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时故宫一个厕所都没有,上万人方便是如何解决的?

寒蟾


明清时期的故宫真没有厕所吗?错的!

当时还真是有专门的厕所区域,只是这是给太监、宫女们使用的。皇帝、妃嫔们并不用厕所,而是使用专门的厕具。


明清皇宫的厕所区域

在很多明清史料中,都提到了皇宫中的厕所区域。

例如,明朝宦官刘若愚撰写的《酌中志》就提到,在乾清门的围墙内,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间处的东夹墙和西夹墙处:

特制粪桶坚好。仍于帮沟处,以木板为墙,离地二三尺开圆孔,安竹筒长六七尺者十余根,为内臣便溺,免沾污衣靴也。

这是专门给太监便溺用的。

此外,“慈宁宫西第等处,皆宫眷、内官便溺之所”,宫女、太监门都能来这里方便。

最后,在隆宗门外文书房的南边,“即两班四拨写字所居也,亦有茅房、木桶,为便溺之所”。


皇帝、妃嫔们的厕具:官房。

当然,厕所是太监、宫女们用的地方,主子们不可能去那里方便。

皇帝和妃嫔,都会使用专门的厕具,由太监抬入寝宫方便。这个厕具就是官房。官房由便凳、便盆组成,像是上面这张图就是清代的官房照片。

根据史料记载,每当主子们要解手方便时:

①要解大手,太监就在便盆内盛满香炭灰,等到结束后用灰掩盖。

②要解小手,就不需要用灰,只需要把残留物倒进恭桶盖好。

这些官房都要由专门的太监保管。

皇帝和妃嫔们要太监和宫女伺侯他们解手方便时,一般被称作“传官房”。

总而言之,古代皇宫可是有厕所的哦,而且还有专人负责清理太监、宫女们用完的马桶呢。


HuiNanHistory


紫禁城是一个几百年的帝都,整座城的设计的非常好,是几百年积累的精华体现。如果您有时间,一定要去故宫走一走,感受一下帝王所在的恢弘。

紫禁城没厕所

我第一次来到故宫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上万间房屋的紫禁城,居然没有厕所,当时的我是有点蒙圈的,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紫禁城确实没有厕所,问及原因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有厕所,这紫禁城就会臭气熏天了,毕竟人数太多,而且没有抽水马桶,那种蹲便很不卫生,无法及时清理,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

“那如何上厕所啊?”我不禁跟着问了一句,工作人员还挺热心,给我详细讲解了一下紫禁城的人平日里如何方便。

紫禁城“方便”不方便

紫禁城里人数众多,但是等级却很森严。各个等级的人待遇都不相同,从月例到分配的木炭,从质量到数量都有很多不同。

紫禁城中的掌权人,待遇是最高的,咱们以慈禧为例,那上个厕所比咱们参加婚礼都费劲,首先要沐浴更衣,换完衣服,身上洗的香香了,然后让人请出她专用的恭桶,她的恭桶就很先进了,类似今天的马桶了,带座位,而且是绵软的材质,坐上去很舒服,但是比咱们今天的马桶,还是不如。

在座位的下方有一个小桶,桶内铺放了水,水上铺满了玫瑰花瓣,还有香料,香料的作用是防止出现异味,玫瑰花的作用除了释放香味外,还有防止溅水的功能。当时的纸张比较粗糙,慈禧有时候用丝绸,但是不好用。有时候选择用纸张,用之前需要宫女给纸张喷水,湿软之后再使用,这也不伤身体,很舒服。

慈禧的一番折腾下来,我粗略算了一下,这一套程序招呼下来,最快也得一个小时吧,万一“事情”紧急,岂不是要坏事吗?工作人员大笑,“你怎么不知道变通呢,紧急的时候还讲究什么,直接就去方便了。”我听了之后,不禁莞尔。

他饶有兴致的继续讲解,在紫禁城中,除了慈禧这个皇帝级别的人外,各宫的宫主、皇子、公主等人也都有自己专用的恭桶,毕竟手底下有宫女太监,需要的时候,只要喊一声,这些奴才们自然就乖乖的伺候了。

