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发动叛变的王敦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引言

中国历史上东晋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朝代,一方面东晋作为西晋的延续,依然可以被视作中华帝祚的正统,但是其却丢掉了中国的北方土地,汉人的发祥地中原地区全部落入了少数民族的手中。而且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延续,东晋的皇室司马家族也没有很好的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晋元帝司马睿

整个东晋时期是中国门阀政治发展的巅峰,各个世家大族和司马氏一起治理国家,形成了中国政治史上的奇景。而在东晋建立之初,掌握大权的家族是王氏,宰相王导和他的族兄王敦掌握了朝政大权以及军马大权,成为了东晋势力最大的家族。

王导作为晋元帝司马睿的好友,对于东晋政府十分忠诚。但是其兄长王敦就不是这样的了,王敦在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自己凶狠毒辣的一面。而在其掌握大权之后更是暴露了自己的狼子野心,在荆州等地区快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最终也确实发动了叛变。而本文将从王敦叛变以前的行为入手,探讨这位年轻时被称为"豺狼"的王氏子弟的真实性格。

东晋权臣王敦



石崇斗富座上宾,王敦初现豺狼心

在西晋的建立过程中,士族为司马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讨好这些世家大族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基础,司马家给了这些人很大的权力和丰厚的赏赐。在西晋刚刚建立的时候,许多士族人士生活十分奢靡,堪称中国历史之最,而有名的石崇斗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当时王敦和其族弟王导作为王氏年轻子弟的优秀代表,收到了王恺的邀请,前去参加他举办的宴会。在宴会上除了奢华的布置以及精美的食物之外,美人也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当时王恺为了显示他的富裕以及威严,在宴会之上经常因为一点小的失误就杀死自己的侍女。有一次王导和王敦在王恺的宴席之上,一位侍女在吹奏笛子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失误,王恺就命令人将其杀死。当时满座的嘉宾听闻之后都大惊失色,只有王敦依然饮酒自若,面不改色,其内心素质的强大以及对于生命的漠视由此初现端倪。

王恺石崇斗富

之后王恺再次邀请他们去参加自己的宴会,这次王恺又让自己的侍女给客人敬酒,并且下令一旦客人没有饮尽杯中酒,那么就会杀死她们。侍女们于是对所有的宾客都尽心地服侍,当她们走到王导和王敦的面前的时候,王敦却坚决不喝她们送来的酒,这让这些侍女大惊失色,在宴会上哭了起来,但即使如此,王敦依然不喝,且直接不去看这些侍女。

王导为人善良,虽然自己不能饮酒,但是见不得这些侍女被杀,于是接过了酒杯,勉强饮尽。王导在这件事之后,就得出了王敦

"心怀刚忍,非令终也"的判断。后来王敦也确实没有得到善终,而王导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谓一语成谶。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时王恺、石崇以豪侈相尚,恺尝置酒,敦与导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声韵,恺便驱杀之,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他日,又造恺,恺使美人行酒,以客饮不尽,辄杀之。酒至敦、导所,敦故不肯持,美人悲惧失色,而敦傲然不视。导素不能饮,恐行酒者得罪,遂勉强尽觞。"

当时担任太子洗马的潘滔见到王敦之后认为其眼中锋芒已露,只是还没有得到施展自己野心的机会,这样的人之后势必会与别人出现争端,从而伤害其他人。

王敦与王导两兄弟

在西晋政府出现八王之乱的时候,王敦也显露了其在乱世之中的决绝。王敦当时是西晋政府的驸马,娶了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当时随着公主一起嫁过来的侍女有很多,在政府出现动乱的时候,王敦就将自己的财产和这些侍女都送给了身边的士兵,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王敦这种决绝的做法在当时的乱世中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这也显示出了其冷漠的一面,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掀起波澜。

八王之乱

平定叛军虎踞荆州,收服敌将培植势力

在东晋建立之后,王敦和王导带着族人与晋元帝一起东渡。由于王导和司马睿是多年至交,因此在东晋刚刚建立的时候两人都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东晋重臣,掌握了朝中大权,而"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在东晋建立不久之后,益州地区的杜弢发动叛变,荆州刺史周顗逃走了,于是东晋政府派出名将陶侃,周访等人前往平叛,而王敦也被派往荆州地区承担支援的任务。后来陶侃击破了杜弢,王敦也因为有功劳被授予了镇东大将军的职位,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的军事事务。而王敦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自己开设官府,选拔官员,继承了魏晋时期的霸府政治,成为了实际上的一方诸侯。

