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沒有人逃得過悲傷、離別或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

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美國薪酬最高的女高管,Facebook(臉書)的首席運營官,被稱為臉書的“影子女王”。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她的《向前一步》,鼓勵女性發揮自己的潛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實現事業與家庭生活的完美平衡。她還創立了旨在鼓勵全球女性勇敢實現自己抱負的“LeanIn.Org”女性社區。

就是這麼卓越的一位女性,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2015年5月,她的丈夫戴夫的突然離世。於是,她陷入了無限的悲傷中,“悲痛像海浪一樣,急捲起來,沖刷撞擊著,就好像要把我的心拋出身體。”每一晚都哭著入睡,睡覺時也無法放鬆,每天早上醒來繼續悲傷。她無法工作、無法面對同事、無法好好地照顧孩子,生活中隨意播放的歌曲都能勾起她的悲傷。

她會被悲傷淹沒嗎?

幸好她有廣泛的支持體系——大家庭、朋友、同事,還有亞當•格蘭特,一位知名心理學家的支持。這些支持體系,幫她一步步建立了復原力,悲痛像海浪一樣闖入意識,也會像潮汐一樣褪去。“我們不僅挺住了,而且會在某些方面變得更堅強”。她用了近2年的時間來複原,也把自己的心理歷程寫成了這本書。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幸福、健康、成功這些人生的A選項,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總會遇到不少糟心事,比如自己或家人生病、失戀、工作不順利或者其他的意外傷害等,一旦悲傷逆流成河,怎麼辦?是被情緒淹沒,還是怨天尤人?

《另一種選擇:面對逆境、培養復原力,重拾快樂》這本書,記錄了她走出悲傷,重獲新生的經歷和心理變化。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一、跳出認知陷阱,擺脫負面情緒

謝麗爾在丈夫意外過世後就陷入了無盡的悲痛、內疚、恐懼和絕望。她無法相信丈夫已經離開了,悲傷籠罩著她;她內疚,自責不已。

當時,她跟丈夫去參加一位朋友的50歲生日慶祝,慶祝的午後,她睡了一會兒,他丈夫戴夫自己去了健身房。當謝麗爾醒來後,她並未在意。等到傍晚吃飯的時候,仍然沒見到戴夫,謝麗爾驚覺出事了,她飛奔到健身房,發現戴夫倒在地板上,頭下有一小攤血。急救後,戴夫沒能醒來。謝麗爾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

為什麼人們在遭遇不幸和打擊後,會深陷負面情緒不能自拔呢?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花了數十年研究這個課題,後來發現是因為有3個認知陷阱。這3個認知陷阱是指個人化、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一個是個人化陷阱,它是指遭遇不幸的人,認為發生不幸全是自己的錯。

謝麗爾非常內疚,怪自己沒有在戴夫身邊,沒有發現戴夫的冠心病,沒有督促戴夫改進飲食習慣。而且,她為戴夫去世給身邊人帶來的不便感到自責。之前,謝麗爾是家裡的實幹者、計劃者、領導者,現在她突然什麼都做不了了,他的老闆扎克伯克、妹夫幫他籌劃了葬禮。接下來的幾個月,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對不起,我很抱歉。”不光是對家人的,還有對同事的,她在某個會議開始時,想要專心開會,可眼淚卻一下子湧出,她只能匆匆對大家說抱歉,截止迅速離開了。

亞當說:自責會阻礙復原,那意味著孩子們的復原也會受影響。於是,謝麗爾下定決心捨棄“抱歉”。

她慢慢認識到自己的觀點是荒謬的。她認為:戴夫去世都是她的錯。但事實上,醫生都不能阻止戴夫的死亡,她一個普通人怎麼可能阻止?

