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关羽、张飞只是市井小贩,并没有学过武艺,为何能成为三国猛将?

Linfeel


武艺真正流行是从宋朝开始,到明清时期发扬光大,学习武艺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抵御敌人的进攻。

三国时期根本没有拜师学习武艺的传统,那个时候的战争也不是你在电视上或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武将单挑,一方胜利一方失败后,然后两军开始冲杀,这完全就是错误的。



真实的战争就是两军列阵对抗,单个士兵或单个武将在整个阵法中,显得微不足道,就算你有令孤冲的武艺也没用,当时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结阵对抗,根本就没有单挑。

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魏武卒的训练方法是这样的:士兵披上三层重甲、戴上铁盔,练习开十二石的弩弓(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箭,拿着长戈或铁戟,腰佩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徒步行走一百多里。



再就是练习简单的刺杀、射箭,如果是骑兵还要练习骑射,没有所谓的武艺拿来学,而在战场上,只要你能砍下敌人的脑袋,无论你用任何办法都行,哪怕是偷袭,根本没有一招一式的武艺,都是以结果而论。

再比如秦锐士,同样是如此,大多数时候训练的是阵法,然后就是基本的刺杀,上了战场,士兵就会用各种各样,你想不到的招式砍下敌人的脑袋,根本没有招式,能砍下脑袋就行。



再比如西汉时期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其出身就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家里的奴隶,父亲是个小吏,霍去病少年时期,连父亲都不敢相认他,在平阳公主家中为奴,与同是奴隶的舅舅卫青一起,卫青是骑奴,因此霍去病也喜欢骑马射箭。

霍去病从来也没有学过武艺,但是17岁的霍去病一上了战场就变成了天才,任何一场战役都杀得匈奴人满地找牙,霍去病杀人从来不用什么武艺,一刀砍过去,或者一剑刺过去,只要能杀人,任何简单或可笑的招式都行。



到了三国时期,同样是如此,三国时期的战争与两汉时期的战争是一样的,列阵拼杀,然后无所不用其及,利用计谋、地形、人和、阴谋诡计,哪怕是人多欺负人少,只要能赢,只要能杀人,都用。

关羽和张飞在正史中都没有交待其身份,到底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家里是个富户,以卖酒杀狗为生,关羽是因为在家乡杀了人,而亡命天涯,两人都没有学过武艺。



虽然关羽和张飞都没有拜师学过武艺,但是在跟随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难免与人打打杀杀,怎么关羽和张飞就打出了一身本领,成为三国万人敌的猛将呢?

这是因为关羽和张飞都有自已的特长。

关羽的特长就是快。



无论跟人打架也好,还是战场打仗也好,难免动刀动枪,关羽的优势就是速度快,行动迅速,敌人未动,关羽就动了,敌人动了,关羽动得更快,敌人的刀剑将要砍向关羽时,关羽的刀剑已经刺中敌人的心脏。

就这样,关羽凭借自已的身手快的特长,在战场上斩杀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成为三国数一数二的猛将,比如说颜良,就是被关羽的身手快给解决了,还有华雄,都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抽出刀砍向关羽,就被关羽以极快的速度砍掉了脑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关羽虽然没有学过武艺,但他速度非常的快,就是最简单的砍脑袋这一招,关羽比普通人的速度要快三倍,敌人如果站立不动,关羽只需要0.01秒就能砍下敌人的脑袋,比如颜良。

关羽的这个特长就帮助他成为三国猛将,一路过关斩将,威震华夏。



张飞的特长就是猛和不怕死。

张飞跟人打架的套路与关羽完全不同,张飞长得是五大三粗,如果是赤手空拳与张飞对比,基本上没有取胜的可能,你就想想普通人与拳王泰森对打是什么样子就能明白,你打张飞一拳,张飞没事,张飞回你一拳,你五脏六腑全烂了。

就算是在战场上也是一样,双方各执兵器对砍,张飞一挥刀,把你整个人都震飞出去,这仗怎么打?只有输呗。



张飞还有一个特长就是不怕死,战场上能够活下来的人,往往都是不怕死人的,其中就有张飞,怕死的人都去见了上帝,什么样叫不怕死呢?

就是张飞与人对战时,只要不是要害,张飞是不顾不管的,你砍张飞一刀,张飞同样砍你一刀,有的人怕死啊,赶紧收回招式,结果张飞却不收回,仍然一刀下去,结果就被砍死了。



所以张飞屡次敢叫阵天下第一的吕布,不仅不怕,还打得吕布怕张飞,张飞都是拼命的打法,你伤张飞一处,张飞伤你一处,你砍张飞一刀,张飞砍你一刀,就问你敢不敢来?

