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能拖垮曹操嗎?

幸運21


官渡之戰,直接決定北方的局勢,曹操以弱勝強,順利就贏得統一戰爭,能夠做到這點,還真的很不容易,當初所有人都認為是袁紹有機會統一北方,可結果還是勢力偏弱的曹操贏。

其實在官渡之戰前,袁紹這邊就有人看到局勢不妙,比如他賬下有一個叫做田豐的人,就看出這時和曹操打,沒有什麼好結果,他極力勸阻袁紹打這場戰爭。

袁紹沒有聽他的話,還是發動這場戰爭,結果自己一場慘敗,讓曹操發展起來,也讓袁紹辛苦經營多年的勢力毀於一旦。

田豐看準了這點,可他沒有能夠勸阻袁紹,袁紹自己臉上沒有面子,還是把田豐給殺掉。

那麼當初要是袁紹聽取他的建議,放棄和曹操打仗,選擇養精蓄銳,那他能夠順利把曹操給拖垮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袁紹他的實力足夠強大,就算是輸掉這場戰爭,也沒有影響天下的格局,真正讓袁紹失敗的,還是他自己的性格問題。

在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的軍力確實受到不少的影響,但他整體的實力還要比曹操強太多,曹操不敢和他全面交鋒,天下的大勢還是在袁紹的手裡,可他自己在輸掉這場戰爭之後,心灰意冷,很快就抑鬱而亡。

正是他的死亡,讓袁曹兩家的格局出現了變化,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產生內鬥,曹操正是藉助這個機會,才各個擊破,順利把袁家給滅掉。不得不說袁紹勢力本身很強,只能說他一手好牌給打爛,明明他可以做得更好,要是他有曹操、劉備等人的心態,怎麼也不至於被曹操給滅掉。

當初,袁紹為什麼要和曹操爆發戰爭呢?

主要還是曹操的勢力發展過快,讓他感受到威脅,他不得不採取措施,提前爆發戰爭,也是想盡早就把曹操給滅掉,那樣就少了一個潛在的隱患。要是他聽從田豐的建議,放棄選擇戰爭,選擇養精蓄銳,我認為袁紹這邊不會變得更好。

很多人認為官渡之戰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袁紹在戰爭中一些細節沒有處理好,比如說他用人失敗,守烏巢的用人都出現問題。

在戰爭中他有很多地方不應該出現失誤,結果還是由於失誤,讓自己最終失敗,曹操能夠打贏這場戰爭,除了他自己把握住機會外,還是由於袁紹那邊犯下不少的錯誤,也有了一些運氣的因素。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袁紹不應該打,還是由於他們站在後來的角度,從結果往前推論,要是袁紹打贏這場戰爭,就沒有人會質疑他的選擇。畢竟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成王敗寇,失敗的人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袁紹最終敗了,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會被人質疑,誰叫他最終失敗了呢?

當然,對袁紹來說,他是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失敗的,畢竟他的實力非常強,誰都沒有想到,在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袁紹還是輸給曹操。

當時袁紹沒有聽田豐的意見,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可比曹操實力強太多,這場戰爭很多人都認為是沒有什麼懸念的。袁紹手下人也是支持打,畢竟打仗能夠讓不少人撈到立功的機會,可像田豐這樣的人,他反對打仗也是有原因的,自古文武之間是絕對分立的。

文臣向來不願意去打仗,畢竟打仗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真正在戰場上立功的是武將,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文臣在這中間獲利非常有限,因此他們對武將們立功的戰場是不會感興趣的。

這也使得文武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表現,田豐會反感這場戰爭也是有道理的,他不全是為了袁紹好,更多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這點心思袁紹還是非常清楚的。


貓眼觀史


這個問題其實在三國中,跟田豐不對付的許攸已經幫忙回答這個問題了。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田豐的建議:主張養精蓄銳,積攢國力。

這個建議在我個人看來是圖霸。

這個建議對就對在天下諸侯紛爭,有強大的國力做基礎,再加上天下九州袁紹一人虎踞冀,幽,青,並四個州,地大物博天下無人可出其右,兵將之盛更是無人可及,如果坐擁河北而以強大國力虎視中原也未嘗不可,遙想春秋時期無人統一天下,卻有春秋五霸,也足以看出來,有時候稱霸天下比一統天下要好的多,吃香的多。

但是,缺點就在於不能給曹操施加壓力從而讓曹操有足夠的時間來擴充強大自己。

其次,我們再對比許攸的建議:主張力戰速戰,把第一強敵予以最快的剷除。

這個建議對就對在能馬上剷除掉心腹大患而且搶回漢帝,在政治上也能幫助袁紹勢力取得一定的進步和優勢,而且養虎為患,太放縱曹操發展的話在日後必然會威脅到自己。

但是缺點就是紙上談兵含量太大,曹操說的對: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曹操雖然相對於袁紹而言兵少將寡,但是曹操連年四處用兵,兵將經驗想必遠非袁紹部下能比,一旦袁紹與曹操相持不下,那麼必然會極大的削弱袁紹陣營的實力,在古代攻城拔寨可沒那麼容易,一旦打不贏曹操或者以極大的代價戰勝曹操,那麼袁紹離被滅也不遠了,但是許攸在官渡之戰時期獻計袁紹要偷襲許昌是條上計,可惜袁紹沒能採用。

