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宋高宗也曾是少年英雄,為什麼到後來墮落了?

李自維


公元1126年,金國的大軍圍困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當時的皇帝是宋欽宗,他嚇壞了,派丞相張邦昌前去議和。最後的結果是北宋割地賠款,還必須派一個丞相、一個王爺到金國做人質。割地賠款不是個問題,可是誰能去做人質呢?宋欽宗把這些王子們召集在一起,問了N次誰能去?這些從小驕生慣養的王子們都不言語,都知道到了金國是百死一生!這時宋欽宗的九弟康王趙構毛遂自薦,要到金國做人質去。

趙構有他的算計,他認為這是一個出人頭地的大好機會。趙構的母親是個婢女,出身低微。在古代是非常講究出身的,皇宮裡的王子們都不拿趙構當盤菜,還孤立他。趙構年齡雖小,是自尊心特別的強,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箭射的特別好是百發百中。

張邦昌和趙構來到了金國,金軍給他倆來個嚇馬威。把抓起來的俘虜和犯人綁在大樹上,然後讓金兵拿刀活剮,一邊是鮮血淋淋,還伴隨著哭爹喊孃的哀哭聲!張邦昌嚇得癱瘓在地上,是渾身發抖,以衣袖掩面不敢直視。趙構是臨危不懼,面不改色。金國的元帥和將軍們都非常的震驚,心想北宋的皇帝和王爺們都是膽小如鼠,貪生怕死的窩囊廢。都對趙構是刮目相看,甚至懷孕趙構是個假王子,說不上是那個將軍的兒子呢?

後來,金軍又大舉討伐北宋。趙構找個機會逃跑了,在逃避的途中他聽說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都被金兵掠走了。驚魂未定的趙構後來在河北找到了抗金老將軍宗澤,宗澤把趙構保護起來。

國一日不可無君,趙構在大臣李綱和宗澤的擁戴下,在南京登基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南宋。後來岳飛在戰場上節節勝利,為什麼趙構和秦檜又把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了呢?還同金議和,是真是變成窩囊廢了?答案肯定不是,趙構害怕岳飛把他父親和哥哥宋徽宗和宋欽宗迎接回來,自己就得退位了。


隱者康司馬


這個事兒還真不能怨趙構。

我們先來看看他少年時候是個什麼樣子。史書上說他博聞強記,日誦千言,能力挽一石五斗之弓(二百斤),絕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好男兒。

靖康元年,他毅然決然赴金國充當人質,期間不卑不亢,大義凜然、從容有度,談笑風生,金兀朮一看,心中起疑:“這不對呀!我見過的王子多了,查爾斯、威廉、哈里、悠仁、正仁、崇仁……都不是這樣的呀!這肯定是個冒牌貨。TB黑商,良心大大的壞了!”要把他退了再換一個正品過來。

可見此時的趙構,從內到外,都是十足十的英雄形象,以後當了皇帝,也必會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聖主。

那麼為什麼後來他來了個燒雞大窩脖,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聽我接著講來……

趙構從金國回來,由於當人質的卓越表現,被擁立為皇帝,是為宋高宗。

金兀朮聞訊大怒,興兵討伐,此時趙構龍椅還沒坐熱乎呢,只好先逃命再從長計議,這一跑出事了,被金兀朮從南京逼到杭州,從杭州逼到杭州灣,金兀朮仍然不肯罷休,下令授山檢海,在海面上窮追不捨。把趙構困在船上吃了四十多天的水煮魚。

試想一個人在茫茫大海幽閉一個半月,心理能沒有陰影嗎?從此之後,趙構的英雄氣概蕩然無存,一聽到金兀朮的名字都渾身發抖。

事情並沒有結束,這段歷史最好看的大戲開幕了,牛皮轟轟的金兀朮,沒找著趙構,下令撤兵,與金山腳下遇到了韓世忠,兩軍鏖戰,韓妻梁氏擂鼓助威,把金兀朮打的灰頭土臉,慌不擇路,退入黃天蕩。韓領兵八千,封鎖長江口,圍困十萬金兵,同樣讓金兀朮吃了四十八天的水煮魚。狼狽程度比趙構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的是,他吃的是淡水魚,趙構吃的是海水魚。

而金兀朮退回北地之後,心有餘悸,從此不言南渡。他受到的心靈創傷一點兒也不比趙構低。


詩魔獨孤求踹


論其宋高宗趙構的身世,其實稱不上“少年英雄”,作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南宋的開國皇帝,其實如果沒有靖康之變,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也就輪不到宋高宗趙構登基。所以無論是政治才華還是軍事戰略,宋高宗都算不上“少年英雄”。至於為什麼後來墮落了,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論述。


