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鄧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感動世人,北洋水師為何擊不沉一艘日艦?

蔡賢毅


鄧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感動世人,北洋水師為何擊不沉一艘日艦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是光緒皇帝在甲午海戰之後,寫給鄧世昌的挽辭。雖然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表現非常英勇,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戰爭的結果卻是北洋海軍完敗,對大清朝非常不利。海戰中,北洋海軍被日本海軍擊沉了好幾艘軍艦,但是日本的軍艦卻一艘也沒有被擊沉。最終以鄧世昌為首領的北洋海軍大部分將士殉國,清朝戰敗後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為什麼在甲午海戰中,中國海軍連一艘日本軍艦都無法擊沉呢?這是因為北洋海軍在1888年建成之後,沒有再購買一艘新的軍艦。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到甲午戰爭之前,世界海軍軍事裝備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出現了新的速射炮,軍艦行駛的速度也大大增加。而日本卻恰恰抓住了這個機遇,日本自天皇以下,全民捐款購買新的軍艦,也就是說日本購買的軍艦全是速度比較快的、並且擁有速射炮的新型軍艦。

因此這個時候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完全提升了一個檔次,並且已經壓過了北洋海軍。甲午海戰之前,日本海軍的總噸位是6萬噸,作戰艦艇共55艘,而北洋海軍只有艦艇40艘,總噸位4萬噸,從噸位上講,北洋海軍就已經處於不利的狀態。況且北洋海軍的軍艦由於購置時間比較早,多為老舊軍艦,航行速度慢,發炮速度也慢。而日本的軍艦採用的是新式速射炮,軍艦也比中國跑得快。

這意味著什麼呢?也就是說真正在海戰的時候,別人比我們跑得快,我們想追別人追不上。這一點是很致命的,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步兵經常打不過騎兵,就是因為步兵數量上處於優勢的時候追不上敵軍,無法重創敵軍,而處於劣勢的時候又逃不掉,被敵人全殲。速射炮同樣是這個道理,這相當於敵人打了我們好幾炮,我們才能夠回擊一炮。在甲午海戰中大清的軍艦,被敵人打得如篩子一樣,給敵人造成的回擊卻相當的少。敵人的軍艦快,我們能夠攻擊到敵人的機會自然就少很多。再來一個比喻,就如打拳擊比賽一樣,誰出拳速度快,誰就能夠佔上風,當一方出拳速度是另一方好幾倍的時候,勝負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如此下來在整個海戰中,北洋海軍完全處於劣勢狀態,一些噸位小的軍艦,紛紛被日本海軍所擊沉。據統計,在甲午海戰的時候,由於速射炮的緣故,日軍艦隊發射的炮彈是中國軍艦發射炮彈的10倍左右,這就相當於拳擊比賽中一方出拳的速度是另一方的10倍,焉有不輸之理。海戰中中國的軍艦也等於是捱了10炮才能夠回擊一炮,捱了這麼多炮,一些扛不住的小軍艦自然就被擊沉了。由此可見,中國軍艦是由於出炮太少,所以無法對日本軍艦造成致命的傷害,自然就無法擊沉日本的軍艦。如果中國軍艦挨100炮的同時也能夠還擊100炮,那麼肯定也能夠擊沉一定數量的日本軍艦,為甲午海戰贏得戰機。

也是虧了當時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鉅艦,捱了日本軍艦無數炮彈的攻擊也一直沒有事。中國艦隊雖然沒有速射炮,但是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主炮卻是唯一令日本艦隊感到忌憚的,最後也是鎮遠艦一炮擊中了日本的旗艦松島號,導致松島號出現了大爆炸。這一炮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的戰局,導致日本整個指揮體系出現了大的問題,最後使日本軍艦退出了戰場。