我個人的觀點就是袁紹無論如何都是戰勝不了曹操的,更談不上會拖垮曹操。

1、實力方面。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前,實力和地盤遠遠超過曹操,曹操和袁紹遲早會有一戰,戰機選擇更重要。在曹操不如自己的時候剷除他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味等待,只會讓曹操不斷壯大,這樣後面越來越難消滅他,況且,曹操手中有漢獻帝,目前這個皇帝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等曹操利用完了,再搶過來也沒有太多的意義了;

2、個人能力方面。袁紹和曹操的能力方面,無需多說,從最初的18路諸侯攻打董卓,卻對董卓一點辦法沒有,一個華雄就把他這個盟主弄的焦頭爛額,再到他完全有機會得到漢獻帝,由於他的短見,讓曹操捷足先登,搶佔先機。由此可見,袁紹並不是一個明主。

3、團隊穩定性。眾所周知,袁紹的三個兒子一直在相互爭奪權利,袁紹的內部是各自拉山頭的,時間一長必然會生變的,這一點正是曹操希望看到的。對比之下,曹操這一點做的比較好,所有的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裡,自己的兒子和手下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

綜上所述,袁紹不僅拖不垮曹操,而且完全沒有機會能夠戰勝曹操。


左岸黃昏工作室


首先你得弄清楚田豐的建議到底是什麼?

袁紹是在公元199年的6月,開始集結十萬精兵,準備南下,曹操聽到消息後,就開始沿黃河佈防,雙方處於準備及對峙階段。

在公元200元的年初,劉備在徐州襲殺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背叛曹操,曹操為了解除後顧之憂,親率大軍回徵徐州。消息傳來,田豐給袁紹提出第一個建議:建議袁紹乘曹操去徵徐州,發兵攻擊曹操的後方許昌。



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給出的理由是兒子生病了,當然以袁紹的能力,兒子生病只是一個藉口,袁紹能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征服北方四州,擁兵數十萬,成為天下最大的諸候,絕對不是平庸之人。

袁紹為什麼不乘曹操南征徐州攻擊許昌呢?

這不是個很好的機會嗎?許昌是什麼地方 ,是曹操的大本營兼漢獻帝的臨時都城,在袁紹看來,派兵去攻擊曹操的重鎮,沒有太多的機會,曹操一定會嚴加防備,因此不會有太大的作用。

那田豐的建議是否有道理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田豐的第二個建議。田豐的第二個建議是關於袁紹與曹操對抗的戰略建議,是對袁紹提出打敗曹操的總體戰略方針。



田豐建議:不要急著發動官渡之戰,應該堅守為主,襲擾為輔,內部重農業並積極備戰,外部聯絡曹操的敵人共同對抗,派出精銳奇兵以聲東擊西的方法,攻擊曹操,使曹操疲於自救,不出三年,必擊敗曹操。

從田豐的建議可以看出,田豐與袁紹的爭議是戰略之爭,袁紹主張速戰速決,田豐主張堅守為主、襲擾為輔。

既然袁紹想速戰速決,因此袁紹覺得乘曹操南下徐州平叛之機去襲擊許昌沒有意義,反正要決戰也能擊敗曹操,當然這只是袁紹的想法。

田豐的建議是否可行?能拖垮曹操嗎?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田豐的建議完全正確。



從戰略上看,曹操處於四戰之地,南邊的孫策、孫權,西邊的馬騰、韓遂,東南方的劉表、張繡,周邊敵人眾多,曹操必須不停的征戰,是沒法安心發展經濟的,而袁紹不同,袁紹已平定北方,征服烏丸,只有南邊曹操一個敵人,相對來說,發展環境優於曹操,而且袁紹佔據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用不了三年,袁紹的實力將會增強數倍,速戰速決只對實力較弱的對手有益,對於實力強的對手,拖也能把你拖垮。

田豐的建議並不是堅守不動,而是以奇兵出擊,襲擾曹操的,曹操本來就不能安心發展,而一再襲擾,曹操的實力只會越來越弱。

舉個例子:比如曹操要和劉表開戰,田豐就會說,馬上派兵去打曹操的都城,曹操要是不救都城,就有危險,救了都城,劉表又打不了,這樣總有牽制,曹操就很難消滅其它勢力,一等到曹操要和其它諸候開戰,田豐就會說去攻擊曹操的後方,你曹操如何防守,田豐的這個建議簡直是十拿九穩,如果曹操受不了,來攻擊袁紹,那麼袁紹就能以逸待勞,總使自已處於優勢。

