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潘仁美是大奸臣?《杨家将》忽悠了多少人?


潘仁美是大奸臣?《杨家将》忽悠了多少人?

自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就是一个积贫积弱,各势力相互争夺的乱世。虽然南北两宋时期出现一时的文化经济繁盛,但是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基础无法改变。生逢乱世出现不少来的英雄豪杰,杨家将名声鼎盛一时。杨继业与其子之死举国悲痛,他们的死让潘仁美处于事件的风口浪尖。被认为是杨老令公之死的罪魁祸首,这黑锅他无辜背了一千多年。但那毕竟是小说和民间传说,并非真正的历史!

历史上的杨六郎并非老令公杨继业六子,而是长子,杨家也不存在“七郎八虎闯幽州”的故事,而大奸臣潘仁美在历史上的原型则是北宋大将潘美。潘美一生南征北战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和杨家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唯一一点把他黑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错误决策让杨继业被俘而死,但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战场之上的决策都是十成把握。

依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是河北大名人氏,行伍出身。字仲询,原是后周世宗柴荣的部将,宋太祖篡位后用为大将。曾作为元帅率兵南征,消灭了南汉国。北宋开国诸大将中,独当一面灭人之国的,仅曹彬(灭南唐)、王全斌(灭后蜀)数人而已,可见潘美之高才。

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高平之战后,迁西上标门副使。潘美与赵匡胤素厚,后拥立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颇受重,因功累迁防御使。

开宝三年(970),潘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率十州兵攻南汉。9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闻南汉援军将至,佯退20里,以奇兵于南乡(今贺县南信都)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遂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以强弓劲弩破南汉军象阵,击败其主力10余万,克韶州。四年二月,率军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北马迳,遣军夜焚其营,乘火急攻,俘斩万计,继趋广州灭南汉。授山南东道节度使。

七年,任升州西南面行营都监,与行营马步军战桌都部署曹彬率军由江陵顺江而下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抵秦淮河,舟楫未备,率部涉水抢渡,会大军击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余万南唐水陆军,杀获甚众,后与诸军加紧攻城,十一月破城,灭南唐,以功擢宣徽北院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随宋太宗伐北汉。北汉主降,他又随宋太宗北伐辽朝,兵败而回。


潘美南征北战,在北宋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潘美任河东三交口都部署,驻守西北边防,以御辽朝。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营都部署,杨业副之,率西路军出雁门,连克寰(今山西朔州东)、朔及云、应(今大同、应县)等州。七月,契丹军主力反击,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并掩护云、应、朔等州之民内徙。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监军王侁等不纳杨业建策,并强令其出战,置之必败之地,又违约不予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 ,数月后死。

明代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明 纪振伦撰)、《杨家将传》(明 熊大木撰),都将潘美描写成了没什么本事的庸人,事实上也并非全是杜撰,两部小说中潘美作战失利,主要集中在与辽国的作战中,历史上潘美也确实攻辽国时吃了败仗。

猫叔认为,宋朝是历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尽管两宋文彩斐斓,名臣辈出,仍然无补宋朝的羸弱。除了历史学家已分析的诸原因之外,至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宋朝不能控制住燕山与长城,北方的边防没有屏障,始终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凶猛攻击之下。北宋与大辽及后来的灭辽之后的金国之间没有缓冲地带,导致民族矛盾没有战略缓冲地带。

宋太宗赵光义认识到必须收复燕山,控制长城,他在连灭南唐、吴越、北汉三个国家之后乘连胜之威派出两路大军北伐辽国。东路由灭南唐而声震朝野的大将曹彬率领直捣北京。(当时叫燕京)西路由大将潘美率领(即传说中的潘仁美),从山西中部出发,进攻山西北部,拟收复山西北部长城。杨业(即传说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是西路军的副统帅。不料,曹彬敌不过萧太后率领的南北两院的契丹骑兵。这里的南院大王可不是萧峰,可怜十万宋军精锐在北京南边不远处的白沟河一带被辽全歼。

辽军歼灭河北宋军之后,立即出娘子关移师山西。此时山西的辽军空前强大,西路军处境极其危险。明智的办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险关固守,以避辽军锋芒,潘美正是这样做的。这说明在杨家将传说里被骂得万劫不复的潘仁美其实是个合格的军事统帅。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挥,杨令公头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会发生了,中国也就缺少了一部杨家将传奇。

可就在这时候,在离前线不远处坐镇的宋帝赵光义越过西路军正统帅潘美而对副统帅杨业直接下达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军深入敌后的杨业且慢撤退,在撤退的同时必须把山西北部四个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迁移。这就是说,要杨业在强大的辽国骑兵的攻击中“顺便”完成大规模“移民”工作,保护担着坛坛罐罐、扶老携幼的老百姓走几百里路。这大概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