不过,那些太监和宫女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也是使用恭桶,但是不是自己独用,而是大家共用,这样一来,舒适度下降极大。恭桶集中放在“净房”,别看名字好听,其实一点都不干净,和早些年的公共卫生间差不多,只是蹲位变成了恭桶了。

听到这里,突然觉得以前的宫女和太监真的很可怜,远远没有电视剧里的日子那么美好,不仅没地位,没人权,甚至连日常的生活所需都不完备,令人惋惜。

我转而一想,既然有净房这种设置,一定远离了皇宫中心,那宫女太监们的事情来得紧急,岂不是要误事吗?而且只因一个小便就去那么远,这一天的工作怎么办呢?

工作人员看了我一眼,可能是觉得我问得有点多吧,不过还是和我解释了一下,他指了指路边的排水沟,讲解了一下紫禁城的排水系统,从排水沟的水可以一直流淌到护城河,这也是宫女和太监们紧急时或者小便时的一个“小隐私”,他们通常在没人的时候顺手方便,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可不要被人看到,否则这罪责可大可小,一个不小心,被赶出宫去,恐怕得不偿失,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宫里还有饭吃,在外面可能就饿死了。


当我离开故宫的时候,发现这座宏伟的紫禁城,曾经有多少人生活在这里,但是却并不如意,单单这方便一项就如此的繁冗麻烦,其他的生活细节有多艰难可想而知,幸逢盛世,我转身离去,只留下紫禁城在身后逐渐远去!



野史日记


古人怎么样这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去野外的时候,屎来了,没纸,我会用粗糙一点的树叶,最好表面有细毛。


擦完菊花火辣辣的,贼酸爽。



对了,就是这种叶子。


分享一下最近跑野外的经历:


上个月,开车去别的地方。半路肚子疼,于是跑树林里脱下裤子加油屙。

屙到一半,背后响起了”嘶~嘶”的声音,吓得我裤子都没穿,赶紧跑.....


不怂历史


事实上,当时的宫女太监以及侍卫这样的下人,会有一些小耳房设立为净房,他们可以在这些净房中方便,但是要注意的是,可不能让味道出来

而当时宫里的主子们,都是怎么上厕所的呢?事实上,他们要上厕所的时候,会传官房,所谓的官房就是便盆,一般来讲,他们会在便盆里放上木灰以及香料,这样一来就不会有异味

主子们方便完之后,这些便盆都会被立刻送出去,然后从专门的通道走进行处理,不要小看了仅仅是方便一下,这便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便盆外面甚至会用金子或者玉石来点缀,不知道的人,可能会以为它是一个精美的装饰品

在宫里任何物件都不简单,例如溥仪当初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到导游向游客们讲解的花园桌子上的一个花瓶,说这是末代皇帝最喜欢的花瓶,而溥仪只想笑,因为这只不过是他当初随手放在这的尿壶而已


麦田守望仕


在延禧攻略里面,一次皇帝突然内急,肚子疼得要命,立刻大呼“官房”、“官房”……

下面的太监们赶紧把一整套“官房”用具给摆在皇帝身边,然后皇帝就坐着,把内急这档子事给解决了。

其实官房就是皇宫里的皇帝、妃嫔们使用的便器的雅称,由一整套用具组成,包括便盆、恭桶、凳子等等,这些器具的制作和使用也很讲究。

正常情况下,这些器具都是由负责的太监进行保管,随时准备呈上使用。

只要皇帝召唤,身边的太监就会“传官房”,然后一小队太监迅速将一套官房器具,用黄云龙套包裹住,顶在头上,鱼贯而入,送到皇帝身边。

为了使得皇帝在如厕过程中没有任何异味,太监们需要在在恭桶、便盆下面铺上细沙,上面再铺上一层用炭火热过的名贵沉香木屑,最上面撒上厚厚的几层花瓣,这样全程,不仅没有异味,还很芳香。