田豐的建議,又避免了拿袁紹的短處去和曹操的長處相比,田豐明白,曹操善用兵,兵雖少,但謀略強,總處於不敗之地,這樣就主觀上避免了袁紹的失敗。

包括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是建議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

田豐的建議完全正確,只可惜袁紹不聽啊,要不然統一天下的,就是他袁本初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完全可以,官渡之戰是袁紹一生最大的錯誤,袁紹低估了曹操的實力。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官渡之戰爆發前,袁紹與曹操的實力比較。



袁紹與曹操,同為漢末梟雄,兩人還曾是親密無間的戰友。漢靈帝時期,設西園八校尉,袁紹與曹操分別任左軍校尉和下軍校尉。十常侍亂政,袁紹和曹操支持掌權的大將軍何進消滅宦官勢力,何進大意無備,反為宦官所殺。董卓帶領西涼兵入京後,擅自廢立以立威,廢漢少帝劉辨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袁紹恥與為伍,遂出走青州。

在漢末地方割據勢力中,袁紹地盤最大,實力最強。

袁紹出身名門,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的時候,袁紹是盟主。在剿滅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並互相攻伐兼併,逐漸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地方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在這些軍閥長期的征戰中,曹操與袁紹逐漸崛起,成為當時兩大具有絕對競爭實力的軍事集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將獻帝牢牢控制在手中,並“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後曹操先後打敗徐州的呂布,淮南的袁術,據有徐州、兗州,及司州、豫州部分地方,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之一。

而袁紹實力則更在曹操之上,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大敗割據遼東的公孫瓚,解除了後方之憂,使其實力達到最盛。據有幷州、青州、幽州和冀州,河北之地盡為袁紹所有,袁紹欲逐鹿南方,勢必要與曹操引發決戰,袁紹據有四州之地,地廣人眾,對曹操的實力優勢非常明顯,因此在解決了遼東的公孫瓚之後,便迫不及待的與曹操決一死戰。

袁紹雖佔盡優勢,但曹操絕非等閒之輩,官渡之戰完全可以避免,因為曹操自身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

相比袁紹,曹操不管是地盤還是兵力,都與袁紹有著不小的差距。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沒有幾個諸侯會聽命於他,官渡之戰可以完全不用打,因為曹操自身的處境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曹操雖據有徐州、兗州,但南方的割據勢力實在是太多了,所謂四戰之地,是周邊豪強擁兵自重,對曹操構成極大威脅。除了北方勢力強大的袁紹,還有南邊的劉表、張繡 不肯降服,江東孫策陽奉陰違野心勃勃,即便是暫時依附曹操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曹操處在一個如此兇險的環境下,面對虎視眈眈的周邊諸侯,一旦立足不穩,或者引發各諸侯矛頭一致對準自己,則曹操將陷於南北相脅的極為不利的局面。

袁紹以靜制動,乘著曹操應付周邊列強的機會,養精蓄銳,整軍實操,坐待良機,直搗許都乃是當時的上策。袁紹的實力已非其他諸侯所能撼動,欲要南下,何必死磕曹操?




田豐所諫,極有遠見。但如果非要儘快削弱曹操的實力,早在曹操攻打徐州的呂布的時候,就應該南北呼應,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曹操一旦分兵,兩線作戰,則於己更不利。很可惜,在曹操攻打呂布的時候,袁紹選擇了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最終呂布被攻滅,河內郡被曹仁佔領後,曹操勢力擴大到黃河以北,其政權趨於穩固,袁紹選擇這個時候與曹操決戰,顯然是冒險之舉。


大國布衣


上結論:如果袁紹嚴格執行田豐的建議,最終拖垮的,只怕不是曹操,而是袁紹。

分析這個問題,要從四點入手。首先,明確田豐當時的建議:

  1. 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2. 初,紹之南也,田豐說袁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待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田豐首先分析了袁軍、曹軍的優劣,然後依據這些優劣,給出如何決策的建議。

圖:田豐

袁紹方面

袁紹有三個優勢。首先,“據山河之固”。山指“太行山脈”,河指“黃河”,袁紹冀州的西壁,是太行山脈,山脈縱貫南北,可以有效阻擋西邊羌胡入寇,袁紹地盤南邊的邊界,幾乎完全緊貼黃河,一道黃河天塹的威力,是不用多說的。第二,“擁四州之眾”。袁紹所佔四個州的總人口數,約在700萬到1000萬之間(據《後漢書·郡國志》中漢順帝時數據推測)。第三,“外結英雄”。田豐給袁紹提建議這會兒,曹操已經擺平了呂布、袁術、張繡、張楊,以及其它雜七雜八的小勢力,剩下的主要勢力,只有劉備、孫策、劉表、劉璋和西涼,而這裡面的英雄,只有劉備和孫策。所以,田豐讓袁紹“外結英雄”,指的就是劉備和孫策。當時,劉備和曹操,於公於私,都是不共戴天的,孫策和曹操,沒什麼私仇,矛盾主要在“公”這一方面。所以,結交劉備和孫策,就是袁紹的優勢。

