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滿清入關,一敗李自成,二敗張獻忠,三敗南明弘光、隆武、永曆政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覆滅,滿清入主中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大明朝的子民,在滿清鐵蹄之下,不得不屈服。百姓把滿腔的怨恨與不甘心歸罪於吳三桂,似乎只要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就沒法入關,大明就還是大明。後世甚至有人把責任歸罪於陳圓圓,說漂亮的女人是“紅顏禍水”。這樣的想法太過於滑稽可笑,滿清入關並不是運氣好,乃是實力使然!

1644年3月,在大明、大順、大清,三個政權的較量中,大明京師陷落,崇禎皇帝自殺,百官歸附了李自成。正當吳三桂率眾來歸途中,收到了父親吳襄被下獄,家產被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的消息。吳三桂立即回師山海關,殺敗唐通,奪回天下第一關。

隨即,李自成親率20萬大軍,奔山海關而來,在一片石展開激戰,吳三桂兵馬漸漸不支。這個時候,滿清的辮子兵加入了戰鬥,形勢一下逆轉,闖軍潰敗。李自成逃回了北京城,匆匆登基,第二天拔營撤走西安。多爾袞攜順治帝進了北京城。

這一年,北京城換了3個皇帝。大清在十幾年的征戰後,一統江山。平西伯吳三桂變成了平西王。

滿清十萬兵馬,能破李自成百萬之眾,亦能破南明百萬兵馬。絕非偶然。在與大明爭鬥的幾十年中,此消彼長。滿清已然成了實力最強的勢力。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01

大明的衰落,由來已久。積重難返、江河日下!

“明亡,實亡於萬曆。”

早在嘉靖年間,當時還是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的海瑞,就寫過《治安疏》,向嘉靖皇帝進言:“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又說

“嘉靖者,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嘉靖二十八年,年僅二十五歲的翰林院編修張居正,寫了《論時政疏》。指出明朝朝政存在的五大弊病:宗室恣意橫行,官吏素質低下,貪汙腐敗成風,邊備廢弛,財政入不敷出。

萬曆朝,刑部右侍郎楊東明,寫過《饑民圖說》:饑民圖共十四幅,單看名字已讓人震撼不已:

“水淹禾稼”、“河衝房屋”、“饑民逃荒”、“夫奔妻追”、“賣兒命”、“棄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縊死”、“刮食人肉”、“餓殍路”、“殺二歲女”、“盜賊夜火”、“子丐母溺”等。

其中的《刮食人肉》圖解中說:“蘆根樹皮都吃完了,實在熬不下去,就開始吃人了。先吃老的,小的,煮來吃,燒來吃,不分生熟。然而人肉有毒,不幾日就吃得眼紅心熱,也陸續的死去……。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在大明的中後期,就已經呈現出了外強中乾的亡國之相。

在嘉靖年間,曾有一夥倭寇,六七十人,深入內地數百里,殺退官兵數萬,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連官員都被殺幾十人。才被剿滅。

張居正力挽狂瀾,大明出現“萬曆中興”,然而只是曇花一現,人亡政息!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江陵縣人。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張居正受到李太后的倚重,大權獨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一條鞭法”最為出名。在張居正當權的十年中,吏治清明,國庫充盈,呈現出一派中興的景象。軍事上他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扭轉嘉靖以來兵備廢弛的衰相。

可惜,好景不長。張居正病死了。歷來的改革家,都是要得罪人的。從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張居正,還有後來的雍正,都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在張居正死後,很快被清算。萬曆皇帝在朝臣的慫恿下,對張居正抄家。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被逼自殺,可憐一家十幾口,竟被活活的餓死。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推翻了他幾乎所有的改革。凡是張居正生前的門生、盟友,支持者,統統被清算。短短的幾年,黨爭,貪腐就越演越烈。

更有甚者,萬曆為了立他喜歡的福王為太子,跟朝臣鬧的不可開交,無奈之下,居然就不上朝了。成了一位幾十年不上朝的奇葩皇帝。萬曆皇帝死後24年,大明就亡了。朱元璋和朱棣要是能看見,準能恨得咬牙切齒。

萬曆三大徵,雖說都是打贏了。但也使本來就衰弱的王朝更加衰弱。戰爭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民不堪重負。到了天啟和崇禎年間,很多逃兵就加入了起義軍。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帝國最後的餘輝~戚家軍

02

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不造反也得餓死,還不如造反!

