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都说刘过写词模仿辛弃疾,真是这样?这首《西江月》确实霸气外露

宋宁宗嘉泰四年,即公元1204年,当时的当权者韩侂胄[tuō,zhòu]拟进行一次伐金战争,虽然用心可能不纯,但仍然是一次令当时爱国志士振奋的喜事,像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刘过等人,都表示极大的支持。

都说刘过写词模仿辛弃疾,真是这样?这首《西江月》确实霸气外露

不过,韩侂胄的这次伐金,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前进,结果导致了失败的结局,可以说,这次北伐意义不大,但对于当时主和派长期把持的朝政来说,确实像是注入了一剂兴奋物,对于全国爱国志士来说,更是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当时主战派人士的积极响应。比如,在一次祝贺韩侂胄生日的宴会上,词人刘过便写下了一首非常特别的祝寿词,词中,十分真切地表现了对于伐金胜利的心声。

西江月

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小注:(1)尊俎[zǔ],一种酒器,此处代指宴席;(2)鼎鼐[nài],即鼎和鼐,这是两种古代的烹饪器具,此处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其实这首词的大意非常简单,相信读过一遍的人大多能读懂。

都说刘过写词模仿辛弃疾,真是这样?这首《西江月》确实霸气外露

这首词的上片写北伐的大好形势,说谋臣武将具备,深得天时地利人和,这自然是刘过的夸张,当时准备不足是许多有志之士的看法,但是刘过这样说也不是没有背景的,他是对当时朝中畏战的心理进行鼓励,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势在必行,所以鼓舞士气,就很必要了。

词的下片主要写韩侂胄本人,扣祝寿的主题,他先写今日的盛况再写明年的胜利,而且以刘邦的胜利比喻韩侂胄得胜归来(将韩侂胄比作刘邦的功臣),可以说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期望,当然,这在当时,更具有鼓舞士气、激昂情绪的作用,读之令人倍感勇气和信心。

都说刘过写词模仿辛弃疾,真是这样?这首《西江月》确实霸气外露

这首词的大意和主旨很简单,就不再多言了,这里说点题外话,那便是刘过“学”辛弃疾。黄昇曾经在《花庵词选》中说:“改之(刘过的字),稼轩之客,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其实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此言不虚。

第一,这首词的语言轻松活泼,不拘一格,甚至加入了对话,这很像辛弃疾的风格,比如辛弃疾曾经有一首《西江月·遣兴》,在下片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标点是我自己加上的,但是你看,加上之后,反而更加传神,更加活泼,刘过这里的“燕可伐欤?”曰:“可”,虽然是引用典故,但是却很有辛弃疾风格的“味道”。

都说刘过写词模仿辛弃疾,真是这样?这首《西江月》确实霸气外露

第二,这首词中,大量引用典故,而且将典故融于词中。用典是辛弃疾很喜欢的修辞手法,用得好,可以增强词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刘过这首词,便引用了许多典故。

比如,上片中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是引用了《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从词意来看,刘过也主要是强调人和的作用。再比如,“燕可伐欤?”曰:“可”。也是引用了《孟子》中“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孟子曰:‘可’”,将伐金比作伐燕,以此来表现伐金的正确性。再比如,下片中的“带砺山河”,是引用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之意,将韩侂胄比作刘邦的功臣,预祝他建立不世之功,可以流传后世千年而不朽。词的最后引用刘邦唱《大风歌》之事,表现对于天下一统的期待。

都说刘过写词模仿辛弃疾,真是这样?这首《西江月》确实霸气外露

总体来看,刘过这首词主旨明确,虽然是祝寿词,但是却主要体现对国家的关心。词中语言有口语也有熟语,虽用典故却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意思,这首词读起来节奏明快,大有一气呵成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