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陵一座都没被盗过,清朝的皇陵却被大规模地盗窃?

易水渡


原因有很多,首先说说社会环境因素:由于清王朝当年是打着“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名义入关打李自成的(当然是为了给自己贴金,以标明自己是正统),所以清朝入关后对明朝陵寝保护的很好,清朝这两百多年没人有机会盗取明陵;

而清朝灭亡的时候则是到了民国乱世,这个时候江湖上啥人都有,盗墓的自然也少不了,更糟糕的是民国时候社会上“反清排满”氛围比较浓郁,挖清朝皇帝的坟墓既可以发财,又能报“国仇”,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孙殿英当年就这么干的。而民国对于明朝则比较尊敬,所以盗取明皇陵似乎说不太过去。

还有是自然环境因素:明十三陵首先就是离北京市中心区比较近,想盗墓不太好下手,而且明十三陵修的非常坚固,这很麻烦,还有就是明朝灭亡已久,大家对明陵已经不太熟悉,不知道怎么进墓口也不知道里面有些啥;而清东陵修的很偏僻,加之清朝灭亡没多久,很多知道清皇陵入口的人都还在世,进清皇陵难度要小很多。


国史拾遗


同样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对完整,而清东陵却被大规模地盗掘,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中清东陵惨遭盗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报应。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选址好,明十三陵坐落于现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也只有五十公里,距离北京城区比较近,在众人的视线之下,盗墓贼不敢公开地盗掘;反观清东陵距离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民国初年哪里盗贼横行,给了盗墓贼可乘之机。

二、不得不承认清朝对明十三陵的保护功不可没,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后,清军入关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头,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笼络人心,清朝的皇帝不仅对明朝的皇帝进行了祭拜,还派兵进行了保护。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体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坚固异常,以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例就地宫就深达27米,考古队为了寻找地宫入口就大费周章,整个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东陵可谓偷工减料,地宫只有十几米,并且墓道简单,几包炸药就解决了问题;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对汉人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满清误国,汉人早就对其恨之入骨,挖掘清东陵完全没有负罪感,而且还是为了报仇雪恨。反观明十三陵,汉人还是比较敬畏的,并且有清东陵这块肥肉,肯定是先干清东陵了。并且正是由于清东陵惨遭盗掘,也使得当时的政府加强对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护。



实际上,明十三陵的定陵虽然逃过了盗墓贼的毒手,但逃不过那个郭姓的盗墓狂人。明朝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可谓考古界的永远的痛,当考古人员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后,精美的龙袍等丝织品迅速氧化,成为碎片,令人痛心。后来,万历皇帝以及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焚毁,真是惨不忍睹呀!

总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的结果。而反观清东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明朝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地宫保存完好。其余除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以外,皆葬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宫也是保存完好。

但是其中的明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在1956年时被考古工作者开启,绝大多数珍贵文物被保存完好,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也有少许文物遭受损坏。也正因为此,当时国家便停止了对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发掘。

明皇陵地上建筑在多个时期遭到损坏,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所作所为。总体来说,明朝诸陵保存还是完好的。这和清朝入关后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时,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独明皇陵是例外,满清在当时虽被视为异族,但在保护前朝皇陵这一点上,却做得十分地道的,令人敬佩。

清朝皇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老佛爷”慈禧太后。而清西陵则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其中,除顺治,雍正,嘉庆,道光4帝陵寝以外,其余诸皇陵及后妃墓皆已被盗,许多珍贵文物下落不明。比如康熙皇帝的尸骨竟然浸泡于泥水之中数十年无人管,也实在骇人。

清朝帝陵多被盗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中华大地狼烟四起,群魔乱舞,盗墓猖狂。再加上由于清朝是异族统治,因此其帝陵多被盗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济天下


九十年前,孙殿英在连挖了两座帝后陵墓后当即震动了天下,受到了许多人的声讨,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熊熊的怒火在他们的胸膛炸裂着,使得他们无法平息自己的气愤。



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盗,孙殿英本来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里面的金银珠宝通通都搬得一干二净。

当时他们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过在发现康熙陵墓里面全都是积水和恶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继续挖下去,因为当时时间紧迫,于是他们在连挖了两处陵墓后,就撤退了出去。