圖:袁紹“據山河之固”,就是據太行山與黃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就是擁有冀州、幷州、幽州和青州(北部)

袁紹也有兩個劣勢。首先,“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這是指袁紹和公孫瓚交戰多年,不久前才打敗了公孫瓚,這樣年年出兵,必然導致老百姓的徭役、兵役繁重,徭役繁重的結果,就是苛捐雜稅眾多,糧食全部上繳軍用,導致邦域之內,人民生活比較困苦,而且鮮有餘糧;兵役繁重的結果,就是男丁大量死亡,而活著的,也因為常年征戰而非常疲勞。第二,“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待之”。這是在婉轉的告訴袁紹:打仗方面,您不如曹操。

圖:袁紹

曹操方面

相比袁紹,我認為曹操當時只有一個優勢,就是他“個人能力比袁紹強”。論打仗,曹操用兵千變萬化,袁紹這方面不如曹操(但並不弱,至少不遜色當時除曹操外任何一位諸侯),曹操說袁紹“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論智慧和勇氣,曹操多謀善斷,袁紹少謀無斷。

曹操的劣勢很多。首先,“曹操身處四戰之地”。這一方面,曹操遠不及袁紹。曹操南面有劉表,劉表雖是坐守之輩,但有劉備在,劉備會自願當劉表的槍,這讓曹操始終沒有舒坦過。這裡多說一句劉備當時的作用,官渡戰役時,劉備實際是袁紹的“後方游擊隊隊長”。戰役初期,曹操就撇下官渡前線,讓樂進在延津擋住袁紹,自個兒東征劉備;白馬之戰時,劉備在袁紹陣中抵擋曹操;火燒烏巢前,劉備跑到汝南(曹操後方),聯合劉闢搗亂;袁紹死後,劉備又在汝南,聯合共都搗亂。因此,劉備的作用其實很大,他讓曹操不能專注於前線。至於孫策,田豐提出建議的時候,孫策還活著,史料明確說了,孫策當時已經策劃著偷襲許都了,孫策的威脅,實際比劉備還大,但是孫策很快就死了。

圖:曹操身處四戰之地

曹操第二個劣勢,當然就是兵力不及袁紹。袁紹當時的機動部隊有十萬人,曹操大約不到五萬,而且雙方單兵作戰能力不相上下。並沒什麼曹軍比袁軍精銳一說。袁紹的部隊主要是幷州、冀州戰士,幷州兵(和涼州兵)在東漢末年的戰鬥力是公認的首屈一指,至於冀州戰士,都出自河北,戰鬥力也不會差哪去。曹操的兗州、青州、豫州兵,頂多和冀州兵的戰鬥力平起平坐,肯定是不如幷州兵的。從作戰經驗看,曹操剿滅黃河以南諸侯的日子裡,袁紹一刻也沒閒著,在四處征戰。因此,曹操當時在兵力數量上不如袁紹,在戰鬥力上最多和袁紹平起平坐,這方面只有劣勢。曹操第三個劣勢,是他後方給養不如袁紹(但這一點,田豐只能推測,無法確定)。關於這一點的證據,史料說:“當時曹操糧少”,曹操本人也說:“袁紹糧食豐足”,可確信無誤。

題主既然鎖定了“拖垮”二字,那我這裡補充一點:袁紹當時佔據四州,曹操當時的地盤,不比袁紹遜色多少。雖然從面積上看不如袁紹,但從人口上看比袁紹還多。曹操當時佔據的地盤有:兗州、豫州全境,青州南部,徐州北部,揚州北部、荊州北部、司隸東部,地盤並不少。轄區人口數量比袁紹多,僅豫州一個汝南郡,就有兩百多萬人口,抵袁紹小半個冀州人口數量了。總人口數估計在一千萬以上。

圖:曹操



根據袁紹和曹操的優勢和劣勢,田豐針對性地給出兩個建議:養精蓄銳,打游擊戰。

養精蓄銳

田豐針對袁紹“師出歷年,百姓疲弊”的劣勢,提出了“進屯黎陽,漸營河南,務農逸民,並作舟船,繕治器械,內修農戰”的建議。具體來說,田豐建議袁紹把觸角伸入河南地界,多種地、廣屯糧、減輕人民的徭役和兵役負擔,同時,修繕和製造兵器、舟船,厲兵秣馬。這樣一來,袁氏自然兵精糧足。

打游擊戰

田豐並沒有讓袁紹止步於養精蓄銳,他針對袁紹“不如曹操善於用兵”的劣勢,提出了“打游擊戰”的建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與“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兩個建議,意思相同,都是讓袁紹打“到處亂竄,各種騷擾”的游擊戰。


明確了袁紹和曹操的優勢和劣勢,又明確了田豐建議的具體內容,我們現在來看,如果當時袁紹嚴格地執行了田豐的建議,曹操和袁紹方面,分別有可能發生什麼。


袁紹方面

首先,如果袁紹嚴格執行了田豐養精蓄銳的建議,則袁紹這邊,人民徭役和兵役負擔減輕,滿意度提升;務農力度增加,糧食產量和儲量提升;軍用器械得到修繕和新增,軍事物資更加精良和充足;製作舟船,則舟船數量增加,水路運輸和渡江效率提升。一句話:袁紹的整體實力會提升。