一、趙構“天生的”文人才能

宋高宗生於宮中,所以從小就受氣父宋徽宗趙佶的影響,重文輕武,精於書法,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由此可見,趙構天生具有一副“文人士大夫”的氣質,而這種“情懷”使得趙構在骨子裡就充滿一種“灑脫浪漫”的性格。


二、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

從宋高宗趙構登基南宋皇帝之日起,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都沒有表現出一點“帝王風度”,而在委任奸佞小人掌政方面,卻做得“舉世無雙”,由此可以見得,趙構在政治上是地地道道的“門外漢”,昏庸無能。


三、趙構信仰上的“無為而治”

據史料記載,趙構沉迷書畫創作和書畫理論方面,而且對道教也是頗有研究,連在朝廷治理上,也崇尚道家的“無為”。在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了養子趙昚。


所以,根據對趙構諸多方面的性格和能力的分析,其既無帝王才略,也非少年英雄,趙構至始至終,都“墮落”於藝術領域,在書畫造詣上,可謂是成就輝煌。


草竹道人


這個問題的前設,立得不是很穩的,但我願意說上幾句。

新崛起的女真兵力極強,滅遼之後,旋而攻宋,靖康二年,攻破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等,呼嘯而去,北宋乃亡,是為“靖康之恥”。機緣巧合,未被逮走的欽宗弟弟趙構,被擁立於河南商丘的歸德府,是為宋高宗。

此時中原業已大亂,盜賊蜂起,金人威逼。高宗用李綱為相,宗澤為汴京留守。李綱建議高宗西幸關中,宗澤請高宗還都汴京。高宗畏怯,都不聽從,奔逃揚州,旋即罷免李綱。於是中原人心解體,如狂風逐沙,灰暗散落。金兵趁勢南下,一路追趕,至揚州後,又至杭州、明州,最後追入海三百餘里不及而還。

據此,所以說,問題前設不穩。

當然,我們評判歷史人物,不能僅以現在的一切去苛求他們,應該把他們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考量,以免片面的臉譜化,只見一端,不見其全。

後數年,南宋經張浚、吳玠、韓世忠、岳飛等將領苦戰,總算站穩了腳,也就正式建都杭州。高宗此時任用秦檜為相,力主和議。

若冷靜看歷史,只需攤開地圖即可發現,金吞了遼後,又得宋關中之地,兩相對比,南宋較金實力懸殊。後雖有勝仗,一是岳飛敗宗弼(金兀朮)

,二是完顏洪亮伐宋,死於內訌。但並不能改變兩國,實力對比。還要注意的是,這兩次戰爭,金的失敗都和其內部爭權有很大關係。

岳飛做為一名戰將,沒有看清兩國實力對比,沒有揣摩出高宗的意圖,是他被殘殺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金朝章宗,政治衰敗時,宋寧宗啟用韓侂冑大舉伐金,大敗,最後殺了韓侂冑乞和。亦可見,金宋實力對比,後者實在懸殊。

岳飛和韓侂冑死於一轍,高估宋的實力,最終為求自保的主子棄掉。

若再翻歷史,會發現,秦檜剛死。高宗即詔復張浚、胡寅、張九等數十人官職,藉以緩和人怨。但同時,又庸沈該、湯思退等人為相,堅守和金守土的政策,不稍改變。

一切都可以看出,高宗是一位城府很深,能看清形勢,厭聞兵端,只願守土偏安。這一切或者是為己,或許是為國,或者是兼而有之。所以說,很難說他是奮起的英雄,也很難說他是墮落的狗熊。

僥倖完敗完顏洪亮的採石之捷後,高宗累了,不想再處在這和戰兩難的煎熬中,退休養老,傳位於孝宗,做起了太上皇。



阿呆說書


在中國歷史上宋高宗趙構始終是一位充滿了爭議的皇帝。有的人認為他是膿包昏庸,冤殺岳飛的幕後主謀,也有人認為他是宋朝復興的功臣,是英明睿智的皇帝。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一直在文史領域成為評價宋高宗歷史功績的爭論焦點,因此在很多古典小說中的趙構角色給人的感覺反差極大。在小說《說岳全傳》中對宋高宗趙構的評價是位於中上的層次,既不是將其放在英明睿智的皇帝角色上,也沒有對其懦弱無能簽訂賣國條約事情加以痛斥,應該說是作者有意迴避了很多當時年代不便表明的觀點和態度。

