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良弼,满清最后一位孤臣

提起晚清满人贵族子弟,无不是浑身绫罗绸缎,提笼架鸟,招摇过市的德行,但其实也不乏能清醒看世界,力图鼎力革新的精英,比如良弼就堪称其中翘楚。

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虽是皇族出身,但从小没有纨绔之气,成长在清朝末期激烈动荡社会环境下的他,耳濡目染之下深感列强环恃,朝廷内外交困,对社会积弊有深刻的认识,立志做救亡图存的孤臣,所以始终身体力行。他不喜宴饮,也很少应酬,最大的享受就是偶尔到馆子里点一盘油爆猪肚仁和盐爆羊肚仁解馋。衣着也经常是哔叽长袍,从不穿绸着缎,只是在长袍系一根黄带子,表示他宗室的身份。他胸有大志,所以与一般耽于眠花宿柳的宗室子弟做派格格不入;又性格刚直,不迎合权贵,自然在暮气沉沉的宗室圈子里不讨人喜欢。

良弼,满清最后一位孤臣


1899年,22岁的良弼眼看国内人心涣散,暮气沉沉,于是决定自费出洋去日本留学,学习借鉴现代军事理念。后来被张之洞知道后,安排驻日公使资助了他的学费。良弼在日本不仅学业上大有所成,而且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交往频繁,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和人脉。他多次参与和革命党的辩论活动,阐述自己的君主立宪强国理念。据说有一次因为他始终坚持立宪改良的主张,让革命党人士恼羞成怒,居然把他从台上推了下去。

1903年,良弼学成回国,远超同辈的政治见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让他在宗室里脱颖而出,作为后起之秀被朝廷安排负责新军的操典训练工作,并建议成立了军谘府(总参谋部),对新军进行西式管理。当时清末的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他尤其注意挖掘人才,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蒋百里等近代军事名人尽管有革命倾向,但良弼有惜才之心,不拘于满汉之分,都一一推荐,“如携手练兵以御外侮,左提右挈,天下事大可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

他希望依靠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士官尽快建立现代军队,安定内部后,抵御外虏,进而逐渐推动朝廷走上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度,实现国家富强。

但作为宗室子弟里敢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他力图革新的思想与当时陈腐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更因为直言针贬时弊而屡屡冒犯性格贪鄙,才能平庸的权臣奕劻,结果“颇为时忌”,始终处于用其才而不委其任的境地,不给他名正言顺的关键职位,让良弼无法挥发才干,处处受人制约。

1911年3月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广州将军孚琦被革命党人炸死,良弼忧心忡忡地说:“长此不变,祸在眉睫。”他向朝廷提议释放在押的革命党人,开启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顺应潮流的主张,以吸纳人才,消除对立矛盾,预防革命风潮,但短视的当权者还在幻想能够度过危机,维持手中的权利,所以一口回绝。

仅仅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良弼又请命南下督军,平定战乱,以此支撑危局。在给友人的信中,他称自己仍坚持君主立宪宗旨,“非到天荒地老,必立持不易”。但奕劻等人害怕京师出现变故,一直把他留在京城以备不时之用,由此坐失良机。

当各省纷纷响应举事,局势终于一片溃散的时候,主政的载沣和奕劻手足无措,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北洋派系希望能够力挽狂澜,良弼意识到袁世凯野心过大,很可能拿满清皇室作为筹码来和南方革命党人作为交易,于是极力反对任用袁世凯,但没有被采纳,反而被奕劻斥之为“黄口孺子,纸上谈兵”,不被采用的良弼无奈哀叹“亡清必袁”。

于是良弼转而组建了宗社党,被推为首领,聚集起满清宗室子弟里的少壮派以"君主立宪维持会"名义发布宣言,坚持君主立宪,谋划罢黜袁世凯,整顿内政,积蓄力量,然后平定南方。作为满清贵族里最具有号召力的年轻代表,良弼同样在新军中拥有很大的号召力,是袁世凯夺权计划的主要对手。随着宗社党不惜在京城里发动军变夺权计划的外泄,袁世凯如坐针毡,必欲除之而后快,指使其党羽在北京街市散布说帖,有“先刺良弼,后炸铁良,二良不死,满虏不亡”等语,这与革命党视良弼为推翻满清为最大拦路虎的想法不谋而合,同盟会京津支部军事部部长彭家珍说:“良弼,枭雄也,此獠不除,终为革命大患。”

1912年1月26日晚上,刚刚从陆军部回家的良弼在家门口碰到了自称日本留学时故交的彭家珍,被筹谋已久的彭家珍用炸弹炸断左腿,彭家珍当场身亡。良弼后经过手术病情刚稳定,1月29日袁世凯安排亲信赵秉均送来了一瓶滋补药酒,结果良弼饮后病痛发作。在临终前叹息道:“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时年35岁。

良弼,满清最后一位孤臣

良弼

作为满清最后的中坚栋梁,良弼死讯传开后,宗社党群龙无首,就此解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亲贵丧胆,逊位议定。”正如吴玉章所说:“袁世凯的逼宫竟因彭家珍刺杀良弼而获成功。”于是在良弼去世仅仅十余天后,终于解除了心腹大患的袁世凯成功逼宫,迫使清政府颁发了退位诏书,风雨飘零中的王朝就此结束。

作为满清王朝最后的孤臣,良弼选择了用自己35岁的生命为这个破落的王朝殉葬,在维护王权的立场上,他是顽固的,但也不是盲目的,他的眼界始终超脱了他出生的背景。有一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当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驱逐、屠杀满人的谣言传遍北京大街小巷,有满族亲贵提议把北京附近的汉人尽数捕杀,以作报复。良弼知道后急忙阻止,他说:“这种种族偏狭之见,恰好激动全国民愤,不特各地满人无活路,而且自速亡国之惨。请即转奏,把这种狂妄的蛮动取消了,本人等着听候消息,如果是决而必行,那么我便率同本协军队独立了,不愿与这班救亡无办法,临事只会捣乱的庸碌竖子们同遭奇祸。”

站在那个时代,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下,作为一个满族权贵能够理性的对待流言,不被种族仇恨混乱头脑,良弼无愧于晚清最后的一匹“良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