所以吕布好多次被张飞打得满地找牙,就算是张飞喝醉了酒,吕布都不敢找张飞比划比划,张飞就这样打出名声来了,号称“拼命张三”,就这样打成了三国数一数二的猛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大多数朋友只看过《三国》,却未读过《前传》。

据史学大家肥猫考证,三国众将皆有师承,他们的武艺并非凭空而来,今天就给大家讲讲。

东汉末年,在并州雁门,有张家大族,族中有一支,兄弟三人。

老大的名字叫做张傀,字孟礼,是个大武术家。张傀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尤擅祖传戟术。

张傀有教无类,广收门徒,皆因材施教,他根据众位徒弟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传授适合发挥其特长的武艺,或刚猛,或劲健,或灵逸。他的开山大弟子就是猛将典韦。

典韦身高力大,臂阔腰横,两膀晃一晃,有千钧之力,张傀传授给他“恶来十三双神戟”的绝艺,发挥其力大无穷的特点。但双戟是短兵器,而典韦的弓箭术又不够精良。于是,张傀又教会了典韦“月光小飞戟”的暗器功夫,弥补他远程功击力的不足。典韦上阵对敌时,背后插着八柄小戟,因为这项神技他练到了第八重。


张傀的第六个徒弟在三国英雄榜上也是威名赫赫,他就是吴国的第一猛将――太史慈。

太史慈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但他的力气却不够大,如果像大师兄典韦那样双手握短兵器,遮挡防御力那就肯定是不够的。张傀就传授了他长枪和“八十步神射”的箭术,还把“月光飞戟”的功夫也传授给了他。太史慈上阵的时候背后就常常插着两柄小戟,他的飞戟功夫之练到第三重。

所以说,张傀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武术大师,魏吴两国的第一勇士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兄弟三人,张傀居于长,二弟是个文士,而三弟张俭也是一位武术大师。

张俭,字叔朴,他性情孤僻,不擅长交际,但他却有一身绝世的神功。张俭与他的兄完全不同,张俭的收徒标准要求非常的高,精挑细选。他平生只收过一名正式弟子――吕布吕奉先。

选材精良,传授则更加细致悉心。张俭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把一身绝学“霸王戟”全部都传授于吕布,还教会了他“一百五十步神射”的箭术,冠绝古今。吕布最终成为了三国第一名将。



张家的老二张偃,字仲伏,虽然是个文士,但他在宛城做官时,娶了个老婆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他的妻子人称凤茹夫人,手中一杆大枪,打遍天下,从无敌手。于是张家宗室中的很多年轻弟子都向她拜师求学。

凤茹夫人的枪术有三样绝版:第一是狮吼凤鸣枪,第二是百鸟朝凤枪,第三是丹凤朝阳枪。

凤茹夫人的第一个弟子是个朝廷罪臣之子。 张偃有个老友,因遭到阉宦诬告,获罪族诛,满门抄斩。张偃义气深重,冒死救下了老友家中的幼子,收为义子,取名叫张飞张翼德。

凤茹夫人最早的弟子就是张飞,所学之艺就是“狮吼凤鸣枪”。

张飞长大成人,武艺绝伦,臂力超群,但他自小性情暴躁。好酒仗义,豪侠闹事,得罪了当地的贵族,被人举报到了官府。官府下文捉拿,张偃夫妇怕张飞的身份暴露,无奈送他连夜出逃。

在城外的桃林边,张飞三拜跪辞两位恩亲,为了防止将来被高人辨认出武艺的师承出处,连累了两位恩人,就将大枪的枪头拧成了九曲盘蛇状,以掩饰自己的师门来历。

后来,张飞以屠猪为生,他在自己隐居之处后院中种植了一片桃林,就是为了记念张偃和凤茹夫妻二人的恩义。而凤茹夫人“狮吼风鸣枪”的绝技也再没有授于其他人。


凤茹夫人的第一个名义上的开山弟子名字叫做张绣,这个年轻人也是张家宗室,张绣所学的武艺是“百鸟朝凤枪”。

张绣天资聪颖,但却不够勤奋,枪法虽然虚浮,但最终也算学有所成,后来他凭着这一手枪法和凤茹夫人大弟子的威名,被江湖尊称为“西域枪王”。

凤茹夫人的第三个弟子就是张辽,后来也成为了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

凤茹夫人的第九个弟子名叫马超马孟起,夫人当时年近花甲,想把马超当做自己的关门弟子,从此不再收徒,传授武艺时格外用心,把自己第一项绝艺“丹凤朝阳枪”传授给了马超。

马超凭此绝技横行西凉,从未遇到敌手。
凤茹夫人真正的关门弟子名字叫曲阿小,是路边捡到的一个被弃遗孤。

曲阿小就是太史慈与孙策对战的时候,奋勇为太史慈压阵的那个小将。曲阿小学成武艺后从军,恰好与太史慈分在同一个军营,从武艺招数中他很快认出了太史慈的师承渊源,两人也算得上是半个同门,所以他就奋勇为太史慈压阵。世人传做是“曲阿小将”,那是听错了,他的名字就叫做曲阿小。