有意思的是對於宋高宗趙構的兩種極端評價,在世界範圍內研究中國兩宋歷史的人群中顯得涇渭分明。對宋高宗評價高的,認為其英明睿智而而復興的宋朝的人,大多是在國際上享譽較高的歷史文化學者。比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歷史系教授賈志揚便認為"宋朝之得以復興,要歸功於趙構的逃跑"。這種論調在國際學者中大行其道。除了美國、日本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很多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國內學者也支持這種態度。因此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的歷史書籍上對宋高宗都是以相對正面的形象出現。

然而在中國國內文史類領域內,還是有佔有相當大比例的學者對趙構的所作所為嗤之以鼻,甚至直接喊出了"賣國賊"的口號。即便是態度有些溫和的文史學者也認為趙構堅持宋金議和,重用秦檜,冤殺岳飛,是投降派的首領。他雖然算得上中興之主,但也是過大於功的。這類學者在國內有相當的影響力,他們更專注於兩宋史的研究。

在我看來趙構雖然譭譽參半,但是卻並非生來如此,而是形勢所迫。在兩宋之交的戰亂時期,整個大宋朝陷入了滅國危機之中,這種情況下複雜的人性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在最初趙構也不是像後來那般懦弱無能,而是能夠不畏生死自請過黃河和金軍談判的青年王爺。在第一次金軍圍攻東京汴梁時,趙構的態度還是表現得很有血性的,甚至在金軍大營和金軍統帥斡離不談判時都表現得極為強硬。相反隨他一起去談判的少宰張邦昌卻是懦弱無能,被對方嚇得伏地痛哭,讓斡離不都誤會趙構是個假冒的皇子。在金兵第二次南侵時路過磁州,他再次奉命去金營求和。在路過磁州時被留守宗澤勸下,避免了被金兵抓為人質。金兵再次圍困東京汴梁,趙構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組織河北諸軍救援京城。趙構對金國的態度比第一次發生變化,他沒有直接帶兵攻打金營,而是先屯兵大名府,後以轉到東平府,避金兵的鋒銳。當時宗澤作為大元帥府的副元帥是力主抗金的,但是另一位副元帥汪伯彥是有名的投降派想要與金兵議和。趙構的態度偏向於汪伯彥,因此大軍沒有積極救援京城,後來只有宗澤帶領本部人馬南下。

兩次金國入侵時趙構截然不同的態度,讓人感覺似乎換了一個人。趙構不讓大軍南下,反而從大名府轉移到東平府,這種舉動非常可疑。結合靖康之變後他迅速在應天府即位的事

實,我們不排除他有藉機擁兵攬權的想法。趙構本身是庶出的皇子,一輩子沒有當皇帝的機會,就算掌權都幾乎不可能。在金國入侵的大環境下,趙宋皇室需要有人到前線代表皇帝意志抗金,以提振軍民士氣。他本身是作為這種身份去的,後來與金國談判不順,為了割地求和又換成了肅王趙樞。金國元帥韓離不將趙樞扣下做人質後繼續南侵,趙構因而成為抗金大元帥。

趙構就是抓住這樣的機會從一個閒散王爺搖身一變成為手握重兵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以他的性格不可能不重視手中的權利。他在河北對金兵的強悍很清楚,尤其是真定和磁州之戰更是打得他心驚膽戰,所以在戰鬥意志上就不強。再加上投降派的汪伯彥等人一忽悠,又有著趁著金兵圍攻汴梁時漁利的想法,按兵不動以待時機是他當時認為最有利的選擇。讓他沒想到的是竟然發生靖康之變,整個東京汴梁周圍的防線全部崩潰,給金兵南侵敞開了大門。在建炎南渡後趙構在短時間啟用李綱等主戰派穩住局勢,受身邊人的影響又有了求和的心思。

從趙構任命劉豫為濟南知府,杜充為東京留守接替死去的宗澤,重用汪伯彥和黃潛善等投降派的動作看,他此時的心思全在穩固皇權上,並沒有關注多少抗金的事情。靖康之變後趙宋皇室殘破,趙構匆忙即位,對宋朝的掌控力較弱。他積極向金國求和,是想快速從戰爭中拜託出來,這樣才有利於接下來全盤接手宋朝的大權。在他看來金國很可能跟之前的遼國一樣搶了錢就走,不會在中原多呆,所以可以用割地賠款的方式安撫。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金國野心極大,而宋朝軍民抗金意願又很強烈,最終戰爭範圍擴大到整個宋朝版圖。