第二,如果袁紹嚴格執行了田豐打游擊戰的建議,則袁紹這邊,會不斷騷擾曹操邊境。袁紹騷擾曹操邊境,則有可能騷擾以下幾處地方:首先,從曹操的東北方看,袁紹會以他在青州的地盤(濟南國)為跳板,騷擾曹操兗州最東邊的泰山郡,泰山郡在當時,是曹操統治下一個極不穩定的地區。一方面,這裡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佔領,就要用大量兵力守衛,所以袁紹、曹操和江東孫氏,都不敢輕易染指這裡。另一方面,曹操將這裡委託給的臧霸和昌豨等人,當時並不服曹操,臧霸就曾反叛過曹操,昌豨更是一反再反。第二,從曹操的東方來看,袁紹會通過劉備,不斷騷擾曹操整個豫州東面,這都不需要假設,因為劉備當時的確這麼做了,只不過曹操剿滅了他。第三,從曹操的東南方和南方來看,袁紹有可能能夠聯合孫策,不斷騷擾曹操佔據的揚州北部,主要是淮南郡(合肥)、廬江郡(廬江),以及徐州南部(主要是廣陵郡)。當然,孫策即便聯合袁紹,也不可能出全力,這與張燕支持公孫瓚對抗袁紹時不出全力是一個道理,孫策雖然不願看到曹操做大,也不願看到袁紹做大。從曹操的南方和西南方來看,袁紹會通過劉備,聯合汝南郡的各種勢力,不斷騷擾曹操豫州南部,這個也無需假設,因為劉備當時也這麼做了,如前所述,劉備曾聯合過劉闢和共都,襲擊曹操後方。從曹操的西方來看,袁紹會從冀州西南和幷州南部出兵,騷擾曹操在司隸的地盤。

圖:田豐所謂的“襲擊曹操邊鄙之地”,紅色箭頭是曹操敵對勢力對他發動的襲擊

這就是前文所說,曹操最大的劣勢,是身處四戰之地。袁紹與之相比,局面就好很多。袁紹掃平公孫瓚後,後方基本沒有大威脅,只是類似烏丸、羌胡和其它遊牧民族的一些小勢力的威脅,而這些勢力,在袁紹和曹操沒有分出高下時,是不會主動選邊站的。

圖:袁紹

曹操方面

如果袁紹養精蓄銳,曹操是不太可能主動進攻袁紹的,這並非因為他不敢,主要是因為他當時實力不夠。因此,如果袁紹不開戰,則曹操也不會開戰,袁紹和曹操,會在一個時間段內,陷入南北對峙的局面。這種局面下,曹操由於深知他和袁紹遲早會一決雌雄,一方面,他也會養精蓄銳,厲兵秣馬。另一方面——面對袁紹四面八方的騷擾——曹操的確會多些奔波,但卻未必會如田豐所說的“疲於奔命”。這同樣都不需要假設,因為歷史已經給出了生動的事實。袁紹本人和曹操,一共交戰了兩年半,期間,除了官渡之戰外,還有不少中等規模和小規模的戰鬥。曹操親自指揮的戰鬥,袁紹軍隊全敗。比如白馬之戰,打敗顏良;延津之戰,打敗文丑;徐晃、史渙邀擊袁紹運糧車,大破之等等。所以,這種小規模的戰鬥,袁軍是打不過曹操本人的。曹操沒有指揮的戰鬥,袁紹也沒撈著便宜。比如曹操東征劉備時,袁紹曾出軍攻打于禁,就沒有取勝。

因此,即便袁紹不和曹操大戰,而是騷擾曹操的“邊鄙地帶”,也未必能把曹操怎麼著。曹操手下能征善戰之將很多,能獨當一面者,如曹仁、夏侯淵、鍾繇等等,能據守一方者,如夏侯惇、張遼、于禁、徐晃、史渙、朱靈等等,曹操不至於事必躬親。

至於其它幾面的邊境地帶,也是一個道理,實際上,當時給曹操後方帶來威脅的,主要就是劉備和孫策,劉備當時不是曹操對手,屢次被曹操打敗,所以這個威脅也不算致命,至於孫策,的確了不起,可惜袁曹大戰剛開始,就死了。

因此,如果袁紹聽從了田豐的建議,黃河以北的袁紹,和黃河以南的曹操,都會同時壯大,並陷入僵持,在較短的時間內(五年以內),袁紹無法拖垮曹操。這就是我的結論。

圖:曹操


再進一步:袁紹和曹操僵持的時間越久(五年以上,尤其是劉表去世),對袁紹越不利。

袁紹和曹操僵持,曹操可不會無動於衷。僵持之初,曹操必然要疲於應付一段時間,一旦曹操適應了節奏,尤其從曹操三番五次離開河南前線,袁紹都“見事遲緩”,不敢襲擊曹操來看,即便曹操南下襲擊荊州,袁紹也未必就敢把曹操怎麼地。況且,既然是養精蓄銳,自然不會出動大軍,則袁紹也不會傾巢而出襲擊曹操後方,如果不是傾巢而出,則未必能達到效果,要知道,曹操後方是有重兵把守的。

