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诗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作。从诗文的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一首描绘春日美好景致的写景诗。那么真是如此吗?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被后人赞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大儒朱熹。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朱熹画像


史载: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字元晦,号晦庵,今天的江西省婺源人。老爸朱松,学识渊博,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封粤国公。

有着家学渊源的小朱熹五岁时,便能诵读《孝经》。相传,其曾在书额上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和小朋友一起游玩时,在沙洲上划出八卦图形,向父亲问寻天地之事。可见有大作为之人,其童年时就异于常人啦。

然而,朱熹的幸福拐点在十四岁时到来了。这一年,因老爸极力反对权相秦桧主张的宋金议和,遭贬后转任江西饶州知州,也许是憋气、窝火,再或者是其他阴暗势力的原因吧,还未到任就病逝了。

幸运的是,朱松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几位极有才华的好友教育和抚养。公元1147年,时年十八岁的朱熹在乡试中考取了贡生。第二年,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名次虽然不是很理想,但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人生真正有大成就的往往都不是书本成绩名次最靠前的,从朱熹的人生结果来说似乎也是如此。

公元 1151年,时年二十二岁的朱熹被授予泉州同安县主簿一职。年轻气盛,刚毅忠贞的他一到任,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当地的腐败风气提出了“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理方法。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宋孝宗画像


持正守拙的朱熹对浑浊的官场自是很难接受,毅然辞官挂靴而去,而后拜承袭了二程“洛学”正统的李侗为师,由此,奠定了朱熹后来学说的基础。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以“倦勤”需多休养为由,因赵构无生育能力,传位给养子赵昚(赵匡胤的七世孙),史称宋孝宗。赵昚在继帝位的前一年,金帝完颜亮就撕毁《绍兴和议》举兵南侵,在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情况下,时年三十五岁的赵昚就曾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

因此,赵昚从骨子里是一个主战派,因而在继位后第二个月,就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公元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

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因对当时崇佛赏仙的世风甚是痛恨,由此上书“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

北伐的宋军虽然在开始的一个月里取得了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的成绩,但而后在金兵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再加上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以至北伐受阻。在撤兵符离时又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结果是再次提出了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这样的结果在主战派看来自是无法接受的,朱熹更是上书反对和议,同时建议宋孝宗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宰相汤思退主张和议,没有采纳朱熹的抗金主张。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宋光宗画像


也许是宋孝宗为了平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升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却来了个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行文至此再回看文章开头的这首诗,朱熹不可能是实写自己寻芳泗水的美景。原因是:公元1141年,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其中和议内容的一项就是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

而泗水便是被金人占领的孔门圣地,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便托意于神游寻芳,表达的是朱熹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张浚北伐失败后,南宋从未有收复过这片土地,因此,朱熹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到达过泗水之地。

挂靴而去的朱熹开始醉心对“师爷”程颢、程颐著作的重读,从全新角度独创了“中和新说”。后人评价其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十分深远,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而后虽然在仕途上也时有任用,但大都不如意。晚年时被卷入了史称“庆元党禁”的事件。

原因是:公元1194 年,太上皇宋孝宗over后,和老爸之间有矛盾的宋光宗装病不主持葬礼。以时任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首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继位,史称宋宁宗,宋光宗被迫成为了太上皇。

而同时参与此事的宫廷内臣韩侂胄因有功,要求这次事件的“第一功臣”赵汝愚封他为节度使,结果遭到了赵功臣的反对,由此二人之间结下了怨恨。对于朱熹来说该他时来运转的是,这位赵功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尊崇道学之人,因此把朱熹从外地调至京城临安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也就是做宋宁宗的老师。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宋宁宗画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的朱熹还真是腾达了。但好景不长,原因是,敌方的韩侂胄暗中发力,让谏官上书宋宁宗说:赵汝愚是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如此几次后,赵功臣最后竟遭贬官外放,不久后暴病死于贬所(死的蹊跷)。

你朱熹是赵汝愚引荐入朝的,因此,上位后的韩侂胄首先打击的对象便是朱熹。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而后竟发展到只要是给赵朱二人说情辩护的一律以“道学”的罪名打成“逆党”。斥道学为“伪学”,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名列党籍者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避开权臣韩侂胄的“逆党”之祸,朱熹和一干文友来到了位于今天的黎川县社苹乡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所作的一首诗文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这一事实,比喻一个人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然而,这样一个道学家在晚年却被人说成是伪君子。原因是: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罪状时,除了给他带上“不敬于君”、“玩侮朝廷”等几顶帽子之外,更有杀伤力的是说朱熹在为人的作风上有相当大的问题。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韩侂胄画像


你朱熹取尼姑为宠妾,儿子已经死了,在没有外来原因下儿媳竟然还怀孕了,从这两个事件的本身来分析,朱熹是绝对不会做的。但当时官方对此案件发布的信息是:朱熹已经承认自己上述的数条罪状,而且还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以示悔过自新。

如此一来,你朱熹所宣扬的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纲领的理学,那压根就是”伪学”呀,你朱熹更是一个“伪君子”啦!

呵呵,稍加推之,还真有些恶心,欲加之罪这等事情历史上发生的还少吗?更有反对者对“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断章取义的加以批判,朱熹所提出的“灭人欲”怎么可能是指人的一切欲望呢?

再假设,如果朱熹真的说过悔过自新之类的话,怎知不是出于违心,甚至是无奈之下的自保呢?即便某些事情是发生了,又怎知这不是一个表象?出于自污而求自保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公元1200年,时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在经历了多年的““庆元党禁”运动中病逝,虽然有反道学的当权者压制,但参加葬礼的仍有千余人之众。

不久后,韩侂胄在和李皇后一党争权时逐渐失利,对朱熹等人也有了平反。公元1207年韩侂胄(韩侂胄并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更不是一个奸佞,给岳飞平反就是由他提出的,当然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一党彻底失败后被杀,朱熹进一步得到了平反,赠太师,追封徽国公。


生前多寂寥,死后倍荣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朱熹塑像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来的元、明、清三朝影响极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之人,朱熹也被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

轩辕

死后倍荣耀,

生前多寂寥。

天地遵一道,

还君自天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