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多尔衮只当了摄政王,没有自立为皇,难道真是看在孝庄皇后份上吗?

马小讲历史


怎么会!皇位只有一个,挣皇位,最能体现最是无情帝王家。看看李世民,杨广,父子兄弟如何!何况,走到那步,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了,还有他后面的利益集团呢。你不进,跟着你的那些小兄弟图啥?!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情谊有多少不好说,但可以看看宣太后和义渠王,几十年的感情还生过两个儿子,也终不敌权力斗 争。

孝庄和多尔衮都是政治性动物,只有有各自的利益算计,什么感情都白扯。

多尔衮没有废了小皇上而自立,还是因为当时的局势。

多尔衮离大位最近的一次是在他老爸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他妈妈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他是老爸心爱的儿子,手握一旗兵力,并且兄弟三人有三个旗的兵力。但努尔哈赤去世,并没有对身后事有所交代。结果是,母亲阿巴亥殉葬。多尔衮与如狼似虎的各位兄长相比毕竟还是小了点,再同时失去父母的庇护,汗位就和他失之交臂了。

而第二次是在皇太极“无疾而终”之后,他与豪格势均力敌,但他不是皇子了,是皇帝的弟弟,名分上处于不利地位。双方火拼,刚刚建立的大清就终结了。此时,多尔衮与豪格都退一步。谁也不能让对方上位,但都同意扶持小皇子上位。这样,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大宝。

第三次,就是多尔衮挥师入关,定鼎中原之后。他已经是实际上的统治者,从“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还追封生命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他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权力之大,据皇帝仅一件龙袍差距!一切他说了算,大臣见了他要跪拜,小皇帝在他掌控之中,军机大事根本到不了小皇帝跟前。多尔衮逢朝贺穿八团龙服,与皇帝非常接近,其朝服亦仅比皇帝龙袍少一龙而已。

这时他没有称帝,首先是皇帝还小,还没有能力和摄政王产生直接正面的冲突。如果到了顺治亲政的年纪,以顺治那种不知道隐忍的性格,直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把多尔衮惹毛了,就不好说了

再则,天下未定。南方还有很强大的反清势力,战事不断。

支持皇帝的两黄旗的势力还依然不变。内部的矛盾也不是他一下子可以搞定的。

还有,他没有儿子。他过继的是多铎的儿子。顺治和多铎的儿子都是他侄子,虽然后者更亲,但毕竟都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中国人得到的基业是要传给子孙的。他现在就是实际上的皇帝,把现在的侄子扒拉下去,再传给另外一个侄子,也没啥大差别。

最重要的是,他没想到自己会不到40岁就挂了。一位征战沙场的人,谁能料到中年一个意外就下世了。

多尔衮有没有动过夺位的心思,只有他自己清楚。也许就是没想过,也许就是没来得及行动。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孝庄太后来到了哲哲太后宫中,哲哲太后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大玉儿,现在来有什么事?庄太后微微笑道:姑姑,今天侄女想跟你拉拉家常。拉家常?你有那个孝心吗?哲哲太后仍保持着皇后的威严。庄太后道:侄女想和姑姑商量个事。说罢,什么事。庄太后十分平静道:侄女要嫁给摄政壬多尔滚。什么?哲哲太后差点儿栽倒地上,瞪着浑浊的大眼望着她。过了良久,哲哲的面色凝重了:玉儿呀,快四十岁的人了,能有几年活,是不是熬不住吗?庄太后眼泪汪汪道:姑姑,男欢女爱,人人都想拥有,侄女承认喜欢多尔滚,但是嫁给他,并不是为了这些。哲哲生气道:玉儿啊,您想过先皇吗?你不是普通人。是的,我们满族人有弟娶寡嫂,子妻后母,之俗,但你是皇太后,当今皇上的额娘,却嫁给一个皇爷。百年后,你的牌位摆在那儿?你的梓棺葬在哪儿?你想过这些吗?孝庄带着泪花道:姑姑,这一切我都想过,可这些都是百年之后的事,我们都看不到的事,眼前我们能看到的事让我无法不这样做。多尔衮独专朝纲,权倾朝野,他随时都可以废我母子自立,到现在之所以没这样做,是因为他还没想好,一旦思虑成熟,我母子,还有你都会成为第二个肃王毫格的下场!这一切,姑姑看不到吗?侄女嫁给他,可以收了他的心,同时,福临也就成了他的儿子,他若废子自立,与儿子争天下,会让后人笑掉大牙的。这难道不是为了先皇吗?为了保住先皇的帝业,我管不了百年之后的事!!人死之后,任由后人评说!哲哲太后听了这话,态度也软了下来:这事你可想好哦,这一步迈出去,可就没退路了,别:一时失足千古恨。庄太后泪花飞下:姑姑,不迈这一步,我们能有退路吗?哲哲长叹了一口气:唉!孩子,委屈你了。说罢,哲哲起身离去,临进屋的时候偷偷地抹了一下眼泪………。谙熟宫廷斗争的孝庄皇太后决心孤注一掷,用一个女人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以纤尊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作为保住母子地位的最后防线,确为她见识过人的举动。她成功了,尽管多尔衮登基所用的印玺和龙袍早已预备就绪,多尔衮却至死也末能如愿以偿!