孙殿英之所以能挖清东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势非常混乱,清东陵距离北京又有一段距离,所以孙殿英才能在蒋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时候监守自盗,挖了清东陵。

清东陵在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被盗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会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战乱。

在溥仪退位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了北方,因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给当时的清朝遗老遗少们很多的优待。

他们每段时间都会给溥仪调拨大量的生活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清东陵、清西陵的保护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后的北洋军阀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并被炸死在皇姑屯后,国民政府统治起了关内的大片土地,虽然他们和满清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因为自古所有正统王朝都不会掘人祖坟的原因,所以为了道义,国民政府也保护起了清东陵。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逼北京一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动清东陵,因为溥仪当时正在他们的满洲国里当着傀儡皇帝,所以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会动清朝皇陵的。

清东陵的第二次被盗是在日本投降后,当时国内爆发了内战,没有人顾得上清东陵,所以清东陵被一群土匪光顾了,他们找到了曾经被孙殿英挖开的康熙陵墓地宫,进入了积水众多、臭气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对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没有被盗的几个重要原因

清东陵的位置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并不在北京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在战乱的时候很容易被盗,与此同时清西陵也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几处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则坐落在北京周围,北京因为重要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无论发生再大的战乱,都必定有一方会入主北京,在他们入主北京的时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们没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绝对没有盗匪敢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动明十三陵,这就是民国时期清东陵被盗、明13陵没被盗的原因。

而在明朝灭亡后的历史中,李自成正忙着在北京城内抢劫官员大户们的财产以及准备出兵解决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因此没有对明朝的皇陵动手。

而满清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能取信于汉人、减少汉人的抵抗,所以他们没有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山海关,他们是打着帮明朝报仇、平息战乱的名号进入中原的,在他们的口号中,他们的身份是正统的,因此,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统,盗墓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会干的。

虽然明朝皇陵与日本人的关系没有清朝皇陵那么密切,但因为日本人当时是打着要打造一个“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是用着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号占领北京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动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没有被盗,但是却被挖掘过

不过虽然说明朝的皇陵没有被盗,但是被挖开的却有一个,这个皇陵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这个项目的是吴晗和郭沫若。

这次项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过因为当时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术不成熟、会破坏文物的原因反对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极高的吴晗拉入了这次行动中,以此堵住众人的反对声。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因为朱棣陵墓太过宏大、太过复杂的原因,当时考古界没有挖这类皇陵的经验,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下,郭沫若决定找一个简单一点又与朱棣陵结构差不多的皇陵试试手,所以万历皇帝就悲催了。

在万历皇陵被挖开后,因为当时技术真的非常的落后,所以当时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过后,出现了很多的损坏,而也因为数年后特殊年代的大动荡,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妻子的骸骨被人们当众烧掉了,落得一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如果不是当时国家的大佬意识到技术真的不到位的话,可能到时候被破坏的就不止万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为在挖了万历皇帝陵墓后,郭沫若又继续申请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项目,不过被当时明智的大佬给否决掉了。

所以说明朝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是因为距离北京比较近,容易受到保护,不像清东陵、清西陵那样距离北京有着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至于很多人说的什么满汉之分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土匪真的需要钱的话,他们不可能会去管你是满人皇帝还是汉人皇帝,只要有钱、他们有能力发掘,他们都是会毫不犹豫出手的,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


孤客生


明朝皇陵并非一座也没有被盗,比如2016年思陵石烛台就曾被盗,还有之前康陵也曾遭受土夫子光顾,但是也都没有进入地宫,小打小闹,无伤大雅之事而已。


至于明陵为什么被盗那么少,就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深谋远虑了。

明朝乃我汉人当家,再不济,他也算是我华夏的祖龙,自掘祖坟,不少下斗的土夫子还是有所忌讳的。

其次,明朝的皇陵大多在南京或者北京郊区,因为京城重地,派遣重兵把守那是理所当然,老虎屁股拔毛,非死即伤。即使是到了清朝,满清入主关内,也依然派遣重兵把守明陵,因为他们宣扬“满汉一家亲”的鬼话,为了收拢天下汉人的心,朝廷汉臣的心。




(南京明皇陵)