而這樣拖下去,則曹操很有可能會南下,襲取荊州,至少是荊州北部到江陵一帶的土地。當時荊州劉表手下有十萬人,如果袁紹和曹操拖到207年,劉表病逝,那曹操佔據荊州北部(荊州只有北部發達),問題不大。那實際上他和袁紹的綜合實力已經分不出高低了,這時候,領袖的能力,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了。而這方面我們知道,袁紹是不如曹操的。所以,最終袁紹拖垮的,將是自己。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郡國志》《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圖┃文:諸葛音

諸葛音


先表明觀點:如果袁紹聽取田豐意見,雖然可以做到養精蓄銳,但是也將自己侷限在了東北一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曹操勢力做大,不出意外,被曹操征服更是早晚的事。那樣做,只是向後推遲了官渡之戰發生的時間,而且那時候袁紹會敗得更徹底。

袁紹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門生故吏遍於天下,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兵強馬壯有幾十萬軍隊,號稱長戟百萬,胡騎千群。是當時天下的第一大軍閥。公元199年,袁紹終於將眼中釘公孫瓚勢力在華北徹底抹去,河內張楊、北海孔融等勢力也消化吸收完畢。

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自公元196年八月都許昌至200年初官渡大戰前,曹操開許下屯田、攬潁川豪傑的兩步走戰略, 四年時間內平張繡、滅呂布、納關中、殺袁術、驅劉備,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廣大區域幾乎都被其收入囊中。

於是,曹、袁兩家形成了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覺得曹操越來越勢大,如果現在不趁機攻取,以後肯定是個威脅,就決定要先消滅曹操,進而統一中原。

那麼在官渡之戰發生之前,田豐是如何建議袁紹的呢?

田豐勸阻袁紹說:“曹操擅長用兵,人數雖少,不可輕視。我們不如長期堅守,憑藉山嶺、黃河的天險,擁有四個州的人馬,向外再多多聯合英雄豪傑,內部實行農耕以備戰。然後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聲東擊西,襲擾黃河以南。敵人救援右邊,我就攻其左邊;敵人援救左邊,我就攻其右邊,讓敵人疲於奔命,人民不能安居樂業,這樣的話,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以戰勝敵人了。如果不採用這種穩操勝券的計策,反而想通過一次戰爭去決定成敗,萬一失敗,後悔都來不及了。”

田豐的計謀說白了,就是持久戰、襲擾戰、消耗戰,那麼如果袁紹按照田豐的計策去做,能不能拖垮曹操呢?

一、得關中者得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

古代打仗,最重要的無非是“錢糧”兩樣,而早期的八百里秦川可以說是糧食主產區之一,一旦佔據關中地區,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巨大的後勤保障基地。

此外,為什麼說得中原得天下呢?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徵四方,到哪裡都不會太遠。

而當時的這兩塊區域,在官渡之戰前,基本都被曹操佔據了。假以時日,曹操會逐步吞併周邊之地,勢力會愈加強大。

而反觀袁紹,雖然兵強馬壯,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但那都是些什麼地方撒?與東北、北方的少數民族接壤,氣候寒冷,物產也不豐富,即使他按照田豐的建議,據守城池,養精蓄銳,又能如何呢?終歸是地薄人貧、難成氣候。

等到曹操實力壯大了,征討袁紹,更加輕而易舉。

二、實力決定成敗,小打小鬧終歸遊戲一場

再來看看田豐建議的襲擾戰,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游擊戰,看似很高明,其實只是拙劣小計。游擊戰,說白了,既不能佔領地盤,更不能消滅敵人,只是時不時地騷擾一下,想借此拖垮曹操,也只能是一廂情願。曹操難道是傻子撒?手底下一大幫謀臣武將,用個計謀、打個伏擊,就可以將這些小股的游擊隊徹底殲滅掉了。

我們說戰爭講究的是正合奇勝,只有正面實力可以和敵人相抗衡,再使用奇兵,才能出奇制勝。單純地依靠奇謀、騎兵,終歸是遊戲一場撒。

三、亂世稱雄,先發制人,後發而制於人

當時的形勢是群雄割據,哪個不是虎視眈眈,各家軍閥都一心想著壯大自己,消滅敵人,還能給你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的時間和機會?田豐的計策聽起來不錯,實際上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以戰求和、以戰養戰,才是正道。把自己龜縮在一隅,妄圖憑藉天險和一己之力求得和平,換得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哪怕曹操答應,其他個那些軍閥也不會答應的。

