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你是不是還沒有讀過漳河

你是不是還沒有讀過漳河

ERDOS(鄂爾多斯)時裝說

噓!

靜一靜

去閱讀 去傾聽

華燈初上,我仍停坐在城西繞城而過的水岸上,凝神觀賞著腳下日夜流淌的河水。河流與我睦然對視,彷彿與我歡快暢談。

河岸燈光閃耀,河水波光瀲灩。新月映照,樹影婆娑,月輪搖曳,五光十色。河裡魚兒青蛙泛遊,河邊蘆葦河水歡歌。

著迷的鳥兒全神貫注地觀瞻著河段裡流光溢彩的景緻,時而晃動一下疲倦的翅膀,悄然發出低怯的鳴唱。

如此風景,不禁令欣賞者心旌盪漾。此刻,卻難以抑制一位歷史過客的遐想:

我住河之頭,誰住河之尾?滔滔大河流不歇,共飲漳河水。

這條與我們親密無間的河流,是我家鄉的母親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

漳河有二。

一出長子鹿谷山,為濁漳;

一出上黨沾縣大黽谷,為清漳(清漳後割屬遼州,不在境內。《潞安府志》清順治版)。

這條依偎著上黨大地,世世代代福澤山西、河南、河北、天津的大河,為什麼從北魏《水經注》開始,就前綴了一個讓人不屑的“濁”字呢?

我們的眾多先人也曾由此憤憤然深表大惑不解。

清代“郡王司理致中”曾窮源發鳩山 (《清一統志》:發鳩山亦名發苞山、鹿谷山、廉山),詳循根由。

並在《潞安府志》中,留下他的釋疑:“雖名濁漳,其泉源實清且洌”。並寫詩《辨濁漳》以告示後人:

窮源四十里,靈竊瀉芳泉。

眉睫池中見,蒸嘗石上鐫。

濯纓發清興,逃世隱塵輇。

寄語循名者,濁漳空浪傳。

往事悠悠,濁漳一說,先哲卓賢已詳敘備至。卻也讓後來者空留興嘆。

發軔於長治城南四十里的長子發鳩山(鹿谷山)是漳水之南源。其與發源於沁縣安家嶺的西源以及發源於榆社柳樹溝的北源三源並洩。

河水盤桓在華夏中部晉東南的高臺之上,縱橫山嶺溝壑,像一張大網,匯聚了這片土地上所有山脈的大小河流,像這片黃土地上的主人們一樣,竭盡全力為下游豫冀津奉獻著自己的熱情和無私,恩澤了全流域約2萬平方公里的莊稼及人畜用水,養育了流域內的芸芸眾生。

你是不是还没有读过漳河

圖中綠色水脈,即為漳河

漳河出於發鳩山,在《山海經·五藏山經·北山經·精衛填海》中有完整記敘: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之前的歷史古籍。其精衛填海一文即有“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的表述,可見漳河形成之,傳世彌,是一條世代奔流不息的河流。

面對漳水,我崇拜並感恩地吟詠著孔夫子的詩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漳河歷史遠逾先秦,河水數千年如一日晝夜流淌,一代又一代,世代伴隨我們和諧共生。我不禁叩問流淌的河水:

河畔誰人初見月,明月何年照河明?

循河東望,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為我們預留了答案。

據縣誌記載,上古時漳河流經奧治,壅塞不通,洪水肆虐,水患猖獗。堯帝體恤百姓,命司空崇伯鯀到此治水。鯀鑿渠引漳水南流,因失敗而擱置。

舜帝時,再派司空夏伯禹來此治水。大禹“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鑿通,低處疏導。夏伯禹劈山引漳水東流,根除了水患。

夏伯禹鑿山疏通的渠痕以及崇伯鯀錯鑿引渠的留痕至今仍可睹史蹟。古詩《錯鑿遺渠》記敘了此則故事: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華遴選拜司空。

鯀候妄竭南山力,禹聖終收東海功。

石上鑿痕千古異,臺端廟貌萬方同。

徘徊不盡傷心事,徒切聯依千古風。

大禹根除了漳河水患,造福了人民。百姓銘記夏伯恩德。傳說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無疑是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

平順縣奧治村把每年的三月十三辟為紀念大雨神的傳統廟會。奧治村大禹廟至今香火旺盛。不僅奧治村,幾千年來,至今上黨地區的許多地方還留存有很多大禹廟,百姓世代不歇地祭祀賜福漳河守護人民的大禹水神。

月亮佐證,漳河水源地的人民把大禹和他的治河水工烙記為上黨地區的平安保護神

太史公司馬遷在其“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竟不惜筆墨,也為我們漳河流域的一位好官著書立說,歌功頌德。

你是不是还没有读过漳河

漳河告別太行山,徑流至古鄴城,此即今豫冀交界的河北省臨漳縣。

《史記》記載,戰國古鄴令西門豹上任之初感恤百姓艱難,為生民撐腰做主。智鬥鄴城三教九流,改變坊間舊俗,懲治官紳巫婆。築渠引漳水澆灌農田,興修水利,致鄴地經濟快速繁榮,百姓富庶,傳為佳話。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史記 滑稽列傳 西門豹治鄴》)。

西門豹治鄴,是我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本的內容。漳河隨古鄴令西門豹進入了教科書,漳河成為舉國上下家喻戶曉的知名大河。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濁漳河岸的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以及古鄴城,陪伴魏武帝和劉邦、孫權的三國紛爭而長期彪炳史冊,營造了曾經鼎盛的漳河文化。

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

借漳水之力,引漳河從銅雀三臺流入宮禁,挾天子以令諸侯。

並在漳河操練水軍,最後終於統一蜀漢和東吳,實現政治上的三國一統。

與其二子曹丕、曹植營造出中華民族歷史上偉大的建安文學。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採錄了曹植撰寫的《銅雀臺賦》: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面對逝者如斯的漳河水,曹操在銅雀臺上留下了著名的詩篇《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雕樑畫棟,飛閣重簷,樓宇連闕,氣勢恢宏的銅雀臺上,曹操於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三年,三下《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漳水流長,曹操求賢若渴,群賢畢至。曹操、曹丕、曹植以及王桀、劉楨、陳琳、徐幹、左思、蔡文姬等曠世奇才,共同掀起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人創作的高潮。

此國家之幸,漳河之大幸也!