皇帝和妃嫔的官方普遍奢华,清末的慈禧太后用的官房堪比国宝级文物,她的官房是用极品檀香木打造,外面的形状像壁虎,嘴巴微微张开,眼部镶嵌了红宝石,做工极其精美。

即使便盆和恭桶使用完了,接下来还有一套处理流程,最终就是把洗干净的恭桶等填充香木粉和香灰,以吸附那些不雅的气味,确保下一次可以第一时间使用。

当然,除了这些贵人们,宫里其他的太监和宫女们,那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几千个宫女太监,他们往往就近在一个空房间里摆上便盆,一个人用完了,清洗之后再保证下一个人能方便使用,尽量没有异味,毕竟这偌大的紫禁城,如果让那些养尊处优的贵人们闻到些令人不悦的味道,这些太监宫女们就倒霉了。

当然,不管是皇帝,还是妃嫔的、太监宫女们的排泄物,基本上都会有专职的太监团队负责收集,把这些统一运送出宫,转卖给京城周围的农民。

故宫,有9000多间房间,占地几十万平方米,竟然没有一间厕所。

这倒也不能怪以前的老祖宗,明朝在大兴土木营建北京城的皇宫时,没有规划一个下水道系统,那时也没有抽水马桶等现代化设施,而作为皇家重地,见不得那些污秽的东西和气味,就索性不弄厕所,方便都统统使用各种“便器”,再统一运送出宫。

毕竟,皇宫里,有几千人,如果建了厕所,排污能力又很差,那不要几天,紫禁城就成了臭城了。

当然,当时不建厕所,也有为贵人们安全考虑的问题,毕竟那时候的厕所建筑条件并不好,不小心就要跌进去,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就是死在厕所的有史记载第一人。

总体来说,紫禁城的干净大气,是靠无数卑微的太监宫女的辛苦努力来实现的,不得不佩服古代的皇帝们,连上个厕所都那么尊贵典雅、芬香扑鼻,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云中史记


俗话说人有三急,这个每个人都有的,就算是天大的事情,厕所还是必须上的,放谁谁也憋不住。但是在偌大的故宫之中,却没有厕所,那这上万的人厕所问题究竟是怎么解决的呢?故宫是在明朝修建的,而当初在修建的时候也没有考虑过厕所问题,当然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而是在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不建立,古代不像是现在有着发达的下水道系统,生活污水,排泄物等等都可以不知不觉的排出到外面去。



在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技术,起初也是想建厕所的,如果建厕所就需要挖地下的沟渠去排污,而当时的建造者就害怕这个地下的沟渠根本承受不住故宫中上万人的排泄物,而一旦地下的沟渠瘫痪,带来的问题就是一股臭气一直弥漫于故宫之中,而这是首都最华丽的宫殿,如此的臭气熏天成何体统呢?所以为了避免不出问题,建造者还是选择了不建厕所,省的画蛇添足,最后出了问题还不落个好。



那么这多人的排泄问题怎么解决呢?不可能每个人都憋着不上厕所,等着出皇宫的时候在上吧,这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乎就在皇宫之就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专门去处理那些排泄物,也可以叫他们铲屎太监,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定点去收集人们的粪便然后将他们运送出城,避免堆积如山,搞得故宫之中臭气熏天。



其实这样也就变向的搞了一个厕所,只是说这个厕所不像是我们现在的厕所一样,我们现在的厕所直接会将排泄物直接运送到外面,而故宫中的厕所只是起到收集粪便的作用,之后再由人工的方式将粪便运送到外面去。既然是收集自然而然是有东西装着的,所以在故宫中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器具的,最常见的比如夜壶,是用来小解的,当然还有便盆、恭桶、凳子等等,出恭这个词语应该不陌生,古时候指的就是上厕所。



