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臨港新片區鄉鎮地名名稱的由來

浦東新區

南匯新城鎮名字的由來

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舊唐書》記載,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託,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因該地曲突入海,形狀如嘴,故稱“南匯嘴”。根據《上海市政區類地名保護名錄》,“南匯”屬於“第一保護等級”的地名。2012年,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新城,蘆潮港鎮和申港街道合併成立南匯新城鎮,也讓“南匯”這個古老的名字永遠的保留了下來。

泥城鎮名稱的由來

“泥城”的名字和海神信仰有關,清朝道光、咸豐年間該地區成陸,因江河海上行船之人都普遍崇尚白鶴大帝,咸豐年間在海邊修建了供奉海神“白鶴大帝”趙炳的“白鶴廟”,為了防止海水淹沒海神廟,周邊民眾自發在白鶴廟四周建造圍合土堤以抗潮水,形如小城池,久而久之便稱之為“泥城”,泥城一名由此而得。

書院鎮名稱的由來

清朝嘉慶年間,該地老百姓以糧代稅,當時的為了儲存該地區的租稅糧,建造了5開間兩廂房的倉庫,當地人叫它“收租廠”。因為這些租稅糧專用於南匯縣的私塾和各類教育經費,故又叫“書院廠”,簡稱“書院”。後來村、鎮名沿用了“書院”二字。

萬祥鎮名稱的由來

萬祥得名,和一家商戶字號有關,清朝光緒年間,貨商夏裕芳在此開設“萬祥裕”大南貨店,規模宏大,經營範圍廣。因地段適中,生意興隆,名聲遠播。附近的商店見“萬祥裕”南貨店生意興隆,也逐步北遷,在“萬祥裕”附近開店、辦廠,久而久之形成一條南北向長約0.5公里、沿馬路塘港彎曲的集鎮街道,從此人們稱去“萬祥裕”南貨店購貨,就簡說為去“萬祥”。

大團鎮名稱的由來

上海東南部的不少地名都和鹽業有關,古人利用南匯靠海的特點,在近海熬波煮鹽。宋元時期,下沙鹽場的鹽產量佔兩浙總場的四分之一還多。當時的鹽場管理模式“立團定界址,分團圍短牆”。“團”相當於一個煮鹽單位,四周以牆相圍,而一個“團”內又有數目不等的煮鹽使用的灶;到了明朝,又將下沙鹽場下轄的鹽場由南向北劃分為九個“團”,於是,“團”又成了鹽區的行政單位名稱。此地在鹽區最南端,名頭團、一團,後以“頭”、“一”與“大”同義,遂稱大團。

臨港新片區鄉鎮地名名稱的由來


奉賢區

奉城鎮名稱的由來

奉城集鎮所在地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寇來犯時,墩上舉火為號,因此得名。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此地設青墩鹽場,後綠樹成蔭,改稱“青林”。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築裡護塘後,鹽民、漁民群居,漸成村落,青林遂改名“青村”。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築青村城堡御倭,置守禦“千戶青村所”。明正德年間,改稱守禦“青村中前千戶所”。奉賢縣署初居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所城,從此“奉賢縣城”一名代替“青村所城”,後簡稱“奉城”。

青村鎮名稱的由來

該地最早原名青溪。宋初有移民徙此居住,漸成漁村,因有溪水穿村而過,直通大海,故被呼作青溪。元末明初,青溪逐漸發展,遂成濱海小鎮,隸於陶宅巡檢司。明嘉靖年間,青溪便成了沿海商品集散之地。清雍正九年(1731年),縣令舒慕芬引南橋塘水,經益村壩疏青村港以通城壕,青溪且為青村所千總駐地,故易名青村港。

四團鎮名稱的由來

四團興起於明末清初,跟鹽業生產有關。“團”相當於一個煮鹽單位,明朝將下沙鹽場下轄的鹽場由南向北劃分為九個“團”,於是,“團”又成了鹽區的行政單位名稱,因此地為下沙鹽場第四團,故名。

金匯鎮名稱的由來

得名於一座橋:金彙集鎮原名金匯橋,金匯鎮成鎮於南宋年間,以金姓聚族建橋而得名。民國時置金匯鄉,1959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置鎮。

海灣鎮名稱的由來

此地原為濱海荒灘,因農墾得名。1979年,成立“新海公社”,為海濱新建單位而名新海。1984年,建鄉時,因與崇明新海農場同名而改奉新,取“奉賢濱海新建單位”之意。2003年,奉新鄉和南部若干國營農場合並設立海灣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