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对于欧·亨利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留住了一个世纪的观众:普通读者在他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他们自己,不是更真实或者更奇怪,而是像他们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一样。

——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胡同里,住着一群搞艺术的人。那里有一幢矮墩墩的三层砖屋,两个学画画的年轻姑娘,苏艾和琼珊,就住在顶楼的一间画室里。

有一天,琼珊不幸染上了肺炎,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的希望,而这一成的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可是这可怜的姑娘一心等死,谁曾想她的这个念头却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

这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中的故事,小说原文只有2375个英语单词,却演绎了一场生命与希望的传承,老画家失去了生命,但却给了年轻画家活下去的勇气,将她从死神的手中拉回。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矛盾曾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最后一片叶》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能虏获读者的心,原因就在于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巧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富有深意。

在小说中,老画家贝尔曼是落魄的底层小人物的代表,孤独一人无依无靠,但即使生活艰苦,他对同样落魄的年轻画家琼珊却表现出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在当时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作者想要向我们传达的人间大爱。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我们最熟悉的作品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片叶》等等。

欧·亨利的作品描写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故事情节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这与他前半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1862年,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医师家庭,父亲酗酒,生活无节制。3岁时,母亲因结核病去世。童年的欧·亨利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少年时的欧·亨利喜欢画画,且颇具天分,一心想当画家,但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叔叔的药房里当学徒,一干就是五年。或许是心里一直放不下画画这个梦想,于是他就让《最后一片叶》中的主人公替他圆梦。

成年后的欧·亨利当过戏剧演员、厨师、牧羊人、婴儿看护、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出纳员等,丰富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他的幽默细胞,成为他后来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一生中留下了近三百篇小说。

欧·亨利的前半生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深谙底层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大多以此为着眼点。他宣扬金钱不是万能的,真正打动人的是善良与爱心。

在他的笔下,穷人都有着纯洁善良的心灵,表达出他对这一人群的同情与关爱,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最后一片叶》写的就是底层艺术家的故事。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最后一片叶》在写作手法上带有浓浓的欧·亨利风格,今天我想先从细节描写、语言特色和欧·亨利式结尾三个方面出发,简单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喜欢读欧·亨利。更重要的是,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还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从这篇小说中发现的三个人生真相。

一、我们为什么喜欢读欧·亨利?

1)细节描写

在小说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以人物描写为例,细腻的人物描写可以塑造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也可以暗示人物的社会背景等等。

比如作者对老贝尔曼的描写如下:

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通过这一段人物描写,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胡子像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先知摩西的胡子一样,“如浪花般直垂下来,长得要把手去支拂”;他的脑袋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萨蒂尔,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也是一个长着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的身子又像魔界里的小鬼一样,畏畏缩缩的;他酗酒,整天说大话,脾气还很暴躁,他对别人的温情嗤之以鼻,但他对住在楼上的两个年轻女画家苏艾和琼珊却像护犊子一样照顾。

短短几句话,从老贝尔曼的外形、喜好到行为,一个落魄、潦倒、古怪又善良的老头儿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老贝尔曼的外貌和性格和盘托出,让读者在有趣、俏皮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对老贝尔曼的又爱又恨,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2)语言特色

作家普里兹文说:“生活中没有哲学还可以应付过去,但是没有幽默,则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存。”

欧·亨利善用幽默的语言,有时风趣,有时夸张,有时诙谐,有时又有点讽刺,给读者带来消遣的同时也发人深省。比如他是这么写“肺炎”的: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作者将“肺炎”比喻为一个“不速之客”,对于像琼珊这样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小个子女人来说,她是绝对抵挡不住“肺炎”这个“不速之客”的“铁拳头”的,这段话十分形象地描写了“肺炎”这种疾病传播之广,幽默的语言渲染了悲剧中喜剧色彩。

幽默的语言是欧·亨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佐料,用词通俗易懂,但又不是粗俗浅薄,仅仅为了让人一笑而过,它是精练又富有深意的,留给细心的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幽默于生活而言,亦是如此,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就好比饭菜里少了盐,就会觉得寡淡无味。生活需要幽默!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3)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结局总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魅力。

比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多次惹事生非想要进监狱过冬,他去吃霸王餐,砸碎商店的玻璃,调戏大街上的妇女等等,可每次都不能如愿。最后,当他在教堂门口被赞美诗感化,想要好好做人时,警察却以“闲逛罪”将他投入了监狱。