曲阿小后来离开了中土,辗转跋涉西域,到了凉州地界的天水关定居。他曾经教授过当地一些年轻人武艺。其中一个少年就名叫姜维姜伯约。

那时江湖中还有另外一个武术流派,以刀术见长,最具代表性就是冀州蔡家,当时号称“天下刀祖”的蔡隽蔡文永。

蔡隽名扬四海,前来投师拜门求艺者络绎不绝。蔡隽的亲传大弟子名叫张羽。

张羽是并州雁门张家的族侄。天生神力,资质过人,他与族弟张辽是同窗好友,两人曾经相伴去向族叔张俭求艺。

可是,当时张俭已经收了吕布做为弟子,不愿再收其他徒弟。张羽和张辽前来拜门,张俭不忍心如此好的两个良材遭到了废弃,就修书给好友蔡隽,请他代收张羽为徒,又把张辽推荐给了在宛城的嫂夫人凤茹。

张羽到冀州后,拜蔡隽为师,他天赋极高,学艺勤奋,深为蔡隽所喜,得以倾囊相授。

但张羽好酒任性,因路见不平,打死了冀州袁家的贵族子弟,被告到官府,下了海捕文书。

蔡隽怕被张羽连累,就与儿子蔡阳夜中商议,准备半夜联手擒下张羽。但府中老仆听到,悄悄告诉了张羽,两人夜半盗马出逃。

行至半途,老仆年事已高,行路缓慢,怕拖累了张羽,两人分路而行,老仆后来去了玉泉山出家为僧,法号普净。

蔡隽发现张羽失踪,知道事情败露,与儿子分路追来。终于在青龙关,蔡隽追上了张羽,师徒俩在关前大战,八十余合不分胜负。

张羽凭一招拖刀计将蔡隽用刀背打落马下,念有一师之恩,留了他一条性命。

师徒二人割袍断义,张羽指关为姓,指云为字,自始改名为关羽关云长,独闯江湖。从此两人恩断义绝。

关羽回家后,接上老母遁入江湖,隐居山林,以卖枣为生。

蔡隽名义上的开山大弟子就是颜良,他学的武艺是“十八寒焰刀”。颜良出师后投到当地豪强袁绍的麾下效力。蔡家的徒弟后来就都由蔡隽的儿子蔡阳代父传艺,蔡阳继承了蔡家“天下刀祖”的名号,名震江湖。

庞德庞令明曾拜于蔡家门下学艺,但世事难料,因天下大乱,学业半途而废。“十八寒焰刀”只学到十五式,就被马腾带走从军了。

蔡隽年轻时从父学艺,他还有个师弟,名叫黄忠黄汉升。师兄弟俩武艺相当,各有所长,蔡隽善骑,黄忠善射。两人在刀术上的修为不相上下,蔡隽有父亲的私传绝技“回马三刀”,黄忠却没有学到。

暂时没有找到赵云赵子龙的师承渊源,他是个神秘人物,来历不详,师承无法考据,武艺之高低暂无定论。


馋嘴肥猫铲史官


关羽张飞的武艺确实很高,但是这跟他们的出身关系并不大。很多人的印象,学武要从小开始练,然后一步步提高。然而古代那种武林世家少之又少,战场上的杀人技能,大多还是成年后学习。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少年时期就有个好的身体基础,这一点关羽张飞都符合,他们少年时期的体魄都很强健。

刘备出生于161年,组织义勇军是在184年,23岁。关羽张飞能认他当老大,年龄不会比刘备大,也就是20岁左右。这个年龄应该是学习东西的最佳年龄,无论是体力,精力,反应力都处于黄金时期。所以哪怕是从跟随刘备起开始学武艺都不晚,更不用说还都有学武的底子。

关张二人能够分统部曲,说明他俩的武艺在刘备队伍里是拔尖的。先是有过武功的基础,跟随刘备起兵之后,哥仨相互之间肯定有过切磋交流。他们带领的义勇军里面,也会有互相学习,互相对抗。这个时间里,他们武功应该个上了一个台阶。

后面随着天下大乱,刘备的队伍常年征战,关张二人一直是被当做主力使用。俩人就这样不断的打仗,杀人,经验的积累越来越丰富,武艺肯定是越来越炉火纯青。经过多年的实战,还能活下来,哪怕是个傻瓜都能练成一个杀手,更何况两个拥有先天优势的大将。


百胜刀王胡逸之


古代名将,无非两类,一类是善于筹划谋略的,另一类是善于冲锋陷阵的,前者比如韩信、李靖、徐达等等,后者比如项羽、尉迟恭、常遇春等等。

关张无疑属于后者,三国时代,一说起关羽张飞,都说他们是“万人敌”,强调的是他们勇猛,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比如关羽在白马之围于万军中斩颜良首级,张飞在当阳桥以二十人横槊阻断了曹操五千大军的追击!