在南宋初年無論是軍事準備程度,軍隊精銳程度,還是國家後勤保障,金國都比宋朝強得多。因此那時候宋軍遇到金兵幾乎都是一觸即潰,只有宗澤、張叔夜、岳飛、韓世忠等少數部隊能與金兵正面抗衡。可是這些部隊數量太少,而後勤又沒有保障,再加上投降議和派拖後腿,宋朝被金國打得一塌糊塗。實際上在以南宋中興四將為首的軍隊勢力崛起之前,宋朝就沒在金兵身上佔國便宜。而趙構也被這種情況打怕了,甚至被攆得跟狗一樣東躲西藏。特別是金兀朮搞的搜山檢海行動,讓他是險死還生。

如此的情況下,趙構對金國形成了天然的恐懼,再加上苗劉兵變的影響,他又對南宋軍隊不信任,於是偏安一隅的成為趙構最後的想法。岳飛等人的北伐計劃他是不支持的,而且沒法支持。因為北伐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還都汴梁,這是要他去抗金前線,他沒這個膽子,他早就被金兀朮打怕了。而猜忌軍隊將領和文貴武賤一直是老趙家傳統,趙構對軍隊的信任一直不高,所以求和就成了他最好的選擇。為了求和他也是不要節操了,簽訂的紹興議和條約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因此在權利、慾望和宋金局勢的共同作用下,趙構也就墮落成了膿包皇帝。





詩雨花魂


宋高宗趙構(1107年6.12——1187年11.9),字徳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精於書法,有草書《洛神賦》傳世。

宋高宗於大觀元年五月出生,據史料記載,宋高宗從小博聞強記,聰明好學,能挽大弓,英明神武,深得徽宗的喜愛,長大之後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之後,其父和其兄被金兵俘虜,北宋滅亡。1127年6月,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在位前期,任用岳飛,韓世忠主戰派將領積極抵抗金人的進攻,後來重用主和派的秦檜等人,處死岳飛,一味委屈求和。

為什麼從小英明神武的趙構少年英雄,當了皇帝以後,開始軟弱墮落,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史書記載的資料有一些前後誤差或者誇大了一些事實,畢竟當時記載史料的史官不能夠得罪皇帝,得讓皇帝高興。

2.他的哥哥宋欽宗讓他剛成年去歷練的年紀就去金國做人質,並且不管他的死活策劃了夜襲,差點讓他成為金人的刀下之鬼,這件事在他的心裡或多或少留下了陰影,磨滅了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傲氣,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怕死,保命要緊。

3.做了皇帝以後,人的慾望,心態,行為自然會發生許許多多的改變,同時考慮的事情隨之增多了,人自然而然的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心性自然改變,變得猜疑,膽小,猶豫,老辣等等

4.當時的文武百官決策的左右和當時社會情況,國家政策,民心民意所決定的

總之,宋高宗前後的變化之大在歷史上也有很多未解之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參考史料


小李愛小九九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的開國皇帝,根據史料記載,宋高宗活了80歲,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宋高宗的年少有為是體現為8個字:建功立業,起將抗金!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宋高宗年少的時候,就體現出天資聰穎,喜好學習,能文能武,北宋末年便是河北兵馬大元帥。

【《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一生中有作品:《翰墨志》《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光明塔碑》

宋高宗趙構在早年,與金兵相互周旋鬥爭,在靖康二年,金兵將北宋徽宗,宋欽宗俘虜北上,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號南宋。

  • 建炎四年,南宋政權穩定在紹興府【今浙江紹興】,這個時候金兵暫停南侵,屋漏偏逢連夜雨,全國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只能抽調金兵鎮壓,為了加固自己的統治,在防禦金兵的邊防線也做了一些部署,卻對收復失地一點舉措都沒有!甚至對岳飛等抗金將領的抗金要求視而不見,反而對於秦檜等人加以重用,以後人的眼光看來,宋高宗作為一國之君,確實是墮落了,難道他忘記了前不久的靖康之恥?
  • 紹興十年,宋軍隊對於金兵的戰爭中不再處於落敗之地,反而有取勝,宋高宗卻擔心將領功高蓋主,連發十二道金牌,下令各路宋軍班師回朝。這裡面有一個原因是擔心宋欽宗回來之後,會威脅到自身的皇帝寶座,因此出此命令,實在是令下屬寒心!
  • 隔年解除了岳飛等主張抗金將領的職務之後,更是與大奸臣秦檜一手策劃了岳飛父子的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真正的愛國將領殺害!對外與金國表示握手言和,不但向金國稱臣納貢,每年要進貢布匹等貴重物品,而且還承認金國佔領宋朝領土的歸屬權!
  • 拋開墮落屈辱的一面,宋高宗趙高對於宋朝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還是有不小的功勞的:實行經界法,統一量度單位,更是免除了三十四年的田賦租賦,使人民安居樂業,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輕工業,金融【紙幣的出現】與文化產業均欣欣向榮的發展。海洋經濟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了官府的支持,造船業更是得到迅速的發展,這一切都歸功於宋高宗。
  • 宋朝在幾經風雨的動盪下,實屬不易!