说到这些器具,其实也没有什么要讲述的,唯一可能就是在打造上面的材料不一样,就是太监和宫女们用的和那些王公贵胄们用的不一样,自然而然,低等的人用的肯定要差,而那些王公贵胄们自然用的要好,而皇帝妃子上厕所都是有人伺候的,在马桶也是放了很多去除异味的比如木炭,还有沉香木木屑等等的东西,就是为了上厕所的时候不被自己熏到,而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自然而然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小


故宫内有厕所,古代就有

古人对于如厕之地都十分避讳,认为厕所这种地方是污秽之地,所以在古代的住房中,厕所都是在一个很偏僻的位置。而对大户人家和王公贵族,如厕一般都使用马桶。(古罗马时代的公共厕所,下面有水将粪便冲走)

中国古代的马桶基本都是木质的,虽然木头的防腐性能并不是很好,容易被排泄物所侵蚀,但古代是没有抽水马桶的,所有的马桶都需要提到屋外手动清理,因此马桶的质量不能太大。如果用瓷质马桶,那么刷一次马桶就要累个够呛。

马桶的称呼有很多,除了叫“马桶”外还可以叫“恭桶”。“恭桶”的叫法是来自于古代科场。在古代学子考试时是不能随意离席的,如果要出去方便,必须向监考官领取一枚“出恭入敬”铭牌。久而久之,学子们就管上厕所叫做“出恭”,而出恭用的木桶就叫“恭桶”了。

与老百姓一样,故宫同样没有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用马桶解决问题。不过在故宫里面,皇帝、皇后和嫔妃用的如厕器皿既不叫马桶,也不叫恭桶,而是叫“官房”。

(官房复制品)

明清皇帝所用的“官房”其实就是一种豪华版的马桶,同样也是木头制造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小沙发,装排泄物的木头放在里面,可以单独取出来,方便打理。在大多数的寝殿旁边都会有一个“套殿”,皇帝就在这里如厕。

为了解决如厕时的气味问题,官房底部都铺有厚厚的香木碎屑,这样既可以掩盖气味,防止排泄物飞溅,也方便清理,减少排泄物对桶壁的腐蚀。

至于广大的宫女和太监,就只能使用一般的木质马桶方便了,而且必须在指定的房间内方便,这种房间叫“净房”,类似于今天的厕所。并且不论是皇帝的用的“官房”还是下人用的“马桶”,所有的马桶都要定期清理。紫禁城中的粪便清运人员被称为“净军”,每月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这些人会将这些排泄物集中清运出宫。而宫内的排泄物将被运到城外,充当肥料使用。

至于皇帝怎么擦屁股?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是用纸,明代皇帝用的是上好的草纸,而据称慈禧用的是棉白纸。

顺便在此说一句,今天日本内阁中也设有一个职务,就叫“官房长官”,其职能类似于首相的秘书长,负责帮助首相协调内阁运行,以及在首相出行时代替首相打理政务,是日本内阁中除首相以外的最高长官。

(日本现任官房长官菅义伟)


千佛山车神


故宫古称紫禁城,公元1406年开始兴建,直到十四年后才最终建成,故宫虽说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但是面积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池,里面最高峰时期曾经有上万人居住,如此多的人在里面居住生活,但里面竟然没有一个厕所,不禁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他们是怎么解决“三急”的?


古代不像现在这样有抽水马桶,能够很好的解决人的排泄物,故宫那么大,得要兴建多少茅厕啊,那么多的人方便还不臭死人了,皇帝后妃们这些所谓的金枝玉叶怎么受得了,因此故宫里面不见厕所是有道理的,首先是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夏天,会弄得各大宫殿臭气熏天,影响皇家的威严和形象;其次是为了便于排泄物的运送。
皇宫里大部分人都用马桶、恭桶之类的来解决,等级不同所使用的器皿也不同。

皇帝老子最大,他上厕所的名字跟别人也不一样,叫上“官房”,官房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流动厕所,皇帝走到哪儿,太监们就将官房抬到哪儿。

