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一躍成為新的“海上霸主”。特別是在波瀾壯闊太平洋戰場,航母更是每次大型海戰的主角,左右了戰爭局勢。當時美國和日本都擁有數量眾多的航母,這些航母形形色色、各有千秋,其中實力最為強悍、發揮了重大作用的就屬大型艦隊航母。

當時的大型艦隊航母有兩個代表作,一個是美國大批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再一個就是日本1937年丸三造艦計劃中的“理想型艦隊航母”翔鶴級。最終美國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日本則戰敗,兩艘翔鶴級航母也命歸大海。但假如當時翔鶴級也能大批量建造,同埃塞克斯級沒有數量差距的話,到底哪個更強呢?今天我們就來比較一下,揭開這個謎底。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埃塞克斯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翔鶴


攻擊力

航空母艦作為艦隊攻擊力的中堅力量,其攻擊力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艦載機的數量(前提是不考慮飛機性能)。能搭載的飛機越多,可以輸出的攻擊力就越大。

埃塞克斯級標準排水量27100噸,飛行甲板長264.81米,機庫面積3948平方米,最大載機量90架。翔鶴級標準排水量25675噸,飛行甲板長242.2米,機庫面積5660平方米,最大載機量72架。從數據來看,這埃塞克斯的噸位和尺寸優勢並不是很明顯,而且機庫面積比翔鶴小了幾乎三分之一,但是載機量卻反而有較大的優勢呢?原因就在於美日雙方使用航母的戰術不同。

日本二戰期間機動部隊始終遵循的是“航母集中主義”戰術,並不追求單艘航母單次放出最大規模的攻擊波,而是採取全隊多艘航母每次放出一半的飛機,輪流進攻的所謂“半甲板攻擊”。因此日本習慣於將飛機停放在機庫裡,便於每個進攻波次的組織。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日本航母編隊,甲板上空空如也


美國航母使用的是“全甲板攻擊”戰術,除了機庫裡的飛機,只要不影響起飛,飛行甲板上也得儘量停滿,在一個進攻波次中全部放飛出去,從而爆發最大的攻擊力。直到後期美國航母下餃子佔據了太平洋戰場的絕對優勢,才開始改用“半甲板攻擊”戰術。假如翔鶴也採用全甲板攻擊,飛行甲板上長期停滿飛機,載機量超過100架不會有問題。

因此從攻擊力來看,翔鶴領先1分。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美國人不浪費甲板面積


防禦力

航空母艦作為艦隊的核心,海戰時自然會成為敵人“重點照顧”的對象。航母雖然身邊有護衛艦隻的層層保護,但也不是絕對安全,總有些亡命之徒會突破護衛圈,因此航母自身的防禦力也很重要。航母的防禦力主要是看

防空能力和裝甲防護水平

防空能力

埃塞克斯裝備了12門127毫米大口徑防空炮、17座4聯裝40毫米高射炮、55門20毫米高射炮。翔鶴裝備了16門127毫米防空炮、12座3聯裝25毫米高射炮。從防空火炮的數量來看,埃塞克斯明顯被武裝得像個刺蝟。翔鶴的127毫米大口徑防空炮看似多了幾門,但是同美國得到火控雷達指揮、使用了VT引信的127毫米防空炮相比,實際戰鬥力相差甚遠。更何況在防空作戰中,真正可怕的是射速快的中小口徑高射炮,美軍數量眾多的40毫米、20毫米高炮組成的中近距防空火力網威震太平洋,而日本的25毫米高射炮數量既少,性能又差。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美艦40毫米4聯裝高射炮

既然美國航母防空能力強,可我們卻常在美國海軍飛行員的回憶錄中看到“在如同一面牆一樣撲來的密集高射炮彈雨中衝向日軍航母”的描述,而日本飛行員類似的描述卻很少呢?原因很簡單:美國人的描述是為了增加文學效果,其實日本火力網滿是漏洞,美國人才能在攻擊中全身而退活下來寫回憶錄。而那些衝向美軍防空火力網的日本飛行員都“玉碎”了,根本沒機會描述美軍防空火力網到底是像牆還是像潑水。