林生觀歷史


少年英雄和成熟政治家的區別,站的位置不同,思考的方式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不一樣。

少年英雄趙構

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按道理這輩子沒機會當皇帝,安心做一個臣子便可,當金軍要求派皇子去金營議和,趙構主動請纓,臨行前,囑咐各位,不要擔心他的安危,若有殲滅金軍的機會,只管發兵,讓人感動。面對金將趙構沉著冷靜,毫無膽怯之色,金軍為羞辱趙構,邀請趙構比試射箭,他們以為宋朝皇子,嬌生慣養,哪會射箭,沒想到趙構連發三箭,皆中靶心,讓金兵驚歎,竟認為趙構是假皇子,要求重新換一位皇子過來。

從這件事來看,趙構並不軟弱,相反還是不怕死的人物,確實是少年英雄。他的這些行為可能與他處的位置有關,作為皇子,國家危難,應該出力。

後期的趙構

北宋被滅,宋朝皇族大部分被金兵擄走,歷史選擇了趙構,創建南宋,這時的趙構是一國之君,考慮的是先穩定政權,在圖發展。趙構手中的權利很弱,說白了,只是依靠皇族血脈,立了一塊牌子,別人買不買賬,還不知道,所以此時趙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權利,國內政局不穩,根本無心北伐。所以趙構對外先和金兵議和,對內平暴亂,收權利,這是一位政治家該做的事情,若是趙構意氣用事,結果應該和南明差不多。不是趙構不想北伐,是實在還沒把權利抓牢,有實力,誰不行建功立業,流放百世。

後期趙構作為一個政治家,考慮的是穩定政權,所以對金採取了和為主,打壓主戰派,他所做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

結束語

趙構前期和後期的巨大反差,是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同決定的,換做是你,不一定比趙構做的更好。民國也有一位和他情況相似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賣國賊汪精衛,少年時,刺殺清朝王爺被捕,留下“飲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是何等的英雄氣概,等以後成為政治家卻投降日本,成為人民的心中的賣國賊。


饕餮中國


原因有以下4點。

第一點 皇位不穩,多人稱王稱帝

趙仲湜是宋高宗趙構的叔祖,他逃過抓捕之後,留在汴京的將領都擁戴趙仲湜稱帝,“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手下的將領也推著他稱帝。

不過趙仲湜是個明白人,從來沒有叔祖繼承子孫的皇位的,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獲得士大夫的支持。看到那些軍兵還不退下,趙仲湜割下自己的頭髮表明心志。可軍兵還不答應,趙仲湜乾脆就準備自殺。將士們無奈,彼此各退一步,約定一個月內如果沒有真命天子出現,趙仲湜就繼承皇位。趙仲湜無奈之下,只得答應。

不久之後,宋高宗在應天府稱帝。趙仲湜主動離開軍營,前往朝拜宋高宗。宋高宗聽聞此事,非常高興,多次在大臣面前表揚趙仲湜。

萬州人李勃冒充十皇子祁王趙模,被護送到都城。宋高宗很慎重,派遣以前徐王府邸的官員前往查驗。結果,山寨貨畢竟是山寨貨,李勃還是被識破了。宋高宗聞訊大怒,下令將李勃押送大理寺,斬首示眾。

留遇僧冒認宋高宗哥哥的兒子,被護送到京城。宋高宗宣佈,大哥宋欽宗根本就沒有第二個兒子,對所謂二皇子趙訓,無需查驗,直接治罪。留遇僧看情形不妙,連忙認罪。宋高宗就把留遇僧遠遠貶斥到海南。幾年之後,南宋使者從金國迴歸,稟奏高宗,宋欽宗被俘之後,確實生下第二個兒子,取名就是趙訓。只是,那個趙訓現在依然在五國城居住。