并且,明陵大多结构复杂,土夫子在京郊下墓,避开守墓的重兵把守尚且不易,黑灯瞎火,别说是进入地宫摸一把金,就是要让他找到地宫的入口也够呛。

即使是1956年建国后郭沫若先生带头想要挖掘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又怎么样,光天化日之下,一大群所谓的专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学问与技术,楞是没有找到进入定陵的墓口,最后才退而求其次,挑了个软柿子万历皇帝的定陵捏。



(定陵挖掘)

清陵墓那就不一样了。

清朝皇帝没有把我们汉人老祖宗狡兔三窟的精髓给学到家,陵墓构建简单粗暴,把陵墓地宫入口直勾勾地杵在那,信奉寻龙点穴却邯郸学步,楞是把陵墓挪到一块,并且还挪到了远离京城卫戍的地方,满清在的时候还好,派遣重兵把守。等到民国之后,满清亡了,直接被各种三教九流的土夫子一锅端了。

位于唐山遵化的清帝陵,1928年,军阀孙殿英便将慈禧与乾隆的陵墓给端了,方法简单粗暴,直接用炸药就炸开了。

1945年8月左右,因为派遣在该地的国民党驻军北调准备内战,当地土匪张进忠与当地刁民、官商勾结,共三百多人把那的十几座帝陵都给撅了,直接把康熙大帝的遗骸抛弃在了臭水里。


归根到底来说,满清不是汉人,所以有孙殿英这样的人与土夫子如此猖狂至极,肆无忌惮。因为清陵并非祖龙,所以他们心理上没有过多忌讳,所以如康熙大帝遗骸才遭受如此令人发指的侮辱。

如果是我汉人帝陵,孙殿英敢大张旗鼓去盗,回头不被蒋介石给弄死,也会让我华夏四万万同胞的唾沫淹死、打死。


不书公子


当年孙殿英在清东陵大肆盗窃,一帮没什么盗墓经验的军阀都能轻松打开皇陵。除了地宫之中没有财宝的顺治帝陵墓,其他清东陵的帝陵都遭到了洗劫。此事之后社会各界轰动,溥仪和满清遗老对孙殿英恨得牙痒痒。且听人孙殿英怎么解释:我是为我祖宗三代报仇,我对得起我大汉同胞!如果孙殿英盗的是明朝皇陵,他还有底气喊出这样的一段话吗?

盗墓贼之所以不盗明朝皇帝的墓,因为在汉民族感情极为敏感的清朝,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一种精神象征。就连当年顺治帝都不敢将明朝的皇陵怎么样,还曾公祭十三陵,为崇祯皇帝单独立碑,目的就是为了安抚汉民和留用的明朝官员。清朝历代皇帝对十三陵采取了保护措施,还安排了专门的太监去看守十三陵,避免十三陵被盗,就连十三陵之中的树木都是要保护好的。

另外,十三陵的防盗措施做得十分坚固,盗墓贼就连入口都找不到。清朝当年大肆屠杀汉人,导致很多匠人的手艺失传,等到清朝皇帝自己想要修墓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当年给明朝皇帝修建王陵顶级匠人了。

从朱元璋的陵墓开始,明朝历代所用的材料都十分坚固,布局也是极其精妙,想要盗墓除非用炸药去炸开。而十三陵所在的地区并不荒凉,四周也有人烟。在这种地方大肆盗取皇陵,肯定会有人发现,着实不好下手。而清东陵是在深山老林之中,军阀只要将山圈起来,不声不响将陵墓之中的财宝搬出来就是了。

明十三陵如此伟大的建筑逃过了两朝盗墓贼的破坏,但是却有一座皇陵毁在了郭沫若的自负之下。1956年,郭沫若数次请求上级挖掘永乐皇帝的陵墓,在被批准之后,他带着考古队怀揣着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了帝陵的挖掘之中。但是挖掘的难度比他想象之中要大了许多,郭沫若最终只得暂时放弃永乐皇帝,而改去挖万历的定陵。

郭沫若为了找寻能够进入定陵的入口大费周章,再还没有进入地宫之前,定陵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坍塌。郭沫若终于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想要看到的明朝皇帝,但是万历和皇后身上珍贵的龙袍敛服,在接触到空气之后迅速氧化。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过关,大部分的文物都在很短的时间之间被损坏殆尽。


木剑温不胜


看了那么多回答,好绕,真能有说服力的没几个,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了明十三陵。

