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长平之战时赵国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何偏用赵括?

范清k1ng-bAby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惨的一幕,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与赵国两败俱伤,秦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因主帅赵括战死而投降秦军,结果被白起统统坑杀,据说人数有四十万之多。

这场战争让历史记住两个人,造成两个人千秋万代的污点——一个是白起,因坑杀40万赵军而被称为“杀人狂魔”,一个是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

说起赵括,不得不说他的父亲赵奢,那可是一代名将,立下赫赫战功。“虎父无犬子”,这也是赵孝成王选择赵括的重要原因。

赵括小的时候就喜欢谈论兵法,讲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他曾与赵奢辩论,战阵布设之道,而赵奢也被他的口才打败。虽然如此,但赵奢对这个儿子忧心忡忡,认为他不是名将的材料——

赵奢对妻子说:“战争,是关乎士兵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说得如此轻松,将来赵国如果不用他便罢,如果任用他为将,让赵军一败涂地的,除了赵括,并不做第二个人选。”(“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将领要爱兵如子,因为这些士兵都是替他卖命,替他送死的,赵奢为将领的时候,亲手捧着饭碗伺候士兵吃饭,得到君王赏赐的财物都给了士兵,而且忙得连家都没法回,在兵营里和士兵同吃同住,这样带出来的兵,一定会为他尽全力,即使战死也心怀感激。

赵括则不同,他没有责任心,也没有父亲那样的爱心,他吝啬贪婪,不仅将君王赏赐的金帛都拿回家藏着,还到处买地。私心太重的人,势必急功近利。

后来赵孝成王一定要任用赵括为将,换下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此时他的父亲已经死了,母亲竭力阻拦,赵孝成王不听,其母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要求,日后他一旦不称职,我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后来赵括战死,其母逃过一死。

赵孝成王为何要临时换将,他不知道比起初出茅庐的少年赵括,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对战争局势更为了解,对敌人的计谋更为洞悉吗?

其实,要从当时赵国的国力说起。

在长平之战开始之前,廉颇与王龁已经耗了三年了,城中的粮食都快吃光了,别说士兵没的吃,再耗下去赵王的口粮也不够了。而秦国的国力要胜于赵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库粮食充裕,但秦国是侵略战国,长途跋涉,粮食要从陕西运到河北,也是越来越吃力。

有人说,即使不临阵换帅,最先崩溃的也是赵军,因为赵国农业经济落后,没出现像商鞅这样的人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十分急躁,也很怨恨廉颇,在谋臣的唆使下,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贪生怕死,对廉颇的防御战术认为是廉颇怯战。

对廉颇而言,这是他的一个策略,坚守不出,目的是挫伤秦军锐气,找个机会进行歼灭。而且廉颇做过进攻,但失败了,他一看敌强我弱再打下去对赵军不利,就错开秦军控制的小道(刚好是赵括在这条小道上被秦军包抄的),依托有利地形建造防御工程,坚壁清野,让敌军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秦国发现廉颇的战术毫无破绽,他防御的城池无懈可击,就心生一计,让奸细范雎带着千金到秦国去收买人心,顺便造谣,说——“秦国不怕廉颇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让赵括做统帅,秦军必然全军覆没。”

在平原君赵胜的唆使下,赵孝成王决定换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也信心满满,他说——“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得慎重,现在是王龁统帅,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括这番话也并不自大,可惜秦昭王就是想用白起换下王龁,来跟赵括对决,他让秦国上下严守秘密,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当年轻的赵括带着零作战经验和一颗年少轻狂的心,率领二十万赵军到长平战场时,他没想到,一只老狐狸正等他自投罗网。

白起一开始就用计,不恋战,假装一触即溃率兵逃跑,赵括以为王龁这个不中用的贪生怕死,就乘胜追击,一直追击到秦军大营。

白起命令一支精锐部队从背后袭击赵军,趁赵军大乱,让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和营垒之间,将赵军一分为二,彼此孤立,然后派人截断赵军的粮草和后勤援助道路。

赵括被迫就地建立防御,等待救援,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差点饿死,吃树皮啃草根,粮食早已吃光了,此时救援还未赶到。

赵括险中求胜,率领士兵突然冲杀出来,想要冲出包围圈。当时赵军一波一波向前冲锋,其威力让秦军也为之胆颤,可惜赵括不慎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只能投降秦军。但谁也没想到,白起将四十万投降的赵军集体坑杀,此举震惊各诸侯国,白起也得到“人屠”的骂名。

历史将错误都归咎于赵括,说他只知道死读兵书而不懂变通,但其实言过其实,并不公允。

当赵括率兵到长平战场时,五十万赵军齐声欢呼,这说明他们都知道这个少年是个有能力的人,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白起·王翦列传》里,白起曾对秦昭王说:“秦军经过长平之战,死伤过半……”如果白起没有能力,又如何能在断粮的情况下,以疲惫的军队,灭掉秦军一半的兵力呢?值得一提的是,秦军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在战争后还剩下四十万人,死了十万,战斗力孰强孰弱呢?

