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衡陽李忠節公祠

一部南宋史,基本上是一部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前期抗金,後期抗元,來自北方的威脅始終是南宋政權揮之不去的夢魘。在一個半世紀的保家衛國戰爭中,南宋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在長沙保衛戰中壯烈殉國的抗元官員李芾。

李芾,字叔章,祖籍廣平(今河北永年),後遷至開封。李芾的高祖李升系北宋進士,為官清廉。靖康年間,金兵攻破汴京,李升的父親遭金兵脅迫,李升奮勇上前保護父親,父子皆被金人殺害。李芾的曾祖李椿,後舉家遷居衡州(今湖南衡陽)。

李芾自幼聰慧,胸懷大志。因為祖先的功勳,李芾成年後以祖蔭授職南安司戶,繼而任命為祁陽縣尉。因賑災有功,升祁陽知縣。又因政績突出,提拔為湖南安撫司幕官。當時永州山賊橫行,朝廷下令招安,但經過一年的努力,都未能成功。李芾與參議官鄧炯於是率領一千三百人攻破山賊老巢,擒獲山賊首領蔣時選父子,餘黨很快被平定。後來,李芾代理湘潭知縣。當地的很多豪強大族,藉故拒繳賦稅,曾讓前任縣令無可奈何。李芾上任後,不避權勢,按戶籍攤派賦稅,使賦役得以公平。

李芾為官一方,素以造福百姓和嚴打盜賊著稱。擔任德清知縣時,當地發生饑荒。李芾在民間設置“保伍”互助機制賑濟災民,使數萬人受益。李芾離開德清後,德清有精通妖術之人,煽動百姓作亂,信仰者有數萬人之多。朝廷再派李芾前去征討,當地人聽說來的人是李芾,當即散去。擔任永州知州時,大力實行惠民政策,永州人後來為他立祠祭祀。以浙東提刑知溫州時,當地原先海盜眾多,聽說李芾到來,很快銷聲匿跡。任職浙西時,浙西的盜賊在太湖中結黨聚集,得知李芾正在明察暗訪他們的蹤跡後,趕緊作鳥獸散。李芾還重視教育。任職蘇州時,他修建了虎丘書院,設立學官,並親自制定學規,教導學生。當時的虎丘書院影響甚廣,四方學子紛至沓來。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李芾畫像

鹹淳元年(1265年),李芾入京擔任臨安(今浙江杭州)知府。當時,權相賈似道把持朝政,前任府尹事無鉅細都要先向賈似道稟報才敢執行,但李芾不信這一套。福王府有人逼死了人,案發後賈似道竭力營救,但李芾始終不肯通融,最終將其法辦。李芾在臨安城裡檢查消防器具,發現有一戶人家不守規矩,拒絕置辦,一問才知是賈似道的家人。李芾當即下令將其杖責。賈似道聞訊大怒,唆使御史黃萬石誣陷李芾貪汙,將李芾免職。

鹹淳十年(1274年),元軍攻下了鄂州(今武漢武昌),並繼續揮師東進,劍指南宋京城臨安。南宋面臨亡了國危機,朝廷才想起被罷職十年的李芾,於是起用李芾為湖南提刑。當時湖南各地盜賊眾多,人民流離失所。李芾下令所屬各部組織民兵自衛,每縣發一面黑旗,並宣佈:“有膽敢作亂者,便斬於旗下!”社會治安方才安定。接著,李芾徵兵三千,委派土豪尹奮忠率領前去勤王。又召集民兵,加強衡州的守備。

德祐元年(1275 年)二月,賈似道統率南宋最後的主力出征抵禦元軍,在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之戰中潰敗。元軍直逼臨安,南宋朝野一片震恐,紛紛要求殺賈似道以謝天下。賈似道這才被免職。湖北全境失陷,湖南也就成了抗元前線。朝廷急忙任命李芾為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兼湖南安撫使。

此時的南宋朝廷,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朋友勸李芾千萬別去上任。李芾流淚道:“生死攸關的大事,你以為我會犯糊塗嗎?我家世代蒙受國恩,如今國難當頭,我別無選擇,只能以身報國。”赴任前夕,李芾最疼愛的女兒又不幸病死。但想到自己身負重任,李芾仍揮淚前往長沙赴任。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元軍兵臨長沙

當年七月,李芾攜家眷從衡陽趕到長沙。此時,長沙的兵力已全部調往前線,而元軍遊騎已抵達長沙附近的湘陰、益陽等縣。李芾倉促募兵,招到了近三千人。又聯繫湘西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尋求支援。同時加緊儲備糧食,整修器械,加固城牆。李芾還四處招募人才。陳義、陳元從四川撤防歸來,李芾奏請將他們留在潭州,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吳繼明則從湖北趕到。眾人都願意出力相助。