说中国人没信仰,没上帝,没真主,没……,真这样吗?中国人的信仰是自然,是祖先!儒家也可以被称之为儒教,主导了中国二千多年,儒家敬的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自然,是大道。君是市俗政权,忠君是让市俗政权永不灭儒家子弟。亲是亲人和先祖,小是家族大到民族的先祖,解决哲学三大终极问题中“我从那里来”的问题。师是保证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由此衍生的文化中,对祖先的不尊重,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语言上辱及他人先祖,都被视为奇耻大辱,会以死相向,何况挖坟掘墓,历朝历代都把挖坟掘墓列为十恶不赦的死罪,不管何种原因有人这么做,就算乱世中一些枭雄无法马上受到惩处,也会被民众所不容,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明崇祯帝景山自缢,李自成想得天下,都还得好好下葬,如果对前朝皇帝只灭不埋,天下汹汹,就别想得民心了,注定只能是短命王朝,更不要说去掘前朝皇家的祖坟了。所以李自成不会去毁明陵,同理满清入关后也不会去,日本侵华,名义上要建“大东亚共荣圈”,也不会去。

孙殿英一流寇军阀,无争天下之心之力,只是利欲熏心,还得以军事演习之名掩人耳目,事发后还得编出满清皇帝是外族,自己先祖与清皇族有世仇,挖坟是为先祖报仇这样的借口来平覆全国一片喊杀之声,可见这种行为大犯众怒。

皇家陵园,工程浩大,防盗方式众多,还有人常年看护,一般小规模的盗墓团伙,几乎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的,风险却巨大,按现在说法,性价比极差,这也是明皇陵能保护下来的重要原因。

小说是小说,当真了就傻了。哈哈





净月暖阳


清朝皇陵屡遭盗的印象大概还是源于“东陵大盗”孙殿英先盗慈禧陵墓,后盗乾隆陵墓。除了这两个人的墓穴,其余的清朝皇帝帝陵也没有好下场,其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因“东陵”被盗受到波及,许多东西都丢失了,连康熙帝的最爱“九龙玉杯”也丢失了。咸丰皇帝的定陵被黄金仲所盗,随葬物品洗劫一空。同治皇帝的惠陵被土匪王绍义所盗,匪徒们将陵墓里的金银财宝抢夺一空,不过这伙人后来被抓到了,王绍义被枪决。



清朝诸位皇帝的陵墓都没能逃掉被盗的下场,就连雄才伟略的康熙墓穴都没能逃过,而明朝皇陵却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唯一的万历皇帝定陵被挖掘也是因为考古需要,是国家同意的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发掘的。当时这件事是由郭沫若,吴晗等人牵头进行的,不过当时受限于科技水平,定陵里面许多珍贵文物都没能好好保存下来。除此以外,明代皇陵再未受到人为损坏。


为什么同是帝陵差距却这么大?明代皇陵未遭破坏,原因在于清代,民国政府为了笼络民心之需要。清代为了笼络汉人所以对明朝皇陵大加保护,以示自己对前明的尊重,安慰明代的遗老遗少和天下的读书人。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早年加入洪门,洪门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等到民国创立,孙中山定都南京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明太祖陵,以示自己身份,所以民国政府对明代皇陵也是加以保护。

而清代帝陵则不同,从清朝灭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清代帝陵没有了保护,因为当时的革命人士打的是“推翻清廷”的名号,虽清帝退位的时候有《优待条例》答应保护帝陵,但正是人走灯灭,条例是在袁世凯手上签订的,等到袁世凯去世以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谁还有功夫关心清代的帝陵,都是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后来孙殿英盗墓的原因。


历史十二郎


明朝皇陵不是一座也没被盗过,朱由检的思陵曾两次被土匪光顾,而定陵是考古。总体来说,还是几乎没被盗过。而清朝的确是大规模被盗,著名的盗墓者是孙殿英,一盗走红。

先说明朝

明朝的陵寝在南京(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明代宗)。



至于为什么没被盗,有以下原因。

其一,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这意义就不言而喻。

其二,为笼络人心,清朝对明皇陵加以保护!

其三,明皇陵在南京、北京,盗墓这动静会不会引起人的警觉?

