事务,所以我们在写诗词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我们现代人的一些事物,也就会有了现代气息,与古人自然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诗词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我曾经写过诗词,其实写诗词是一件很耗神的事情。比如词牌名、绝句、律诗等等,都有专门的要求、规则、技巧。

但更关键的是你要表达你的思想,想通过这么一首诗、一首词传递什么感情,这是最关键的。但反观现代人写诗却缺少灵魂、思想,这也是受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所限制的。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这个问题的产生,不是现代人无情趣,无才能。有诸多因素而造成现代人基本不会写诗。


第一,现在的学校没有哪一所开设有写作诗词的课程。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二,交通工具的便捷,让我们失去了用脚丈量大地的机会。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要比我们的感受深切的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现代化的交通,省略了一步一步的行路。早晨还数千公里外的地方,而下午飞机就把我们带去。中间的山河湖泊,风霜雨雪,完全体会不到。


其三,古人写诗,是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有大环境的影响。读书人若是写不了诗,会被认为是很俗很丢人的事。而现代人,别说写不出来没有人会笑话你,就是一首古诗都背不出来,也不会遭人嘲笑。

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意为诗赋虽然是小道,但若不是胸襟博大之人,是不能写出好的诗赋作品的。总的来说,教育不重视,个人不投入,没有必写的要求,现代的休闲方式多样性,不必喝个酒什么的还要吟诵几句。(所以现在的酒楼,既使是很高大上的,也透着一股野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最后,以陶渊明移居中的两句来结束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