茹叔敬


因为《孝庄秘史》里有个这么一段剧情,都是皇叔,你多尔衮要么当周公,名留青史;要么当朱棣,背上篡位的骂名。人都是爱惜自己的名声的,多尔衮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无冕之王,所以他多尔衮根本没玩去篡他侄子的江山,还不如当周公。

所以,多尔衮做出了一个很明智的选择,那就是当周公。别提什么太后下嫁这种野史传说,因为不仅汉文、满文典籍查无实据,连朝鲜都没有相关的记录。实际上,多尔衮没有篡位的原因很简单,就两点,第一是没必要,第二是福临当皇帝是必然的。

第一点已经说完了,现在说第二点。为什么一定要福临当皇帝,我们可以从他妈孝庄皇后说起。孝庄出自科尔沁,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之后,同时,孝庄她姑姑则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关雎宫宸妃也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孝庄的姊妹。为什么皇太极的五宫会让科尔沁的女人占三个,还让科尔沁的女人当正宫皇后?因为清初爱新觉罗氏和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组成了一个政治同盟,清朝利用同科尔沁的结盟来对蒙古施加影响力,进而将蒙古纳入统治之下。

出于这么一层关系,只有科尔沁的女人生的儿子才能继承皇位,而孝端皇后无子,宸妃生的儿子又夭折,那么只有孝庄的儿子福临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因为为了维系同科尔沁的联盟,只有具有科尔沁血脉的皇子才能继承皇位,所以福临即位是天意使然。同时,福临的两个皇后也都是科尔沁的女人,后宫也有不少蒙古大妞,这就是政治联盟的表现,毕竟对于上层社会来说,联姻是表达结盟之意的方式之一。

这个道理多尔衮也是明白的,所以多尔衮才甘愿屈尊当一个摄政王,哪怕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他也没有篡位。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对福临倾注了他作为叔叔对侄子全部的爱,虽然他保持朝政,但是他依然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来教育福临,一心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满洲巴图鲁,希望福临能够朝着他认为正确的方向成长,虽然福临并不理解多尔衮对他的爱。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只存在于电视剧当中,现实中也许二人确实有不可描述的关系,但我想更多的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对于多尔衮这样雄心万丈的政客来说,什么女人啊爱情啊在皇权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没有当皇帝跟孝庄没什么关系,而是另有隐情。



众所周知,最终孝庄的儿子福临做了皇帝,是为顺治帝,我们先来看一看顺治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猝死于盛京,死前没有留下遗诏立储,生前也没有倾向于立哪个皇子为储君的迹象,这一下子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在打皇位的主意。

当时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共有四人,他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正白旗旗主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镶白旗旗主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两红旗旗主代善、得到两蓝旗和两黄旗坚决拥护的清太宗长子豪格。其中,多铎和代善基本上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真正的较量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

