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并不一定发热,为什么有些地方还用体温作为排除依据呢?

@所有都在


这是分层筛选法。有很多人必须出门,大部分发病率伴随发烧,通过测体温可以最快且低成本得发现,这样即使漏掉的话,影响范围要小的多,如果要做到位检测的话,会浪费很多社会,医院资源,不利于各个机构的运行


格局麦穗


今天下午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某日报拜访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全国出现了一些没有症状的人,没有发热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隐形感染的人",然后怎么防止隐形感染和传染。题目说的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发热,那为什么还🈶很多地方用体温来排除呢?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并非用体温排除,而是用体温筛查!这一个正着说,一个反着说,但仔细想想这个很不一样哦!为什么要测体温啊?那是因为很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发热啊!所以,体温筛查手段,但是并非确诊手段。测体温仍然必不可少!


其次,我们不能捡个玉米丢个西瓜。什么意思呢?没错,有些患者是不发热,但是发热的居多,我们要把握这个多的。同时,正如钟院士以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指南所提到的,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并不是唯一症状,也并不能确诊患者。发热的患者多了去了,不能说发热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同时,不发热的患者也有,那怎么办?第一,要问病史,问问患者有没有去过武汉,有没有接触过可疑患者或者确诊患者。第二,要做核酸检测!如果满足了第一条,那么就必须做核酸检测!


总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带毒者"确实很可能比较隐蔽,但是他们只是少数,多数的还是有典型的发热症状。所以,测体温不能少!!!但是,体温并非排除标准。


普外三角针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的症状。最近发表的两篇论文都有提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乏力。有41例确诊感染者的数据显示,确诊人群中几乎所有人(98%)报告有发烧,76%有咳嗽,44%有肌痛/疲劳。有99例的病例分析显示83%有发热,82%有咳嗽,31%有气短,还有少数人有头痛、咽痛、流涕、胸痛、腹泻等症状,在上述症状中,至少有一个症状有90%以上。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减少很常见,所有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均显示实质性肺部异常,包括磨玻璃样混浊,累积多个肺段段或多个肺叶。但也确实存在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发热,体温正常的情况,但这毕竟是少数。

监测体温是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感染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措施。

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恰值发生在我国春运之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整个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绝大部分感染者多会出现发热,因此,检测体温是较好的手段,但是体温检测确实不能完全百分百筛查出感染者,并且也存在发热的这部分人群中有一些不是因为感染此次的病毒而导致的发热。因此体温异常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征象,发热提示需要进一步筛查是否感染病毒。

对于目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需要完善病毒核算检查,同时进行胸部CT检查,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的检查,当高度怀疑的时候才做,这是由于核酸检查、CT也需要场地、设备及人力,这样复杂的检测手段是不适合用于大范围的筛查。询问是否有症状,因为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慌,而部分人即使有症状,也不一定如实回答,而体温就是一个客观的数据,用于大范围的筛查是相对来说最合理的。

那么针对那些症状不典型,不发热,或者甚至没有症状的病毒感染者,我们的大范围筛查,肯定也是难以发现他们的,这个时候就是发挥个人的作用时候,明确接触过从湖北武汉回家的亲戚朋友或者接触过在其他地方诊断或疑似病毒感染者,应自觉在家中居家隔离,出现相应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同时,没有感染的人群要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采取多种措施预防自己感染。


急诊科鲜医生


我是小影大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会发热,为什么还用体温作为排除依据呢?虽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热,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发热和咳嗽的症状。在所有感染者中,有80-90%的人会发热和咳嗽的症状。而有10-20%的人不出现发热和咳嗽,甚至一点症状都没有。如果没有症状我们就无处下手,只能用出现最常见的症状去排除,这样才能不漏掉大多数感染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除了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外,还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类似于感染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感冒了,自己在家吃药休息,依然没有好转,还是发烧,可以为低烧,也可以为高烧。小部分人还会伴有头痛的症状,但是流鼻涕很少见。

除了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在,有小部分还会出现腹泻,我们统计了21名患者,其中有2例出现了腹泻,这2例都是重症肺炎才出现的腹泻。轻症的那些患者没有出现腹泻。所以我们推荐,有可能早期病毒还没有累及胃肠道的功能,随着病毒进展,逐渐出现胃肠道损害。目前在粪便中也查到了病毒的存在,也可能会出现粪口传播。所以对患者排泄物的处理,也要符合要求。

总的来说,发烧还是最常见的症状,所以要用测体温的方式来筛查感染者,其他的症状也会出现,但是相对少见。


小影大夫


为了排查新型冠状病毒,现在到处都在监测体温,进出高速路要测量体温、进入医院就诊要先测量体温......