既然关张都是猛将,则读书和学武艺并不是必须的,只要胆子够大,战场上敢拼敢杀,又侥幸活下来,就能成为一代名将,无论你是杀猪屠狗之辈也好,是市井小贩也好,都没什么差别,卖膀子力气,有胆量,就足够了。

刘邦手下的猛将们,他的老乡们,大部分不都这样吗?曹参,樊哙,跟关张有什么区别?朱元璋手下的也一样,常遇春,汤和,又读过几天书呢?曹参自称“身被七十余创”,就是全身有七十多个战场上留下的伤口,他侥幸没死,活了下来,不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一代名将?

说起来“万人敌”,一开始说的不是勇猛和武艺,而是兵法和韬略,这事要从项羽说起,当年项羽还小,他的叔叔项梁教给他读书,项羽觉得没意思,项梁又教给他剑术,他也觉得没意思,项梁不高兴了,问项羽,你到底想学什么?项羽说,剑术只能杀一个人,我要学杀一万个人的“万人敌”,于是项梁开始教给项羽“兵法”。到了后来,人们说到万人敌,似乎都说某个人勇猛,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其实,真正的万人敌是兵法,是韬略,是排兵布阵。

关张有没有学过真正的万人敌呢?是有的!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关羽学过《春秋》,确切地说不是孔子那个《春秋》,而是左丘明那个《春秋左氏传》,也就是《左传》,春秋有三传,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三本书都是解释《春秋》的,孔子不是在整理《春秋》的时候,使用了“春秋笔法”嘛,就是里面用了很多隐晦的语言去描写一些历史史实,一般人搞不懂,于是搞懂了的人,就写出《春秋三传》去解释《春秋》,目的是让一般人明白《春秋》里隐晦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左氏传》,也就是《左传》。《左传》这本书不得了,是《史记》之前最有名的史书,是《资治通鉴》之前最有名的编年体史书,通过学习这本书,你不但能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历史,还能学到其他的东西,比如外交,权术,韬略,兵法!如果想阅读这本书,我推荐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

关羽学习过《左传》,自然懂那么一点谋略,所以才有他在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事情,然而,后来人认为,关羽似乎没有读透《左传》,因此,他的北伐襄樊的谋略注定要失败,因为关羽本性高傲,没能沉浸下心好好读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里曾经说过,刘备派关羽守荆州,目的是让他防范东吴孙权,同时要交好东吴派去守荆州东部的鲁肃。这是诸葛亮定下的“联吴抗曹”的大策略,这种“连横合纵”之类的事,在《左传》里比比皆是,毕竟春秋时代的国家,比三国只有三个要多得多,大家都是打打停停,今天打了,明天停了,今天你秦国联合晋国打齐国,明天我齐国联合楚国打你秦国。

关羽如果好好读过《左传》,应该明白“联吴抗曹”的重要性,毕竟当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刘备正在北边的汉中跟曹操打的不可开交,这时候,千万得稳住东边的孙权,不能后院起火,如果稳不住孙权,刘备诸葛亮就算能耐再大,也撑不了南北两线战场!

可是,关羽太高傲了,他读不进去书,也瞧不起鲁肃和孙权,跟鲁肃和孙权结了怨恨。

《读通鉴论•献帝•三三》说:

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篡,关羽安能逃其责哉?羽守江陵,数与鲁肃生疑贰,于是而诸葛之志不宣,而肃亦苦矣。肃以欢好抚羽,岂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谅,故以知肃心之独苦也。

王夫之说得很明白,刘备诸葛亮和孙权鲁肃都懂得吴蜀结盟共同抗魏的重要性,所以鲁肃百般安抚关羽,为了结交关羽,孙权甚至想让关羽把女儿嫁到孙家做儿媳,这不是他们怕关羽或者他们多么喜欢关羽,而是为了通过一场政治联姻稳固双方的同盟,结果这件事被关羽断然拒绝,这像是读过《左传》的人干的事吗?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所以,关羽得罪了鲁肃和孙权,吴蜀联盟再次出现裂痕,关羽北伐襄樊失败,刘备失去整个荆州,孙刘联盟就此终结,也就不奇怪了。而王夫之把这个责任推到关羽身上,其实没什么大问题。