九月,元軍兵臨長沙城下。李芾命諸將固守城池,又發動全城百姓協同作戰。據說嶽麓書院的幾百學生,也加入到了長沙保衛戰中。面對數倍於已的元軍,李芾率軍民苦守長沙三個多月,經歷大小戰鬥數十次,擊退了元軍的一次次進攻。城中矢盡,李芾令百姓將廢箭磨光,重新利用。城中鹽盡,則將庫中鹽席焚燬,取灰再熬,分給軍民食用。城中糧絕,則捕雀捉鼠充飢。將士受傷,李芾親自撫慰,給以醫藥。李芾還每天深入兵民之中,以忠義勉勵部屬。元兵派人來招降,則被李芾當場誅殺示眾。

十二月,元軍的攻勢越發兇猛。李芾手下負責統領兵馬的大將劉孝忠中炮受傷,不能指揮作戰。其他將領也疲憊不堪。有人哭著請求李芾:“局勢已非常嚴峻,我們可以為國捐軀,但城中百姓怎麼辦?”李芾大罵:“國家平時之所以厚祿善待你們,就是為了今天要你們報國。你們只管死死守住城池,再敢說這種擾亂軍心的話,我定斬不饒!”

除夕之夜,元軍再次發起猛攻,並藉助雲梯登上了長沙城牆。守城官兵奮力抵抗,無奈寡不敵眾,剛剛擊退前一波元兵,旋即又有大批元兵像螞蟻一樣爬上了城牆。長沙城在一片廝殺聲中陷落。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李芾率軍民苦守長沙

眼看長沙城陷落,許多官員選擇以身殉國。首先是參戰的衡州太守尹谷舉家自焚而死。接著是參議官楊震跳入園中的水池自盡。李芾坐在熊湘閣官衙中,對部下沈忠說:“我已竭盡全力,只有以死報國。我的家人也不可以被俘虜受辱。你去把他們全殺了,然後在將我殺死。”沈忠伏地叩頭,說自己不忍下手。但在李芾的再三要求下,只好含淚答應。他取來酒食,將李芾的家人一個個灌醉,然後全部殺死。李芾也引頸受刃。隨後,沈忠放火燒燬熊湘閣。點燃之後,沈忠回家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再返回官衙。此時大火仍在熊熊燃燒,沈忠放聲大哭,摔倒在地,然後拔刀自刎。李芾的幕僚茶陵人顏應蕍、安仁人陳億孫也都自殺殉國。城中百姓聞訊後,許多人也舉家自盡。城中每一口井都有大量自殺的死屍。在樹上上吊自殺的更是比比皆是。未自盡的官員中,吳繼明等人出城投降,陳義則衝破包圍,準備前往福建,中途戰死。

長沙城破後,元軍準備屠城。幸得元朝荊湖行省參知政事崔斌和行省郎中和尚反覆勸說,元朝大將阿里海牙才改變主意,放棄屠城。

激烈而悲壯的長沙保衛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李芾率領長沙軍民死守長沙的壯舉,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李芾死後,南宋朝廷贈李芾端明殿大學士,諡號“忠節”。明代成化年間,人們為了紀念李芾,在他殉難的熊湘閣修建了李忠節公祠。大學士李東陽為此作記,還在《長沙竹枝詞》詩中稱頌李芾的氣節:“馬殷宮前江水流,定王臺下暮雲收。有井猶名賈太傅,無人不祭李潭州。”長沙李忠節公祠現已無存,但在李芾的家鄉衡陽,還有一座以李芾故居改成的李忠節公祠。清代,李忠節公祠被移至衡陽石鼓書院。祠前有清湘軍將領彭玉麟所撰的對聯:“義烈炳潭州,千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龕清供有梅花。”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長沙熊湘閣故址

李芾無疑是南宋歷史上受人崇敬的英雄人物。不過,李芾在城破之後強迫家人殉國的做法,卻讓人不敢苟同。儘管李芾的出發點是避免家人被俘後受辱,但以此剝奪家人的生命,過於殘忍,也很武斷,並且對他人產生了不良示範。正確的做法是,戰前就應當將自己以及部下的家眷撤離前線,或者在最後關頭組織他們突圍。實際上,李芾剛到長沙時,曾將自己的兒子李裕孫送出城,囑咐他要活下去,不要讓祖宗的祭祀斷絕。此外,他的孫子李輔叔當時寄居在溫州親侄女家,也得以不死。既然李芾事先安排了兒子和孫子的生路,卻讓其他家眷死於非命,這種做法令人無法接受。

此外,李芾及其手下官員、幕僚以及百姓的自殺行為,也不可取。既然選擇以死報國,那就應當血戰到底,寧可死在敵人刀下,也不能自殺。自殺從來都不是英雄好漢的行為。南宋末年的人們,戰敗後總是義無反顧地選擇自殺,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們的思想觀念出現了嚴重偏差。標誌著南宋滅亡的崖門海戰,竟然有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如果這十萬人同心協力,跟元軍拼一死戰,即便最後全部戰死沙場,那麼他們的死,一定比跳海更加壯烈,更加光彩,更加有血性。

一部南宋史,一把辛酸淚。歷史,常常讓人唏噓不已。(文/謝志東)

長沙抗元保衛戰思考:應血戰到底,不應自殺殉國

元滅南宋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