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都会发热,不发烧是不是就说明没有被感染?

并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都会出现发热,也有部分感染者表现为干咳、乏力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另外,不发烧也并不能完全说明没有被感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后会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在潜伏期内一般都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都会发热,也并不是不发烧就能100%排除被感染的可能。

那么,既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并不一定发热,为什么有些地方还用体温作为排除依据呢?

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会出现发热,但发热还是最主要的症状,绝大部分的感染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另外,我们测量体温并不是为了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我们是为了排查病毒,以便及早发现被感染者。测量体温不但操作简单、而且还很可靠,并且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设备,实在是比较明智的方法。

大家可能会担心,那些并不发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会不会被漏诊呢?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反复跟我们强调:疾病并不会按照课本来发病!并不是每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症状都很典型,这就增加了医生诊断的难度。但是大家不要担心,我们诊断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很谨慎,我们需要结合流行病学(比如湖北武汉居留史、接触过武汉过来的人等)、临床症状(发热、咳嗽、乏力等)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血常规、胸片等)来综合考虑,如果高度怀疑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我们还需要经过专家的讨论,最后确诊需有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如果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那么就可以排除了。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大家传播健康知识的全科医生,关注我,您就拥有了一个家庭医生。如果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哦!

全科吴医生


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不一定有发热,这是事实。用量体温来筛查发热者也是事实,注意,发热并非排除新冠肺炎的依据。



关于新冠肺炎,有几个概念要搞清楚:

1、新冠感染者不一定有肺炎。

所以WHO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19),也就是新冠病毒病,因为除了肺炎,这个病毒可以攻击其他的器官和组织,如果只盯着肺炎,确实考虑不全面,所以我国也把名字由原来的新冠肺炎(NCP)改为与国际同步了。

2、新冠感染者不一定发热。

越来越多的轻型患者被发现,而很多人并不发热。发热与否是机体与病毒抗争的结果,跟普通的其他病毒感染一样,轻度的发热,是人体提高自身抵抗力的表现。但有些人并不发热,一个原因是抵抗力极低,无法做出反应,还有可能就是感染比较轻微,身体也没有反应。



3、为何要用测体温来筛查?

医学上检查和筛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对目标人群实施的大范围筛检。比如肺癌筛查,用低剂量CT,对高危人群无症状人群进行大范围检查。而如果一个重度吸烟者,某一天咯血了,要做CT,就一定要做标准剂量的CT。

对于新冠感染的检查和筛查方法,跟其他疾病一样,没有完美的,其自身一直在不停的完善中。包括: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无论是否发烧都要隔离,不通城市要求的,外地的多数人员都要隔离,也是一样,这种隔离,不是取决于是否发烧。这些人一旦出现发烧,一定要去做核酸检测的。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密切接触者也要做核酸检测,而无论有无发烧。由此可见,做这些努力是要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国家的实力,各种综合实力。



在完成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以后,其他无接触者,自然不能放任自流,所以,最简单,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测体温了。因为即使新冠感染可以不发烧,但比例很低,刨除最有可能感染的那部分已经被隔离,被针对性的处理,剩下的自由活动者新冠感染者比例已经很低,其中不发烧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测体温是有效的。

笔者在写这个的时候,北京通报了,昨天确诊了10例,都是之前的密切接触者,所以,有效隔离太重要了。之前花了那么大代价,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放射科杨大夫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在上个月的二十七号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主要是以发热、乏力和干咳为主要表现!当然,随着确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也有发现有些患者没有发热。那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一定发热,但是为什么还要用体温作为排除依据呢?


第一,体温并不是排除依据!

题目说量体温是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依据,这句话是不对的,是极其不严谨的哦,没有任何专家教授说过不发热的病人就可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哦。

第二,为什么还要量体温?