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交界爆發劉汝國領導的農民起義;1589年,李園朗、王子龍在廣東始興、翁源一帶起義;1599年、1604年、1606年、1622年浙江、福建、南京、山東均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27年,陝北商縣饑民暴動。1628年,高迎祥起義。隨後李自成和張獻忠也加入,拉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農民起義,當然是因為活不下去。造反可是殺頭之罪,普通的農民,只有活不下去的才會造反。當然也不乏一些投機者,如隋朝的李淵,唐朝的安祿山。高迎祥就是一個投機者。他本來是一個販馬的商人。李自成是先失業,後來妻子跟別人跑了,他一怒之下殺了妻子,加入了造反隊伍。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李闖王進北京

在崇禎初年的起義還只能算流寇。到了崇禎七年(1634年),13路,72營,共20餘萬人的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大會,推舉高迎祥為闖王。會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的策略得到大家的認可。隨後,高迎祥、張獻忠一路東進,一直打到安徽鳳陽,掘了朱家的祖墳。朝野震動。崇禎罷朝三日,穿上素服去太廟哀告祖宗。

在剿賊的將領中,曹文詔、左良玉、賀人龍、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陸續登場。崇禎9年,(1636年),孫傳庭在子午谷大敗高迎祥部,並活捉了高迎祥。洪承疇大敗李自成部,李自成率18騎逃進了商洛山。張獻忠也投降了。

形勢似乎一片大好時,後金打進來了。

崇禎急調洪承疇、孫傳庭守衛京師。

中原空虛,李自成死灰復燃,張獻忠再次反叛。李自成進入河南,打出“李闖王”的旗號,恰逢河南大旱,災民四起,幾個月就發展到幾十萬人。

崇禎派出他最信任的楊嗣昌總督五省軍務剿賊,結果李自成攻破洛陽,殺了福王;張獻忠攻陷襄陽,殺了襄王。楊嗣昌吐血而死。

張獻忠盤踞四川,李自成佔據河南,號稱百萬。大明的軍隊,再也滅不了闖王。

危難時刻,崇禎把大獄裡關著的孫傳庭召來,讓他繼續剿賊。一代將才孫傳庭再次出山,他駐守潼關,扼守關中。整頓兵馬,打造戰車,籌集糧草。有兵馬十萬之眾。

然遼東戰事緊張,疲於兩線作戰,國庫早已空虛。崇禎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潼關剿賊。孫傳庭還沒做好準備,卻只得出潼關。結果中了李自成的埋伏,損失殆盡,在潼關之戰中戰死沙場。李自成佔領西安。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孫傳庭兵出潼關

此時,關外的洪承疇、祖大壽已經投降滿清。只剩下吳三桂的數萬兵馬。崇禎不可能調吳三桂來剿賊。李自成再無對手。

時間到了1644年,過了春節,李自成率軍從西安出發出發,劍指北京。一路上,明軍望風而降,很多地方都是傳檄而定,除了寧武關。總兵周遇吉拼死抵抗,李自成損失數萬兵馬,最後城破被殺。在寧武關下,李自成打了“退堂鼓”。他說:“要是再遇上幾個像周遇吉一樣的,我們的人馬都得打光了。”不過,李自成這一路上只遇上一個周遇吉,就到了北京城下。

李自成倒是不貪心,他沒有直接攻城。而是先派人跟崇禎談判,希望崇禎封他做“西北王”,承認大順國,再給餉銀100萬兩,就此作罷。崇禎硬是沒同意。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死,李自成進了北京。可見他壓根就沒想滅掉大明,也沒有準備好做皇帝。

至此可知,大明從嘉靖以來,已現敗亡之相。而在遼東的後金,卻在明朝的失策中快速崛起。

03

遼東失策,後金崛起。成也李成梁,敗也李成梁。

遼東之地,是大明、女真、蒙古等勢力角逐的地方。在蒙古和女真諸多部落分散時,明朝採取的是扶弱制強的策略。慫恿他們相互攻打,世代結仇。明朝後期,遼東出了一個名將李成梁,說起他乃是威名赫赫,戰功卓著。

