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01农场主与黑心资本家

1860年11月,亚伯拉罕·林肯成功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如果非要给他配一句获奖感言的话,那一定是:

人心散啦,队伍不好带啊……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这对林肯,其实也很无奈。

看当年,林肯在竞选巡演时,是如何“表演”的——

1858年7月10日,他振臂高呼:

让我们抛弃不同人种之说,不同种族之说……诸如此类无稽之谈。

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团结如一人……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此处有掌声

两个月后的9月18日,“林影帝”话锋一转:

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以任何方式实行白人和黑人种族的社会及政治平等;

我不是,也从来没有,主张让黑人也有选举权,也能当陪审员、出任公职,乃至和白人通婚!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此处有掌声

政客为了拉票而人格分裂,其实并不奇怪。

因为7月份时,林肯是在美国北部,废奴主义大本营芝加哥演讲;而9月份,他的舞台到了蓄奴主义大本营,南卡莱罗纳州的查尔斯顿。

如今总统也当上了,该把自己的人格和全国的人心,聚合起来了吧?

对不起,还不成!

这根本就不是蓄不蓄奴的问题,而是两种经济形态的矛盾,针锋相对、不可调和。

简单说,美国南方就是一帮农场主,圈一片种植园,种棉花讨生活。他们关上门,需要大把的黑奴干活;打开门,要自由贸易,卖出棉花,买进欧洲廉价工业品。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南部种植园劳作的黑奴

北方工业区呢,就是一群“黑心资本家”,关上门,需要大把的工人劳动力——管你是黑是白,能喘气会干活就成;打开门,要搞贸易保护主义,以保护性的进口髙关税,保证国产工业品在本国的竞争优势。

无论走南闯北,还是资本家更精明一些,所以当时,吃亏的是南方农场主。除了一些初级农产品,他们什么也不能产,全都要外购,或者多加一大截关税,买进口货,或者选择性价比差很多的国货,便宜了北方黑心资本家。

林肯上台之际,联邦政府80%的收入来自进口关税,作为“海购达人”的南方各州,人口占联邦的1/3,却因此而贡献了3/4的联邦赋税。

所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事到如今,人心早碎了一地,你林肯怎么带?

02 有恃无恐的“棉花帝国”

1860年,林肯11月当选总统,12月南卡莱罗纳州就通过法令,实质性的退出了联邦。随后几周,又有6个南方州拍屁股走人。到1861年2月,南方各州成立所谓“美利坚联盟国”,另立门户单干了。4月,林肯总统发表公开声明,

将此行为定性为“违反法律的叛乱”,当月双方接火,美国立国至今唯一的一场内战——南北战争,正式打响。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青年时代的林肯

虽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但由南方率先起事,还真有点蚂蚁啃大象的意思。

南部分裂州,总人口910万,还包括了近400万黑人奴隶;北部联邦州,人口2200多万,还在不断从欧洲吸纳移民。全国实物资产,1860年时估值约160亿美元,南部的占比只有1/3。最重要的制造业,北方控制90%以上,更别提工业区和农业区之间,公路、铁路、邮电等等基础设施的巨大差距……

就这样还敢出手,南方奴隶主们,脑子真灌水了吗?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图中绿色为叛乱蓄奴州

对于实用主义至上,“见钱眼开”的美国人来说,自始至终,南北战争都是一场贸易战。南方最大的杀手锏就是——棉花。

当年的美国,颇有些像20世纪后期的东方大国,工业制成品竞争力还不够强,要靠基础农产品出口创汇,完成原始积累。

其中,棉花占到美国出口商品总量的一半左右,美国南方是响当当的“棉花帝国”。

老牌资本主义列强英法两国,经济体系高度依靠纺织业,是美国棉花的“大客户”;南方农场还是英国廉价工业品的重要倾销市场,又是英国“黑心资本家”的“大客户”。

利益绑定如此紧密,只要英法出手援助,南方足可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后期再出面施压或是调停,迫使联邦同意南方独立,则大事定矣。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华盛顿(前排居中)与法国拉法耶特侯爵共同检阅军队

远的不说,独立战争时,弱小的北美十三州就是背靠法国这棵大树,凭借真金白银的捐助和贷款、真刀真枪的援兵和军舰,这才挣脱了大英帝国的强大“魔爪”。

历史不能重演吗?

03 林总统攘外安内

战前,南方城市查尔斯顿的《镜报》曾刊文呼吁:

我们打算拖到英法的每一家棉纺厂倒闭破产。

不到他们承认我们独立,决不罢休!

南卡州的议员们也四处发声:

我们可以不发一枪……就使整个世界屈服。

……试看,三年之内没有棉花供应会怎样?

见势不妙,英国厂商开始默默囤货,仅1860一年,就进口了250多万包棉花。南北开战后,北方舰队对南方实施封锁,远在欧洲的“黑心资本家”,刚好可以囤积居奇。

况且,今时不比以往——“朕就不信,死了张屠户,就吃带毛猪?”