没错,有些病人是不发热的,但是别忘了大部分病人是发热的!!!作为筛查,我们肯定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发热的患者!比如十个病人里面有七个或者八个人是会发热,而另外两个人不发热,那么我们肯定先抓住这七八个发热的人。为什么?一来发热的人占多数嘛,把多的人筛查出来,那就不会漏掉太多。二来测体温好测嘛。不发热的病人可能只有乏力、酸痛、纳差、咳嗽、咽痛等症状。


第三,不发热的患者怎么防控?

很多人关心的是这个问题,不发热的人我们怎么发现?说实话,如果真的不发热,又没什么症状,那真的很难防!这也是为什么让大家戴口罩,让大家洗手,让大家少出门,少聚会的原因!因为有些患者确确实实可能不发热!但是,别急,别怕!不发热不代表不发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数在一周之内就会表现出症状,严重病历可以底热或者不发热,但是它会有呼吸困难嘛,它有接触过感染者或者可疑患者的经历嘛!所以,对于不发热的患者我们肯定需要综合判断,需要结合病史,特别是否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湖北方向来的这种情况。
最后提醒一下,最近口罩用的多,请正确处理⬆️⬆️⬆️


骨科木匠刘医生


因为测量体温是最快捷、方便的排除依据。

体温升高并不是新冠状肺炎肺炎的绝对症状!

目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有发烧咳嗽等症状,从这点来看,发热并不适用于全部新冠患者。

1,浑身乏力、恶心腹泻。

2,心慌胸痛、胸闷气短。

3,头晕头痛、迷糊嗜睡。

4,肢体麻木、肌肉酸痛。

这些全是新冠患者的前兆症状,而且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与多种疾病都有所交叉,由于此类患者缺乏明显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很容易在现实就医时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传染的机会,患者应该加强认识、加强识别和防护。

体温的筛查只是第一步!

疫情期间的患者症状多种多样,而发烧依然是最常见的,各类营业场所的人流量较大,每个进出的人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不现实,所以目前都是通过测量体温进行第一步的筛查,然后对体温较高的人群进行CT、核酸检查。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体温永远都会是是排除依据,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里突然流鼻涕,害怕自己感冒赶紧回家吃药,这些药物不可能完全避免疾病的出现,但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想法都想相同:“能预防一点是一点,能缓解一点是一点”,体温的测量也是如此:能排查一些是一些。

(我是罗民,三甲级医院在职主任医师,有着三十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医生,我的努力只为收获大家的认同,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希望您能点赞、关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我,我会尽力帮助大家!)

罗民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大于37.3℃),乏力和干咳,当然,也有极少数既不发热也不咳嗽的病毒携带者,但不能因为这极少数人就忽视了发热这个最重要的症状。从综合角度来看,测量体温是可以做到大面积筛查的,筛查并不代表确诊,毕竟可以引起发热的疾病有很多,还要进一步询问病史,如果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活动史,需要进一步取咽拭子或痰液来检测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以往测量体温大多用的水银温度计,比较费时间,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检测仪可以很快的测体温,最近你可能被别人拿着体温枪在额头上扫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火车站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有较大的红外体温检测仪,人们只要排成一列顺序走过去检测人员就能看到体温,也是方便可行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汪医生小课堂


新型冠状病毒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从目前来看情况在慢慢变好,现在很多人开始疑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并不一定发热,为什么有些地方还用体温作为排除依据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

在面对巨大的人群时,我们要选择快捷的方式进行筛查

从前期的一些临床症状看,很多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症状,那么我们就开始采用测量体温的方法来筛查,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快速高效的筛选出一些疑似的患者,然后再进行其他的一些检测以及隔离措施。测体温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快速,其次节约医院的医疗资源,给确诊的患者使用,第三就是极大缩小了疑似人员的筛查范围。

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筛查方式

以当前的医疗情况来看,通过胸片以及核酸检测来判断是最好的诊断方式,但是我们目前根本做不到,因为医生以及检测设备都是有限的,而需要检测的人太多,如果都去测核酸上胸片检测,很多真正的患者会丧失治疗机会。再说,把所有人都拉到医院去拍片是不现实的,而体温筛查就如同筛子一样,即便能够筛出80%的感染者都是好的,当然现在来看比例可能还要高。

体温筛查会有遗漏,因此需要大家做好防护

正如题目所说,感染者并不都是有体温升高的症状,这就造成可能有感染者被遗漏,而感染者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都要做好防护措施,做好隔离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