既然速射炮這麼厲害,中國那麼多人,怎麼就沒人注意到這個東西呢?當然不是,李鴻章本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曾經在奏摺裡上奏要購買大批的速射炮來裝備北洋海軍的軍艦。但是滿清朝廷非常腐朽,那些人對現代化的海軍軍備沒有清醒的認識。像速射炮這種新名詞,他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而海軍在建成和維護中耗費了大量的銀兩,以至於他們不願意再多花錢給海軍。此外滿清朝廷不願意漢人掌握太多的兵權,所以對北洋海軍有所限制。

另外,管理戶部的帝師翁同龢同李鴻章有過節,在這件事上一直不肯批下銀子。而李鴻章由於本身處於受猜忌的地位,再加上李鴻章又不是清官,在海軍建立和維護的過程中,自己也撈了不少,很多御史和清流官員們,對此都頗有微詞,所以最終李鴻章也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

正是因為這麼多原因集中在一起,導致北洋海軍未能得到先進的裝備,以落後的軍艦同日本進行作戰,最後竟然未能擊沉一艘日本的軍艦,實在是件遺憾和屈辱的事情。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北洋海軍打不沉日艦主要是火力不夠。

日本軍艦火炮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軍艦,這是硬傷


19世紀末的海軍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往往一艘軍艦三五年就落伍了。北洋海軍的軍艦基本上都是建成十年以上的,設計思想上還停留在裝備少量重炮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階段;而日本海軍的主力軍艦一大半都是三年內新服役的,設計思想是裝備大量中口徑速射炮。所以對比之下,北洋海軍的火炮數量要少得多,發射速度也要慢的多,火力自然就遠遠不如日本海軍了。

日本軍艦炮多,速射炮多,打起來是“呯呯呯呯呯呯”,中國軍艦炮少,速射炮少,打起來是“呯……呯……呯”


例如120毫米口徑以上的速射炮,參加大東溝海戰的日本海軍軍艦裝備了173門,北洋海軍只有3門而已,不過是日本海軍的一個零頭。戰前李鴻章、丁汝昌多次要求購置速射炮,開始要求購買60門,戶部說沒錢,於是縮減到12門,戶部還是不給錢。沒辦法,李鴻章只有剋扣了一部分淮軍的軍費訂購了一批速射炮,但為時已晚。僅從歐洲運到中國就要花半年的時間,加上生產時間,當速射炮到貨的時候,甲午戰爭已經結束了。

其實,就是這些速射炮到貨,也只是聊勝於無,因為軍艦的設計思想決定了無法裝備太多的火炮,只是把一部分舊炮更換為速射炮而已,在數量上依然遠遠不如日本海軍。



鐵甲軍艦比木殼軍艦更難以擊沉,所以當時撞擊是一種正兒八經的海戰攻擊手段,艦首都有尖銳的撞角

當時軍艦已經進入鋼鐵時代,機艙和彈藥艙這些要害部位更有裝甲保護;而炮彈大多數卻還裝填著對付木殼軍艦的黑火藥,威力有限,因此要擊沉一艘軍艦並不容易。理論上需要有足夠多的炮彈命中,讓軍艦大量進水而沉沒,或者引起難以撲滅的大火、爆炸而沉沒。所以在炮彈威力不行的情況下,撞擊被視為一種更有效的戰術,前提是敵艦會讓你近身。

近代海戰,還真就是大炮打蚊子,目標太小了


而在甲午戰爭的年代,要在幾千米的距離擊中只是一個小點的軍艦就更不容易了。當時沒有雷達,沒有測距儀,更沒有彈道計算機,全靠炮術軍官拿著沿用了幾百年的六分儀測量距離,估算目標航速,得出一個誤差很大的發射角度。而射速慢的火炮,因為兩次發射之間間隔時間比較長,所以每次開炮前都需要重新測距,速射炮則可以用一個測距數據進行連續射擊,加上射速本來就高的多,所以速射炮的命中數量會遠遠高於射速慢的舊式火炮。

所以在大東溝海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軍艦中彈數量要遠遠高於日本軍艦,日艦中彈最多的不過30餘發,而中國軍艦往往中彈數百乃至上千發。所以中國軍艦沉了好幾艘,而日本軍艦一艘也沒沉。