也许是蜀国人意识到了关羽虽然是一代猛将,可未必是一位合格的战将,因此,关羽死后,蜀国给他追加的谥号是“壮缪”,壮不用说了,就是说他死的壮烈,说他勇猛,那么缪呢,缪的意思是事情未做成功,这不是一个好的谥号,就像隋炀帝的炀一样,是略有贬义的。后来有人为关羽找补,说缪这个字通穆,是正面的,其实也不是,穆的意思,同样也是未做成功,比如北伐未成功的岳飞,死后谥号是“武穆”。

因为前人意识到了关羽的韬略欠缺的问题,后来,人们不再强调他的武略,而是侧重于他的忠义,这一点,千古之下,没有人有异议,甚至,从宋朝开始,官方开始把关羽神话,推崇的是他的忠义,从纯粹的武略来说,他比不上孙子吴起韩信卫青李靖徐达这一类真正影响一个朝代甚至时代的走向的武将。

官方只追捧关羽忠义的一面,民间也是如此,大家提到关羽,首先想到的是忠和义,戏曲,小说,民间故事里,关羽就是忠义的化身,甚至黑社会都拜关公关二爷,看中的都是他的忠义。我妈供奉的神牌里,就有关老爷,每到过年,我们家都拜关老爷,给关老爷磕头,还要给关老爷送钱。

对于关羽的造神运动,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因为努尔哈赤据说是根据《三国演义》打天下的,他特别崇敬关羽,清朝皇帝不断给关羽增加谥号,在满清,包括未入关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皇帝谥号最多的是努尔哈赤,而关羽的谥号通过历朝历代和清朝的追封,仅次于努尔哈赤,比其他所有清朝皇帝都多。

关羽张飞作为一代猛将,论武功,论韬略,他们在历史上可能排不了第一流,可是论名气,他们不输历史上任何名将,这都是演义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历朝历代的造神运动导致的。

实际上,后代人对关张的大名,多有不以为然者,觉得关张有些被吹捧过头了,比如说关羽的:

后汉关羽一武夫,以好读《春秋》,博军界微誉,读史者从而褒扬之。满清窃汉,人心久未定,思假神道以为笼络之计,遂崇其祀于通国,非礼也,而民国遽因以为典。。。且羽之好读《春秋》,以《吴志·吕蒙传》,蒙谓鲁肃之言证之,则仅读《左传》,略皆上口云云,而又不详其谋略。今之颂羽者,至以经生儒将目之。胸无点墨,固无怪其误会也。

关羽的谋略不行,在当时,其实就有人看出来了,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固然天下震惊,也只是借由天时而得胜,后来却再也啃不下被围的小小樊城,反而被吕蒙和鲁肃暗算,后方不稳定,前方的攻坚战就很难取胜,这是常识,是一般谋略家最先考虑的问题。关羽自作主张北伐,却是以后方不稳定做基础的,前方不顺,后方不稳定,则必败,就算不读兵书的人也懂这个道理。

关羽谋略欠缺也就罢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不尊重知识分子,这一点就不如张飞。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张飞通过历史演义的刻画,给人一种鲁莽的猛将感觉,其实历史上他并非全然如此,他对手下的兵虽然粗暴粗鲁,可是他尊重知识分子,听得进手下幕僚的建议,关羽就比较高傲,他对知识分子轻视甚至嗤之以鼻。诸葛亮联吴抗魏的大谋略他都听不进去,意气用事,结怨东吴孙权和鲁肃,又怎么听得进去手底下几个小文人的话呢?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关羽北伐,打不下樊城,蜀军后方大本营那里素来被关羽轻视的糜芳等人,受了孙权诱惑,背叛关羽,将荆州南边几个郡献给了孙权,关羽回不去荆州,进退两难,最终败走麦城。

总之,从武略来说,说关张是一介猛将没有什么大问题,他们跟历史上一流的名将还有差距,但是,像关羽,作为一代武圣,他的忠义传颂千古,让人敬仰,关云长的忠和义,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我写这篇,不是要贬低关羽张飞,只是写一写自己读史了解到的一些事。话说回来,作为《四大名著》的忠实粉丝,关羽诸葛亮武松,是我最喜欢的三个人物!


西堤君


历史上的关羽和张飞,并不是市井小贩。因为无论是《三国演义》小说,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均没有两人是市井小贩的描述或者记载。并且,就算两人真的是市井小贩,其实也不影响他们在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三国猛将。



在《三国志》中,二人的介绍很简略,只知道关羽曾经犯过事,逃亡到了涿郡,与涿郡当地人张飞相识,两个人一起投靠刘备。至于张飞在投刘备之前是干什么的,正史中没有记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关羽传》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张飞传》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给关二爷和张三爷都加了点戏。

张飞变成了一个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的豪杰人物。

注意了,“颇有庄田,卖酒屠猪”,这可不是市井小贩。哪个市井小贩“颇有庄田”?

