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清早起來,外面在下雨,一片朦朧。

我又開始糾結,究竟是開車上山,還是搭乘大巴。對山路原本就充滿敬畏,再加上綿綿細雨,安全因素需要考量。

向酒店酒店服務員打聽路況,他們給了我很大有信心,決定按計劃開車上山。

登峨眉山有三條路線,沒有一條能走遍全部名勝,途中需要有許多折返,這還是經過了旅遊開發者和遊客們長期優化的結果。因此,不要說賞遍陰晴雨雪,就是這些景點全走一遍,也要一週的時間,這對於習慣了打卡和快餐的當代人來說實在是一種奢望。

傳統的路線一般是從報國寺步行到萬年寺,再從萬年寺登金頂。這條路是專為登山發燒友設計的,中途要住宿一夜,第二天才能達到金頂,一路上的風光最美,寺廟、文物也最多。

如果早幾年的話,我肯定會選擇這條線路步行,但人到中年以後,已經少了那種銳氣,首選開車進山的路線,一來是時間更快,二來是怕體力不支,三來是已經習慣了快餐式的行程,還有,開車穿過風景,也別有一番趣味。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細雨峨眉處處煙

從車行入口駛入,一公里左右的平坦之後便開始盤曲上山。

兩側的山體高峻,樹木蔥蘢而茂密,谿谷流泉奔湧,公路依山勢而婉轉,隨水流而回環,幾十米就是一道彎,每轉一道彎就會展現出一幅不同的畫面,車行其間,如遊畫中,再加上細雨濛濛,薄霧漫漫,感覺清遠幽深,有時候甚至想,隨處停下車子,喝一杯茶,品一品這靜謐的畫意。

風景讓人心神舒暢,也就減輕了對山路的不安。點上一支菸,讓自己完全放鬆下來,收音機調到一個四川本地的頻道,信馬由韁一般勻速前行,看著眼前林木、山石、溪谷、雨霧倏然而過,彷彿白駒過隙,隱隱又生起一些感嘆。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人生幾十年,被時間裹挾著向前、向前、再向前,有時候想停下來少息片刻卻身不由己,許多的風景交臂之間即成往事,等到回首悵望,早已遙不可及,漸行漸遠漸無窮。佛說,世間萬象,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真相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卻看不破,即使看不破了,也捨不得,放不下,這就是所謂的執迷不悟吧。

佛法要修,更要行,行得多,走得遠,有時候就會頓悟片段,那種體會與文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就像是穿過雨霧看到晴天,破了文字障,心地裡也會豁然開朗起來,而這種豁然開朗正是漸悟的積累,如我這般下根下智之器,正需要由這點點滴滴的積累,才能匯成智慧的流泉,就如同這漫漫的細雨,從天空落下,從山坡匯聚到山谷,由山谷穿行溪澗,直到山下奔湧而出,才能形成大江大河的滔滔不絕。

由於天空陰沉,山路又不停地盤繞,在車裡根本辨不清方向,憑著老司機的感覺,大致先向北蜿蜒,然後開始漸行漸高,好像繞到了山後。

路邊還有一些村落,農家樂之類的屋舍也不少,與各地無異,毫無特色。

車速很慢,大約四五十碼的樣子,走了近一個小時,翻過一道較大的山樑,轉入向偏南的道路,不遠處就是風景區的真正入口——零公里。

從山樑由上轉下的那一刻,眼前的風景一片開闊,真的是豁然開朗。連綿的細雨被甩在了身後,漫天的雲霧也無影無蹤,晴朗的天空蔚藍而高遠,一團團濃重的雨雲在藍天下正卷甲而行。

零公里是一塊山間盆地,四周群山環繞,中間空曠而平坦,經過剛從從山下上來的一段雨霧天氣,到這裡彷彿就進入了神仙境界,感覺別有洞天。極目遠眺,盆地谷底的似乎被一層渾濁的煙霧籠罩著,那大概就是所謂的紅塵了。

從這裡向下,是重濁的娑婆世界,向上就是華嚴聖地,這或許就是零公里的寓意吧。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理解的。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零公里起步