在《最后一片叶》中,结局同样令人唏嘘,当我们以为琼珊是因为医生的医术高明而恢复健康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留给读者的只有震惊和悲伤。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读者在庆幸琼珊终于康复的同时,更为老贝尔曼的去世悲伤不已,这种“笑中带泪”的结尾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最大特色。一篇小说就像一个人的一生,有时让你哭,有时让你笑,苦苦笑笑,一辈子就过去了。就像欧·亨利自己说的:“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人生,就是一个哭着懂得,笑着成长的过程!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二、从这篇小说中,我发现了年轻人越早知道越好的三个人生真相:

01. 一旦热爱艺术,什么奉献也不难!

小说中的苏艾和琼珊是两个来纽约追寻艺术梦的年轻姑娘,在一次偶遇后发现俩人对艺术、美食和衣着的品味都十分相投,于是便成了好闺蜜,还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胡同里合租了一间画室。

琼珊染上肺炎后,医生说她存活的希望只有十分之一,而这一成的希望在于她自己求生的欲望。可是可怜的琼珊却一心等死,每天数着窗外二十英尺外的砖墙上不断凋零的常春藤叶子。

“我要放弃一切,像一片可怜的、疲倦的叶子那样飘下去,飘下去。”

琼珊的梦想是将来有一天去那不勒斯海湾画画,可现在一场大病却让她萌生了等死的念头。哀莫大于心死,人世间最无奈的事莫过于一个人已经准备就绪去做一次神秘莫测、有去无回的旅行。可是梦想怎么办?

我羡慕那些勇于追梦的人,比如《爱乐之城》里的米亚和塞巴斯蒂安,《风雨哈佛路》里的里斯,还有《舞动我人生》里的芭蕾男孩比利,为了梦想哪怕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为了梦想千山万水勇敢的往前闯,为了梦想把美丽的生命向世界唱响。”

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人生的路上原本就困难重重,在困难面前,智者选择方法,勇者选择面对,懒者选择退缩,愚者选择彷徨。有梦想就要去追,当你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不妨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努力一下,可能就实现了,但不坚持、不努力,肯定没戏。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02. 生活,有时需要谎言!

谎言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但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它是没有恶意的,更不是为了说谎者自己谋利益的。有时候,我们会出于好心扯一些小谎,而这种小谎通常会带给人神奇的力量。一句善意的谎言或许能拯救一个人的一生。

当琼珊被肺炎折磨地奄奄一息,每天只知道数着窗外一片片凋零的树叶唉声叹气时,善良的老贝尔曼用一个善意的谎言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维持了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

“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间实苦,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来支撑下去,它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善意的谎言会给人信心、安慰、勇气和力量,而所有这些,都缘于爱。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03.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老贝尔曼孤苦一人住在底楼,他又老又穷,脾气急躁,还整日酗酒。他一心想要画出“杰作”,但至今还没开笔。当他听说了琼珊的事后,又心疼又生气,他甚至夸下海口说:

“等我哪天画出一幅杰作,一定带你们离开这鬼地方。”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欧·亨利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物欲横流,人情淡泊,老贝尔曼却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股清流。这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儿像父亲一样保护着苏艾和琼珊,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一个人爬到二十英尺高的墙上,用颤抖的手画下了黄色和绿色调出的藤叶。

老贝尔曼用一个善意的谎言为可怜的琼珊留住了最后一丝生的希望,把女孩从死神的手里拉了回来,而他画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也将成为他生命中永垂不朽的“杰作”,为他苍凉的一生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别人需要时伸以援手,他日自己有需要时,别人也会如此,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千万别吝啬你对他人的帮助,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

重读《最后一片叶》:看欧·亨利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真相

结语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虽然希望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最后一片叶》构思巧妙,细节描写生动细致,语言精炼又幽默风趣,“笑中带泪”的结尾紧紧地牵动着读者的心,这就是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小说中,老画家贝尔曼一生飘零无依无靠,为了给住同一幢楼的邻居女孩带去一丝生的希望,他冒雨在墙上画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最后自己却没能摆脱病魔的魔掌,墙上那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将成为他生命中永垂不朽的“杰作”,同时也象征着人性的真善美还有未来与希望,这也将小说主题升华到了最高点。

生活不易,但请不要放弃爱与希望。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使人精神振作;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使人心旷神怡。

我是胡桐鱼,一个爱下厨的读书写作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