同時,言語上她決定不再說抱歉。雖然剛開始嘗試停止說抱歉時,她會不停地咬舌頭,但慢慢地內疚逐漸消失了。這樣一來,事情就沒有那麼糟糕了:孩子們哭得少了,玩得多了;而她也可以找專業的諮詢師和治療師尋求幫助了。

也就是說,對於個人化陷阱,她嘗試認知行為療法,寫下自責的原因,並審視這些原因的荒謬之處,一步步緩緩地讓自己跳出了“個人化”陷阱。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第2個是普遍性陷阱。它是指遭遇不幸的人,會認為不幸將影響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丈夫去世後的幾個月中,無論謝麗爾做什麼,都會感到痛苦無處不在。

兒童心理學家和治療悲傷的專家認為,儘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能走出普遍性陷阱。

孩子們一週後開始上學,她開始上班。最初上班時,她幾乎無法思考;但很快,工作讓她有了做回自己的感覺,同事們的善意也讓她知道,生活沒那麼糟。

第3個是持久性陷阱,是指遭遇不幸的人,認為不幸和負面情緒會持續一輩子。

像“從不”“總是”這樣的詞代表了持久性。謝麗爾發現這個持久性陷阱,是她最難面對的。別人說隨著時間流逝,悲傷會慢慢消逝,謝麗爾根本不相信。孩子們一哭,她就會想到丈夫戴夫——孩子們再也沒有爸爸了,再也不會出現在孩子的畢業典禮上了,孩子們再也不會有快樂的童年了。痛苦像深深的迷霧,每分每秒都包圍著她。

負面情緒中的持久性陷阱,其實受到了“情感預測”的影響。關於“情感預測”的研究表明,我們往往過度放大了消極事件對我們的影響。被拒絕授予終身教職的助理教授,認為自己接下來5年內都會沮喪消沉,但實際上並沒有。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謝麗爾意識到這一點後,開始主動採用認知療法,來跳出這個陷阱:她寫道“我再也不會開心了”,但就在那天早上,有人講了個笑話,她笑了。然後她意識到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走出悲傷的過程並不簡單,在面對情緒時,她逐漸意識到,每當自己感到悲傷或焦慮時,常常是這些衍生出來的感覺更讓人不安。感覺沮喪的時候,她為沮喪而沮喪;感到焦慮的時候,她為焦慮而焦慮。 意識到這一點後,她決定接受“現實確實糟透了”的事實,這讓她不再為消極情緒而驚慌。“我需要哭出來——在路邊,在車裡,在辦公室,在董事會。有時,我會去衛生巾抽泣;有時,我會在座位上大哭。我發現,當我放棄與換情緒抗爭時,它們溜走得更快。”

不幸和負面情緒不會持續一輩子,我們對痛苦的耐受力,就像肌肉一樣,鍛鍊地越來越強。

有時,我們比自己以為的更脆弱,卻比自己想象的更堅強。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二、提升復原力的3個建議

挫折已然發生,我們人生中的最好的選項——A選項已經不在了,這時正確的方式是不再沉浸在失去A選項的痛苦中,而是要去發現B選項。要發現B選項,你就需要復原力。

在書中,復原力是指人們面對悲痛的反應速度和強度,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復原力。復原力源於每個人的內在,也源於我們獲得的外部支持。而想要你的內在復原力足夠強,你就要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共處。

首先,你要學會自我同情。

心理學家克里斯汀·聶夫認為,自我同情就是將給予朋友的那份善意給予自己,它讓我們帶著關心和理解去處理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自責和羞愧。

如何自我同情呢?你可以寫日記,也可以記錄每天自己的“微小成功”事件。

所謂寫日記,就是把你糟糕的情緒寫下來,讓感受變成文字,這個過程會提高你對情緒的控制力,從而更快地走出悲劇帶來的負面影響。謝麗爾堅持寫了156天的日記,寫日記幫她處理了那些排山倒海的情緒和懊悔,還幫她理解了過去,重建了自信並享受現在和未來。

所謂的記錄“微小成功”事件,就是記錄你每一天做得最好的三件事。“微小成功”的事件,會讓人感受到幸福,從而加快復原。

起初,謝麗爾猶疑不定——“我幾乎活不下去了,還能找到成功時刻嗎?當她看到相關研究後,開始嘗試這樣做。連續6個月,她每晚都這樣做,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一步步重拾自信。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其次,你要堅信在創傷後會得到成長 。

尼采有一句名言:“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面對生活射來的利箭,我們會受傷,傷痕會一直都在,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

創傷會給我們帶來焦慮、身體障礙;也可能讓我們獲得復原力,恢復到創傷前的狀態;更好的結果是經歷創傷後會復原併成長。

該書的第二作者亞當說:我們看到復原和成長的可能性,才能更好地樹立信心。

參加過戰爭的士兵,在激烈的戰鬥之後會更加珍惜生命,並且更容易找到友誼;乳腺癌倖存者在恢復之後,跟家人與朋友的關係也會更加親密。發生不幸並不是只能給我們帶來痛苦,也可以成為讓我們變得更好的契機。

最後,你還可以學著感恩。

經歷了悲劇,併為之感恩?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十分諷刺。但換種角度想想,也許事情還能更糟,不是嗎?