自从失去北美殖民地,英国就一心经营印度,使其成为“帝国王冠上的宝石”。早在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鹰派外长巴麦尊(又译为帕麦斯顿),就收回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将印度置于英政府直接殖民统治下。印度也盛产棉花,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美洲的缺口。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巴麦尊:曾任英国外交大臣,南北战争期间为英国首相

更凑巧的是,那几年英国农业连年歉收,作物减产,要从美国北方大量进口小麦。衣服可以“缝缝补补又三年”,粮食可是“一顿不吃饿得慌”,英国人还真舍不得和北方撕破脸。

“影帝”林肯也很会做人,多次派船运送救济品,接济英国失业的棉纺工人,拉票都拉到国外去了,对英国政府,也是委曲求全、尽力安抚。尤其1861年底的“特伦特号事件”,就是当时英美(北方)关系的一个缩影

当时,南方仿效独立战争时,富兰克林常驻巴黎,求得法援的先例,派出两个代表,乘坐英国轮船“特伦特号”,去往欧洲求援。不料船至古巴水域,被北方军舰拦下,人也被强行劫走。

英国借机谴责北方破坏国际法,皇家海军整装待发。

林肯一边拖延时间,冷却国内舆论,一边以司法程序有瑕疵为由,放人、致歉、安抚……好歹把英国按住了。

英国人一看——行啊小林,挺能忍哪,还真不好明着打你,那就搞点暗箭伤人吧……比如,刚一开战,英法就忙不迭发表了“中立宣言”,表示严守中立。

看似不偏不倚,实则是对南方国家的变相承认,美国联邦政府本来是镇压国内叛乱,英法这一搅合,生生成了一场国际战争。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美国五角大楼

时至今日,美国为压制他国崛起,时常借敏感话题,玩弄外交手段,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这其实是有祖师爷的。

不但如此,还有西班牙占领圣多明各、英法入侵墨西哥——按照“门罗宣言”,这本该是美国的势力范围。林肯也都忍了。因为他知道,先要韬光养晦,干好自家的事,某国也就喊得凶,除非摘果子——那伸手肯定快,但只要内战中北方能占优,某国绝不会破费鲜血,帮南方力挽狂澜。

自古以来,概莫能外!

那么,北方能占优吗?

04 林总统致命“三板斧”

北方人想用钱解决的问题,南方人要用命去拼一下。

因为害怕蓄奴州的抵触,林肯一开始根本没谈废奴的事,也就想用军舰封锁,打打贸易战,把南方逼回来谈判了事。作战准备也不充分,仍采用1812年美英战争时的募兵制,部队在几千公里长的分界线上,像撒盐一样全面铺开,被戏称为“大蛇计划”。

南方就严肃多了。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么多年让北方“黑心资本家”占尽便宜,婶可忍叔不可忍!他们烧掉了手上的200多万包棉花,撸起袖子要玩命干。

就这样打了一年多,北军在两次马那萨斯会战、半岛会战等关键战役中,都没占到便宜。林肯再也坐不住了,要继续拖延,招来英法干涉军,事情就没法收拾了。于是从1862年起,联邦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终于扭转了战局。其中最关键,最能体现南北战争“贸易战”特色的,还是以下“三板斧”: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首先,是姗姗来迟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首次提出,1863年元旦正式生效。

从联邦的角度,发动战争是为防止国家分裂,维护统一市场,原本没考虑废奴问题,宣言确实是形势所迫被逼出来的。因此今天看来,政策非常保守,针对区域仅限“反叛合众国的地区”,从提出到生效,也留出了几个月缓冲时间,生效前回归联邦,就不会被强制释奴,奴隶制的存废可交由州政府裁夺

但这在当时,就已经不得了了:你们公司的勤杂工、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到我们公司来,统统给编制、交五险,这口号一喊,对方的员工就先散了一大半,这还怎么玩?

不过更炸裂的是,美国内战的性质从此改变,从维护国家统一,上升到争取人类的自由与平等。如此正能量,从此国际舆论赢过来、外交压力抛出去,英国人再要想干涉,可就是“反人类罪”喽!

第二招、《宅地法》,同样是1862年提出,1863年元旦生效。

据此,凡年满21岁的公民,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能在西部获取160英亩土地,耕作5年后,土地即归个人所有。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广袤壮阔的美国西部

这一招的毒辣之处在于,凭空创生了大量独立小农。成本这么低,就能自己创业当老板,谁还愿跟着霸道总裁996?如果说废奴是扬汤止沸,那宅地法就是釜底抽薪,种植园经济的生产力结构被彻底破坏。

后来,这些自由小农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逐渐合并重组,形成了资本主义大农场,实现了美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专业化,此是后话不表。

第三招,1862年《法定货币法》、1863年《国民银行法》。

从此联邦政府取得了管理国民银行券发行的权力,通俗来说就是印钞权,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国家货币和强有力的全国银行(之前这些权力散归各州)。

联邦发行的这种统一的“小绿纸”,日后便被称为——美元。

林肯三板斧削平“棉花帝国”:美国南北战争的贸易战解读

五美元钞票上的林肯

铁血首相俾斯麦对此评价道:

林肯从国会那里得到了授权……政府和国家就从外国金融家的圈套中跳了出来。

从此之后,即使是“棉花帝国”,也不能动用贸易和金融杠杆,里应外合搞分裂了。

几年后,林肯遇刺,国会废除了他的货币政策,联邦重又失去印钞权。经过其后一百多年的反复争夺,如今是独立的美联储,而非美国联邦政府,掌握了美元的发行权和货币政策制定权。因此也有人猜想,当年是国际金融势力害死了林肯。此是后话不表。

05 尾声

三板斧后,南方顺理成章败下阵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南北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为了发家致富,山姆大叔和德州牛仔互相缠斗了整整四年,揍的彼此乌眼青。

林肯审时度势,对外收缩让利,赔本赚吆喝;对内穷尽了劳动力、土地、金融,这政策三板斧,拿下了这场贸易战。

美国的国内统一市场就此形成,完成了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转变,开始了新一轮的飞速发展。

美国三部曲,就此完结。前两篇内容如下,欢迎翻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