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17岁少年独往宜兴求艺,重现陈鸣远“馆藏梅桩”

从零基础到脱颖而出

2007年,中学毕业就只身前往宜兴,那年他17岁。和其他17岁少年不同,孙长书已开始谋存生计。来宜兴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机缘巧合下,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周建辉老师。起初老师对每位学徒都有硬性基础要求,几经周折,他终于可以跟随老师学习制壶,这一切对他来说,来之不易。



讲解制壶理念


孙长书现场演示贴花,动作娴熟,短短十分钟几片枝叶跃然壶上,以假乱真。他的妻子也在一旁的工作台上忙于自己的创作,两人都忠于艺术,热爱陶艺。他对作品要求极其严格,所以一年才完成两件创新之作。为了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他自己研究制作很多顺手的制壶工具,再难的壶型在他手里也变得容易许多。


闲暇之余,他喜欢接近自然,听风听雨,观山赏云,大自然让他产生灵感,并运用于制壶技艺。


他说17岁开始学做壶,至今已有10年,年少时心浮气躁,做壶10年,磨砺10年,如今做壶已将性子里的棱角磨平,此刻就想静下心好好做壶。一贯的坚持,才有今天的成绩。


采访间,紫砂之家主持人半开玩笑的问他:大片市场都是做光器的,选择做花器后悔吗?


他却回答:“如果时光倒退十年,我还是会选择做花器,行内做花器的年轻人较少,但我就是爱做花器。制壶时间不能使用空调,会对胚体造成影响。如今,夏天的时候天气热不能开冷气,冬天更苦,不能开热风,但10年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不后悔。”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笃定、坚持、韧劲,让人折服。

他觉得紫砂壶在现代年轻群体里边,会越来越受欢迎,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喝茶可以让人身心放松,静下心来思考。一把梅桩壶,形态俱佳,气韵不凡,足见开在梅花丛中的已是他坚韧刚毅的品质,苦寒磨来的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