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孤獨是永恆的主題

本書簡介:

《呼蘭河傳》是由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她在流落到香港後回憶起她童年的人和事,寫下了這部飽含血淚與深情的小說。這部小說以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呼蘭城的舊事,生動地展現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狀態。

而這部小說的主題,則是亙古的荒涼與孤獨。


呼蘭城是孤獨的。

呼蘭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小城,它有著那時候北方小城該有的一切。它有街道、油鹽店和藥店,也有著普通、平凡和偏僻荒涼。

小城中有一個大泥坑子,那裡面的泥總是淹死家禽――就這樣也可以給小城的人帶來無限的八卦,由此可見小城的荒涼寂寞了。

《呼蘭河傳》:孤獨是永恆的主題

呼蘭城的人是孤獨的。

他們都是平凡而卑微的平頭百姓,對生活沒有概念。他們覺得“人活著是為了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他們平靜而又寂寞地生活著。

這群人同時也是迷信的,他們信神,信鬼。他們的大部分活動是為鬼神辦的,就這樣迷迷茫茫地過下去。這樣一來,小城的人生活當然是窮苦的。蕭紅寫道: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是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了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拖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至於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這裡的人更突出的特點是麻木愚昧。蕭紅寫人們對大泥坑子的得過且過,寫團圓媳婦的慘死。以一種兒童化的視角寫出來,反而更增添一層悲涼。當所有人把不正常當做正常,那正常的,又怎麼可能是真正的正常呢?

也許這就是《呼蘭河傳》最偉大的地方。蕭紅知道這些人的愚昧,卻沒有以居高臨下的視角來批判他們――她選擇尊重他們。她尊重他們的平凡卑微,也尊重他們的落後愚昧。也許正因為這樣真實地寫下這些,這本書被矛盾贊為“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蕭紅的童年是孤獨的。

小時候教材裡有一段《呼蘭河傳》節選,那裡寫到她家裡的大花園,她寫到:

“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這榆樹在園子裡的西北角上,來了風,榆樹先呼叫,來了雨,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呼蘭河傳》:孤獨是永恆的主題

“你是如何理解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這樣生機勃勃,昂揚向上的景象,讓我羨慕了好久好久。但是當讀到全文,才發現蕭紅的童年並不那麼快樂。父親母親對她並不親,祖母脾氣古怪。她沒有夥伴,只有祖父是她心底的光良。那時候東北的冬天萬物蕭條,後花園被冰封,不能出去。於是她又去擺弄儲藏室的東西……

孩子世界的單純善良,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呼蘭河傳》:孤獨是永恆的主題

總之,《呼蘭河傳》作為一部名著,可讀性是很強的。它沒有板起面孔說教,即使是在講一個嚴肅的主題,也可以輕易看進去。而且隨著見識增長,會有更多不同的體會。

而且蕭紅文字功底足夠紮實,猶如散文詩一般的敘事手法。確實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