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承中,它的核心是什麼?

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几千年,我認為其核心中的核心是:漢字!

再由漢字而衍生而來的:儒,墨,道,法。陰陽,五行,再到四書五經,三綱五常……………而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中華文化!





東龍十八子


你好,我是一個特別喜歡文學的人。我在這方面也有足夠的瞭解,我給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第一

我覺得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完整的保留下來且歷久彌新的人類文明,中華民族也是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我覺得中華文化能夠傳承,最主要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我從小我爸爸就告訴我,中華文化是社會觀念深層內涵的表現,它透露著民俗的事象,同時也可以體會到歷史文化的積澱。

第二

我和你說一下我上學的經歷,在我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經常提醒我語文是最重要的,他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當中能用到的語言,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他和我們講過,中華的文化千差萬別,種類特別繁多,但是它卻深深的紮根在每一代人的身上。我也覺得我老師說的特別有道理,而且他說的這些話都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裡。

第三

我仔細地觀察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我跟你分享一下。就是勞動有生產勞動的文化,日常生活中也有日常生活的文化,傳統節日也有傳統節日的文化等等。總之文化就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我個人也覺得對於文化這一方面來說,必須要仔細地觀察生活,不斷地體驗才能發現文化時時刻刻都伴隨著我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我覺得文化的進步也是推進這個時代前進的一個主要動力。

第四

我再給你講一個例子吧,你有沒有注意發現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是我們現在正在搶救的工程?它也給我們敲醒了警鐘,這種正在瀕臨滅亡的文化,也正不斷的在人們的視線中煙消雲散了。所以我們也應該不斷的重視這個問題。

第五

我個人還是覺得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所以任何一種文化的喪失都是我們整個時代的悲哀。所以當你提到中華文化,我覺得我們現在更應該做的是讓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也是我們每個人刻不容緩的責任。

第六

最後總結一句話,就是我覺得文化就是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於人民而且又處處的體現在人民的行為處事,我們就應該攜起手來,共同的推進文化的進步。


Rg情懷陳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史上出現過各派學流,諸子百家。但大家討論的無非一個問題,發現自然,瞭解人性,超脫生命。這成了共同討論的一個話題,各執其見。

但說白了所有圍繞都不是圍繞著物質去說,物質是死的,沒什麼好說。而是圍繞著背後主宰著人們主宰著一切的一種無形的能量去說,這便是大家探訪的“道”。每家派法不一樣所認之道自然也不一樣。但是“道”確實是無形無象,圍繞著宇宙自然生生不息。不管歷朝換代,時過境遷,他都生生主宰人們。現代人你不去重視它,不去發現它不代表它不在。

《道德經》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再結合《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的(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這2句話有共同連接感,是說主宰天地萬物的“道”是無形的,從無到有,生化萬物,運行萬物。天地不仁是說“道”是無情的,沒有偏愛與私情。以萬物為芻狗是說你必須掌握“道”的規律。否則它的鐵面無私,直到你哪一天認識它為止,你都會為你反其道而行做的錯事受苦受累。天地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情面。所以道家講究要遵天道而行事,是每個人的所學。

最後終結傳統文化幾千年傳承,它的核心便是遵從“道”,瞭解“道”,領悟“道”。



芷惜文化雜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核心是什麼?我來談談個人研究的一點心得。

中華文化包羅萬象,我用六個字來概括:經、史、文、藝、俗、術。

經,就是經典,就是哲學,是思想智慧。包括儒釋道及諸子百家。不過,在中國講“經“,主要是指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及後來擴充到十三經。如果只選一本書就是《論語》。

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以及興衰更替的變化規律。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知識,也可以啟發智慧。

文,是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文學著作,比楚辭如漢賦,唐詩宋詞,散文筆記,元曲及明清小說等。

藝,是指藝術,比如戲曲、歌舞、古典音樂、書法、繪畫,所謂琴棋書畫之類。

俗,是指民俗,老百姓的生活習慣、語言、服裝、飲食、節日、婚喪嫁娶等。

術,是指科學技術,比如天文、曆法、算術、建築、中醫、造船、雕刻及四大發明等。

按照清末民初的說法國學主要是指經、史、文的部分(義理、考據、辭章),其中以“經“為要。這裡的“經“主要指儒家經典。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近思錄》、《傳習錄》、《六祖壇經》,如果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




丁止正of政成公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核心是: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係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徵。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係、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係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係,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國普網資訊


中華文明存續至今、長盛不衰並且不斷髮展進步,核心有四:

一:漢字

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體系--漢字,能在語音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形成文化上的向心力,哪怕是現在的中國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簡牘上的文字,再仔細點甚至能夠讀出青銅器上的銘文,這是其它語言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中國漢文字的演變,幾千年前的文字與現今差異不大,是能讓中華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的原因之一。

二:人口

人口是一個文明的基石。

這一點,中國曆朝歷代人口增長數據就能看出來,巨大的人口基數可以抵禦風險和戰亂,為文明留下火種,也能迅速恢復生產,如今中國的快速發展,與當今的人口紅利息息相關。

三:身份認同:炎黃子孫 華夏民族

中華文化起源於以血緣群體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業社會衍生出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家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自黃帝,炎帝起,中國就自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有了起源的文明認同感,再經歷沉澱八百多年君臣民的大周,到秦始皇建立大統一中國,確定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從此中國有了統一的標準,代代流傳。

四:人定勝天 進取精神

沒有一個文明的繁榮是命中註定的,想要發展起燦爛的文明,而且經久不衰,必須靠這個民族自己的進步之心。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出光輝燦爛、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也塑造出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勇於進取的優秀品質。

中華民族的進步之心,其實根本不用輝煌歷史來證明,它早就寫在了上古神話裡,在我們幼年聽故事的過程中,深深刻進了血脈裡:

女蝸補天—天破了,中國人不等不靠,自己煉石來補!

