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二战与一战的区别在于,二战将装备武器的打击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一战让飞机和坦克初试锋芒的话,那么二战就是装备武器最大的试验场。各种新式装备的问世,让二战的硝烟变得更加浓烈、战场更加残酷。既然装备武器在二战的地位那么重要,作为二战中的苏德战争主战场,面对德军排山倒海的装甲打击力量,苏军为何在战争打响后没有率先使用让德国望而生畏的T34型坦克以及喀秋莎系列火箭炮呢?

首先,德国闪击苏联时,苏军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军队改革,战争打响,苏军的人员编制刚刚调整到位,装备武器滞后一步

很多人认为,德国闪击苏联打了斯大林一个措手不及,原因是苏军没有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实际上,这个观点只能算说对一半。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苏军就已经发现苏军的军事理论及进攻形式不能适应战争需要,尤其在1939年11月对芬兰的冬季作战中,苏军原以为轻松取胜,没想到占绝对优势的苏军结果却以付出惨重的代价才换来战争的胜利,这个结果不仅斯大林不能接受,也让苏军一些高级将领感到前所未有的忧虑。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为此,在1940年的开春,苏军接连召开了几次军事改革会议,把德军视为即将对苏进攻的假想敌,所有军事部署都以应对德国可能的进攻为主要方向。也是在这些会议上,苏军充分认识到苏芬战争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整改的紧迫性。会议的结果就是从1940年4月份开始,苏军开始实施战时编制。

也就是说,在德国6月22日对苏突然袭击时,苏军的改革才开始不到两个月。作为拥有五百多万现役部队的军事大国,实施前所未有的编制改革,想在德军开战之前全部完成是不可能的,这也是苏军在战争打响后有些指挥不畅和缺东少西的原因之一。既然人员的调配都没有完全到位,装备武器的调整更是滞后一步,这就为苏军防御德军的进攻制造了障碍,也成为战争打响后苏军补给跟不上的重要因素。

其次,德国闪击苏联时,T34型坦克及喀秋莎火箭炮等新式装备尚处于试验阶段,苏军还没来得及配发部队,致使苏军打击力量晚了一步

按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记述的情况,苏军在战争打响前,一个满编步兵师经过实施战时编制后,编制有3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营、1个炮兵营、1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以及后勤部队和机关。而配备给这14500人部队的装备武器有:78门野炮、54门反坦克炮、12门高炮、66门迫击炮、16辆坦克、13辆装甲车以及3000多匹马。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从这些具体配备装备数量看,按当时战斗力状况,苏军一个步兵师能达到这样的配备,足以说明苏军的军事实力不凡。我们再看看德军在战争打响前的步兵师编制情况,一个师下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从中可以看出,德军的步兵师装备还不如苏军配备的完全。

但我们不能仅从两军的步兵师去对比,因为苏德战争中,德军之所以在战争打响能所向披靡,原因之一是先消灭了苏军的66个边境军用机场及1200架作战飞机,致使苏军失去制空权,然后又采取强大的装甲集团闪击进攻长驱直入,这是苏军所料未及的。

而作为苏军后发制人的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在战争打响前根本就没在编制系列,最重要的是尚处于研制阶段,连自动步枪和新式重机枪,苏军都需要转换工厂磨具和机器结构,不是说造就造的。这也是在战争打响前,苏军没有使用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的原因之一。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再次,德国闪击苏联时,苏军过分强调人海战术,致使对装备打击力量重视不够,落后的装备不能适应德军闪击理论的打击

按苏军在1940年新编制要求,到1941年上半年,苏军需要轻重机枪11万挺,自动步枪需要10万支,但苏联这一时期正是经济转型期,旧式武器陶汰,新式武器量产结构复杂,机床等都有个适应过程。这不象兵员的补充,国防动员公布后公民马上走上前线,穿上服装就是战斗员,但武器却不行。

因此,当铁木辛哥好不容易从斯大林和国防委员会那里要了50万后备兵力补充到部队以后,苏军的装备保障并没跟随上来。后来让德军闻风丧胆的T34坦克直到1940年12月才正式得到苏联国防委员会的批准大量生产,而到1941年上半年德军发起进攻时,苏联所有工厂提供给苏军的T34型坦克也才1861辆,而且这些坦克先要配发到坦克学校和急需的边境主要防御部队,所以在战争打响后,这点力量根本算不了什么。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而作为朱可夫等对战场环境有深入研究的将领,他们提出建立坦克集团军的想法得到落实后,苏军需要新式坦克16600辆,但苏联军工企业根本无法在有限时间完成这个任务。这也是斯大林没有批准组建20个坦克集团军,而是批准组建9个机械化军的原因。也正是这9个机械化军后来在打击德军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苏军的炮兵力量情况。由于斯大林非常重视苏联空军的建设,在战争打响前,苏联的航空业发展较比战前增加了70%,但对炮兵的建设也是排在第二位。到德军打击开始,苏军的野炮达到了29637门,迫击炮达到52407门,其它火炮包括坦克炮达到了92578门。这个数字在当时还是非常可观的。

  而苏军引以为自豪的喀秋莎火箭炮直到战争打响才批准量产,可喜的是军工企业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喀秋莎,并在1941年7月首次投入战场,而且一经使用,就显示了强大的打击威力。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德国闪击苏联时,不是苏军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而是这两样新式装备根本就没完全配发部队。这也说明,任何时候,任何一支军队都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关键时刻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