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潘仁美是大奸臣?《楊家將》忽悠了多少人?


潘仁美是大奸臣?《楊家將》忽悠了多少人?

自五代十國之後中國就是一個積貧積弱,各勢力相互爭奪的亂世。雖然南北兩宋時期出現一時的文化經濟繁盛,但是積貧積弱的局面和基礎無法改變。生逢亂世出現不少來的英雄豪傑,楊家將名聲鼎盛一時。楊繼業與其子之死舉國悲痛,他們的死讓潘仁美處於事件的風口浪尖。被認為是楊老令公之死的罪魁禍首,這黑鍋他無辜背了一千多年。但那畢竟是小說和民間傳說,並非真正的歷史!

歷史上的楊六郎並非老令公楊繼業六子,而是長子,楊家也不存在“七郎八虎闖幽州”的故事,而大奸臣潘仁美在歷史上的原型則是北宋大將潘美。潘美一生南征北戰為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和楊家也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唯一一點把他黑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錯誤決策讓楊繼業被俘而死,但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戰場之上的決策都是十成把握。

依據《宋史·潘美傳》記載,潘美是河北大名人氏,行伍出身。字仲詢,原是後周世宗柴榮的部將,宋太祖篡位後用為大將。曾作為元帥率兵南征,消滅了南漢國。北宋開國諸大將中,獨當一面滅人之國的,僅曹彬(滅南唐)、王全斌(滅後蜀)數人而已,可見潘美之高才。

初事周世宗柴榮,補供奉官,高平之戰後,遷西上標門副使。潘美與趙匡胤素厚,後擁立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頗受重,因功累遷防禦使。

開寶三年(970),潘美為賀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率十州兵攻南漢。9月,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聞南漢援軍將至,佯退20裡,以奇兵於南鄉(今賀縣南信都)設伏,大敗南漢援軍萬餘,遂克賀州。繼而轉兵攻韶州(今廣東韶關),以強弓勁弩破南漢軍象陣,擊敗其主力10餘萬,克韶州。四年二月,率軍與南漢軍6萬對峙於廣州城北馬逕,遣軍夜焚其營,乘火急攻,俘斬萬計,繼趨廣州滅南漢。授山南東道節度使。

七年,任升州西南面行營都監,與行營馬步軍戰桌都部署曹彬率軍由江陵順江而下攻南唐。八年正月,宋軍進抵秦淮河,舟楫未備,率部涉水搶渡,會大軍擊江寧(今南京)城下的10餘萬南唐水陸軍,殺獲甚眾,後與諸軍加緊攻城,十一月破城,滅南唐,以功擢宣徽北院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隨宋太宗伐北漢。北漢主降,他又隨宋太宗北伐遼朝,兵敗而回。


潘美南征北戰,在北宋統一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興國四年八月,潘美任河東三交口都部署,駐守西北邊防,以御遼朝。以雁門之捷封代國公。

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營都部署,楊業副之,率西路軍出雁門,連克寰(今山西朔州東)、朔及雲、應(今大同、應縣)等州。七月,契丹軍主力反擊,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也受詔撤軍,並掩護雲、應、朔等州之民內徙。在撤軍過程中,潘美與監軍王侁等不納楊業建策,並強令其出戰,置之必敗之地,又違約不予接應,致使楊業全軍覆沒,被俘身亡。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 ,數月後死。

明代小說《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 紀振倫撰)、《楊家將傳》(明 熊大木撰),都將潘美描寫成了沒什麼本事的庸人,事實上也並非全是杜撰,兩部小說中潘美作戰失利,主要集中在與遼國的作戰中,歷史上潘美也確實攻遼國時吃了敗仗。

貓叔認為,宋朝是歷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儘管兩宋文彩斐斕,名臣輩出,仍然無補宋朝的羸弱。除了歷史學家已分析的諸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宋朝不能控制住燕山與長城,北方的邊防沒有屏障,始終直接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兇猛攻擊之下。北宋與大遼及後來的滅遼之後的金國之間沒有緩衝地帶,導致民族矛盾沒有戰略緩衝地帶。

宋太宗趙光義認識到必須收復燕山,控制長城,他在連滅南唐、吳越、北漢三個國家之後乘連勝之威派出兩路大軍北伐遼國。東路由滅南唐而聲震朝野的大將曹彬率領直搗北京。(當時叫燕京)西路由大將潘美率領(即傳說中的潘仁美),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擬收復山西北部長城。楊業(即傳說中的老令公楊繼業)是西路軍的副統帥。不料,曹彬敵不過蕭太后率領的南北兩院的契丹騎兵。這裡的南院大王可不是蕭峰,可憐十萬宋軍精銳在北京南邊不遠處的白溝河一帶被遼全殲。

遼軍殲滅河北宋軍之後,立即出娘子關移師山西。此時山西的遼軍空前強大,西路軍處境極其危險。明智的辦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險關固守,以避遼軍鋒芒,潘美正是這樣做的。這說明在楊家將傳說裡被罵得萬劫不復的潘仁美其實是個合格的軍事統帥。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揮,楊令公頭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會發生了,中國也就缺少了一部楊家將傳奇。