李成梁(1526年—1615年)遼東鐵嶺人,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朝鮮,明朝時期迴歸。李成梁40歲時,事業才開始起步,不過此人有戰國趙牧和漢朝霍去病的遺風。他善於用騎兵,而且經常採取深入奇襲。曾經上報給朝廷的大捷就有十次,小的戰功不計其數,打得蒙古騎兵都抱頭鼠串。沒幾年就做到了遼東的一把手。當時有“南戚北李”之說。南指戚繼光,北就是李成梁。

但是,張居正死後。戚繼光也被貶到廣東,沒兩年就憂鬱而死。李成梁的內心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巴結籠絡朝中權貴,進一步壯大李氏家族在遼東的勢力,生活上窮奢極欲,甚至開始虛報軍功。李成梁的逐漸腐化墮落,給努爾哈赤帶來了發展壯大的空間。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清朝的奠基者。其祖父、父親是建州左衛的女真酋長,於1583年在李成梁剿滅王杲的戰爭中被明軍誤殺。努爾哈赤於是懷恨在心,誓報血海深仇。從25歲,以13副鎧甲起兵,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建州女真。

努爾哈赤的強大,爭奪了其它部落的利益。1593年,海西女真的葉赫部,聯合女真、蒙古等9部,共三萬餘人,討伐努爾哈赤。結果反被努爾哈赤打敗。此後的十多年,努爾哈赤相繼征服海西女真的烏拉、哈達、輝發部。並與蒙古科爾沁部結盟。

明朝本來在遼東採取的就是扶弱制強,防止女真統一,現在葉赫部最有實力,努爾哈赤打敗了葉赫部,又逐漸的征服其它三部。但是並沒有引起明朝的重視。

1615年,李成梁死。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都稱汗,正式跟大明分庭抗禮。

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這個時候才知道努爾哈赤早已今非昔比!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歷數明朝對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攻陷撫順、清河。萬曆皇帝終於忍不住了,他以楊鎬為總指揮,領兵12萬,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想一舉殲滅努爾哈赤。結果被努爾哈赤各個殲滅,只有李如柏部因行動遲緩,得以保全。此次明軍慘敗,損失數萬精銳之師。在戰爭中,後金的騎兵優勢明顯。此後,明軍在遼東的戰爭中,由進攻變為防守,由主動變得被動。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此後的熊廷弼經略遼東,包括後來的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雖有大將之才,然而在腐朽的大明朝廷內部爭鬥中,卻顯得那麼不堪一擊。

04

皇太極即位後,更加籠絡人才,其戰略眼光勝過努爾哈赤,當然也勝過袁崇煥。

1626年,努爾哈赤進攻寧遠,袁崇煥死守。憑藉著紅夷大炮,炸得後金人仰馬翻,損失慘重,連努爾哈赤也被炸傷。沒過幾個月,憂憤而死。

1627年,皇太極再次攻打寧遠、錦州,又被袁崇煥守住了。皇太極畢竟是皇太極,攻不下寧遠和錦州,他得另想高招~借道蒙古。

1628年,皇太極擊敗蒙古喀爾喀部和察哈爾部,打通漠南蒙古通道。

1629年,薊遼督師袁崇煥,借視察之名,斬殺東江鎮平遼總兵(皮島)毛文龍,自斷臂膀。皇太極得到消息後,大喜過望,再也沒有長途奔襲的後顧之憂。

四個月後,皇太極率軍10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破長城而入,攻佔遵化,直逼京師。袁崇煥急忙回師救援。雖然打退了清軍,不過袁崇煥被崇禎下了大獄,8個月後被殺。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己巳之變,清軍破長城而入

此後,清軍數次入關,皆是繞道蒙古,破長城而入。明軍有堅固的城池和紅夷大炮,清軍有快速機動的騎兵。皇太極繞開了寧遠和山海關,發揮了騎兵的優勢。

在火炮方面,清軍在攻下開源、遼陽、瀋陽等重鎮之後,獲得了明軍的火器,組建了火器營。1633年,原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率12000餘眾投降清軍,還帶來了大量的火炮,以及製造火炮的葡萄牙工匠。數年後,滿清的火器已經超過明朝。

至此,滿清在騎兵優勢、火器優勢、戰爭動力優勢等方面,均遠勝明朝。僅僅在人數和財力方面還不如明朝。然而,明朝的錢財都在貪官和貴族手裡,又怎麼能算是實力呢?

