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看过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无论在她的散文还是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对月亮的描写。是一种轮廓的的勾勒,还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是一种美感的体现……在张爱玲的创作背景中,月亮确实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文学意义,无可替代。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前言: 张爱玲为什么喜欢在作品中给月亮浓重描写

月亮自古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卓越的地位,月亮所能表达的情感有多种多样,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送君直到夜郎西”的送别之情;也有“海上生明月,天下共此时”的相思之感;也有“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静如水的悲凉;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情愫……

月亮在作品中能构建情调的需要,更能凸显一种情怀。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张爱玲古典文学的功底很深,三岁能背诵唐诗,八岁可以熟读《红楼梦》、《西游记》,张爱玲写作的笔法有古典文学的传承,但又不拘泥于此法,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古典下,创造了一种张爱玲自己的风格,她的文章里是一种安稳的人生,是一种永恒。

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有着比记录时代更素朴的故事。所以,张爱玲自己说,我甚至只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以为人在恋爱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

那么,按照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承和习惯,有情的世界里一定会有月亮的,一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张爱玲的文章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在《自己的文章》写道: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所以,月亮在张爱玲的文章中是创作所必须的那种衬托“苍凉”的布景,一种基调的烘托,有夜凉如水,有冷月无声,才有“苍凉”凉而不苍的美感。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文章的美感很重要,不但要符合文学的字样,也要符合美学的审美角度。尤其像张爱玲的既懂文学又懂美学色彩的作家,文章的那种基调美感也是离不开那轮明月的

张爱玲从小被视为天才,她不仅仅对文字敏感,而且她对色彩敏感,写文章,她爱用色彩浓厚的字眼“珠灰”“黄昏”等。所以,月光、月亮、霜浓月薄这样字眼,也是符合张爱玲的性格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张爱玲作品中的“月色”。这些月色服务了作品的构造,给作品带来了别样一番景致,情景交融。

张爱玲作品中的月色按照作品的情调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01. 轻柔与美好的月色:一种柔情,都揉碎在月光里,今夜的情话浸在月光里。

柔情的月亮的描写,这是张爱玲作品中最美好的月亮的状态,也说明一种基本和谐的爱情状态,一段朦胧诗。符合典型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场景。此时的月朗星稀,清风明月,情话说出来不是真的都很难了,就是“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的感觉。

这个完美的月亮描述最代表性的就是在《倾城之恋》里的描写。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作品中带有一点点小美好东西的小说。写了在香港战争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成全之恋。只因为那月色太美太温柔。

在浅水湾的夜里,在明月的柔情里,在听筒传来的范柳原的声音,都如月光美好轻柔,有似梦非梦。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

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眼泪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此时流苏的心情如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何等的柔美与柔情,在这份月光的倾泻下,听范柳原讲给流苏的情话,“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情话放在月色中那是一种似水年华,假期如梦。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的情话印证了故事结局的小美好。颠覆了一座城,成全了流苏----成为了范柳原名正言顺的妻子了。

月色的轻柔与美好,一种柔情,都揉碎在月光里,今夜的情话浸在月光里,花好月圆。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02. 清冷、虚幻、缥缈的月色:虚幻不真实,给故事的人物更加渺茫,是对悲凉曲调的烘托。

鸟鸣山更幽,林静蝉愈躁。月亮同样由此功效,在碧天如水夜云轻的夜里,这种清冷之下,十二楼中月自明。月冷人心更冷。

《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月色就是这样的一种虚幻,一种清冷,一种妖魔化。清冷间透着人间薄凉,直击到人心。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这边太阳还没有下去,那边在山路尽头,烟树迷离,青荣荣的,早有一撇月影儿。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弯处,在树桠叉里做巢。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沉香屑第一炉香》,神秘虚幻,不可及琢磨,一种妖魔化的思维,葛薇龙走进姑母梁太太建造的巨大“陵墓”,就为了眼前虚幻的奢靡生活和自己意淫出来的爱情,她与乔琪的爱情无非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也是梁太太和乔琪暗地里的交易。

葛薇龙的生活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切的不真实,透着一切的妖异。在这种妖魔化的月色中,葛薇龙燃烧掉了自己的一生。

此时的月冷无声,直冷到人心里!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另一部作品《茉莉香片》,也是个曲调悲凉的故事。一位不被爱的大男孩聂传庆,被父亲打的耳朵有些失聪,总是听不清旁人的说话声音。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家里总被父亲训斥,他的家里永远是烟铺上的父亲和后母,弥漫着鸦片的烟雾。

在畸形环境中成长的聂传庆,在学校遇到了言丹朱,一个圆满家庭出来的可爱单纯女孩,丹朱与聂传庆交朋友只是把他看做女孩。知道实情后,聂传庆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聂传庆在学校的山路上突然爆发,像一个失控的精神病人,对丹朱拳打脚踢…..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在双重的恐怖的下,他终于丢下她,往山下跑,身子就像在梦魇中似的,腾云驾雾,脚不点地,只看见月光里一层层的石阶,在眼前兔起鹘落。

月光的明晃晃,掩盖不住夜色的黑,把聂传庆赤裸裸的都爆料出来,让自卑惊吓的聂传庆更加恐惧、无助和绝望。

聂传庆和他的故事都一样的悲凉。月光明晃晃而清冷,直击他的心,无比凄凉,他是孤独的。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03.可爱而温暖的黄月亮:不在小说里,在张爱玲的散文里,此时散文里都是愉快的。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在张爱玲散文《私语》中,写了她从小到大的经历,文中虽然有父母的离异、被父亲的关押以及母亲的出洋,看着很多故事很悲凉,但是整个散文的基调是一种轻松的氛围,张爱玲经历了许多,却能以旁白的身份来看自己的过去,张爱玲已经蜕变和成长。

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的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香港大学,虽然战事耽误了学业,但是回到上海的她,实现了她的天才梦,在上海孤岛一夜成名,沉香屑的两炉香和《倾城之恋》等作品在《天地》《万象》等期刊陆续发表,二十四岁的她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比林语堂还出风头的愿望

写到这里,背上吹的风有点冷了,走上去关上玻璃门,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现在有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无数人梦的拍板:“托,托,托,托——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啊!”

——张爱玲散文作品《私语》,写于1944年。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此时的张爱玲是愉悦的!所以描写的月亮是她所有作品中最温暖的月亮。此时的月亮是毛绒绒的黄月亮,是暖黄色的情调,在爱玲心底是有温度的。

可以说散文《私语》中的月亮,是张爱玲笔下最温暖最可爱的月亮。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小结:张爱玲所描写的月亮在其作品中是极其重要的,是情感的寄托、美学的需要和内心的表达。

张爱玲曾这样评价她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确实张爱玲作品的真实感,在时代的潮流中的滚滚浪潮中晒着光辉。她的作品犹如她笔下应用自如的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有着耀眼的地位!

在张迷们的眼中,张爱玲和她的作品更是璀璨耀眼: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喜欢的读者们请在留言区讨论张爱玲的作品,欢迎大家留言。

2020-3-6

参差对照,营造基调:浅谈张爱玲作品中“月亮”的文学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