其四,盗墓需要找入口,而明皇陵地宫构造复杂,这入口得找多久?会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

再说清朝

清朝的陵寝有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前一个在东北,后两个在河北。



至于为什么被盗,有以下原因:

其一,清朝灭亡后是战乱时期,战乱让人疯狂,何况陵寝的地理位置还偏;

其二,对清朝十分痛恨,认为满清误国;

其三,清朝没灭亡多久,修建陵寝的工匠多少还在世,这就容易找到入口。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补充!


非常茴香豆


这个问题提到了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那么我们对比着看一下。

清朝皇陵:

《清朝的皇陵》

我们知道清朝皇陵被大规模盗掘,是发生在1928年7月,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作为掩护,盗掘了慈禧这老女人和乾隆这个二世主(后面我会解释,为什么说他是二世主)的墓葬。(说实在的慈禧的棺材板子被撬了,尤其是尸体被扒的只剩下一护身小裤衩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还有点开心地。奶奶个嘴的,我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缺心眼?这件事元芳你怎么看?)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长了一脸大麻子的孙殿英为什么会撬这二位的棺材板子,而不是别人的呢?

第一点:穷。

《大麻子孙殿英》

当时的孙殿英作为一个杂牌军的军头,就算是民国政府偶尔发点军饷,到了自己手里,早被上面七扣八扣的没剩下多少。就这么点东西,加上把自己脸上的大麻子扣下来买了,也不够给自己手下这些大头兵发军饷的。这也导致他手下这些个大头兵常常开小差。就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如果再不发军饷,都有哗变的危险。

所以驻扎在清朝皇陵附近的孙殿英,就动起了掘墓的心思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为什么会去撬了慈禧这老女人的棺材板子呢?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慈禧这个老女人生前极爱奢华,而且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即使国家有难,她也要烧钱给自己过生日,修颐和园。就这么个极会善待自己的玩意,她的棺材板里的好东西能少了吗?所以我们的大麻子孙殿英同志,撬她的墓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慈禧》

事实证明,这样的猜测是正确的,据李莲英的《爱月轩笔记》中的记载:在这老女人的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我去!这岂止是奢华,想一想牙根子都痒!

我们再看这死人盖的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说实在的我看到这里,我就想甲午战争时期,这老女人如果将这条丝褥卖了,北洋水师的开花弹怎么得也有着落了,他奶奶个嘴的吉野这条该死的船,是不是也就沉了。哎!这么说呢历史总是不给你如果的!

那么为什么又会去撬了乾隆这二世主的棺材板子呢?

大家知道,清朝到了乾隆时期已经达到了鼎盛。这因为有他的便宜老爹雍正打的底子,雍正这老爷子,一身勤俭扣扣索索,累的都吐血了,这才好不容易充盈了国库。好吗,到了乾隆这二世主一上台,把他老爹充盈的国库立即掏了个干净,到了后期不得不卖官,让自己享乐。

有的童鞋似乎不相信,举例说明一下,大家都了解乾隆学他祖宗康熙六下江南。康熙老爷子六次南巡是为了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

《乾隆》

看看我们的二世主乾隆爷,更偏重游山玩水,所花费用远超康熙老爷子百倍都不止,这不仅加重了平头老百姓的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社会的奢靡之风。

有些童鞋,尤其是看过电视剧的童鞋会说,不对吧!乾隆小爷爷每次下江南都是微服出访,能花几个钱,听到这里,我也只能呵呵了!那么我们截取一段二世主乾隆和官员的对话来看看!

当时,江苏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尹会一曾说南巡已经让“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这个二世主一听,一脑门子怒火:“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

还有那个《铁齿铜牙》中的纪晓岚,被乾隆小爷爷亲封为“满清第一才子”,赏了一官皇家教师,这货也是倒霉催的,也说过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你们猜这乾隆小爷爷这个二世主是怎么回答的怒,踮着脚尖骂:“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瞧!这就是哪个所谓的“微服私访”到处留情的眉清目秀的乾隆小爷爷二世主的作为。

《纪晓岚》

还有一事,就是乾隆二下江南时,就因为“微服出巡”(真的!别逗了,你不看加引号的吗?),去秦淮河上发浪,“浪里个浪”这波确实够浪的,浪的让皇后伤透了心,随手把自己一头万缕青丝一刀剪下,这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剪发皇后。

“发浪”和“猎奇”是乾隆二世主一辈子的座右铭,你觉的他的棺材板子的东西会少了吗?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据说其中最宝贵的是颈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颗中最大的两颗是朱红色,和一柄九龙宝剑,剑鞘面上嵌了九条龙,剑柄上嵌满了宝珠……

不撬他俩的,那叫瞧不起人家。所以孙殿英为了军饷,撬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东陵(其实康熙的景陵也在盗掘之列,只是到了最后没有打开而已)

第二点:复仇

当年,大麻子孙殿英与人谈及盗东陵之事,说过这么一段话:“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我不得不报仇革命啊!盗了清帝陵,我对得起祖宗,也对得起大汉同胞了!”