赵王和赵括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60岁的白起,而非王龁,赵括初出茅庐,败给白起并不丢人,也不能说他能力低下。

赵括不是低能,只是差了时运。

那么赵孝成王为何不用经验丰富的李牧对付赵军,这样不是更稳操胜券吗?

因为李牧早被安排在代郡防御匈奴,这个地方战略位置重要,一旦有失,赵国危矣,所以赵王不敢动李牧。

而田单乐毅,两个都是客将,是逃跑到赵国求收留的,乐毅曾经为燕国立下大功,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让齐国亡国。他们刚到赵国,其心未归附,赵孝成王怎能放心将赵国压箱底的兵力交给两个来历不明的人?

无论如何长平之战是历史的悲剧,其胜负荣辱,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而那长埋在异国的年轻的四十万赵军的魂魄,却时时刻刻在想念自己的祖国,他们又何其无辜?或许实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角。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静说历史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这一年赵国有四大名将,分别是连下七十城的乐毅,连收七十城的田单,还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和李牧,即使赵孝成王不满意廉颇的固守,那么他为什么不用乐毅、田单、李牧,而偏偏用马服子赵括呢?

我们先来看乐毅和李牧;

乐毅是中山国人,中山国被赵武灵王所灭后,他也就成了赵国人。他哪年生人那年死我们无从知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知道的,他在赵国曾被人推举做官,赵武灵王死后他离开了赵国到了魏国。

赵武灵王死是在公元前295年,这一年之前乐毅已经做过官了,古人二十行冠礼以示成年,所以这一年乐毅已经超过20岁了。

所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时候,乐毅已经超过55岁了,那时候超过40就是老人了,所以让一位年近花甲甚至已经花甲了的老人指挥这一场战斗,是不合适的!

至于李牧死于公元前229年,长平之战后的31年,而他死的时候,史书上对他未曾有过老将军的记载,那么他应该不超过40岁,而31年前的他,应该不超过九岁。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的话,但是李牧毕竟死于鼎盛时期,所以我们即使认为她死时已经50岁了,31年前他也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依旧不适合指挥这样的一场大战。

至于不用田单, 一是因为他不如廉颇,李牧,田单虽然成功的收服了70城,但是他打败的是名将乐毅已经离开,具有很大比例打秋风、墙头草的六国联军,他打仗更多靠的是奇谋,至于打硬仗,赵孝成王看的清楚,田单不如廉颇;

二是田单是齐国人,把举国之兵交给一个外来的名将,把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场举世大战交给一个外来的名将,赵孝成王同样看的清楚,这不合适;

至于为什么用赵括,一是赵括早已经名声在外,这家伙自小就很牛,众所周知;

二是因为赵孝成王当时自己也很年轻,他认为自己少有所成,他相信上党是慕名而来,他是众望所归,所以他也相信同样的赵括可以一战;

三是廉颇惜名,所以只守不攻,而赵括是自己人,他会替自己疯狂的进攻,事实证明,赵孝成王这一点看对了,长平一战赵括的疯狂的进攻令大秦伤亡过半国内空;

当然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的话,第四就是秦国的反间计,令赵孝成王盲目的任用赵括的。







Callme不韦


长平之战爆发时,田单乐毅早已不再活跃于赵国政坛,而李牧此时还很年轻,并没有进入到赵国军事顶层的视野。

此战,是秦国六国统一路上必然会爆发的一次决战,而导致赵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也不仅仅体现在谁为主帅的问题上。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系统的战略资源整合,商鞅虽被杀,但变法一直延续了下去,使秦国国力一直增强。在以耕战结合的经济基础上,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军功爵制度,使得秦国一时间兵强马壮。

到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拥有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产粮基地,耕地总面积和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有“秦富十倍天下”的说法。

再看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够与秦国“叫板”的军事强国。双方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以及发展空间,大决战是完全无法避免的。

但就综合国力上来看,赵国的经济体量,又逊色于秦国许多。赵国粮食主产区,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和以邯郸为中心的漳河流域,耕地面积、耕地质量都比秦国相去甚远。

综合实力是决定国与国之间战争的重要因素,具体在长平之战上,秦国的战争潜力是远胜于赵国的。

那么这场战争赵国有机会打赢么?