第二點 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兒子夭折

1127年5月,在父皇,哥哥都被金人擄走的情況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時年趙構21歲。

金兵探知這一消息,想著“趁你病要你命”,在1127年秋大舉攻宋,那時的趙構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路逃奔若飛。《宋史·高宗本紀》記載,趙構聽到金兵南侵,急忙將朝廷遷到揚州。

1129年2月,金兵奇襲揚州,正在後宮尋歡作樂的趙構,慌忙出城逃跑。他經鎮江府逃到瓜洲,再渡江南逃,經過常州、平江府、吳江縣、秀州、崇德縣,最後才在杭州安置下來。但金兵依然在後緊追不捨,趙構又離開杭州狂逃,先後來到常州、江寧府、浙西、鎮江府、平江府,又逃到浙東等地,經越州、錢清鎮、明州、定海縣、昌國縣,到達溫州、台州。而金兵也是日夜不停地在後窮追猛打,趙構眼見在陸地無法躲過金兵的追趕,急忙登船入海,在溫州沿海飄蕩了4個月。

1130年4月,獲悉金兵北撤,趙構才從溫州經明州回到越州。

1132年,趙構又遷都杭州,至此,南宋政府方才站穩了腳跟。

從宋高宗登基稱帝后的幾年間,他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期間受到過無數次驚嚇,尤其是在揚州聽到金兵來臨的消息時,由於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能力。宋高宗唯一的親生兒子,也在流亡過程中夭折。


第三點 繼位初四處逃亡,後期只想求和

宋高宗深知,南宋初建,國力弱小,財力匱乏,北宋和金兵開戰都沒有贏過,所以從來都沒有想過和金兵正面對抗的打算。

於是他量身定製了安內和外,維持現狀的治國戰略,但又不能過於明言,否則會被認為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為實現自己的戰略決策,宋高宗便在文武大臣中施展拉攏、平衡、猜忌、排擠、打壓之事。宋高宗對待文臣武將,往往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心裡一套,軟弱中隱藏著強硬,微笑中透露著兇光。很多時候,宋高宗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真正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和議和策略的時候,他就會採取斷然措施,毫不留情。


第四點 岳飛太優秀,優秀的礙眼

趙構後來用岳飛也是為了保護他一下讓他有時間逃跑,或者保護我和金兵議和,根本就沒有想過收復失地。

臣強主弱,皇帝自己根本就不想打仗,就算你有天大的能耐,你也不過是違背了皇上的旨意;而且宋高宗和岳飛君臣之間互相猜忌,誰也不信任誰。

有一次,宋高宗當面答應將淮西軍劃撥給岳飛指揮,但又害怕岳飛擁兵自重,因此又朝令夕改,出爾反爾。岳飛一氣之下,以為母守孝為藉口,擅自離開鄂州軍營,上了廬山賭氣,引起了宋高宗的極度不滿,他引用宋太祖的話嚴厲警告岳飛:“犯吾法者,唯吾劍耳”;

還有一次,岳飛竟然建議宋高宗早立太子,這讓沒有親生兒子的宋高宗十分反感,對岳飛呵斥道:“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岳飛打了幾場勝仗,手握宋七分之五的兵力,功高蓋主,堅定地反對宋高宗制定的議和大戰略,開始要抗金,和宋高宗自己的政策不和,成為議和之路上的絆腳石,這些不得不讓宋高宗痛下殺手。


花奈


這個與他成長經歷有關。年少時他天生神力,夫人也是女中豪傑,但是他屬於中子,不被他的父皇宋徽宗待見,內心也極度自卑。後來宋金戰起,他被他的哥哥宋欽宗派往金營做人質,受盡凌辱。靖康之變,他再次被俘,後來僥倖逃脫,一路南逃,如喪家之犬。後來從張邦昌手中接過了宋朝的殘餘勢力,又利用各方割據政權,建立了南宋政權。金朝看到宋高宗又另立中央,一直陳兵邊境,這給這位年輕的皇帝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綜合他的成長的經歷和當時時局,即使曾經少年英雄的宋高宗也難免陷入困頓。由於對時局無解,只能以近乎墮落的方式面對。岳飛英勇無敵,但是如果真的讓他北伐,他能否能打敗強大的金國,收復失地,我想這也是很難做到的,後面的張浚、韓侂冑都沒有成功。所以宋高宗也知道不能意氣用事,只能作罷,所以他也有他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