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一讀再讀|呼蘭河傳


一讀再讀|呼蘭河傳

豆瓣評分 9.5 · 蕭紅 ·中國文聯出版社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本世紀初,由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中,知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名列第九。


排在前面的依次為魯迅的《吶喊》、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張愛玲的《傳奇》、錢鍾書的《圍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臺北人》、巴金的《家》,緊隨其後的是清末劉鶚的《老殘遊記》。


在老湯看來,這份榜單更多的考慮了作者的社會影響力。純以可讀性、思想性、感染力衡量,《呼蘭河傳》排名至少能擠進前三


但凡偉大的作品,絕不以篇幅取勝。僅僅十四萬字的《呼蘭河傳》,只能算得中篇長,但無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光彩熠熠的一顆寶鑽。七十年來長銷不衰,豆瓣最高評分一度達到9.5分,幾乎和《紅樓夢》齊肩。


作者蕭紅用舒展自如的巡視式藝術手法,以悲喜交雜的情感起伏為基調,用剛柔並濟的語言輔以樸素率直、悽婉細膩的筆調,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畔的故鄉小鎮作傳,全景式地再現了二十世紀初故鄉小鎮的風土人情,各種各樣人的生死、歡樂、愚昧和悲哀。全書七章可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尾聲餘響不絕。蕭紅以嫻熟的寫作技巧,抒情詩的意境,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的巔峰之作,為中國文學奉獻了一部不朽的經典。


很難定義這本書的題材,散文?小說?還是詩歌?風土畫?迥異傳統文章的起、承、轉、合,《呼蘭河傳》直觀、自由、信馬由韁。寫人物沒有自始至終的主角;寫故事沒有主軸和尖銳的矛盾衝突沒;寫觀點卻不明顯,不經意處三筆兩筆點到即止。但是文章的每一個字符,無不湧動著力透紙背的力量。

它是一篇敘述詩,是一卷多彩的風土畫,是一串悽婉的歌謠。


記憶中並不溫馨甚至是苦難枯燥的童年,被蕭紅描寫得趣味盎然。天邊的火燒雲、後花園裡的小打小鬧、沿街小販的叫賣,看大戲,逛廟會,和唯一疼愛自己的祖父快樂地玩耍等等都變成了記憶中的大事。生活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無奇的,只有會生活懂生活的人,才懂能從平凡的小事中尋找到樂趣。


作品寫底層小人物的思想愚昧和生老病死。“逆來了,順受了”寥寥六個字,淋漓盡致。“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一生究竟要多少悲苦,才能讓文字透紙生涼!


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馮歪嘴子的堅韌、有二伯的市儈,外熱內冷的圍觀百姓,淡漠悲哀的生死觀……這還以生活的真實面目。

看到,記住,記錄一段私人歷史。《呼蘭河傳》中的人物和故事,百年之後的今天還依舊活靈活現地上演著。最好的文學都源於個體的真實經歷,這種體驗是原汁原味的,有著平民的共性。


出生於1911年的蕭紅,僅僅活了31歲,在她創作剛剛成熟,也是漸次發力的時候,不幸病歿於離亂中的香港,令人無限惋惜。蕭紅的一生,是悲慘離奇的一生,也是跌宕傳奇的一生。出生在地主家庭,卻得不到父母關愛,青年時離家出走逃婚亂情,在時代的洪流中顛沛流離,曾因生活困頓和感情糾葛一度想過自殺,幾次生育卻沒有能力成為一個母親。


無論現代,近代,乃至古代,很少能有女作家有過蕭紅這樣的非凡人生,林徽因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太太客廳,李清照有趙明誠曾相依相伴,蔡文姬至少兒女成群受到曹操的接濟和禮遇,蕭紅無疑是落寞的,去世時親人和愛過的男人都不在身邊。


蕭紅說,人生激越之處,在於永不停息地向前,揹負蒼涼,仍有勇氣面對朝陽。《呼蘭河傳》結尾,馮歪嘴子失去妻子,艱難地拉扯兩個兒子,所有人都用絕望的眼神看他,“他反而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再多的悲哀,將還以更多的熱愛。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不甘,不甘。”這是蕭紅臨終前的遺言。天才總是薄命,如果蕭紅依舊活著,以她的才華,是絕對能續得出曹公那遺失的半部紅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