在召开选立皇位继承人的宗室会议之前,多尔衮曾经试探性的询问过索尼的意见,索尼的回答很直接: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短短一句话,索尼亮出了两黄旗的底牌——未来的大清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至于哪个儿子,可以商量。



这句话的杀伤力很强,它的弦外之音就是,先帝的兄弟们就不要做非分之想了,等于告诫多尔衮,两黄旗和两蓝旗肯定不会站在他这一边。多尔衮听后内心很窝火,但也无可奈何。在宗室会议开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索尼和鳌拜甚至佩剑入宫支持豪格,被多尔衮以皇族宗室内部之事,外人不得干涉为由,才赶了出去。

会议正式开始,虽然没有烽火硝烟,却是一场紧张窒息的心理大战。多铎首先出牌,提议立自己的哥哥多尔衮为帝,多尔衮碍于两黄旗的压力,默不作声,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僵持。多铎一看众人半天没反应,于是毛遂自荐提议立自己,被多尔衮一口否决。

多铎又提出立代善,代善自感实力不济,不想掺和,以年老体衰为由拒绝。代善提出立豪格,豪格也推辞不受,会议再次陷入僵局。想想真的很有意思,每个人做梦都想当皇帝,却表现的视皇位为烫手山芋一般不肯接手,就这样互相踢皮球,没有个结果。最终两黄旗放出狠话,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



事已至此,多尔衮心中明镜似骨,如若自己强行上位,两黄旗一定和他玩命,一旦内讧,满清将会遭受灭顶之灾。要想解开这个死结,在座的人都不能做这个皇帝,只能另选他人了。多尔衮权衡再三,提议立6岁的福临继位,这样既满足了两黄旗的最低要求,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又阻止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豪格上位,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两全其美了。

豪格这一边也没什么意见,双方互相掣肘,谁都做不了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总得有个人来当皇帝,目前看来这个折中的方案最合适不过了,就索性同意了。所以说,顺治的这个皇位,其实是各方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现在看来,多尔衮根本不具备称帝的实力,他的势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家独大的地步,单一个豪格,就够他喝一壶的,他成功阻止了豪格上位,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

后来多尔衮一路做到了皇父摄政王,权力达到了巅峰,这时他也必要篡权夺位了,因为他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再者,多尔衮英年早逝,只活了38岁,况且他又膝下无子,种种原因导致他入关以后虽然大权在握,但对皇位却没有当初那样强烈的欲望了。我个人认为,满清的皇帝都应该感谢多尔衮,是他在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并没有强行逞一己之私,造成满清的分崩离析,为满清日后入关问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西岳顽石


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之后,没有自立为皇帝,很明显,不是看在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份上。别说是太后下嫁之说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商榷,即便是真的,涉及到皇位的这类最高级别的政治问题,亲生父子尚且会反目成仇,何况这种关系?多尔衮之所以当上摄政王之后没有再进一步自立为皇帝,并不是他不想,而是做不到。



首先我们要看看多尔衮这个摄政王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是想成为皇帝的,并且发生了与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争位之事。之后,因为实力不占绝对优势,同时为了避免内讧,多尔衮和豪格一人退一步,最终清太宗的第九子福临意外地继承了皇位,是为清世祖。而实力雄厚的多尔衮最终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摄政王,并且当众盟誓,不再觊觎皇位、忠心辅佐幼主(这种盟誓究竟有多大用处,个人并不看好)。换句话说,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顺治元年他的实力还不足以自立为皇帝。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清除异己、打击宗室诸王、重用自己一母同胞的阿济格和多铎兄弟。但是,这仅仅是打击、压制,并没有彻底消灭宗室诸王。实际上,这些人还是有很强实力的,只是暂时处于劣势且各自打着小算盘,使得多尔衮可以占据优势。一旦多尔衮想要自立,这些人必然会联合起来反对,多尔衮即便能够成功弹压,也会元气大伤,得不偿失。顺治六年初,多尔衮的胞弟豫通亲王多铎因患天花去世,也不能不说是对多尔衮实力的一个削弱。同时,其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虽然是一等一的武将,大脑却明显不太够用。如此一来,多尔衮更加不便公然自立。