日本炮彈由於大大增強了威力,放棄了撞擊戰法

此外,日本海軍採用了新式裝藥的炮彈,威力遠遠超過黑火藥炮彈,這就是苦味酸。當時因為苦味酸碰到金屬後會產生化學反應,敏感易爆,所以大多數國家不敢使用。日本人為了提高炮彈威力,冒險用小布袋裝的苦味酸,放在黑火藥裡,這樣就儘量減小了與金屬彈殼接觸的可能性。此後法國、英國也相繼採用了改進後的苦味酸炮彈。

克虜伯炮彈

而北洋海軍不但依然用黑火藥炮彈,而且其使用的多為德國克虜伯炮彈,克虜伯鍊鋼技術發達,但是炮彈引信技術不過關,很難引爆,又進一步降低了日本軍艦沉沒的可能性。在大東溝海戰中受傷最嚴重的“松島”號,其實命中的那一發克虜伯炮彈就沒有爆炸,但是命中的位置是速射炮位,周圍堆積大量苦味酸炮彈,在劇烈撞擊後被引爆,造成大爆炸,這實在是運氣好。而大多數日本軍艦在被克虜伯炮彈命中後,要麼不爆炸,要麼只產生一些破片,威力不佳。

綜上,火炮數量、射速和炮彈威力導致日本軍艦一艦未沉。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有數據表明,其實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火炮命中率,同日本聯合艦隊相當。

甚至北洋水師命中率還略佔上風。

但是,為什麼日軍軍艦一艘沒沉,我軍被連續擊沉5艘軍艦呢?


看看這張圖,一目瞭然:

聯合艦隊被命中100mm以上中、大口徑炮彈為:

吉野8發,秋津洲4發,浪速9發,高千穗5發,松島13發,嚴島8發,橋立11發,千代田3發,扶桑8發,比睿23發,赤誠30發,西京丸12發,12艘艦共134發。

而北洋水師中彈就海了去啦!

定遠號159發,鎮遠號200發,來遠號225發,致遠號沉沒不明,濟遠號15發,經遠號沉沒不明,靖遠號110發,超勇號和揚威號沉沒不明。這裡面有4艘軍艦因被擊沉,無法統計,但剩下的5艘艦,中彈高達709發,是聯合艦隊總中彈數量的6倍左右。


如果在加上被擊沉的4艘艦,北洋水師中彈肯定超過1000發,大約是聯合艦隊中彈的8倍。

這裡面除了定遠號和鎮遠號是鐵甲艦,還算經得住胖揍。

其餘所有軍艦,包括號稱裝甲巡洋艦的來遠號、經遠號,均無法承受這種打擊。至於其他的軍艦比如致遠號只是穹甲艦,往往經受不起這種炮擊。

所以,此戰北洋水師慘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洋水師沒有擊沉一艘敵艦呢?

很簡單,炮火不致命唄。

大家注意,日軍的的主力艦中彈都不算多,唯一重傷的松島號不過中彈13發,其他都只是中彈幾發而已。

雖然是穹甲艦,還是有一定防禦能力的。區區這點炮彈除非正好擊中要害,不然還是難以致命的。


至於很垃圾的弱艦赤城號中彈30發,艦長被打死,但還沒有沉沒,主要還是運氣不叫號。比睿、西京丸也是一樣!

其實,這些弱艦是不是被擊沉,無關大局。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北洋水師中彈差不多就有1000發,而他們發射了多少炮彈。


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定遠號305mm克虜伯炮120發,150mm克虜伯炮100發,鎮遠號305mm克虜伯炮97發,150mm克虜伯炮148發,靖遠號210mm克虜伯炮103發,150mm克虜伯炮30發,來遠號210mm克虜伯炮30發,150mm克虜伯炮28發,平遠號260mm克虜伯炮10發,150mm克虜伯炮不詳,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無從統計,廣甲、廣丙號消耗的彈藥不詳,濟遠消耗35發。