大禹治水—洪水來了,中國人不問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神農嘗百草—疾病流行,中國人不求神蹟,自己試藥自己治!

夸父追日—想要留住光明,就用盡全力去追逐太陽!

鑽火取木—中華民族不用盜火,燧人氏自己鑽木取火!

倉頡造字—中華民族不用神創文字,倉頡觀察世間萬物後自己造字!

精衛填海—在東海淹死了,就把東海填平!

后羿射日—被太陽暴曬了,就把太陽射下來!

盤古開天闢地—在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不甘平庸、勇於進取的中國人!

此外,儒家文化、宗族文化、家庭紐帶等等



小蝦遊世界


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較起來,最大的特點是實證哲學,重視感性和悟性,強調實踐和經驗,而西方文化相反,強調抽象思維,理性思維,比如中醫和西醫的差別,就是源於此,西醫認為從理論上科學上可以解釋和證明的才是醫學,中醫從人的生命系統整體來揣摩,尋找規律,並且用陰陽五行辯證來比喻說明生命病理的變化,而不是通過化學實驗分析來尋找治病的方案,醫學如此,整個中華文化體系莫不如此,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大師都不認可中國的哲學,中國的儒家思想其實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學說,與其關心抽象的理性概念,不如徹底解決人生的道德規範的基本問題。


carbon獵手


我認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孝道”,理由如下:

孝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孝道”的提出是很早的,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比儒、釋、道等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還要早。而在那之後,孝道便被儒家思想發揚光大,並一直作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傳承下來,由此可見,“孝道”是真正的歷史悠久。

在西周時期,“孝道”的含義還比較簡單,並且帶有宗教色彩,主要是提倡通過祭祀供奉祖先,主要是以宗族為單位的。

而在孔子時代,就真正把“孝道”確立為一種家庭倫理。例如,《論語》裡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說,孝不僅僅指贍養,更是指要尊敬。

此後千年,“孝道”的內涵被逐漸豐富,並且一步步傳承至今,所以“孝道”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孝道是其他文化的基礎

如果“孝道”在孔子時代,僅僅是對父母的尊敬,那麼曾子就把它擴大成為一切道德的基礎。

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提倡的基本道德標準,叫做“三綱五常”。其中“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而曾子將他們都與“孝道”聯繫在了一起。

《呂氏春秋》記載,曾子曾說:“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禮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大意就是,這些美好的品德只有通過孝才能夠真正實現。此外,曾子還說過“事君不忠,非孝也!”也就是說,忠君愛國也成為了“孝道”的一部分。

清代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道:“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也說明曾子的思想被很好的繼承與發揚了下來,一直到清代時期,人們同樣也非常看重孝道。

也就是說,經過孔孟的發展,“孝道”的含義變得十分豐富,它包含三綱五常的所有內容,併成為了所有美好品德的基石。從這一點看,將“孝道”稱為傳統文化的核心便當之無愧了。

孝道在現代煥發生機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的諸多思想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社會,因此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孝道”恰恰就是我們繼承下來並大力發揚的傳統文化之一。

因此,可以說“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因此我認為,它可以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核心。


喝著汽水看著書


如題主所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問到她的核心是什麼?用五個字可以完整地概括:仁、德、禮、融、和。與中華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持久地散發出核心價值觀中筋骨與溫度的正能量。

首先是“仁”。“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在規範封建統治與社會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也是中華文明的最基礎的底色。孔子特別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個人修養,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教導學生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對於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其次是“德”:《莊子》裡提到過“德”,認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謂之德。德,雖然不是一種東西,卻時一種特殊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使東西生長,會使人與人、人與自認、人魚社會和諧長存。

我們講究“仁德”,是為了保證全面的“美好和諧”的要求。可以說,“仁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所在。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發展,我們需要做有規範的活動,然後把它定成制度,這就有了“禮”和“法”。

“禮”是一種社會行為的規範,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範疇。孔子曾經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認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如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係。在《禮記·哀公問》中,孔子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所以,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於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

我們再說“融”:容者,納之,融合,為什麼中華文化越來越博大,越來越精深,源遠流長,長盛不衰?最大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因為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不可能沒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於協調,在於怎樣解決。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讓,一種是搶。搶自然沒有好結果,今日的勝者,明日可能又是敗者,今日失敗者明日可能又是勝利者。打、搶都不如一個“融”字,通過一個“融”字,於是逐漸成就了我們今天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

最後我們說一個字——“和”,這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了一起,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點而和平相處。如果說融是表達了一個過程,和就是一種美好的結果與我們嚮往的樣子。世界上萬事萬物不同,人人不同,我們更要提倡和,只有和,才能久。

總之,“仁、德、禮、融、和”這五個字,概括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徵,也是整個人類存在並追求的目標。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的強盛。


老鬼悅讀記


人世間的道理需要不斷修正完善,比如《道德經》裡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正是要人們不斷地在時代變化裡去完善,去探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奧妙無窮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