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舍飯義舉澤鄉梓 大荔八魚李家故事之二

舍飯義舉澤鄉梓 大荔八魚李家故事之二

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李氏家族,自明末從山西晉陽來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清康乾年間,已成為富甲一方的地主兼資本家:田連阡陌、騾馬成群,生意字號遍佈全國各地。由於有萬貫家產的支撐,李氏家族子弟從小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家族中成員相聚在一起總是以談經説史為話題,子弟很少有紈絝習氣,使得李氏家族中一代又一代成員都能自立自強,創業有成,以至於把李氏家族的事業推到極致。

李家雖然有權有勢,富甲一方,但都能遵循祖訓,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在民間廣為傳誦著李氏家族賑貧濟困的故事。

李氏第八代孫李樹德,幼時聰慧,凡接受過的詩文經傳,先生稍加提示即可融會貫通,深得父輩的鐘愛和器重。後來李樹德以優異成績且“捐職”任興平縣“教諭”(相當於現在教育局長),先後出巨資修繕同州試院,修整縣城和八女井村(八魚村古稱)破敗的城牆廟宇,重修李氏宗祠,甚至出資修補長安灞橋。為了使八魚村及其周圍家境貧寒的學童能有讀書受教育的機會,李樹德施捨良田80餘畝創辦義學,自己出資聘請德才兼備的老師;每遇貧寒學子趕考,都有銀兩相贈;遇有藉資不能償還的佃戶,就燒燬借據;為城防、軍隊、團練常以錢糧相贈,且數額巨大。

舍飯義舉澤鄉梓 大荔八魚李家故事之二

那是道光16年(1836年),“秋苗長至二三寸,蝗蟲大作,農民持竿撲打,愈打愈多。飛天蔽日,落則滿地。所到之田,禾苗殆盡”。到了冬天,又是扯套子大雪下個不停,許多人家的房屋都被壓塌,臨村傳來凍死人和為了禦寒有人燒炕把小孩屁股烙熟的消息。

到大雪封門,鳥獸絕跡,李樹德惦記著村裡的孤寡老人,派管家領著長工逐戶查看,缺糧的送糧,缺衣的送衣。對羌白街和道路上凍死的餓殍出資買棺木葬入義冢。

轉眼到了春天,青黃不接,飢餓像狂風一樣席捲著同州大地。人們扒光了樹皮,挖盡了草根,就連老鼠、麻雀這些小動物也幾乎被人們吃光。沙苑內有一戶人家,父親實在看不下去兒女們啼飢號寒的慘狀,就買來砒霜毒死了一家6口。八魚村通往羌白街的官道上逃荒的人成群結隊,石牌樓下、臨官道人家的屋簷下,每晚都東倒西歪地坐滿了難民。於是,李樹德動員四大堂號支鍋放飯,決心救民於水火。

李家從緾沙東西近80裡的沙苑地區搭起了粥棚,支起了大鍋,一天兩次熬粥放飯。李家的年輕婦女全部動員上鍋幫灶,李樹德帶著管家每日巡查,不許欺壓難民,老少優先。一時間,“生佛李樹德”的頌揚聲響遍了同朝兩縣。

一天,官道上過來一位穿著藍衫的年輕人,面黃肌瘦,氣息奄奄,走到石牌樓昏了過去。李樹德的三公子看到後報知其父。李樹德用米湯喚醒這位年輕人,一問才知是朝邑南洪陽的一名王姓秀才,因饑饉父母雙亡,本人趁食來到八魚,剛才是餓昏過去了。聽說是一名秀才,李樹德命人攙扶至家中,設宴款待,閒時和其“或談經論史或說古及今”,直待到大比之年,李樹德又資助銀兩送王秀才去長安應考。

李家搭棚放飯,一直堅持到麥收年饉過後。同朝兩縣的百姓給李氏家族送來“恩同再造”的匾額。

由於李家的賙濟,在歷次的年饉裡,八魚村都沒有發生過餓死人的事件。李樹德也因為廣結善緣,後來回民起義過程中被抓,在一位曾經被他救濟過的義軍暗中幫助才得以生還。那位王姓秀才後來中舉,在李樹德去世後常來墳前祭奠。

隨著時光的流失,李家風光不再。但是,李氏家族賑困濟貧、扶危解難的故事還一直在沙苑流傳著。

舍飯義舉澤鄉梓 大荔八魚李家故事之二

周紀合,陝西省大荔縣人,生於1955 年正月。自幼酷愛寫作,怎奈水平不高,難成正果;後專攻醫學,術不精而轉從政。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老來偷閒舞文弄墨以求自娛,如一叢路邊小草,不為爭妍芬芳,只為與世界添一抹綠意。

舍飯義舉澤鄉梓 大荔八魚李家故事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