在零公里處買票,這才真正進入峨眉山風景區。收音機的信號變得十分不穩定,而路邊的風景卻更加新奇明麗。

有很長一段路,一直能看到右邊山谷盆地的風景,而左側的山坡也變換了樹裝,高大的喬木比山下更加挺拔,灌木漸漸稀疏,使目力所及的景深更有層次變化,地表的青苔則處處可見。

峨眉的盤山路其實非常平緩,大部分路段都是兩面依山,即使從零公里以後,很多路段仍然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基本沒有特別陡峻的崖壁,所以,只要保持低速上行,既賞心又悅目,人的精神會隨著景物的轉換越來越興奮,就像天工在你眼前慢慢展開一卷畫軸,移步換景,漸入無窮之境。

又走了大約四十多分鐘,眼看著自己穿越了雲層,一開始可以平視遠處的雲朵,再走不遠,白雲已經在山路之下了。

那種感覺確實很好,超凡脫俗,看著雲團覆蓋著山谷和盆地,紅塵已遠,青天在望,身在青雲之上,飄飄然若遊仙界。我遊歷過五臺、九華、普陀,只有在峨眉山中,體會到了那種超脫紅塵、直上青雲的境界,那種感受無以言表,卻又歷歷分明。

剛剛有了一點飄飄然的感覺,就已經到了雷洞坪。這是遊客駕車的終點,再往上就要全憑腳力了。

從雷洞坪登頂

外面山風十分清涼,原本只穿了一件T恤,不得不再罩一件襯衣。

雷洞坪是一塊人工開出的平地,無論走哪條路上山,都要在此彙集,由此向上前往接引殿,可以選擇乘坐觀光纜車,最後到達金頂。

開了近兩小時的車,決心步行登頂,享受一下登山之樂。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到達雷洞坪之前,天色就變得明朗起來,大概是從山後轉到山前的緣故,陽光燦爛,天空碧藍,白雲純淨無瑕,與山下完全是兩個世界,這在今人看來已經反差巨大,對於經歷更加崎嶇險難山路的古人來說,當然有天壤之別,基於這樣的反差而產生神仙之想,就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了。

沿著石階山路,穿過一段攤販叢林,各種小吃的味道撲面而來,感覺有些重濁難忍。山上的空氣太清新,山間的景色太清逸,這種人間煙火的味道就顯得有些粗惡,只好快行而過,迅速登上接引殿。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從前,朝山的人們大約要經過兩天時間,才能步行至此。到達這裡,表明普賢聖境已經不遠,也說明香客的虔誠可嘉,修一座接引殿既可以讓人歇腳,得到普賢菩薩加持,然後再接再厲,走向金頂華藏。

過了接引殿,便是一段段的石階,看上去十分陡峻,只登了不足百數,渾身已經開始發汗。

脫去襯衣,重新換上T恤,仍然汗流浹背,每登三十級左右就要停下喘喘氣,擦擦汗。

從運動衛生的角度來說,運動出汗有助於排除體內的垃圾和毒素。而從傳統醫學來說,在大汗之後,要防止山風侵入,否則反而有百害。站在修行的立場,出汗排出的還有種種雜念,可以讓人把心思完全專注於登山,制心一處,念頭不亂,在山下還種種滋生的雜念,在攀登的過程中完全空掉,只有一個念頭,向上、向上、精進向上,執此一念,就已經臻於普賢境界。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接近山頂,天空越加湛藍,幽遠深邃,透過高大的林木,陽光在石階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遠處的雲團已經變成光鮮的白色,完全遮斷了山下的紅塵。空氣新鮮,能感覺到周圍的樹木在佈施充滿蓬勃活力的氧氣,每一次呼吸都讓人氣機充滿,儘管山路難行,卻並不感覺疲勞,反而有一種力量被激發,推動著自己奮力的前進,每登上一段石階,就會感受到一種昇華,整個生命都變得興奮而愉悅。