至於李自成,雖然號稱百萬之眾,其追贓助餉的政策,已經讓明朝的官員哀嚎遍野,民心盡失。

山海關大敗之後,原來投降大順的明朝舊臣紛紛倒戈,迅速的歸投了滿清。

05

憑藉騎兵和火器的優勢,採用圍點打援的戰法,滿清最終一統江山!

多爾袞佔領北京後,明朝這幫老臣,又歸附了滿清。安定了京城的秩序和人心以後,接下來就是繼續擴大戰果。多爾袞派出兩路大軍。

一路由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率領,部眾有吳三桂、尚可喜等8萬人,從山西進攻陝西,最後奪取西安,滅亡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另外一路,由定國大將軍多鐸率領,部下有孔有德、耿仲明等2萬人,一路南下奪取南京,滅亡南明弘光政權。

1644年12月12日,大順軍從山西去河南攻下懷慶,多爾袞命令南下的多鐸轉道河南,進而攻取潼關,與阿濟格部夾擊李自成。

12月22日,多鐸到達潼關。安營紮寨,深挖戰壕。

李自成率領援軍趕到後,迅速派劉宗敏部搶佔側翼高地,多鐸看出李自成的部署,派出重甲騎兵擊敗劉宗敏部,奪得高地。闖軍退守潼關。

1月3日,李自成親率精銳騎兵、步兵進攻清軍,然不能突破。夜裡又派人發起過幾次突襲,都沒有打敗清軍。

滿清入關僅十餘萬兵馬,為何能勢如破竹,一統江山?

潼關之戰

多鐸只是圍困潼關,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在等一樣秘密武器,紅夷大炮。孔有德和耿仲明的火器營還沒有趕到。

1月9日,紅夷大炮終於到了,經過一天的調試準備。1月11日,多鐸發起進攻,紅夷大炮發揮了攻城的威力,大順軍死傷慘重。激戰一天,大順軍不敵,李自成留下7000人繼續守衛潼關,自己率軍撤往西安。第二天,潼關陷落。

在兩路大軍夾攻之下,大順軍一路潰敗,損兵折將,戰死的、投降的,不計其數。最終李自成兵敗九宮山被殺。餘部投靠南明繼續抗清。

接下來,對付大西軍和南明的戰鬥,清軍如法炮製。騎兵野戰完全沒有對手,遇到有抵抗的城池就採用挖戰壕圍困,等待重炮火器的到來再發起進攻。

清軍的種戰術,是從關外的大淩河之戰開始的。

1631年,清軍圍困大淩河,深挖4道壕溝,把大淩河城圍得水洩不通。明軍幾次救援,均慘敗。城裡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祖大壽無奈投降。

1648年,金聲桓反清,佔據了南昌城,後來清軍圍困南昌城,援兵久等不來,城中糧盡吃人,幾次突圍都沒能衝出壕溝,最後被攻破。

1645年,江陰縣抵制剃髮令起兵反正,在被圍困81天后失敗,全城97000餘人,無一人投降,全部戰死或被屠殺。真是可歌可泣的萬古英雄!

除了國姓爺鄭成功,能在海上打贏清軍之外。在陸地上,滿清的鐵騎所向披靡。

結語

縱觀明末清初的歷史,縱然是漢人的我們或許會對大明的滅亡感到惋惜,但每個朝代的興衰必有其原因。然而,朝廷政治的清明,君王的氣度佔據了最主要的因素。在明朝江河日下、步步失策的情況下,滿清已在悄然之間崛起。在騎兵、火器、政策等方面都更具有優勢的條件下,滿清已經勝券在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