所以說,袁紹當時攻打曹操,是正確的戰略選擇,而官渡之戰的失敗,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因為最後的失敗,而否認了他當初選擇的正確性。


水月觀


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好,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本來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勝利的天平應該是傾向於袁紹,結果卻大跌眼鏡。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曹操在北方一家獨大的局面。題中提到了田豐,其實還有一個叫沮授,這兩人可以說是袁紹手下非常有遠見和謀略頂級謀士,在袁紹攻滅公孫瓚統一北方有著重要的作用。那麼,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能拖垮曹操碼?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袁紹佔據幽、青、並、冀四州之地 地大物博 資源豐厚遠非曹操能比

公元199年,袁紹攻滅公孫瓚,佔據四州之地,坐擁數十萬兵馬,實力達到頂峰,儼然東漢末年第一大軍閥。而曹操只佔領兗州一地,當時徐州被劉備佔領,不管是比地盤、糧餉、兵力、將領、謀士等等,曹操遠遠比不過。在呂布佔領兗州時,走投無路的曹操還曾想過去投靠袁紹。除了曹操軍事方面的謀略和能力比袁紹要強之外,其他方面曹操與袁紹的距離差著十萬八千里。




袁紹為何要急於發動官渡之戰

在袁紹得到四州之地後,隨之增長了袁紹的野心,只要消滅掉曹操,北方再也沒有人可與之匹敵,到那時袁紹的聲望達到鼎峰,隨後就可定鼎中原。於是就有了袁紹起兵十二萬去攻打曹操,而曹操只有兩萬左右的兵力,曹操是不願戰的,但也不會坐以待斃,在荀彧、郭嘉等謀士的力主下,曹操發兵與袁紹對峙在官渡。




按照田豐和沮授的建議,袁紹發動官渡之戰的時機和戰略是不正確的。

其一時機不對:因為經過多年的戰爭,雖然袁紹為獲勝方,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袁紹的軍隊可以說是一群驕兵悍將,這樣的軍隊再去打仗是有輕敵的隱患的。袁紹也需要時間去休養生息,安撫四州的民眾,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曹操的兗州處於四戰之地,兵員不足、糧食不足,只要堅持持久戰,曹操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拖垮,袁紹佔據四州之地,曹操沒辦法把地盤擴張到袁紹那裡去。



其二戰略不對:田豐和沮授的建議是一方面進軍黎陽,駐軍在河南境地,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另一方面是派遣精銳的騎兵,騷擾曹操的邊境,使曹操疲於奔命,這樣慢慢的就會把曹操拖垮,直到消滅曹操。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聯合周邊的諸侯比如劉表、劉備、張繡、馬騰、孫策等,這樣的話,曹操沒有時間去積蓄實力,反而會在不停的征伐當中,把有生力量損失殆盡,這樣袁紹在合適的時機發兵去攻打曹操,曹操怎能不敗。

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

可惜的是,忠言逆耳,財大氣粗、急功近利的袁紹再也不像是當初的渤海太守,聽不進去這種萬全之策,而是急於與曹操決戰,妄求一戰消滅曹操。



結語:田豐因為過於耿直諫言袁紹,袁紹大怒,把田豐下獄,兵敗後袁紹又不悔改,直接殺了田豐,若是悔改,有田豐這樣的謀士,袁紹雖在官渡戰敗,但未必不能東山再起;另一位沮授兵敗被俘,後因想回到冀州,被曹操所殺。袁紹若肯聽取田豐和沮授的建議,哪還有後面的曹操;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聽了兩者的建議,袁紹還是那個多謀而寡斷的袁本初嗎?

對於這個問題,您是怎麼看待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先說結論。

不能。

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曹操發展的更快。

曹操當時的好地盤比袁紹還大,只是有接近一半的地盤是剛剛拿下,還沒整合,大家一起發展,曹操的力量會發展的更快。事實上,官渡之戰後第2年,曹操就有足夠的糧食進攻河北了。

另一個是,袁紹分兵騷擾的策略已經破產。

好多人都忽略一個基本事實,袁紹已經嘗試了分兵騷擾策略,但是被曹操打得損兵折將,劉備戰敗逃跑,閻良文丑戰死。事實證明,兵力沒有絕對差距時,袁紹軍根本打不過曹操軍。

所以當時袁紹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就是儘快集中大部分力量,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曹操決戰。

具體解釋為什麼曹操發展的更快。

曹操佔據的核心農業區遠比袁紹多。看看地形圖,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官渡之戰前,按現在版圖,曹操有整個河南,半個山東,半個安徽,半個江蘇,相當於兩個半省的核心農業區。袁紹有河北山西半個山東,但核心農業區只有一半省。

只是當時袁家是東漢第一世家,袁紹又明確為舊官僚舊統治階級代言,所以依靠舊官僚的力量,用政治陰謀輕鬆拿下大半個冀州,人口損失較少,所以當時單靠河北,可掌握的人口就比曹操多。

