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日》這首詩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作。從詩文的表面上來看,似乎是一首描繪春日美好景緻的寫景詩。那麼真是如此嗎?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被後人讚譽為我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大儒朱熹。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朱熹畫像


史載:朱熹生於公元1130年,字元晦,號晦庵,今天的江西省婺源人。老爸朱松,學識淵博,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封粵國公。

有著家學淵源的小朱熹五歲時,便能誦讀《孝經》。相傳,其曾在書額上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歲和小朋友一起遊玩時,在沙洲上劃出八卦圖形,向父親問尋天地之事。可見有大作為之人,其童年時就異於常人啦。

然而,朱熹的幸福拐點在十四歲時到來了。這一年,因老爸極力反對權相秦檜主張的宋金議和,遭貶後轉任江西饒州知州,也許是憋氣、窩火,再或者是其他陰暗勢力的原因吧,還未到任就病逝了。

幸運的是,朱松臨終前把朱熹託付給幾位極有才華的好友教育和撫養。公元1147年,時年十八歲的朱熹在鄉試中考取了貢生。第二年,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

名次雖然不是很理想,但從歷史的結果來看,人生真正有大成就的往往都不是書本成績名次最靠前的,從朱熹的人生結果來說似乎也是如此。

公元 1151年,時年二十二歲的朱熹被授予泉州同安縣主簿一職。年輕氣盛,剛毅忠貞的他一到任,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針對當地的腐敗風氣提出了“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的治理方法。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宋孝宗畫像


持正守拙的朱熹對渾濁的官場自是很難接受,毅然辭官掛靴而去,而後拜承襲了二程“洛學”正統的李侗為師,由此,奠定了朱熹後來學說的基礎。

公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以“倦勤”需多休養為由,因趙構無生育能力,傳位給養子趙昚(趙匡胤的七世孫),史稱宋孝宗。趙昚在繼帝位的前一年,金帝完顏亮就撕毀《紹興和議》舉兵南侵,在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的情況下,時年三十五歲的趙昚就曾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

因此,趙昚從骨子裡是一個主戰派,因而在繼位後第二個月,就頒佈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公元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

朱熹應詔入對垂拱殿,因對當時崇佛賞仙的世風甚是痛恨,由此上書“妄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

北伐的宋軍雖然在開始的一個月裡取得了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的成績,但而後在金兵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再加上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以至北伐受阻。在撤兵符離時又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結果是再次提出了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

這樣的結果在主戰派看來自是無法接受的,朱熹更是上書反對和議,同時建議宋孝宗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但宰相湯思退主張和議,沒有采納朱熹的抗金主張。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宋光宗畫像


也許是宋孝宗為了平和朝臣之間的關係,升任朱熹為國子監武學博士。朱熹卻來了個辭職不就,請祠歸崇安。

行文至此再回看文章開頭的這首詩,朱熹不可能是實寫自己尋芳泗水的美景。原因是:公元1141年,宋金簽訂了《紹興和議》,其中和議內容的一項就是宋金領土以淮水為界。

而泗水便是被金人佔領的孔門聖地,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便託意於神遊尋芳,表達的是朱熹於亂世中追求聖人之道的美好願望。張浚北伐失敗後,南宋從未有收復過這片土地,因此,朱熹終其一生也不可能到達過泗水之地。

掛靴而去的朱熹開始醉心對“師爺”程顥、程頤著作的重讀,從全新角度獨創了“中和新說”。後人評價其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十分深遠,標誌著朱熹哲學思想的成熟。而後雖然在仕途上也時有任用,但大都不如意。晚年時被捲入了史稱“慶元黨禁”的事件。

原因是:公元1194 年,太上皇宋孝宗over後,和老爸之間有矛盾的宋光宗裝病不主持葬禮。以時任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為首策劃發動了宮廷政變,擁立光宗之子趙擴繼位,史稱宋寧宗,宋光宗被迫成為了太上皇。

而同時參與此事的宮廷內臣韓侂冑因有功,要求這次事件的“第一功臣”趙汝愚封他為節度使,結果遭到了趙功臣的反對,由此二人之間結下了怨恨。對於朱熹來說該他時來運轉的是,這位趙功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尊崇道學之人,因此把朱熹從外地調至京城臨安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也就是做宋寧宗的老師。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宋寧宗畫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的朱熹還真是騰達了。但好景不長,原因是,敵方的韓侂冑暗中發力,讓諫官上書宋寧宗說:趙汝愚是以宗室居相位不利於社稷,如此幾次後,趙功臣最後竟遭貶官外放,不久後暴病死於貶所(死的蹊蹺)。

你朱熹是趙汝愚引薦入朝的,因此,上位後的韓侂冑首先打擊的對象便是朱熹。凡與他意見不合者都被稱為“道學之人”,而後竟發展到只要是給趙朱二人說情辯護的一律以“道學”的罪名打成“逆黨”。斥道學為“偽學”,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名列黨籍者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考試。

為了避開權臣韓侂冑的“逆黨”之禍,朱熹和一干文友來到了位於今天的黎川縣社蘋鄉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所作的一首詩文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態度。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人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這一事實,比喻一個人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然而,這樣一個道學家在晚年卻被人說成是偽君子。原因是:公元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罪狀時,除了給他帶上“不敬於君”、“玩侮朝廷”等幾頂帽子之外,更有殺傷力的是說朱熹在為人的作風上有相當大的問題。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韓侂冑畫像


你朱熹取尼姑為寵妾,兒子已經死了,在沒有外來原因下兒媳竟然還懷孕了,從這兩個事件的本身來分析,朱熹是絕對不會做的。但當時官方對此案件發佈的信息是:朱熹已經承認自己上述的數條罪狀,而且還說要“深省昨非,細尋今是”,以示悔過自新。

如此一來,你朱熹所宣揚的以“存天理滅人慾”為綱領的理學,那壓根就是”偽學”呀,你朱熹更是一個“偽君子”啦!

呵呵,稍加推之,還真有些噁心,欲加之罪這等事情歷史上發生的還少嗎?更有反對者對“存天理滅人慾”進一步斷章取義的加以批判,朱熹所提出的“滅人慾”怎麼可能是指人的一切慾望呢?

再假設,如果朱熹真的說過悔過自新之類的話,怎知不是出於違心,甚至是無奈之下的自保呢?即便某些事情是發生了,又怎知這不是一個表象?出於自汙而求自保這也不是沒有可能,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公元1200年,時年七十一歲的朱熹在經歷了多年的““慶元黨禁”運動中病逝,雖然有反道學的當權者壓制,但參加葬禮的仍有千餘人之眾。

不久後,韓侂冑在和李皇后一黨爭權時逐漸失利,對朱熹等人也有了平反。公元1207年韓侂冑(韓侂冑並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更不是一個奸佞,給岳飛平反就是由他提出的,當然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一黨徹底失敗後被殺,朱熹進一步得到了平反,贈太師,追封徽國公。


生前多寂寥,死後倍榮耀,大儒朱熹的跌宕人生

朱熹塑像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後來的元、明、清三朝影響極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之人,朱熹也被譽為我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

軒轅

死後倍榮耀,

生前多寂寥。

天地遵一道,

還君自天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