其次,清朝入关之初,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中央政权,实际上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依然控制在南明政权和割据势力手中,清王朝的统一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要一统天下就必须有兵、有将,多尔衮这个时候自立为皇帝,把军队用来打内战,不仅一统天下遥遥无期。而且,因为自身内讧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清王朝能否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都很难说。虽然成为了皇帝,却被赶回了东北老家、甚至被对手消灭,这显然是多尔衮不愿意看到的。



再者,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清世祖和孝庄文皇后对他采取了一种近乎放任的态度,几乎没有与之发生过什么大的正面冲突,清世祖甚至尊其为皇父摄政王,让其住进紫禁城办公。彼时的多尔衮,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和皇帝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加之彼时的多尔衮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四十岁不到就英年早逝。因此,称帝的愿望对于彼时的多尔衮而言,并不十分迫切。在彼时的多尔衮看来,自己有大把时间可以等到一统天下之后再行废立之事。毕竟,彼时的清王朝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名分而生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来。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但是直到去世,除了一个女儿,没能生出哪怕一个儿子来。实际上,后来多尔衮这一支的铁帽子睿亲王是由其胞弟多铎的后裔承袭的。换句话说,多尔衮即便自己为皇帝,到头来皇位也只能交给侄儿。而清世祖同样是多尔衮的侄儿,只不过其父清太宗和多尔衮是同父异母而多铎和多尔衮是一母同胞而已。因此,在生出儿子之前,多尔衮对于皇位的期盼并不十分强烈,尤其是成为了摄政王、掌握实权之后。而且,三十多岁的多尔衮有大把时间等待儿子的到来,根本没必要急于一时。



只可惜,上天给多尔衮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顺治七年,年仅虚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在狩猎之时意外坠马,不久便撒手人寰。自此,一代枭雄多尔衮的一生正式谢幕,称帝也成为了多尔衮永远无法完成之事。不过,最终侄儿清世祖还是成全了他,去世不久的多尔衮被清世祖追谥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上庙号“成宗”,算是最终圆了多尔衮的皇帝梦。但是,好景不长,长期被多尔衮压制的清世祖,在追尊多尔衮为皇帝稳定人心及试探群臣反应之后不久,便对多尔衮展开了总清算,多尔衮身败名裂,直到乾隆年间才获得正式平反。


农民工歪说历史


皇太极驾崩,拥立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当摄政王,是多方势力平衡的最终结果,也是多尔衮为了走在上升之路上的满清政权,做了一次负责任的抉择。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极整日都在意气风发地处理朝政。入夜,天色骤变,乌云突起,电闪雷鸣,年仅52岁的皇太极骤然崩逝,朝廷上下顿时一片哗然!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之久的满清皇位之争,这是满清王朝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以来,所面临的一次最大危机。


首先是豪格与多尔衮开始了对于皇位的争夺。

当时各方的势力对比情况是:

正黄旗、镶黄旗,由皇太极亲掌,皇太极死后坚决支持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并至执掌两黄旗,其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康熙初年的首辅大臣——索尼。

正白旗、镶白旗,由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即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三兄弟掌管,坚决支持多尔衮继位。

正红旗、镶红旗,由大贝勒、礼亲王代善家族掌管,其中正红旗为当年“四大贝勒”之首的大贝勒代善亲掌,镶红旗由代善长子岳托掌管。代善坚决支持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并且也明确表示不参与皇位的竞争,之后更是得知在其子硕讬、其孙阿达礼密谋让多尔衮自立为帝后,亲自处死了他们。

正蓝旗,由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掌管,豪格时年34岁,是继位候选人,得到了两黄旗以及正蓝旗的支持。