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三国演义》

关羽还是因为犯事而逃到涿郡的逃犯,但是罗贯中给他加了点戏,说他是杀人犯!因为杀过人,所以才逃亡。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三国演义》

但是《三国演义》中,也没有交代关羽在逃往之后,在从事什么行业。因此,小说里面也没有“明说”关羽是市井小贩。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一种关羽和张飞都是市井小贩的印象呢?

我觉得,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从宋代开始,民间就有“关羽卖枣,张飞杀猪”的传说,传说传播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信以为真了。或者说,在大家的印象里面,关羽和张飞就是市井小贩出身。

第二,很多人没有看过正史和小说,只看过电视剧。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卖草鞋、草席的小贩,关羽是卖绿豆的小贩,张飞是个屠户。张飞把猪头藏到水井中,用磨盘盖上;关羽搬开磨盘,把肉分给老百姓;张飞与关羽打架等等情节,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也就有了众人认为刘关张都是市井小贩的印象。

但是其实,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当时央视版的电视剧,都是戏说。比《三国演义》的戏说成分还要大。

这里插一句,央视版电视剧中,关羽和张飞打架,打到难分胜负时,刘备上去劝架,以一人之力拉开二人的手。这个情节也是电视剧的虚构情节,《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没有这个情节。



综上所述,关羽和张飞并不是市井小贩,说他们是市井小贩,只是一个误会罢了。

当然了,就算按照民间传说和当年央视版电视剧的情节——刘备是卖草鞋的,关羽是推着小车卖绿豆的,张飞是卖猪肉的,这其实也并不影响关羽和张飞二人在日后成长为一代猛将。

—————以下内容都是扯蛋—————

就拿关羽来说,就算他是卖绿豆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卖绿豆?因为他犯过事啊!按照三国小说的说法,关羽是杀人犯!年纪轻轻就敢去杀人,并且杀得还是恶霸,这样彪悍的人,能是一般人?

后来关羽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刀下亡魂无数,而他眼睛都不眨一下,这种极强的心理素质,就是因为他早年杀过人,他的心理素质不同于常人造成的。



再说张飞,就算他是卖猪肉的,可他还是个屠夫呢。屠夫在任何年代都不是一般人!因为屠夫的标准动作是捅脖子放血,还要找准猪的动脉,一刀下去,立刻要了猪命。张飞常年以此技能为生,对他后来使一把丈八蛇矛,捅人稳准狠,有很大的帮助。

捅猪是捅,捅人也是捅,都一样。

并且杀猪的人,还要会吹气褪猪皮,张飞肯定就在杀猪褪猪皮的过程中,练出来后来无敌肺活量,才能一声喝断当阳桥!

所以说,不要光看关羽卖枣(卖绿豆),张飞杀猪,就说人家是市井小贩。你哪里知道身边卖枣子的小贩子有没有杀过人?身边杀猪的屠夫会不会捅人?



再说了,古代又没有类似于现在的军校,除了一小部分幸运儿(如孙膑、庞涓)有师傅带之外,绝大多数的古代将领,都只能实战当中磨砺出一身武艺和行军布阵之才。比如韩信跟谁学过兵法?樊哙也是个屠狗的,卫青和霍去病的师傅是谁?又是谁教会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一代名将打仗的?

并没有吧,都是自学成才。

因此,就算关羽和张飞做过市井小贩,没有跟人学过武艺,但这并不妨碍二人在实战当中刷经验,自学成才,成为一代猛将!


