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良弼,滿清最後一位孤臣

提起晚清滿人貴族子弟,無不是渾身綾羅綢緞,提籠架鳥,招搖過市的德行,但其實也不乏能清醒看世界,力圖鼎力革新的精英,比如良弼就堪稱其中翹楚。

愛新覺羅.良弼(1877—1912),雖是皇族出身,但從小沒有紈絝之氣,成長在清朝末期激烈動盪社會環境下的他,耳濡目染之下深感列強環恃,朝廷內外交困,對社會積弊有深刻的認識,立志做救亡圖存的孤臣,所以始終身體力行。他不喜宴飲,也很少應酬,最大的享受就是偶爾到館子裡點一盤油爆豬肚仁和鹽爆羊肚仁解饞。衣著也經常是嗶嘰長袍,從不穿綢著緞,只是在長袍系一根黃帶子,表示他宗室的身份。他胸有大志,所以與一般耽於眠花宿柳的宗室子弟做派格格不入;又性格剛直,不迎合權貴,自然在暮氣沉沉的宗室圈子裡不討人喜歡。

良弼,滿清最後一位孤臣


1899年,22歲的良弼眼看國內人心渙散,暮氣沉沉,於是決定自費出洋去日本留學,學習借鑑現代軍事理念。後來被張之洞知道後,安排駐日公使資助了他的學費。良弼在日本不僅學業上大有所成,而且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交往頻繁,增加了自己的見識和人脈。他多次參與和革命黨的辯論活動,闡述自己的君主立憲強國理念。據說有一次因為他始終堅持立憲改良的主張,讓革命黨人士惱羞成怒,居然把他從臺上推了下去。

1903年,良弼學成回國,遠超同輩的政治見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幹讓他在宗室裡脫穎而出,作為後起之秀被朝廷安排負責新軍的操典訓練工作,並建議成立了軍諮府(總參謀部),對新軍進行西式管理。當時清末的一系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他尤其注意挖掘人才,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蔣百里等近代軍事名人儘管有革命傾向,但良弼有惜才之心,不拘於滿漢之分,都一一推薦,“如攜手練兵以御外侮,左提右挈,天下事大可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

他希望依靠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士官儘快建立現代軍隊,安定內部後,抵禦外虜,進而逐漸推動朝廷走上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制度,實現國家富強。

但作為宗室子弟裡敢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他力圖革新的思想與當時陳腐的政治環境格格不入,更因為直言針貶時弊而屢屢冒犯性格貪鄙,才能平庸的權臣奕劻,結果“頗為時忌”,始終處於用其才而不委其任的境地,不給他名正言順的關鍵職位,讓良弼無法揮發才幹,處處受人制約。

1911年3月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廣州將軍孚琦被革命黨人炸死,良弼憂心忡忡地說:“長此不變,禍在眉睫。”他向朝廷提議釋放在押的革命黨人,開啟國會,實行君主立憲等順應潮流的主張,以吸納人才,消除對立矛盾,預防革命風潮,但短視的當權者還在幻想能夠度過危機,維持手中的權利,所以一口回絕。

僅僅半年後辛亥革命爆發,良弼又請命南下督軍,平定戰亂,以此支撐危局。在給友人的信中,他稱自己仍堅持君主立憲宗旨,“非到天荒地老,必立持不易”。但奕劻等人害怕京師出現變故,一直把他留在京城以備不時之用,由此坐失良機。

當各省紛紛響應舉事,局勢終於一片潰散的時候,主政的載灃和奕劻手足無措,寄希望於袁世凱的北洋派系希望能夠力挽狂瀾,良弼意識到袁世凱野心過大,很可能拿滿清皇室作為籌碼來和南方革命黨人作為交易,於是極力反對任用袁世凱,但沒有被採納,反而被奕劻斥之為“黃口孺子,紙上談兵”,不被採用的良弼無奈哀嘆“亡清必袁”。

於是良弼轉而組建了宗社黨,被推為首領,聚集起滿清宗室子弟裡的少壯派以"君主立憲維持會"名義發佈宣言,堅持君主立憲,謀劃罷黜袁世凱,整頓內政,積蓄力量,然後平定南方。作為滿清貴族裡最具有號召力的年輕代表,良弼同樣在新軍中擁有很大的號召力,是袁世凱奪權計劃的主要對手。隨著宗社黨不惜在京城裡發動軍變奪權計劃的外洩,袁世凱如坐針氈,必欲除之而後快,指使其黨羽在北京街市散佈說帖,有“先刺良弼,後炸鐵良,二良不死,滿虜不亡”等語,這與革命黨視良弼為推翻滿清為最大攔路虎的想法不謀而合,同盟會京津支部軍事部部長彭家珍說:“良弼,梟雄也,此獠不除,終為革命大患。”

1912年1月26日晚上,剛剛從陸軍部回家的良弼在家門口碰到了自稱日本留學時故交的彭家珍,被籌謀已久的彭家珍用炸彈炸斷左腿,彭家珍當場身亡。良弼後經過手術病情剛穩定,1月29日袁世凱安排親信趙秉均送來了一瓶滋補藥酒,結果良弼飲後病痛發作。在臨終前嘆息道:“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時年35歲。

良弼,滿清最後一位孤臣

良弼

作為滿清最後的中堅棟樑,良弼死訊傳開後,宗社黨群龍無首,就此解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親貴喪膽,遜位議定。”正如吳玉章所說:“袁世凱的逼宮竟因彭家珍刺殺良弼而獲成功。”於是在良弼去世僅僅十餘天后,終於解除了心腹大患的袁世凱成功逼宮,迫使清政府頒發了退位詔書,風雨飄零中的王朝就此結束。

作為滿清王朝最後的孤臣,良弼選擇了用自己35歲的生命為這個破落的王朝殉葬,在維護王權的立場上,他是頑固的,但也不是盲目的,他的眼界始終超脫了他出生的背景。有一個例子很有說服力:當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驅逐、屠殺滿人的謠言傳遍北京大街小巷,有滿族親貴提議把北京附近的漢人盡數捕殺,以作報復。良弼知道後急忙阻止,他說:“這種種族偏狹之見,恰好激動全國民憤,不特各地滿人無活路,而且自速亡國之慘。請即轉奏,把這種狂妄的蠻動取消了,本人等著聽候消息,如果是決而必行,那麼我便率同本協軍隊獨立了,不願與這班救亡無辦法,臨事只會搗亂的庸碌豎子們同遭奇禍。”

站在那個時代,在風雲莫測的環境下,作為一個滿族權貴能夠理性的對待流言,不被種族仇恨混亂頭腦,良弼無愧於晚清最後的一匹“良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