镶蓝旗,由舒尔哈齐第六子、阿敏之弟,郑亲王济尔哈朗掌管,也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从这个政治格局态势可以看出,皇太极的儿子拥有绝对的支持力度,当时夺位呼声也很高的多尔衮如果贸然继位,毕将引起其他旗的极力反对,特别是当时两黄旗与两白旗已经处于武装对峙状态,稍不留神就会擦枪走火,日渐兴盛,形势一片大好的满清政权也将因为内部的分裂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处于极为有利位置的豪格优柔寡断,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迟迟没有关键性的行动,又在最为紧要的关头大言不惭的说了一句“德小福薄”,不仅引得自己立马遭到了多尔衮兄弟的反扑,也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后来,两黄旗将领明确坚持“立帝之子”,不再专注于豪格,多尔衮口口声声他“无继统之意”,双方重新陷入僵局。

在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的共同主持下,各方势力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方案,最终,选择了六岁福临作为皇太极的继位人登基,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同时,为了平衡势力也便于政权过渡,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辅佐福临。

至此,皇太极死后大清政权完成了过渡,避免了内部的火并,而重新归于团结的满洲八旗,也拉开了大清入关,江山易主的序幕。由此可见,福临的继位,一方面,这符合满族前期通过王公贵族会议推举新汗的传统,另一方面,这也是多方政治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同时也避免了一场关乎大清生死存亡的内部冲突,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


担任摄政王期间,如果多尔衮称帝,则是赤裸裸的谋权篡位。

当上摄政王的多尔衮,先是除掉了当初的政敌豪格,兼并了豪格的正蓝旗势力。之后,又百般打压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并拿下了济尔哈朗的摄政王名号,权力独掌,并且在征讨蒙古、朝鲜,以及在于明军的作战中积累了大量的军功,培养、扶持了一大批自己麾下的良臣名将,更是拥有同父同母的两兄弟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的支持。

此时的多尔衮到达了权利的最高峰,无论是实力,还是地位,在大清朝廷上已经是无人能及。

但是此时的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已经继位,有两黄旗、两红旗以及镶蓝旗的坚定支持,并且是正统的皇帝,如果多尔衮敢篡位称帝,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但会遭到满清内部满汉群臣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深受皇太极恩惠的臣僚的反对,同时也会受到汉地传统儒家思想的强烈抵制。

而此时的满清王朝又是刚刚进关,既要面对与南明朝廷对峙,又要面对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如果内部发生混乱,又在文化理念上公然汉族儒家挑战传统,无异于自取灭亡。因而在此情况下,多尔衮没有选择篡位称帝,而是继续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顺治,最后也先后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和皇父摄政王,达到了自己权力的顶峰。

所以,这时的多尔衮不称帝是出于个人实力以及整个满清王朝发展的角度考略,也可见多尔衮能识时务,并且对于整个满清有着很强的责任心。


至于孝庄文皇后,作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谜”,其真实性本就饱受怀疑,《清史稿》中也未作任何记载,民间杜撰和野史流传的成分太多,姑且就不把她当成原因和参考了。


雍亲王府


实力是一切的基石。由于努尔哈赤死的太匆忙,没有来的及传位给继承人。使得皇权出现了空缺,更加出现多名的竞争者,而有资格问鼎皇位却有众多的竞争者,其中包括代善、皇太极、阿济格等几大势力。

其中实力最为强悍的为代善,次之皇太极,最后才是阿济格。而代善其为努尔哈赤次子,嫡长子在由于在争斗中不幸遇难。而作为其后继承人的代善,在很有可能继位希望的时刻,却四面为敌。而在几次的权力斗争中后,侥幸脱困后,其幡然悔悟。对于可汗之位心灰意冷。在其父努尔哈赤病逝后,其从国家形式、内部斗争情况及亲身经历与对各竞争对手的了解后,想要其金国更加的繁荣昌盛的下去,就只能选择皇太极,加上,其子的劝说。最终,支持皇太极的上位。

而多尔衮作为阿济格的弟弟,而且从军开始就跟在皇太极账下效力,在皇太极入关的一系列的作战中都有战功,立下不少的战功。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不少功勋。而皇太极也与前任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死的快。而死的时候从来都不打招呼,没有指定后继者,而这时多尔衮就有资格有问鼎皇位的资格。而这时的代善,虽然遭受了皇太极的各种打压,却非常的长寿。再次成为清王朝最为有实力的人,为了清王朝能够传承下去。再次的力挽狂澜帮助皇太极后人,顺治登基。而多尔衮只得委曲求全的成为其摄政王。