明代著名詩人謝榛《漳水有感》表達了詩人的史學感懷:

不畏奔騰急,其如轉折多。

出山通遠脈,兼雨作洪波。

偏入曹劉賦,東流鄴下過。

古往今來,撫昔思今,漳河的歷史,從來都是激越奮進的篇章。

上世紀30年代,國家淪陷,日寇鐵蹄踐踏中國華北。1937年11月,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以129師為先鋒,準備開赴上黨地區。

臨行前,劉伯承為129師的八路軍將士壯行時說:晉東南,是毛主席選定下棋的“眼位”,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眼”做起來。

之後,八路軍的最高指揮機關也一度在漳河沿岸的潞城和武鄉安營紮寨。共產黨八路軍在我們這片神奇土地上運籌帷幄,釀造了一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以弱勝強,打敗了日本鬼子,消滅了蔣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國。

陳毅1944年在由華中去往延安路經上黨時,曾在漳河岸邊動情地作詩歌詠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

萬年民族發祥地,抗日精華又此間。

山西在懷抱, 河北在左肩。

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

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

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

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只有100萬人口的上黨區域就有9萬多人參軍參戰,2萬多壯士為國捐軀,2.5萬名幹部告別家鄉南下北上播撒紅色種子,有45萬民工踴躍支援前線。

上黨人民共為我黨我軍籌集軍糧1億多公斤。漳河水源地的廣大人民作為共產黨八路軍的堅定支持者,是人民政府的鐵槓粉絲。

是他們拋家舍業,振奮了我國的民族精神。

是他們的錚錚鐵骨,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巍巍太行,壁立雲天,奇峰危聳,群峰並峙。千百年來,雄偉瑰麗的太行山攬漳河水進入時光畫廊。

河水流淌,如躍動的鍵盤,在太行山高大的琴架上日夜彈奏著歡快動聽的自然樂章。站在河南林州西側的林慮山巔,是這樣的一幅畫面:

漳水西來石斷邊,急流落澗湧湍漩。

高懸銀練舒長卷,迸濺珍珠散不穿。

玉露橫浸赤壁地,漳河倒瀉碧雲天。

年年幾度桃花浪,群魚無數不敢前。

上世紀1960年,常年鬧水荒的林州人民,為了引漳河入濟林州,組織了10萬人的開山大軍,西上太行山,歷時10年,吃穿住行都聚集在太行山上。

在完全缺乏機械化生產工具的條件下,削平了1250座山頭,開鑿了211座隧洞。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築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一渠繞群山,精神撼天地。紅旗渠像一條碧綠色的飄帶,在海拔1200多米的溝壑山巔之間穿行,把幾千年流淌的漳河水靈動起來。

他們戰天鬥地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塑造了新的漳河風骨。在太行山的雲天之巔,紅旗渠其工程之艱鉅,其勞動量之巨大,其美學價值之崇高,堪稱當代世界之最。被國外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漳河河流的長度因紅旗渠而得以延伸,漳河的史話也因紅旗渠而更加濃墨重彩。

我的思緒被手機反覆提示而暫時中斷。由於近期我對母親河的鐘情,在網絡上推發了一些有關漳河的信息,得到網友們的熱情互動。

在這些信息中,有的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希望向政府建議加大河域投入,進一步把我們的母親河治理好、管理好,讓下游的人們享受更清澈的河水”;

有的朋友說“挖煤挖得河源快要斷流了,去靈湫廟看看就知道了。決不能讓母親河在我們這一代斷流”;

來自天津的網友說“他1967年隨工廠遷址長治,長治人民對他們太好了。現在退休後回到天津,飲用的海河水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漳河水。很甜蜜,真是緣分。漳河一家親啊”;

還有位朋友幫我糾錯“漳河西源出自沁縣安家嶺,不是安高嶺”。

網友的眾多留言,既是與我的網絡呼應,是對我的支持和厚愛,更是對漳河的一往情深。

還有一條信息讓我非常感動:

濁漳河一路東出你們長治,在河北邯鄲之後與衛河並流,在山東河北交界處折北流淌,流經我們家鄉山東德州。

我常說,山西下多大的雨,我們家門口就能看到

。正因為一脈相承,所以對濁漳河有異乎尋常的情感。

今天,我瞭解到山西濁漳河河谷有大量古建築群。這是活著的歷史,是鮮活的國保級別文物。這是漳河對世界的貢獻。讓我對咱們神秘的漳河有了更深地崇拜和由衷地敬仰。

此時此刻,我難以抑制自己的內心對我們母親河產生的激越和澎湃。有人曾經說: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其實,漳河已成為如今河南和河北的真正界河

漳河兩岸的河南河北人民,對漳河,也有如同我們一般濃濃的深情。靜水流深,漳河不語。江河之大,不拒溪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漳河精神,不正是我們這片流域神奇的土地上廣大人民包容、寬厚、樸實的寫照嗎?

我起身走近河水,躬身捧起溫潤的水花兒,覆灑在我的額頭、臉上。雙手合十,向著三個水源地的方向,鞠躬敬拜!

你是不是还没有读过漳河

交由老家山西V平臺原創首發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賞”了~

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

你是不是还没有读过漳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