峨眉主峰海拔三千多米,而從雷洞坪到金頂的距離也有一千米左右,加上山路曲折,山路陡峻,走了將近九十分鐘分鐘,感覺用盡了全部的氣力,肚子裡空空乳液,腦子空空如也,所有的雜念都被排空,整個人幾乎都空掉了,這時,終於看到了光華四射的金頂。

古人將普賢菩薩的道場修建在這裡,從山下一步一步上來,小雨洗去浮塵,清新的山間空氣滌除心肺間的積澱,一路的大汗淋漓又蕩盡種種塵勞,喝的是山間清泉,吃的是粗茶淡飯,懷著一顆求道之心,不辭勞苦到達金頂,整個身心已經洗濯一新,雖然未必能脫胎換骨,卻也稱得上洗心革面,猛然抬頭,望見金頂上普賢金色寶相,心底會油然產生一種如歸的激動,就像遊子看到了久別的父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這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此前遊歷五臺、九華、普陀,雖然也感覺無比殊勝,獲益匪淺,但只有這次來到峨眉金頂,看到普陀金身晃耀的時候,激動得要流淚,就連此刻寫下這段文字,仍然滿懷感恩,充滿對普賢境界的嚮往。

在內心充滿感動的那一刻,我看清了自己這幾年積累的成績,讀經、朝山,在那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普賢菩薩的印證,說明已經走上了正修正念之路,人生的方向已經校正到朝向普賢境界,這就更堅固了對普賢菩薩願行的信心。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金頂華藏

來到金頂,仰望普賢菩薩金身,沿著三重玉石臺階恭敬禮拜。

石階兩側,雕塑有白象和法輪,藍天白雲映襯,松柏花木烘托,每向上一步都如登三十三天,單純到只有禮敬普賢一個念頭,心口唸念不離普賢十大行願,直到金頂平臺普賢像前。

普賢菩薩金身晃耀,端坐六牙白象,寶相四面,象徵普度十方,頭上出頭,示人別具法眼,面含慈悲,儀態莊嚴,不管陰晴雨雪,雲捲雲舒,堅固不動,以無量方便善巧,接引娑婆有情。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最早深入瞭解普賢菩薩行願是十幾年前,南懷瑾先生著述的《修佛者的基本信念》,完整地闡釋了《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奧義,在我心中植下了嚮往普賢境界的種子,並且發心讀誦《華嚴經》。

後來,在北京西山八大處請回一部《華嚴經》,不久又請回一部註釋本《華嚴經節本》。次年,讀誦了《華嚴經》節本,全本華嚴至今沒有滿願。

這次遊歷峨眉之前,從春季就開始誦讀《入法界品》,以清淨身語意。如今站在金頂之上,滿懷對普賢菩薩及十方三世諸佛的感恩、讚歎,恭敬禮拜,圓滿了禮敬普賢菩薩道場的心願,也圓滿了朝拜四大菩薩道場的大願,福報無比殊勝。

在普賢菩薩前禮拜之後,順時針繞像七匝,心口不離普賢菩薩的名號和十大行願,感覺身心輕安,天空中祥雲踴躍,彷彿十方天人同來參禮,齊聲讚頌普賢功德。

普賢菩薩的功德,四大菩薩的功德,乃至無量無邊佛菩薩的功德,無不獲得十方諸佛齊聲讚歎,盡未來劫不能窮盡,讚頌普賢的功德,乃至讚頌一切菩薩、十方諸佛的功德,也因此無比殊勝。

繞像七匝,然後朝禮華藏殿。華藏殿通體鎏金,金碧輝煌,門匾藍底金字,是樸初老所題,莊嚴而醒目。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在華藏殿行禮,佛前供養了一方岫玉,是特地帶來供養普賢菩薩的,但願以此微博的供養,與峨眉山、與普賢菩薩永結法緣,生生世世得普賢菩薩加持、護佑,早日圓滿普賢行願。