有,但胜算不大。

因为双方打成持久战的可能性很高。就双方之间的经济体量而言,持久战最终崩溃的必然是赵国。

秦国的战略计划十分明确,那就是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取上党,威胁邯郸,进一步压缩赵国的战略纵深,为下一步对赵决战奠定基础。将视野放大至长平之战前的秦韩战争,实际上秦国早已经把目标锁定为赵国。

反观赵国,却表现出战略准备层面的短视和措手不及。

首先,秦发动对韩国的战争,占领野王(河南沁阳),割裂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之前,赵国都没有意识到秦国的战略目的,看不出当秦国据有上党之后,赵国必然会被拖入到战争中来。

而当上党守将冯亭献整个上党郡于赵国时,赵国对于接不接受还起了争论,决策层仍然没有从战略层面上做考量,看到的仅仅是接收上党郡的利弊,而非是做好与秦国战略决战的准备。

是故,从派廉颇去接收上党郡开始,赵国在战略上已经输了一半。因为赵国只打算接收上党之利,倚廉颇守城据秦军,并没有打算倾全国之力来一场打对决。

等到赵军初战失利,赵国遣使赴秦媾和遭到拒绝,赵国决策层这才意识到决战难以避免。

此时,摆在赵国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则是自行撤军,二则是持久防御,三则是主动攻击。赵国派以“善守”著称的廉颇上阵,也就走上了与秦国长时间对耗综合国力的道路。

对耗的结果,是赵国并没有那么多的存粮来支撑上党的战事。从局势上分析,主动攻击是最后一条可行的对策,拿攻击型将领赵括更换防御型守将廉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秦国也期待决战,毕竟50多万军队长时间远离本土作战,任秦国再富,其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也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就拿河东地区来说,秦国已经到了不得不降低征兵年龄,将所有15岁以上男子全部派往了长平前线。

于是,一场双方赌上全部国运的灭国级战争,就此上演。


剧透历史




在长平之战前期,因秦军力量更为强大,赵国统帅廉颇决定避免过早地与秦军直接交手,而是根据地形构筑坚固堡垒,以逸待劳,形成僵持状态,再寻找有利时机出战。应该说这一战略是切实合理的,毕竟秦国的后勤保障线更长。无奈之下,秦军同赵军不得不僵持一年多。

对于赵国孝成王来说,40万精壮力量不事劳作,白白地耗费国力一年多,很想尽快结束战争,最终选择赵括替代廉颇统帅长平方面军队。那么,当时赵国名将如云,如李牧乐毅田单等俱在,都是成名已久的战将,为何不选他们,反而选择没有什么亮眼战绩的赵括?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秦国散布传言说秦独畏赵括出战。赵括出身军事世家,熟读兵书。其父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对其父留下的兵书讨论得头头是道,名气很大,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其言过其实,对兵书掌握得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是孝成王认为赵括年轻有冲击力,把传言当真。

二是李牧镇守代郡防御匈奴,不可轻动。李牧在代郡防御有方,是赵国北部边疆的重要闸门,一旦调李牧南下代替廉颇,赵国担心代郡有失,毕竟李牧旗下的军队是李牧一手带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李牧不可轻动。再加上李牧旗下主要是骑兵,而长平前线大都是山地,不太适合李牧作战。

三是乐毅田单毕竟是客将,赵国不放心把关系国运之战交与他们。乐毅虽然算是赵国人,但先是出仕在魏国,后受燕昭王重用,立下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城的赫赫战功,几乎灭亡齐国,后与继位的燕王不合,逃亡至赵国,封望津君。田单也是乐毅的老对手,在齐国仅剩两城的情况下,利用燕国换将的时机,用“火牛阵”大破燕国,立下复国大功,后因在齐国不得意,流亡至赵国。虽然乐毅田单都是名将,但毕竟是客居赵国的外国将领,赵孝成王不太放心把关系到国运的40万大军指挥权交与他们。