皇帝小便用的叫“虎子”,就是古代的尿壶,为什么把古代皇帝的尿壶叫“虎子”呢?那是因为当年李广曾经射死过一只老虎,射死老虎后就制作了一个像老虎头一样的尿壶来使用,皇帝使用的“官房”“虎子”都由专门的太监保管,平时不放在寝宫里,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传叫,使用完后太监马上拿出去倒掉,再清洗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后妃们使用的“官房”分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通常由木头或陶瓷制作而成。

相传慈禧太后的“官房”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外表设计成壁虎形状,其四爪着地掐死“官房“的四个脚,肚子鼓成大葫芦状是装排泄物的容器,尾巴卷成8字型成为”官房“的把手,壁虎的头部嘴巴略微张开,是放手纸的地方,使用前、后装入松香木细末,既干燥又蓬松,十分的讲究。

因为它不是抽水马桶,那它是怎么解决卫生问题的呢?原来在里面装些香木屑,方便完以后排泄物就会被木屑所吸收,这些都要拿出去烧掉,而不是倾倒到什么地方。


慈禧每次要方便,宫女们就分头去安排,有的去叫管”官房“的太监搬来”官房“,有的宫女去准备手纸,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的地上,再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请慈禧来方便,慈禧方便完后,由宫女将”官房“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理完脏物后再清洗干净,然后重新放入新的松香木屑,待下一次使用。

至于其他妃嫔也有类似的“恭桶”便盆,当然等级越高的女人,使用“恭桶”“官房”就有所不同。


故宫里人数最多的还是太监、宫女之类的下人,为了保证宫内的贵人不会被臭气熏着,一般会选在大殿中的一角或者宫殿配房后的某个小屋内设置“净房”,他们没有恭桶,只能使用品级更低的便盆,木马桶,他们只能在这里面凑合凑合,方便后要把秽物清理好,把便盆清洗擦拭干净,以供后来的人使用。

然后这些皇帝、后妃、奴才们的排泄物就会由专门的太监运出去,最后这些粪便会送到乡下,作为土壤的肥料废物利用。


清朝结束后,在清理皇宫的时候,人们把宫内供人方便时所使用的那些器具都一一清理掉了,只剩下空屋子,而这些空屋子和其他的空屋子没什么大的区别,所以人们就不知道它们的其他用处了。





遗产君


故宫占地面积极大,房间大大小小的拥有上万间。可是里面却没有一间茅厕,但毕竟人有三急,遇到闹肚子这种情况总不能憋着吧。那住在这里面的人是如何解决排泄问题的呢?

早在明朝开始修建紫禁城的时候,就压根没考虑过建厕所这个问题,那个时候中国的古人没有城市地下下水道系统的概念,也没有方便快捷的抽水马桶。而且他们觉得建了厕所还需要挖地下沟渠排污。再加上众多的人口,恐怕没个三五天,这些沟渠中排泄物的味道就会弥漫整个紫禁城。既然作为皇家重地,里面自然少不了达官显贵,他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平时出个门都得好好收拾一番,如果进到皇家宫苑闻到一股臭味他们会怎么想。因此厕所就这样被毙掉了。

虽然故宫没有厕所,可是却有专门的“铲屎官”,他们负责收集众人产生的粪便并将它们运送出城,避免紫禁城成为一座臭城。

回归一下题目,那到底包括皇帝在内的众人是怎样上厕所的呢?

他们都有一套专门用来上厕所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便盆、恭桶、凳子。虽然君主和下人使用的东西差不多,可是材质、制作过程、使用方式、叫法却又不一样。

下人蹲着用的可能叫马桶,皇帝的得叫官房。下人小便的叫夜壶,皇帝的就得叫“虎子”。就比如“延禧攻略”中,皇帝要上厕所的时候他就会让旁边的太监大声传“官房”。然后外边的一群太监就会用黄布把准备多时的官房器具包裹着立刻呈送上来。