而曹操的地盤經過了軍閥反覆混戰,人口損失比較大,而且徐州和南陽又是剛剛拿下,又因為曹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豪強,地方豪強不是很配合,大量被豪強隱瞞的人口還無法利用,軍事屯田還沒有在新佔領的地盤建立起來,接近一半的地盤還沒來得及整合。

但是曹操的優勢正在於他一定程度上打擊豪強,並且實施軍事屯田,從豪強手裡搶人口搶耕地,只要給曹操再發展一兩年,曹操在徐州南陽的軍事屯田搞起來了,實力倍增都有可能。

繼續拖下去,就不是袁紹討伐曹操了,而是曹操討伐袁紹。


瞬間永恆60247138


田豐是三國時期很厲害的一個謀士,他為袁紹出了很多建議,其中袁紹採用田豐的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而且田豐還建議袁紹攻佔曹操的許縣,把漢獻帝搶奪過來,但是沒有被袁紹所接受。縱觀田豐的一身,他還是很有才華,可惜袁紹不能聽取他的建議。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束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在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後方,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造就是時候。”袁紹推辭說兒子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這話讓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後來劉備兵敗投奔袁紹,袁紹這才想進兵攻打許縣。田豐認為既然失去前面的時機,眼下不宜出兵,就勸阻袁紹說:“曹操已經打敗了劉備,許都就不再空虛丁。而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人數雖少,不可輕視。現在不如長期堅守。將軍憑藉山嶺黃河的堅固,擁有四個州的人馬,外面聯合英雄豪傑,內部實行農耕用以備戰。”

同時還建議袁紹“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趁敵人空虛輪番出戰,用來騷擾黃河南面。敵人援救右邊,我就攻其左邊;敵人援救左邊,我就攻其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人民不能安於本業,我們還沒有疲勞但對方已經睏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戰勝敵人。現在不用廟堂上穩操勝券的計策而想通過一次戰爭去決定成敗,萬一不能如願以償,後悔就來不及了。”

這樣好的消耗曹操的計策,可惜袁紹不聽,並且將田豐關入大牢。然後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北方的局面。

當時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大,袁紹坐擁四州,地廣人眾,相應的曹操只有兩州之地,且處於四戰之地,若是袁紹採取了田豐的計策,採取持久戰進行消耗曹操,曹操定然不能持久,就會找袁紹決戰,這樣袁紹的勝算更大一些。

曹操後來評價說:“假使袁紹用田豐之計,勝敗尚未可知也。”可見田豐的計策的確能誅心。可惜這樣的謀臣,卻因為袁紹擔心被嘲諷,就給殺了,袁紹失去天下命運。


帝國烽火


大家好,整個三國比較精彩的都在前半段歷史,曹操和袁紹的對決。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意見沒有發動官渡之戰,也未必能戰勝曹操。因為勝負早已定型,領導者之間相差的能力實在是十分巨大,絕非一謀一計可以替代的。

官渡大戰前夕,袁紹的謀士沮授,召集他的家族,把所有的財產分散:“說事若成功,威望無所不加。事若失敗,一身不保,可衰可憐!”說明袁紹整個戰略佈局和眼光都是十分的狹小,無法和曹操抗衡。

反觀曹操這邊謀士郭嘉,首先對官渡之戰的預言是十勝十敗,曹操接受建議,主動駐軍官渡與袁紹對抗。

戰役最關鍵時,曹操曾經打算撤軍,但謀士荀彧勸解說:“我們以最弱面對最強,如不能剋制敵人,一定被敵人剋制。袁紹不過一小市民型的人物。根本沒有本事如何分辨人才,更不可能善加利用。我們的軍隊不到袁紹的1/10,但已讓對手寸步難行,現已歷時半年必有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關鍵,不可喪失。“曹操採納後,加強壁壘,嚴防死守。直至官渡的轉折點,火燒烏巢。

這裡的評價十分客觀和真實,所以袁紹的失敗是註定的。

官渡之戰大敗後,很多人跑到監獄去探望關押的田豐,恭喜他不日即可出獄,重新重用。但田豐感嘆道:“如果主公勝了,可能還一時高興把我放了,現在大敗而歸,必羞於見我。”果然,袁紹回去後就下令誅殺田豐。領導的心胸和謀略決定了他的失敗。

而曹操官渡之戰大勝後,大面積北伐,打到一個叫烏桓的部落,因地形險要,很多將領們都反對攻伐,曹操並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最後靠當地的嚮導才得以險勝。

等曹操的遠征歸來,立即下令徹查當時反對征伐烏桓將領的名單,大家不知發生什麼事,人人自危。曹操非但沒有懲罰,還按照名單一個個重重獎賞。曹操說道:“我征伐烏桓,全靠僥倖,雖然成功,但這不是正常的軍事行動,聽你們的意見才是萬全之策,今後千萬不可閉口不言,令我處於危險之境。”

這可真不是說說的,廣開言路並不是每個領導者能做到的。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講歷史開腦洞,我是非著名自媒體人喬春雨,一個故事開你十年腦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