沧海拾遗录


个人觉得赵王之所以临时换将,用年轻的赵括将老将廉颇换下,我们看到的表层原因是秦国使了反间计说:廉颇要投降秦国了,而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赵括才是赵国人民的大救星。于是赵王一听,就按秦人的想法,把廉颇换了下来。这简直比儿子还听话,这也就太低估赵王智商了。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赵国的国力已经不支持廉颇再这样打持久战消耗战了,赵国已几近崩溃边缘,所以必须要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这也是为什么赵王对廉颇不满,多次责令他主动出击的原因。但是廉颇老成持重,知道主动出击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才一直深沟高垒,避而不战。在赵王面对廉颇对自己命令的置之不理和国力不济的情况下,换将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可是换谁呢?就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赵国是全世界名将最多的国家,比秦国还多。有廉颇,乐毅,田单,李牧,但李牧那时还小,他是在十多年后才逐渐从赵国北部边界崛起的,所以他不可能上,乐毅,田单虽然也是名将,但是他们是从敌人军营从过来的,而且此时的乐毅已经年老了,田单刚来没多久,把几十万军队交给他们是各种不放心。即便是赵王放心让他们领兵,但就他们的风格很可能会采取跟廉颇一样策略,这样一来换了等于没换。

最后之所以选中赵括,首先是因为他是名将赵奢之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赵奢是名将,那儿子赵括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赵括作战计划,完全迎合了赵王的心里。赵王的心里就是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而年轻气盛的赵括,对于廉颇的那种坚壁不战的老年人打法,也是不屑一顾。他也觉得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才符合年轻人的作战风格。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于是赵括上了,廉颇下了。至于说什么秦人使诈挑拨,这是表面的原因,只是更加坚定的赵王换人的决心。



明月缺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唯一的超级强国秦国和当时的军事大国赵国的一场惨烈大战。这场战斗以秦国的惨胜告终。而赵国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方面,无疑是赵王的临时换将了。

我们都知道,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得其二,赵国得其二,这足以说明赵国的名将并不逊于秦国。那么为何赵王会选择用毫无战斗经验的赵括来替代老将廉颇呢?要知道,当时赵国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何偏偏选择赵括呢?

我们来看看当时赵国名将的情况:

一、李牧

如果说,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大家最推崇谁,那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李牧。的确,在秦国独强的年代,李牧能够凭借着悬殊的实力,数次败秦。光是这份功绩,就足够吹一辈子了。那么为何赵王当时没有选择让李牧接替廉颇呢?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史记·秦本纪》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发生的事件。根据史记中记载,长平之战的起因大概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

而李牧则是在赵悼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4年才有记载。此前,只是描述了李牧的事迹,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录。不过依旧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李牧一开始只是在边境防守匈奴的边将,由于经常采取退守的策略,所以连匈奴人都看不起他。于是,赵王一怒之下就把他撤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李牧应当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否则不至于连匈奴人都不怕他。而在这一年以后,因为匈奴的屡次骚扰,赵王才不得不再次让李牧回去防守匈奴。也就是这一次,李牧打出了赫赫威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之后就是廉颇离开赵国前往魏国的事了(公元前244年)。

也就是说,当长平之战发生时,李牧很可能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境守将,赵王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还不一定,怎么会舍弃名将之子赵括而选择他呢?

二、田单

田单是齐国名将,其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帮助齐国收复故土的“火牛阵”了。而此事发生在乐毅破齐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之后。也就是说田单是齐闵王时期的人。其后田单便一直在齐国为官,直到赵王用城池换田单入赵。

田单崛起于齐闵王时期,就算真活到了长平之战,只怕也命不久矣,因为此时就连以长寿著称的秦昭襄王也已经六十多岁了。赵王自然也不会再任用他。

退一万步讲,田单除了一个“火牛阵”外,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就算田单真的还能打仗,赵王也未必会用他。因为当初赵王用三个大城池将其换来,他却只为赵国拿下了三座小城池(《战国策·齐策四》)。

三、乐毅

田单富国和乐毅破齐本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事情,田单命不久矣,乐毅也应该差不多,这里就不加叙述。


由此可见,无论是李牧,还是田单,亦或是乐毅,在长平之战之时,要么是名声不显,要么是垂垂老矣,都不是合适的人选。赵王任用他们,还真不如任用赵括,毕竟赵括好歹还有虚名在身,又是名将之后。


小云轩谈史


长平大战初期,赵国任用廉颇为将抵挡秦军,由于长平地区的地形复杂,廉颇利用地形组织了严密的防线,只守不攻,秦军曾攻破第一道防线,廉颇继续退守,以后便是漫长的对峙。

长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秦赵粮草供应都很困难,秦国相对更困难,为保证前线补给,秦昭王亲自赶赴前线督运粮草,而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粮草供应同样是问题,赵王决定要速战速决,所以有了临阵换将的念头。