裝甲防護水平

埃塞克斯的側舷裝甲帶厚度為102毫米,參照的是輕巡洋艦的側舷裝甲帶標準。水平裝甲方面,沒有飛行甲板裝甲,裝備了63毫米厚的機庫甲板裝甲和37毫米厚的下甲板裝甲。其中63毫米的機庫裝甲可以抵擋從3200米高度水平轟炸投下的1000磅(454公斤)普通炸彈。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美軍2艘埃塞克斯級航母被日機投下的250公斤炸彈命中,這2艘航母並沒什麼大礙,都沒返回母港在前進基地就修好了。從這可以看出,埃塞克斯的63毫米機庫裝甲加上37毫米下甲板裝甲,防禦力還是相當有效的。

翔鶴的側舷裝甲帶厚度為127毫米,參照的是重巡洋艦的側舷裝甲帶標準。水平裝甲方面,翔鶴沒有裝備飛行甲板裝甲和機庫甲板裝甲,只裝備了下甲板裝甲帶,厚度為84毫米,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抵禦800公斤穿甲彈。這種穿甲彈由長門級戰列艦的主炮炮彈改裝而來,偷襲珍珠港時爆了“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彈藥庫的正是這種炸彈。從實戰來看,翔鶴的84毫米下裝甲帶非常有效。在1942年的珊瑚海海戰中,翔鶴被美軍俯衝轟炸機命中了幾枚1000磅炸彈,當時飛行甲板一片狼藉。但艦體下部的關鍵部分卻安然無恙。當時日本海軍的損害管制水平並不高,翔鶴卻可以帶傷安全退場,依靠的就是強有力的下甲板裝甲帶。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珊瑚海海戰中,躲避美機攻擊的翔鶴


因此從防禦力來看,防空能力埃塞克斯領先,裝甲防護水平兩者不相伯仲,總體來說埃塞克斯領先1分。

機動力

航母作為機動打擊力量的核心,進攻時需要快速突入敵人控制區域,突擊完成後還得快速撤離。此外在艦隊作戰中,航母還需要頻繁更換戰位,利用天氣保護自身或者躲避敵人的打擊,因此航速也是航母的核心性能。

埃塞克斯主機功率為15萬軸馬力,最大航速32.7節。翔鶴主機功率為16萬軸馬力,不但主機功率更大,而且排水量還較輕,再加上採用了球鼻艏艦型設計,因此翔鶴的最大航速達到了驚人的34.2節。

機動力翔鶴領先1分

感知力

軍艦在海上發現對手的手段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早期靠的是桅杆上的瞭望哨;後來有了岸基巡邏機和艦載水上偵察機,大大增加了先敵發現的機會;到了太平洋戰爭中後期,雷達終於登上歷史舞臺。當時美日雙方航母都裝備了雷達,可雙方雷達的性能卻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由於具有科技優勢,埃塞克斯裝備的雷達性能優秀且穩定,能夠做出有效預警。例如著名的馬里亞納海戰,美軍就是利用了雷達優勢做到後發制人,運用防守反擊戰術幾乎全殲日本艦載航空兵,使“先下手為強”的傳統航母戰術慘遭淘汰。

埃塞克斯級和翔鶴級大型艦隊航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美艦裝備的雷達


反觀日本當時電子技術落後,翔鶴裝備的“電波探信儀”簡直形同虛設,只能比瞭望哨提前3分鐘發現來襲的飛機。

日本第一航空艦隊航空參謀田中正臣少佐就這樣評價日艦的雷達:“當時的電探形同廢物,可以說完全沒用。直到飛機飛到了快用肉眼能看見的地方才發現它們。就是這樣,這時完全來不及準備了。”

因此在感知力方面,埃塞克斯可以說比翔鶴領先了一個時代。

結論

從以上攻擊力、防禦力、機動力、感知力四個方面綜合分析,雖然翔鶴攻擊力和機動力略勝一籌,可由於感知力方面埃塞克斯優勢太大,甚至形成了可怕的“代差”,這是其他性能再優秀也無法彌補的差距。

再加上美軍還有很多無法在紙面上比較的優勢,例如飛行員的素質、損管系統的有效性、戰術條令等等的靈活性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都讓性能看起來似乎中規中矩並不佔優勢的埃塞克斯,展現出遠勝於紙面上的戰鬥力,贏面越來越大。

因此就算翔鶴同埃塞克斯一對一單挑,最終的結果也將是翔鶴命歸大海,埃塞克斯才是太平洋戰場真正的王者。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