Mer86


少有人一出场就牛逼的,都得有一个升级和胜汰的过程。 当时刘大领着关二、张三,兴许还有李四、王五。 首先这些人是刘备手下的小头目,一个通缉犯,一个小土豪,至少都有两下子,最起码打架是个高手,而且敢杀人。但要成为绝世名将,至少得过第四关。 第一关 关羽的成名战是斩颜良诛文丑,张飞的成名战是在当阳桥。在此之前有个不断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过程。李四王五兴许天赋更好,但战死了。剩下的关张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肯定能打。这时候,至少当个超级士兵是没问题了。这时候关张通过一系列的洗礼,成功突破了第一关。 第二关 这时候他们即使不能独立作战,但跟着领导带领队伍完成战术目标是没问题的。没过这关,就只能当超级保镖了。例如曹操的典韦许褚。 过了这一关,做的好的就是张飞和张辽,应该能进五子良将。这时候将领们面临的问题都比较单子,练兵 、带兵、冲锋等战术任务。至于其他的,一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第三关 之后再看天赋、性格、学习能力等等。张飞就基本止步这一关了,虽然万人敌,但只能是将才。 那第三关考验的是什么呢?就是战略。关羽很早就开始独自领兵,到了襄樊之战: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假节钺、主动发动大规模会战、利用天时、策动敌方不稳定势力,关羽已经是一个战略家级别的了。这时已经证明关羽拥有了很强的大局观,至少比吕蒙要强。 第四关 当然,关羽最后一关没过去。最后一关考验的是什么呢?政治、志向、大智慧。这一级别的就是曹操、刘备、诸葛亮了。 其实人的一生很有限,一步步过四关的几乎没有,曹操的初始关卡就是准备过第三关。韩信和诸葛亮首担大任就已经是准备冲刺第四关了。但这些都是天纵英才加上胸怀韬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小苏氪


首先,关羽、张飞绝非市井小贩,一个是行侠仗义的江湖豪杰,另外一个是古代垄断行业(屠猪)的经营者,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什么东西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而当时的关羽、张飞在遇见刘备之前,在当地都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人物,所以绝非仅仅的市井小贩;分析如下:

关羽,三国著名武将,一身武艺本领,笼络各方人马,大有江湖盟主气概;

关羽一身本领出自何人何门下,历史已经无法记录,毕竟正史都是要靠人书写的,并不是每个名人都能详细的记录下来,不论他这身本领如何习得,但凡古代大侠,其来历要么都是富豪门户,要么就是师出高门,关羽的历史记载已经不详,只说其家境贫寒,那么就能分析其必定与某名师有段缘分,所以才能习得一身本领(不要跟我说后来关羽带兵作战、使得一手大刀的武艺都是天生或者自己领悟的),而且关羽的师傅想必也是兵家大师,也传授过其带兵作战的谋略,从后来其带兵作战的水平远远高于张飞可以看出;

关羽在遇见刘备之前,因替人不平而惹了官司,为此而亡命天涯,但是其当时已经拥有一身武艺,在多年的亡命途中而不被捕,也可以看出此人心性之坚韧,当时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而其很快能够当上自卫武装的首领,让众人臣服,也是其绝非小人物出身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所以关羽的出道之前,一定师出名门,且多年的历练早就让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统军人物;

张飞,三国时期猛将,出场时的背景,地方豪门,家境殷实;

张飞,本身就是涿郡当地人,在当地颇有威名,通过经营垄断(卖猪肉)行业,成为了典型的爆发户,其名下有颇多庄田,后来卖肉只是他家的一部分产业而已,而古代能够经营卖肉生意的人家,都是在当地深受尊敬的人(可以参考水浒传中的镇关西、西汉的樊哙等),可以说能够在古代卖肉,那都是有一定背景的,毕竟这门买卖可以带来不少利润;

张飞在遇见刘备之前,平时就喜欢舞枪弄棒,自己也请教江湖大侠,通过后天的磨练,其也习得一身武艺,平时没事就喜欢打抱不平,其人嫉恶如仇,颇得乡里人敬仰,表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大老粗,但是谁曾想此人的心思也极为谨慎,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张二人偷袭曹操被击败走散之后,张飞到了古城,赶走了县令,在当地竟然做起了侦查断案之人,且在其为官上任的时候,颇得当地百姓的信赖,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张飞的人糙心不糙的一面;

从关羽、张飞二人在遇见刘备之前的经历,可以看出此二人绝非地痞流氓,也绝非市井小贩能比的,二人实力一个不仅能够成为刘备的手下大将,关键还能利用自己在当地积累的声望和经济实力,给刘备很大的帮助;


尖刀出鞘


张飞是几代杀猪卖肉,杀猪是家常便饭的事,杀猪嘛,快狠准3字,后面上战场只是换了个对象,一杆丈八蛇矛,要刺人心脏,绝对不会刺人手臂;关羽本来是个练家子,与乡里恶霸争勇斗狠,期间练就一身筋骨,打开任督二脉,上战场杀敌如切瓜砍菜。总结起来吧,就两句话“无它异也,唯手熟尔”。




宋生在深圳


你怎么知道人家没学过武艺?没学过兵法?

就像现在在“悟空问答”上回答历史类问题,是不是一定得是历史学家?历史学教授?历史博士?

还是像我这样,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工作性质与历史没什么联系,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读过两本历史书,或者连历史书也没读过,仅仅是在网上看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资讯,就跑过来分析、答题?