赵国当然能拿的出手的将领真不多,赵括的老爹赵奢已经驾鹤西去,廉颇年纪也不小了,平原君虽然有威望,作战指挥不行,乐毅和田单这家老对手,同样的功高震主被排挤,年纪也都不小了,被迫跑到赵国,基本处于养老状态,而且长平大战那会,田单估计还在齐国做丞相吧,他和新王的蜜月期还没结束。

至于李牧,那会还是个帅小伙,估计还是小兵,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李牧两次大败匈奴声名鹊起的时候,白起的坟头草估计都一丈高了吧。

赵括就不一样了,老爹牛逼,打败过秦军,军队里好多将领都是他爹的部下,赵括又从小聪明,熟读兵法,与其父辩论,说的他哑口无言。然赵奢对他评价很低,轻言兵事,没有经验,带兵必败,事实证明,知子莫如父。

赵王临阵换将用赵括,客观上讲,赵国国力不行,赵王没信心耗下去能赢,主观上,又想主动进攻破局,我大胆猜测一下,赵国庙堂召开开战前会议,赵括舌战群臣,力主进攻,谈兵事论谋略说的赵王心花怒放,然后赵王大笔一挥,好,就你了。

长平大战,秦赵各40万精兵,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倍责击之,赵括熟读兵书,估计心里想,敌我双方都是40万,就算有陷阱,我也能冲出去,没十倍的兵力,怎么包围我。

可惜,赵括的对手是白起,而且白起是秘密挂帅,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

说起廉颇,老爷子也是个悲剧人物,后燕赵打战,赵王又临阵换将,以乐乘替廉颇,廉颇气的带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敢应战,后廉颇逃到楚国去了,后来就有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也不知道是廉颇人员不好,赵王老和他过不去。


嘿瞪嘿眼


李牧在边境防守匈奴,田单是外人,乐毅已经不在了,而廉颇是一直在防守,但是这时候压力太大不能防守(国力不允许)。

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综合实力非常强大,秦赵的实力对比明显,消耗战对赵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赵国的上层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要求速战速决,这时候提出出兵进攻的就是赵括了。

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虎父无犬子,这一点赵括做到了,最后战死沙场。赵国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让秦国惨胜,以四十五万军队,换掉了秦军三十五万军队。此次秦国出动尽百万军队,使经济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说赵括纸上谈兵肯定不合理的(那时就没有纸),在那时赵国想要快速结束战斗,结局还算完美,使秦国很长时间没有有大的动静。

认为小史写的不错的,希望给个小小的赞,谢谢





小史微课堂


我在一系列关于长平之战的答复中一再强调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真正优秀的名将未战之前一定会充分计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说的就是战前的敌我分析何其重要!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我们来按孙子兵法所说的计算方法对比双方实力看看。

主孰有道?关于双方君王的对比,很显然赵孝成王肯定不如老辣的秦昭王。

将孰有能?赵国最优秀的大将李牧,廉颇等谁能胜过秦国百战百胜的武安君白起?天地孰得?天时地利赵国也比不上秦国,赵国是四战之地而秦国有秦岭天险。

法令孰行?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的法制是最先进的,赵国无法与之相比。

兵众孰强?秦国用雄厚国力训练的装备精良的秦国新军以锐士得威名威震天下,赵国的胡服骑射虽然也练就一支强大的赵军,毕竟国力不如秦国,装备也不如秦国。

士卒孰练?秦军经过车英,司马错,白起等名将严格训练,其军事素养冠绝天下。赏罚孰明?那就更不用比了,秦军的军功进爵制造就了一支闻战则喜的虎狼之师。赵军完全比不上。

经过以上一一比较,你会发展每一项赵国都不如秦国。

所以即使更换李牧,乐毅,田单等名将结果都一样!长平之战,赵国必败!

有些人爱强调个别名将的能力,好想只要有名将就能办打天下,就一定能以弱胜强。别做梦了,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以弱胜强的战绩就那么几个,微乎其微。除非秦国派出个低能儿领军或打仗故意放水,你觉得有这种可能吗?所以不要再争辩了,历史不会更改,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也不会更改,不管睡领军都一样!




天不语271


田单乐毅李牧为什么叫名将?而现在有很多人都为赵括正名,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等等!做为一个名将,首先评估这场战争的是否能取得胜利为前提来领军!田单乐毅诸将都知道此战赵国必败,白起必出!所以都没有一人应战!而赵括一心想成名超越他的父亲成为打败秦军的第二人!所以他不顾一切后果带领赵军走向死亡!为一己之私断送四十万赵军,罪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