有人说这是宋太宗赵光义故意为之想除去杨家势力,对此我持怀疑态度。没有证据证明杨家已经威胁到了宋朝江山,而且当时其他几位高级将领正是能征善战之年,杨家就算有“想法”也不会不考虑其他在世的高级将领的力量。

平心而论,宋军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宋太宗决策失误。而且辽国又正值鼎盛时期,辽军又占了地利,辽将耶律休哥、耶斜轸等名将丝毫不逊于宋朝任何一位将帅,宋军失败是情理之中。这是国家的失败,整体的失败,罪不在个人,绝不能影响潘美是一代名将的定论。

至于杨业之死,若从正史看,应是监军王侁的主要责任。当时辽军大至,宋廷命潘美将云、应、寰、朔四州之民内迁,杨业多年在北部边境活动,熟知辽国情况,建议分兵据守应州阻挡辽军,以主力护卫百姓撤退。这位王侁性格强硬、不好沟通,坚持认为杨业是怯懦畏敌,还拿“杨无敌”的名号讽刺杨业”。

杨业愤而率军出战,临行前请潘美、王侁伏兵于陈家谷口接应,但过了约定的时刻后,王侁见杨业未至,以为杨业打胜了追击辽军去了,便违约将伏兵撤走。后来杨业败退于此,因无援兵,遂被辽军生擒。

潘美也是深通韬略的宿将,此战不能制止王侁,确实有一定过错,但也并非主要过错。宋廷对此事也看的十分清楚,战后处罚失利的将领,潘美只被贬官,王侁则被免官后发配。

所以说这场战斗事实非常清楚,潘美并无私心,杨业的儿子们也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杨业传》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拨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驍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饗太宗庙庭。——《宋史·潘美传》

但到了小说中,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小说中让潘美和杨业结了仇。《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中说潘美被杨业的夫人令婆射中一箭。《杨家将传》未提到潘美被射之事,但征北汉时杨业屡屡挫败潘美,两者也结下了仇怨。评书《杨家将》则加入了脍炙人口的七郎打擂,让杨七郎打死了潘美的儿子潘豹,两家从此不共戴天。

其次,陈家谷之战,罪首变成了潘美。几个小说、评书中都大力渲染潘美嫉妒杨业,拒不发兵解围,杨七郎从前线赶来求救兵,结果被潘美下令处死,杨七郎万箭穿身,死得极其惨烈,后来还被抛尸河中。对真实的历史来说,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

第三,潘美居然成了爱进馋言的坏蛋。不仅本事平庸,见识也变得庸不可耐,他劝太宗皇帝到幽州游玩,结果遭到大辽包围。一般来说传统小说一旦描写出这样的场景,都是名臣烈士殉节的标配,杨家将也不例外。危急时刻能救驾的自然只有天下第一名将杨业杨老令公。这次事件是基于宋太宗第一次伐辽而演绎的,由于伐辽失败的历史事实非常清楚,所以小说也没好意思厚着脸皮篡改历史。虽然杨业率兵来救,但是也没办法保护大宋君臣杀出重围。最后杨大郎献策,由他假扮太宗吸引辽军火力,杨业护送太宗趁乱溃围。一场大战下来,大郎杨、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俘后隐姓埋名娶了大辽公主,成就了后世屡唱不衰的一出经典剧目《四郎探母》,五郎逃到五台山出家。杨家父子大伤元气,起因虽说是皇帝荒唐愚蠢,但传统小说史观反奸臣不反皇帝,这笔账自然要算到大奸臣潘美头上。

第四,潘家成了一窝坏蛋。不仅潘美一肚子坏水,他女儿潘娘娘也不是好东西,天天给太宗皇帝进馋言。历史上潘美还真有个女儿嫁给了皇帝,但并非太宗皇帝,而是太宗的儿子真宗。只是这位潘娘娘福薄,真宗还没即位时她便去世了,后来被追封为章怀皇后。潘美的儿子们也没一个好东西,个个心黑手狠猥琐不堪,整个潘家就是反动势力的总代表。故而传统戏曲中将潘美都画成白脸,死死地定位为大奸臣。

而小说戏曲中潘美的官职太师,也隐然成为奸臣的代名词,像《呼家将》之庞太师、《水浒传》的蔡太师,似乎当这官儿的全没一个好东西。原因无他,小说塑造了一种文化符号,民众便乐于接受,欣赏习惯而已。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是听我家猫说的!


关注猫叔头条号,给你讲更多好玩的故事!

潘仁美是大奸臣?《杨家将》忽悠了多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