市井小贩,卖猪肉也好,卖草鞋也好,和学武艺、学文化、学兵法并不冲突。如果是出于兴趣的业余学习,有时候比被迫的专业学习,还更有效果呢。


栖鸿看红楼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不只是关羽,张飞,还有之前西汉时的猛将樊哙,周勃,东汉演义里的马武、岑鹏,和关,张同时代的典韦,许褚,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尉迟敬德,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存孝,周德威,岳飞抗金时的高宠、杨再兴,这些武将都是草根出身,平时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花钱拜师或去深山拜名师学盖世武功,但他们却被史书记载都是当时的“万人敌”。这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劳的,而上面包括关、张在内的诸位猛将,都是魁梧健壮的力量型选手,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除了像李存孝是先天神力外,其余均是干力气活干出来的,樊哙、张飞、典韦是杀猪的,关羽、尉迟恭是打铁的铁匠,这两项都是锻炼体力最佳的运动,比专业的武术力量训练更有效果,这是成为猛将的第一要素--超出常人的力量。

还有一句俗语“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细数数上面的英雄,有那个是胆小懦弱之辈。马武、许褚、杨再兴都是强盗响马出身,程咬金、黄巢是贩私盐的。这些在封建社会都是要杀头诛九族的营生,诸位英雄从良之前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主。这是成为猛将的第二要素--比常人更加胆大妄为。

有了这两项“本领”加身,再加上平时自己的实战锻炼,加上一点点攻防悟性,他们的武力值便直线上升。这些武将里,关、张并不算最厉害的,抛却演义里的夸张描述,正史上记载的武力值最高的应该是杨再兴,《宋史》记载:“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手杀数百女真铁骑兵,恐怕项羽在世也办不到。而这些武将里即便悟性不高的程咬金,凭借他的三斧子半技术,也能吊打隋唐时期“十八条好汉”之外的大多数职业武将。

三国时期是属于中国历史之上比较靠前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流派和武学系统,有的是军事战斗中非常实用的兵器技击术,传统技击术术其实并没有武侠小说传的那么邪乎,远没有什么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内功心法之类奇妙招法和内功,就算有,以诸位草根猛将的悟性,估计也领略不了。当时的武术应该叫“角术”“技击术”,很简单,一横一竖,一横代表关羽拿刀一砍,一竖代表张飞拿丈八蛇矛一扎,一次砍不到,扎不准就砍、扎两次,还有就是敌方拿兵器招呼过来,自己凭借超人的力量将对方兵器挡回去,他们从军后最多的也就是学学最基本的骑马、射箭、作战阵法什么的就能上战场了。

还有,古代史书记载著名武将的事迹时,对于其武艺的描述,也只是“善骑射”三个字,或者如水浒传里的描述“善使枪棒”,并没讲他的武功出处和所学门派,说明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武术流派产生,也没有江湖上的各种门派,最多有的是军队中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基本作战技法。

这一比下来,在战场之上最重要的就还是力气和胆子了,只要胆子大,敢冲,就那股子不要命的劲儿都能够震慑住对手,就像云龙兄说的那样,“狭路相逢,要敢于亮剑,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人,关键要有亮剑精神”。而偏偏关羽和张飞的胆子都很大,都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都敢和对方大战三百回合,敢于亮剑的猛人。随着他们作战行动的增多,积累的对敌攻防技巧和经验也相应增加。

张飞的职业是杀猪,想必地球人都知道猪是很重的,杀之前猪的挣扎力气是最大的,如果力气小的人是根本制不住猪的,而且东汉时杀猪时用的是老办法,先用铁条把猪捅个孔,再通过这个孔向猪的身体里吹气,把猪给吹大了之后再杀,方便剥猪皮,这对人不仅从力量上,对肺活量的要求也很大,肺活量大意味这交战时自己的耐力充足,长时间的战斗也不会把自己累垮。

而关羽在三国演义里则是卖枣子的,民间的说法是,在他老家运城打死豪强之前是打铁的铁匠,铁匠大家也一定不陌生,每天抡起八宝锤叮当叮当打个不停,而且铁匠不仅耗费力气,还是个技术活,打铁很讲究各种技法,对手法的灵活性要求很高,这就锻炼出了关二哥的超人力量和精妙的手法,将来使用起青龙偃月刀来才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说之后的关羽才能够耍的动他的武器,再配上疾如闪电的赤兔马,这样的他在战场之上自然是绰绰有余了。


这两个人的胆量更是不用说了,张飞一声怒吼吓退曹军六十里,关羽一个人就敢千里走单骑,视千军万马如草芥,他们两个人有着足够的胆量,再加上一身的力气,也不怪乎他们两个人能够成为当时有名的将领了!当然,这样的人在古代也是少数,所以古代“万人敌”的猛将屈指可数,而大部分的,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升斗小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