不是,不想。而是实力不够。而孝庄皇后只是长年深处权利核心,经历多次的变迁,对于其中之事非常了解。在权利博弈中懂得怎样去维系平衡及代善为首的势力的支持。


惜花公子


当皇帝的野心谁都会有,估计多尔衮也不会例外。可惜他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岁,如果活得再长一点,是否自立为皇还真不好说。


当初的皇位人选之争,多尔衮并不占有什么优势。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已经三十五岁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合法性上来说,他比多尔衮更具有优势。

不过,多尔衮也不会不知道,他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因为他只是皇太极的兄弟,而不是皇太极的儿子。同时,军方支持豪格的势力十分庞大,根本就不逊于多尔衮。这恰恰是多尔衮最为担心的“时机不成熟”。
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庄妃才能联手摄政王之一的多尔衮,制衡各方势力,掌控天下政局。不管怎么说,孝庄皇后和多尔衮都是对清朝政局的稳定有着非常巨大贡献的人。


历史兵说


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皇子,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



他是清朝入关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他,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统治华夏大地近300年的大清王朝!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拥立六岁的顺治皇帝登基,自己则以摄政王之位统管军政大权,南下入关,入主中原,完成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之心愿,于清朝有着定国开基之功劳。



事实上,许多人不解,为何多尔衮当时不自己做皇帝?反而要选择一个六岁的小孩儿,难道真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那个叫大玉儿的女人?



对于多尔衮这样文武双全,颇有智计的枭雄式人物,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其实,多尔衮拥立福临,实属无奈之举!

当年皇太极突然去世,迷团重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这让刚刚兴起的大清王朝第一次出现了政治危机。由谁来继承大清的皇位?朝堂上几乎刀枪相见了。



根据著名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的考证,皇太极驾崩后,对于继位人选的问题,满清高层提出了四套方案选择,第一,立睿亲王多尔衮为帝;第二,立肃亲王豪格为帝;第三,立九阿哥福临为帝;第四,立肃亲王豪格为帝,九阿哥福临为太子。

而面对豪格,多尔衮实力上并不占优!他虽然有着正白,镶白两旗的军力。但坐拥两黄旗的豪格不仅占有血统上的优势,并且其实力也不次于多尔衮。并且,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旗的势力,还把正蓝旗也收归己有。出于利益关系的考虑,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与此同时,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索尼与图赖,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

再加上老哥哥代善,与多尔衮素来不合,其手中的两红旗必然不会为多尔衮所用!



所以,在皇位争夺过程中,多尔衮是处于劣势的。所以,他才力主拥立顺治皇帝 ,如此一来便避免了与豪格的正面冲突,防止了八旗的内乱,为日后清军入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多尔衮也因为拥立之功,当上了摄政王,正式接掌了大清的权柄,成为无名有实的实权“皇帝”。


白话历史君


尽管《清史稿》上没有任何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尽管各种“学说”都无旁证。但我认为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

咱什么史料也暂且不论,单就1648年,顺治皇帝尊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事儿,很多清史专家的解释都显得苍白牵强、难圆其说。清史大家阎崇年老师的诠释是:“尊称”。天哪! 一个皇帝能随便尊称他人为“父亲”嘛!就是在民间也大有讲究的,何况一国之主。

再说,我们不能拿儒家观念去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婚姻观念和习俗。老汗王努尔哈赤生前曾把大妃阿巴亥托付给儿子代善;多尔衮谋杀侄子豪格后又娶了侄媳妇为妃。何况孝庄与多尔衮是叔嫂关系,两人正逢盛年,年龄又相仿,孝庄为了儿子的江山又有求于多尔衮,多尔衮好色成性,叔嫂之间不发生点什么,那才叫不正常呢。

这事儿在人家满族那里就不是个事儿,等入关进京做皇帝后发现,这事在汉人那里却很有讲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就修改了一切《实录》里的“一切”。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个名正言顺的事情,就成了历史之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