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呼蘭河傳》:孤獨的人生轉記

蕭紅《呼蘭河傳》:孤獨的人生轉記

“認識”蕭紅,始於朋友購買的一本書《中國現代四大才女散文全集》,其中除了蕭紅,還有張愛玲、石評梅和廬隱。近年來,蕭紅越來越受到文學藝術界的重視,其形象頻頻出現在電影、話劇中,使其短短31年的人生擁有了更久遠的生命力。

有人評價張愛玲是上世紀40年代文壇的一顆流星,她的作品光彩奪目卻轉瞬即逝,但張愛玲畢竟以75歲高齡辭世;而蕭紅雖僅活到31歲,卻留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眾多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人的生存狀態有獨到的觀察與深度的思考的經典作品,因此,我覺得蕭紅才真正稱得上是一顆璀璨的流星。

蕭紅1911年6月出於黑龍江省呼蘭河縣,1930年為逃婚離開家鄉,1940年在香港創作《呼蘭河傳》,1942年1月在香港去世。這個被魯迅稱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從童年、少年直到中年夭亡,一直處於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與電影《蕭紅》中的小宋佳和《黃金時代》中的湯唯相比,真實的蕭紅遠沒有那麼靚麗,但卻比她們敏感、豐富、深沉和痛苦。由於一直受到深層的孤獨與寂寞的襲擾,使蕭紅擁有了異於常人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也許正因如此,從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到1941年病重擱筆,蕭紅竟寫出了100多萬字的作品,且深度、廣度及藝術手法都較“五四”第一代女作家有長足的拓展和創新,她也因此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

從蕭紅離開家鄉到創作《呼蘭河傳》,時間已跨越了漫長的十年。十年間,蕭紅已人到中年,柔弱多病,顛沛流離,經歷了太多人和事,更經歷了反叛、覺醒與抗爭,此時已走到生命盡頭的蕭紅,內心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生命的眷戀,她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呼蘭河傳》,為自己孤獨、寂寞的人生留下了一抹溫暖的亮色。或許,這也正是初讀《呼蘭河傳》時,我感覺它並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說,而更像是用詩意筆法碎片式地記錄自己的故鄉和童年、隨性而作的“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語)的原因之所在吧。

蕭紅《呼蘭河傳》:孤獨的人生轉記

所謂“隨性”,就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沒有章法,不落巢窠。從《呼蘭河傳》中我們發現其“隨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寫景隨性。如作者在第一章裡開篇寫寒冷,從“嚴寒把大地凍裂了”寫到“人的手被凍裂了”,用鋪天蓋地的方式寫鋪天蓋地的寒冷。其實,新疆的冬天也與東北的冬天一樣寒冷,但感覺似乎沒有像蕭紅寫得這麼冷:“好厲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樣。”而更多的則是雪花“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凍結的江水“如白銀般的”美麗……。二是寫人隨性,《呼蘭河傳》中寫的更多的是祖父、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等人,當然還有蕭紅自己。除了蕭紅與祖父之外,其他人物之間並不構成特定的關係,而是她對誰的印象深就寫誰,誰的特點明顯就寫誰,也可以說是想寫誰就寫誰。三是結構隨性。《呼蘭河傳》雖被稱作是一部傳記,卻是想長就長,想短就短,既不中規中矩,更不講究結構勻稱、敘述完整,比如第六章第四節,就只有短短的兩行,令人倍感突兀。不過,對於寫作而言,鴻篇鉅製是一種方式,“雞零狗碎”也是一種方式,無可厚非,而後者恰恰是魯迅、契訶夫等人喜愛的寫作方式。

在結構上,《呼蘭河傳》與其他小說完全不同,它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也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中心人物,所以你無法用一般小說的概念去衡量和界定它。茅盾曾評價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象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不象”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我們習慣於閱讀具有完整故事情節和中心人物的小說,但我驚異地發現,《呼蘭河傳》這種碎片式的小說同樣具有閱讀的興味和吸引力。作為描寫作家故鄉、家庭及童年生活的一部自傳性作品,它只是蕭紅零落的人生片段,並不是她完整的人生歷程,即使是寫童年,蕭紅寫的最多的也是她的祖父和後花園。而“後花園”這一意象不僅僅是蕭紅兒時的家和精神上的慰藉,是其短暫人生中珍貴的寶藏,更是帶給她溫暖和愛的真正意義上的家,她對後花園的懷念就如同她懷念自己的祖父一樣,他們都構成了蕭紅快樂、溫暖的童年,以及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對家的眷戀與懷念。

說到詩意筆法,我們不難發現,《呼蘭河傳》中那個平靜而飽含幽怨的寂寞世界,筆觸竟是如此的細膩與樸實:大地凍裂了口子,後花園荒涼了,看臺下人聲鼎沸,有二伯、馮歪嘴子、小團圓媳婦,等等。一座小城平平靜靜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人們不知道“外面”的情況,他們始終認為呼蘭河這裡的所有的東西才是正確的:人病了,請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廟拜拜;鬼節,要家家戶戶放河燈。他們對人生的認識就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這種典型的國民愚昧的思想和性格影響了他們的祖祖輩輩。蕭紅領略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悲哀,但她沒有用居高臨下的筆調來描繪,而是懷著同情和悲憫的情愫來述說人們的苦難,用她與生俱來的溫柔與才情,細細地描述著自己對故鄉懷念與留戀。而這一切,對於蕭紅而言,卻是如此的心酸和悲涼。

在香港的時候蕭紅已疾病纏身,她藉著《呼蘭河傳》中的這些人物,含淚吟唱著屬於自己的歌。想想她的生平,我們不難理解這個一生漂泊的女人在文字中透出的孤獨與淒涼。而孤獨,讓蕭紅既可以從女性立場出發,唱出一首掙扎於生死之間的女性悲歌,也可以從生命體驗出發,繪出一幅交織著原始與愚昧的民俗圖景,展現出一個現代人對於生命的深度思考。這份孤獨,使《呼蘭河傳》就像一條歲月的河,緩緩地流過人們的心間,留下了深深的惆悵與憂傷。

歡迎關注 |一哥彌勒| 你的讀書清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