皇帝和嫔妃的官房为了突显身份,往往用料比较奢华,就比如慈禧的官房,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桶身为极品檀香木打造,外面还饰有壁虎形状的雕塑,嘴巴微张,并且眼部以红宝石做装饰,整个造型栩栩如生。毕竟他们位高权重,需要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为了使整个排泄过程不产生异味,还得事先在恭桶和便盆中铺满细沙,之后再在上面铺一层用炭火烧过的名贵沉香木屑,最后再在上面撒上厚厚的花瓣,这样皇上在如厕过程中,不仅全程没有异味还很芳香。除了大便,就连皇帝小便也得需要专人伺候,小便时需要一个下人专门用手把便盆端在手里,里面同样也铺上了各种香料。一方面提高了皇帝的逼格,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太监在后期处理时的痛苦。

清洗完成后还得在恭桶中填充一些香木粉和香木灰,避免下一次使用时有异味残留。当然这种清洗只限于皇帝和妃子等皇亲贵胄使用的恭桶和便盆,一般的下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往往在空房间中摆上一个便盆,一个人用完后简单清洗一下就行,只要给下一个使用时没有太大的异味即可。

因为故宫总人口众多,怕这些排泄物累积太多,因此每天都会有专人过来将这些排泄物拉到城外里,或者将这些排泄物卖给需要肥料的农民。

也正是因为古人的各司其职、严密的等级制度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才避免了在皇宫内修厕所的麻烦。


历来现实


北京故宫修建于明朝朱棣年间,在修建现如今的故宫之前,明朝原本在南京还修建了一个皇宫,那个皇宫是朱元璋修建的,总面积高达101万平方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比后来朱棣修建的北京故宫还要多上了30来万平方米。

明朝的皇宫后来之所以会迁移到北京,主要是因为朱棣篡夺了皇位,他害怕在南方保不住自己的权势,所以就把国都、皇宫都迁移到了北京。

当时朱棣为了在北京修建皇宫,他特意调遣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们云集北京,让他们在北京仿照南京的皇宫形制修建了一个缩小一部分面积的新皇宫,这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的总面积高达72万平方米,是现如今世界上的五大宫殿群之一。

里面除了保存完好的明式宫殿建筑之外,还珍藏了各种当年遗留或者后来收集的文物、珍宝,可供观赏之处,多到让人目不暇接,是去北京旅游的一大好去处。







古代故宫没有厕所的原因

而在说到北京故宫的时候,很多人一直都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古代的故宫里明明居住了皇帝、妃嫔、太监、宫女等那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就没有修建任何一个厕所。

如果要说到偌大的故宫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厕所,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故宫的神圣、尊贵性,不允许厕所这么污秽的东西存在。

在这么神圣、尊贵的地方,如果设置了厕所的话,那么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粪便、尿液散发出来的臭味会不会影响到皇帝、妃嫔们的雅致。


这点是最重要的原因,毕竟上厕所事小,要是让皇帝感到了不满,事情可就大了,设计皇宫的工匠们都承担不起被杀头的风险,因此,他们干脆就没有在修建皇宫的时候添加厕所。

另外,那个时期的厕所排水系统也没有现在那么发达,如果修建厕所的话,样式可能就跟我们平常在农村所见到的旱厕差不多。

一般见过农村旱厕的都不会想在里面上第二次厕所,因为那种感受实在太过于令人反感,和比较现代化的厕所相比,在洁净、感官承受程度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像皇帝这样的九五至尊人物,让他们在这样的厕所里方便,同样有点说不过去。

古代故宫里的方便方法

不过没有厕所,并不意味着故宫里面的人无法方便。

在明清两朝的时候,皇帝和妃嫔们想要上厕所,都会有人拿着流动的桶给他们使用,在使用完之后,太监、宫女们就会严严实实地盖上桶盖,遮盖住里面的气味,然后在合适的时间让人集中拉出皇宫处理。



太监、宫女们方便的时候也差不多,他们会在自己的房间或者专门的房间中找一些便器使用,然后在相应的时间里,把那些便器中的残余物和皇帝、妃嫔们的一起拉出皇宫处理。

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故宫虽然没有厕所,但是流动性的“厕所”却是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