孙承宗塑像

这是孙殿英自己的解释,那么我们解释一下:孙殿英的祖辈是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孙承宗,他带领全家和高阳城的居民抗清兵,最后城破被俘。当时的孙承宗已经七十岁了拒不投降,被清英亲王阿济格活活勒死,全家没几个活下来的,又将全城老少屠杀殆尽。

再有就是,大麻子孙殿英的老爹是被一个满人赌徒杀死。

说实话这点理由,虽然有点洗白自己的嫌疑,但杀人父母是该报仇,不然那还是人吗?所以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成立的。

平心而论!满清入关二百余年,使我华夏从世界之巅退了下来,就这一点,掘了他的棺材板子,过分吗?元芳你怎么看?

第三点:地理位置

清朝这俩被掘了棺材板子的人,他们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那时候可是战乱时期,被掘也是必然的。没人看着呗!就算是发现了,在有人赶来之前,早挖完了!

为什么明朝的皇陵没有被盗?

因为明十三陵就在在北京周围,要知道北京从明清以来直到民国都是首都的存在。首都的作为一个政治中心,无论发生什么战乱,最后胜利的一方,总会进驻北京。

那么,进驻北京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重兵把守,大家想想,十三陵就在北京周围,即便没有大兵看守,绝对不会有不开眼的盗匪动十三陵。

《清明上河图》

在这里我再说一点,历史上能够超越唐宋的朝代只有明朝,上过历史课的,都知道他的经济不仅遍布全球,他的文化引领全球。这样的一个朝代,当得起举国尊敬,在人们的心里明朝才是正统,当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如果真有人敢盗掘,那么不是大麻子孙殿英这样,先是举国震惊,后又走关系就可以息事宁人的了,其结果焉能逃过一个死字,那绝对是一场历史灾难,不是几个大头兵,草头王的脑袋能够解决的问题。

从这里,我们也就了解了为什么后世,对孙殿英的做法有些模棱两可的态度。(要知道孙殿英这混账事出了之后,是没有被处罚,反而被蒋介石任命为新编独立第二旅旅长,后来提任安徽省主席、暂编第五军军长。当然这货送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么明朝的皇陵真的一直完好无损吗?

这个要看怎么说了?想当年,乾隆这个二世主给自己修棺材板子的时候,金丝楠木的柱子不够用了。就想了一个办法将明陵所有的祾恩殿,使用“拆大改小”的策略。

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呢?举例两庑这些配套建筑的规制缩小,先前是六间房,变三间房,重檐改为单檐。这么一折腾,哎!乾隆二世主这位小爷的金丝楠木就有了。这个过程多亏了两位大臣金简和曹文埴,就是这两货提出的这个方案,事后他俩也得到了乾隆小爷爷的赏识,乐的两人睡觉都冒泡。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明朝的皇陵确实没有被盗掘过,但是却被挖掘过。被挖掘打开的皇陵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的定陵,而这个举措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郭子。

《定陵》

其实当时,小郭子要挖掘的是朱棣的长陵,要知道朱棣放置历史的长河中,那都是显耀的一位,他的墓,太复杂。于是小郭子退而求其次,挖了和长陵形制和结构差不多的定陵,想练练手攒点经验,然后开挖长陵。

悲催的万历原本没他什么事,得,碰上小郭子就开了。结果大家都知道,由于技术手段不过硬,一开墓穴,氧气一进入,很多原本华丽的东西,都变成了一小撮飞灰了。那富丽豪华的东西,仅仅是被第一波进去的人看到了,后人无富观赏了!

《长陵》

小郭子开了万历的墓,得到了满足,觉得经验够了,准备申请再开朱棣的墓,结果被拒绝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最后说一句,喜欢我,就关注我,随便点个赞幺!有什么讨论的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