北洋水師消耗中、大口徑炮彈大概為1000發或者多一點點。

看看,北洋水師一共發射1000多發炮彈,自己中彈1000發。

而那個年代,火炮命中率是很低的。

可見,聯合艦隊發射的炮彈總數,怕是北洋水師的10倍。

給人按在地上胖揍,不輸就有鬼。


薩沙


大清海軍曾經有過機會,大清海軍向秋津洲號發射魚雷,只是由於定深過大,魚雷從底部一穿而過,把在該艦上的日本海軍省官員樺山資紀嚇得不輕。


太陽125933863


當時的北洋艦隊,總噸位和火炮口徑不輸小日本,但在航速上,根本沒有優勢可言。

艦隊因為經費問題疏於訓練,大部分穿甲彈因貪官為某私利導致火藥分量嚴重不足,在炮彈命中敵艦後,只能在艦身上穿個窟窿,卻不爆炸,這怎麼能擊沉敵艦呢?

再加上艦隊戰術上犯了嚴重的錯誤,本來應該為了發揮艦口徑大的優勢,應該以一字陣列隊迎敵,不料卻掛錯信號期,致使艦隊排成了人字形迎敵,只能用艦首主炮攻擊敵艦了!


夢迴樓蘭的蝸牛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日艦如此活躍,北洋為什麼如此笨拙?

1.疲憊

北洋全體官兵在早晨進行了一小時訓練,發現敵情後又幹捱了一個半小時才開戰,丁提督的高度緊張導致大家餓著肚子打仗,激戰又更加累人,很快,北洋水師上下就陷入了戰鬥中最危險的——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混亂、精神發懵以及意志崩潰這麼一種士氣模式。

2.緊張

交戰隊形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隊形完成率上。信號用英語,各艦快慢不一,訓練不足,沒有任何人想到這些,大概是急於為豐島海戰報仇,就按預定陣型排隊,隊還沒排好就衝了過去。丁汝昌所有命令都是戰鬥前發出,卻沒有發出自己的預備隊員是誰。有效射程還差一千八百米,定遠劉步蟾下令開了大戰第一炮,後果是最高領導丁汝昌坐甲板上直到戰鬥結束。

3.混亂

在超勇揚威苦苦掙扎的時間裡,北洋艦隊整整兜住了日本或慢或小或弱或山寨的四艘艦,如果水平高超、行動統一,能快速打沉敵艦,這場海戰怎麼說也是平局,可惜……,扶桑如神鬼奇航,東拐西繞,逃得生路;比睿膽大包天,竟從經遠和定遠的中間插了進去,因為怕誤傷己方,兩艦停火準備跳幫,比睿速射炮瘋狂掃射經遠艦面,經遠終未能靠上去,再施放魚雷,太遠了,不過還沒完,定遠終於一炮轟的比睿徹底掉隊,來遠致遠廣甲上去了,比睿沒沉,北洋三艦莫名其妙沒有看上一千二百噸的重傷比睿,卻盯住不到五百噸的炮艦赤誠;雞腿雞丁都是肉,打就打吧,艦長坂元八郎太少佐去了靖國神社,赤城困獸猶鬥,尾炮突然擊中了來遠,來遠甲板堆積的小口徑炮彈引起大火,此時吉野等新銳日艦趕來,致遠和廣甲停止了追擊,日艦又跑掉一艘。

只剩下一個獵物了,二千九百噸的客輪西京丸,裝了一門炮,就不是一來開片兒的主,關鍵它上面有大人物,打沉了也不錯呀,一百二十噸魚雷艇福龍號艇長蔡廷幹下令發射魚雷,發射兩次,第一次被西京丸迎頭駛來的船頭浪拍開,福龍堅持不懈,右回打舵使目標橫在自己面前,這回十拿十穩,沒想到,魚雷冒泡從船底擦過……太近了。其實同時進入戰場的有四艘北洋魚雷艇,各忙各的,要是編隊攻擊,猶如狼群戰術,一艇不中,二艇跟上……