东晋名臣陶侃

虽然此时的王敦还没有显露出其夺权的意图,但是随着其雄踞边镇日久,王敦的不臣之心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当时叛将杜弢的部将杜弘希望能为东晋政府效力,但是陶侃并不接纳他,因为当时接受叛将并不是一个讨好的行为。于是杜弘前往拜见零陵太守尹奉,希望能够被录用。尹奉自己不能决定,便将其送到了王敦那里,王敦便将其收为部将,这也是他培植自己势力的一个表现。

之后南康人何钦在当地聚众起事,其义军的规模甚至达到了数千人,王敦被任命前去平叛,但是王敦却与何钦进行了交涉,授予了他四品将军的官职,将其收编到自己麾下,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反叛的前兆。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顷之,杜弢将杜弘南走广州,求讨桂林贼自效,敦许之。陶侃距弘不得进,乃诣零陵太守尹奉降,奉送弘与敦,敦以为将,遂见宠待。南康人何钦所居险固,聚党数千人,敦就加四品将军,于是专擅之迹渐彰矣。"

蜀地杜弢叛乱

这样的行动显然也引起了东晋政府的警觉,司马睿立即对东晋的兵力进行了重新的部署,他将刘隗任命为镇北将军,将戴若思任命为征西将军,并且将扬州地区的农奴全部收编,成立了新的军队,将他们都驻扎在荆州地区附近。这些部队名义上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但实际上是为了防止王敦发动叛变。

王敦作为东晋南方的军事统领,独自负责了荆州地区的防务,但是当时北方的战事尚未平息,因此胡人也没有南顾的精力。而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也让王敦生出了异心,不过其发展自己羽翼的行为也太过明显,终究引起了晋元帝的怀疑,这也让王敦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王敦知道刘隗和戴若思布防到荆州附近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感知到了东晋政府对其的戒心。于是王敦立即向东晋政府上表,表明自己的忠心。但是这样的举动让司马睿对王敦更加厌恶,这大概是因为此时的王敦已经没有办法获取东晋政府的信任了吧。

晋元帝司马睿

而在私底下,王敦也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在之前的日子里,王敦为人重清名,不喜财物,在平日里也一直保持低调,因此给人们留下了长者的印象。但是随着其在边镇日久,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了问鼎的野心。在平日里,他经常吟诵魏武帝曹操的乐府诗歌,尤其读到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时,会用手中的玉如意敲打手边的唾壶,经过日积月累,唾壶的边缘都被他打出了缺口。众所周知曹操是权臣的代表,而王敦想要争夺的大权的野心在此时已经昭然若揭了。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

影视剧中的王敦

王敦知道自己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就是自己的族弟王导。随着刘隗权力的上升,在朝中的王导的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王敦多次上疏向司马睿阐释王氏的忠心,希望他能恢复王导的地位。但是王敦的书信却被王导扣了下来,王敦之后只得再次上疏。这件事在现在看起来十分蹊跷,王敦明明是为了王导争取权力,为什么王导反而不领情呢,这主要是因为王导对于东晋来说是一名绝对的忠臣,他也看出了王敦拉拢自己的意图和发动叛乱的野心,为了洗清嫌疑,便只能如此。

而王敦对于王导则过于自信,觉得其一定会站在自己一边,但是王导却成为了东晋政权的守护者,在其后来的叛变过程中制造了极大的阻力,这是王敦始料未及的。但是从王敦日常的行为以及其对于王导的拉拢来看,王敦后来的叛变其实已经是可以想见的了。

王敦发动叛乱



结语

东晋作为中国历史上十分独特的朝代,其立足于士族支持的政治生态几乎贯穿其始终,而在其建立初期,王氏家族中的王敦,王导两兄弟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的。王导为人宽厚又富有心计,帮助东晋赢得了江南士族的认可,王敦为人冷酷,做事果决,帮助东晋平定了多处叛乱,稳定了统治环境。但是王敦在掌握大权之后,却对东晋皇族起了不臣之心,而其实在其发动叛乱之前,王敦的野心就已经逐渐暴露了出来。

首先王敦与王导不同,在很小的时候就露出了其狠辣的一面,在王恺酒席上不顾侍女死活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之后王敦和王导不同,成为了边镇重臣,这让其权力和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而且当时来自北方的压力也并不是很大,这让王敦的野心逐渐滋长了起来。之后王敦更是在自己的领地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此时他的狼子野心就已经昭然若揭了。不过晋元帝和东晋政府的反应也算迅速,才没有酿成大祸,不过对于王敦这样的人物来说,更早地予以钳制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晋书》

2《世说新语》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