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這就是說,要楊業在強大的遼國騎兵的攻擊中“順便”完成大規模“移民”工作,保護擔著罈罈罐罐、扶老攜幼的老百姓走幾百里路。這大概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

有人說這是宋太宗趙光義故意為之想除去楊家勢力,對此我持懷疑態度。沒有證據證明楊家已經威脅到了宋朝江山,而且當時其他幾位高級將領正是能征善戰之年,楊家就算有“想法”也不會不考慮其他在世的高級將領的力量。

平心而論,宋軍戰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宋太宗決策失誤。而且遼國又正值鼎盛時期,遼軍又佔了地利,遼將耶律休哥、耶斜軫等名將絲毫不遜於宋朝任何一位將帥,宋軍失敗是情理之中。這是國家的失敗,整體的失敗,罪不在個人,絕不能影響潘美是一代名將的定論。

至於楊業之死,若從正史看,應是監軍王侁的主要責任。當時遼軍大至,宋廷命潘美將雲、應、寰、朔四州之民內遷,楊業多年在北部邊境活動,熟知遼國情況,建議分兵據守應州阻擋遼軍,以主力護衛百姓撤退。這位王侁性格強硬、不好溝通,堅持認為楊業是怯懦畏敵,還拿“楊無敵”的名號諷刺楊業”。

楊業憤而率軍出戰,臨行前請潘美、王侁伏兵於陳家谷口接應,但過了約定的時刻後,王侁見楊業未至,以為楊業打勝了追擊遼軍去了,便違約將伏兵撤走。後來楊業敗退於此,因無援兵,遂被遼軍生擒。

潘美也是深通韜略的宿將,此戰不能制止王侁,確實有一定過錯,但也並非主要過錯。宋廷對此事也看的十分清楚,戰後處罰失利的將領,潘美只被貶官,王侁則被免官後發配。

所以說這場戰鬥事實非常清楚,潘美並無私心,楊業的兒子們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然失利。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監軍王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楊業傳》

雍熙三年,詔美及曹彬、崔彥進等北伐,美獨撥寰、朔、雲、應等州。詔內徙其民。會遼兵奄至,戰於陳家谷口,不利,驍將楊業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明年,複檢校太師。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幷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鹹平二年,配饗太宗廟庭。——《宋史·潘美傳》

但到了小說中,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小說中讓潘美和楊業結了仇。《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中說潘美被楊業的夫人令婆射中一箭。《楊家將傳》未提到潘美被射之事,但徵北漢時楊業屢屢挫敗潘美,兩者也結下了仇怨。評書《楊家將》則加入了膾炙人口的七郎打擂,讓楊七郎打死了潘美的兒子潘豹,兩家從此不共戴天。

其次,陳家谷之戰,罪首變成了潘美。幾個小說、評書中都大力渲染潘美嫉妒楊業,拒不發兵解圍,楊七郎從前線趕來求救兵,結果被潘美下令處死,楊七郎萬箭穿身,死得極其慘烈,後來還被拋屍河中。對真實的歷史來說,這個玩笑開的有點大了。

第三,潘美居然成了愛進饞言的壞蛋。不僅本事平庸,見識也變得庸不可耐,他勸太宗皇帝到幽州遊玩,結果遭到大遼包圍。一般來說傳統小說一旦描寫出這樣的場景,都是名臣烈士殉節的標配,楊家將也不例外。危急時刻能救駕的自然只有天下第一名將楊業楊老令公。這次事件是基於宋太宗第一次伐遼而演繹的,由於伐遼失敗的歷史事實非常清楚,所以小說也沒好意思厚著臉皮篡改歷史。雖然楊業率兵來救,但是也沒辦法保護大宋君臣殺出重圍。最後楊大郎獻策,由他假扮太宗吸引遼軍火力,楊業護送太宗趁亂潰圍。一場大戰下來,大郎楊、二郎、三郎戰死,四郎被俘後隱姓埋名娶了大遼公主,成就了後世屢唱不衰的一出經典劇目《四郎探母》,五郎逃到五臺山出家。楊家父子大傷元氣,起因雖說是皇帝荒唐愚蠢,但傳統小說史觀反奸臣不反皇帝,這筆賬自然要算到大奸臣潘美頭上。

第四,潘家成了一窩壞蛋。不僅潘美一肚子壞水,他女兒潘娘娘也不是好東西,天天給太宗皇帝進饞言。歷史上潘美還真有個女兒嫁給了皇帝,但並非太宗皇帝,而是太宗的兒子真宗。只是這位潘娘娘福薄,真宗還沒即位時她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封為章懷皇后。潘美的兒子們也沒一個好東西,個個心黑手狠猥瑣不堪,整個潘家就是反動勢力的總代表。故而傳統戲曲中將潘美都畫成白臉,死死地定位為大奸臣。

而小說戲曲中潘美的官職太師,也隱然成為奸臣的代名詞,像《呼家將》之龐太師、《水滸傳》的蔡太師,似乎當這官兒的全沒一個好東西。原因無他,小說塑造了一種文化符號,民眾便樂於接受,欣賞習慣而已。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是聽我家貓說的!


關注貓叔頭條號,給你講更多好玩的故事!

潘仁美是大奸臣?《楊家將》忽悠了多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