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導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在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在德軍強大的裝甲集團打擊下,法國陸軍敗的如落花流水,法國政府被迫投降。餘下的法軍殘餘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隨英軍撤到英國,才得以保存反擊力量,這場艱難的大撤退,在電影《敦刻爾克大撤退》裡演繹的淋漓盡致。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戴高樂

一、《建立職業軍》一鳴驚人

是什麼導致強大的法國陸軍面對德軍對法國本土的攻擊毫無還手之力哪?這要從那本價值15法郎的《建立職業軍》說起。

在佔領法國以後,德軍大將古德里安問一位法國記者:我的那位偉大的法國同行最近在戰術上又有哪些新的發展?古德里安的話把記者問的一頭霧水,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戴高樂,更別提《建立職業軍》了。

古德里安的話一下子驚醒了沉溺於故步自封中的法國人,他們開始瘋狂的尋找戴高樂和他的著作了。

但此時的戴高樂,因為法國政府的投降,已經心灰意冷的登上了飛往英國的飛機,開始了他領導自由法國政府抵抗德軍的鬥爭。

那麼,《建立職業軍》究竟說了什麼讓古德里安如此推崇哪?我們來看看它的主要思想:

有必要建立一支結合機動能力和毀滅性火力,既能夠主動出擊、又能夠出奇制勝的裝甲師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應該成立一支職業軍隊,與常規軍配合作戰。

這套理論,實際上導致了二戰最為著名的機械化大兵團突擊戰“閃電戰”戰術的產生,對此後戰爭形式的變革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戴高樂

二、《建立職業軍》的理論背景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凡爾賽合約》約束,在領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但德國人並不甘心這樣被羞辱的結局,在平靜的湖面下,醞釀著更大的滔天波浪。

但絕大部分法國人卻被一戰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固執的認為,面對德國人可能的進攻,只要建立起固若金湯的陣地防線,就能夠抵禦德國的任何攻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馬奇諾防線應運而生了。

但,這時的法國,還有一個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戴高樂。豐富的戰場經歷和善於創新思考的性格,讓他清醒的看到了法國面臨的困境和應該採取的措施。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我們看看戴高樂都經歷了哪些戰火的洗禮:

1914年參加一戰,任中尉的戴高樂在駐紮在東北部的朗熱扎克(Lanrezac)第五軍作戰。戰爭中二次受傷,傷愈後,他回到步兵第33兵團,擔任連長,隨後擔任上校助理。

1916年,在都奧蒙(Douaumont)的凡爾登戰役中他第三次受傷後被戰友誤以為身死而留在了戰場上。後被德軍巡邏部隊發現,他被送至馬揚斯醫院,出院後被押送到德國,碾轉於不同的戰俘營和監獄,開始了他長達三十二個月的監禁生活。

他在獄中結識了未來的蘇聯紅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通過學習與交流,對德國、對戰爭的認識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1919年至1921年間,戴高樂參與了波蘭軍隊與蘇聯紅軍作戰,戰爭的勝利也極大的豐富了戴高樂的軍事素養和理論的形成。

此後,戴高樂的軍事思想逐漸形成,先後出版的了《敵人內部的傾軋》和《劍刃》。1934年,他寫成《建立職業軍》,書中的理論,更是現代多軍種協同作戰思想的鼻祖。他認為,面對德國,作為缺乏天然防禦屏障、兵員又不足的大陸型國家,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來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三、《建立職業軍》的不同境遇

戴高樂的此書一經問世,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滿堂喝彩,除了僅有個別人的認可外,遭到了以當時的國防部長莫蘭為代表的軍政要員的漠視與攻擊,莫蘭甚至放言:“只要我在,就不會採納你的思想!”就連一向看好戴高樂的法國元帥貝當,也認為戴高樂是在胡鬧。

儘管此時有人評價這部書可以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相媲美,但這並不能夠打動那些腦子僵化的反對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本書在法國也就少有人問津,售價也只有區區的15法郎,僅賣出了可憐的750本,其中一本還是被德國人買走的,戴高樂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

我們再看看,《建立職業軍》一書在德國的情況。從1937年就開始研究坦克戰的古德里安,此時並沒有形成完善的坦克戰理論體系,戴高樂的書,讓他有如獲至寶的感覺,書中新穎的快速作戰理論,讓他茅塞頓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閃電戰”理論,也因此誕生了。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德軍坦克部隊進攻法國

四、新舊軍事理論的碰撞

表面上看,是對一本書的爭論,實際上卻是兩種戰略思維的較量。一方是固步自封、不肯面對新形勢作出改變的老舊戰略思維,就是被動式的防禦策略;而另一方則是審時度勢,面對未來戰爭的積極的進攻性的防禦戰略。

而德國人則更進一步,把戴高樂的進攻性防禦戰略,演化為純粹的進攻性戰略:閃電戰!

1940年德國人對法國的進攻表明,面對德國人空中與地面裝甲的強大組合,被認為足以抵擋千軍萬馬的馬奇諾防線,是那樣的不堪一擊。

馬奇若防線的失敗,法國陸軍的覆滅,標誌著腐朽軍事思想的破產,同時也標誌著新軍事思想的全面勝利。


從十五法郎看法國陸軍的覆滅

戴高樂的知己,古德里安

五、15法郎下的思考

法國作家博那爾在《夏爾·戴高樂》一書中說道:“德國人贏得戰爭只花了15個法郎——戴高樂那本書的售價。”

二戰法國的失敗,讓我想起了清朝末年,雖然具體情況不一樣,一個是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個是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一個挾一戰戰勝國之勢,一個被八國聯軍打的稀里嘩啦。

但他們之所以失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固步自封,不肯學習與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一個沉醉於對德國的戰爭勝利中,迷信於取得勝利的陣地戰法寶,看不到形勢的變化與軍事理論的發展;一個沉迷於天朝上國而不能自拔,看不到世界大勢,不瞭解域外的情況,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奇技淫巧而不屑於學習。

孫中山先生說過: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雖說的是政治上的發展規律,對軍事理論發展規律來說一樣適用,抱殘守缺的法國人,為他們的愚蠢付出了喪權辱國的代價,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