謝麗爾在喪夫之後,亞當告訴她,其實還可能有比這更糟糕的情況——如果戴夫是在開車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冠心病發作怎麼辦?謝麗爾猛然驚覺,那樣就更糟糕了,因為她失去的有可能就不止戴夫一個,可能是一家人中的好幾個。

人生無常,我們能安然度過每一天都值得感恩。如果能夠下定決心堅守感恩,那麼你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三、溫暖的外部支持,會促使我們更快復原

除了處理好跟自己的關係,復原力還來源於我們獲得的外部支持。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當我們遭遇了不幸,我們是可以向外界尋求幫助的。

很多人習慣了以堅強示人,當別人問起時,總是說“我沒事””我很好”,然而在他人看不到的時候就默默流淚、獨自消磨痛苦。事實上,承認自己有困難,去握住他人伸出的友善的雙手,才會更有力量對抗悲傷和困難。而如果你是不幸者的家人或朋友,請你一定要主動對他表示關心和安慰。

謝麗爾在戴夫去世後的最初幾周,很想讓周圍的同事關心她,但這些同事在見面時從來不問她的情況,她覺得和他們的隔閡感瞬間加強了。其實,朋友和同事心裡想安慰她,但他們害怕自己前去關心,會觸碰對方的傷痛,於是選擇了閉口不談。謝麗爾覺得,他人的刻意迴避是一種“忽視”,這就像去刻意忽視一隻被悲傷籠罩著的大象。這隻大象大到你不可能看不見,而且它極有傾訴的慾望,而一旦你選擇了沉默,你就加深了你們的隔閡,也加劇了對方的痛苦。

但是主動表示關係和安慰,並不是一兩句乾巴巴的“一切會好的”就能解決的。書中認為,最好的關心方式是表示理解,你可以說:“我瞭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邊”或是“我知道你很難過,我很在意你”。這樣懷有同理心的話語,為坦誠交流、打開心扉建立了良好開端。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其次,我們可以提前為他人留下一個“求助按鈕”。

書中引用了一個關於壓力的經典實驗:在實驗中,人們要完成需要專注的任務,比如智力遊戲。但在遊戲過程中,會不時響起巨大的噪聲,使得受試者心煩意亂,頻頻出錯,甚至放棄任務。為了減輕焦慮,研究者給其中一些受試者提供了一個按鈕,如果覺得噪聲大,可以按下按鈕,噪聲立馬停止。結果表明,有按鈕的受試者表現得更平靜,出錯率也更少,而且,並沒有一個受試者真的按下了按鈕。

也就是說,噪聲的消失並不是令受試者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知道自己掌控著令噪聲消失的按鈕才是真正的原因。處於痛苦中的人,也需要這麼一個“按鈕”,他們是否按下這個求助按鈕是後話,但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幫助他們,陪他們一起共渡難關,這就能讓他們減輕壓力。那身為不幸者的身邊人,我們要怎樣巧妙地設置這個“按鈕”呢?

謝麗爾提供了一個“白金法則”——按照他人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這意味著我們要多去觀察,多去感同身受,同時釋放出“任何時候只要你有需要,我就在這兒”的信號。


幫助臉書“女王”走出喪夫之痛的復原力,也能幫你戰勝人生困境


最後,找到那些和你有同樣經歷的人,能加快復原。

有一個真實的事例:1994年,盧旺達發生了種族滅絕大屠殺,幾十萬平民喪生。一些心理學家來到坦桑尼亞的難民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他們發現,相對於治療個體,加強社區支持脆弱群體的能力是更有效的措施。因為大家在一起,共同經歷了苦難,相互扶持,人們會更想活下去,更多感受到愛。


戴夫去世兩週後,當孩子們準備參加學校的親子活動缺沒有父親的陪伴時,謝麗爾痛苦地對朋友說:“我只想要戴夫。”朋友說:“既然選擇A已經不存在,你就只能考慮選擇B了。”


是的,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人生中的選擇B,《另一種選擇》這本書將幫助我們充分了解選擇B,勇往直前,樂觀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失敗,重新找到快樂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