北洋各艦追打這批日艦整整達一個半小時之久,是海戰中北洋水師難得的一次積極攻擊行動,可惜因為缺乏統一指揮,戰術協同基本沒有,功虧一簣。

至此,北洋水師擊沉日艦的最佳時機一去不復返了。

最後說一句,很多人提到所謂恐怖的下瀨火藥,即100%的苦味酸火藥——TNP,據說能燃燒鋼鐵,在甲午期間的所有海戰中均未登場。

這場當時世界關注的大海戰,關係到兩國國運,影響了東亞以至整個亞洲的歷史進程。


顫動的丹田


北洋水師擊不沉對方軍艦的根本原因是火力太弱。

當時海戰對抗取勝有兩種方式,一是追求大口徑火炮擊中對方鍋爐房、彈藥庫等要害部位,使之喪失戰鬥力。另一種則是採用中小口徑火炮以急射火力大量殺傷對方人員和火炮器具,實施失去戰鬥力。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分別採取了前者和後者方式。整個海戰是速射火力戰勝慢速重炮火力的經典一戰。

北洋水師參戰12艘軍艦,總噸位31366噸,火炮總數173門 ;日方參戰12艘,總噸位40849噸,火炮總數268門-速射炮97門!

整個黃海海戰持續4小時40分鐘。作戰伊始,日本聯合艦隊本隊(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比睿、扶桑、西京丸和赤誠)和第一遊擊縱隊(吉野、秋津州、浪速和高千穗)除“比睿”艦外,竟然從中方陣前快速通過而無一艘被擊沉,而此刻是北洋艦隊在這次海戰中可集中發揮最佳火力的唯一一次機會,說明中方戰艦火力的確很弱,準確度和強度都不盡如人意。

日艦“比睿”和中方“超勇''''揚威”艦一樣艦身鐵脅木殼,外裝裝甲為木質外包鋼板,在遭到中方主力“定遠”等艦隻圍攻時,雖被重創逃離戰場,但沒有被擊沉。而中方“超勇”

艦卻在日艦圍攻下僅 35 分鐘即被擊沉,“揚威”艦被打殘。

繼而中方各艦圍攻日商船改建的“西京丸”、排水量僅622 噸的“赤城”艦,也只是給予了重創,迫其退出戰場,而未將之打沉。這也反映了中方火力的弱勢。

中方“致遠”艦勇猛前突,遭數艘日艦集火射擊受重創,與“吉野”艦同歸於盡的衝撞舉動固然氣壯山河,精神永存。但從戰術角度看,受傷的“致遠”艦在T字一豎位置上緩慢接近日“吉野”艦時,處於T字一橫位置的“吉野”艦正好發揮最大火力優勢將“致遠”艦打沉。

此外,日“第一遊擊縱隊”4 艦與中方 6 艦對抗,居然能擊沉“致遠”和“經遠”艦,驅跑“濟遠”“廣甲”艦並重創“靖遠”“來遠”艦,說明中方火力處於絕對弱勢。幸而日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下令收兵,否則已受傷擱淺的“靖遠”“來遠”艦難逃被擊沉之厄運) 。

特別要指出的是,日艦“吉野”號巡洋艦 100 毫米口徑以上主戰火炮每小時理論發射數據為 7200 發,是整個北洋艦隊理論發射數據 4372 發的 1.6 倍,這也可以進一步理解鄧世昌為何決心撞沉“吉野”艦。

綜上所述,鄧世昌準備採用撞擊戰術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榮華之武器堂


李鴻章的子女、資產、產業主要都在日本。慈禧用李鴻章對付日本是極其愚蠢和荒唐的。甲午海戰,沒有李鴻章給日軍情報,並將北洋水師壓在港內,遠道而來的日海軍別說取勝,就是平手都是不可能的。是李鴻章為一己私利出賣了軍隊、出賣了清王朝、出賣了國家。歷史事實,給李鴻章定位為賣國賊,是十分準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