華藏後殿是一組高臺階,供奉著十方佛菩薩,神秘而莊嚴。峨眉山有密宗的文化,普賢菩薩與密宗有大因緣,因此,這裡大概也借鑑了密宗的供養法。

華藏殿後面,是一座鎏金四方亭,那就是金頂。普賢菩薩像、華藏殿、金頂殿,這一組建築全部鎏金,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金碧輝煌,彰顯出華藏世界的高貴、富麗、殊勝。

金頂的設計是一位現代設計大師的傑作,那位大師也是南懷瑾先生的學生,致力於莊嚴道場,有許多功德鉅作。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在金頂四方亭下,席地而坐,打開《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恭敬讀誦。這是最為難得殊勝的一刻,在峨眉金頂,普賢菩薩道場,誦讀普賢菩薩行願品,我相信這就是前生前世累積的福田,否則,決不能有如此殊勝的果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首《開經偈》是唐朝武則天女皇所作,當時《華嚴經》剛剛譯成,武則天憑藉深藏於阿賴耶識的智慧作此偈頌,千百年來引導著善男信女,深入經藏,尋求一真法界。

在金頂上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心一意,唸誦的聲音發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印入阿賴耶識,隨著清風白雲傳遍十方法界,與十方人天同此一念,同此一心,同此一聲,讚歎普賢菩薩,讚歎十方諸佛。

那一刻,清清楚楚地證得了與普賢菩薩的無盡因緣,發願生生世世朝禮普賢菩薩。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

《華嚴經》,全稱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漢傳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後漢以來不斷有節譯傳入我國,隋唐時期達到鼎盛。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曾經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祖成道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含攝一切法門。

據唐代華嚴宗祖師法藏和尚《華嚴經傳記》記載,《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傳回人間的。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的華嚴經,分上中下三部,上部與中部卷帙浩繁,偈頌無量無邊,非凡力所能受持,因此,隱而不傳,只講其中的第三部帶回人間,這就是包含十萬偈、四十八品的《華嚴經》。也有一些大德為了幫助世人理解,將世傳的華嚴經稱為上部與中部華嚴的綱目。

華嚴經雖然出自於古印度,但影響並不十分廣泛,直到傳入我國,受到皇家尊崇,華嚴宗以此經為根本,才使教義發揚光大。,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句偈: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國流傳的《華嚴經》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實叉難陀受武則天女皇之請,從於闐攜《華嚴經》梵文本入唐,從武周證聖元年(695)三月,於長安遍空寺開始翻譯,至聖歷二年十月完成。

翻譯期間,武則天親自光臨譯場,題寫品名,為華嚴的翻譯提供了無盡的皇家支持。

八十華嚴的漢譯本,文辭流暢,義理周詳,武則天親自創作《開經偈》,以示尊崇,再加上法藏祖師的弘揚,因此,流通極廣,也成為華嚴宗的主要經典。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四十華嚴只有《入法界品》一品,這一品佔了《華嚴經》的四分之一,其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和《普賢菩薩行願品》廣為流傳,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廣泛。

《華嚴經》所講的華藏世界,有三位聖者,即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稱為華嚴三聖。

毗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代表法身。普賢菩薩,居於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鄰於極聖,故稱賢,因此,普賢菩薩的道場才建立在峨眉之巔的金頂之上,這本身就蘊含著佛法的妙義。

普賢菩薩的行願最為廣大,所以一般尊稱為大行普賢,主要就是依據《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講的十大行願: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第四、懺悔業障;第五、隨喜功德;第六、請轉法寶;第七、清佛駐世; 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迴向。若能按照十大行願次第相續,力行不輟,就可以完成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如同從山下不斷攀登,最後直到金頂,見到無限風光。

普賢十大行願之所以流傳廣泛,就在於易於實踐,每個人都可以身體力行,也許不能始終行願全部完滿,但總有幾條能夠做得到,這對於普通人的修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比如我這次峨眉之行,就包括了李敬諸佛、稱讚如來的功德,雖然沒有那麼光大,但點點滴滴的積累,就會匯成無盡的寶藏。

峨眉山的煙雨,普賢菩薩的行願


圓滿

誦經完畢,在金頂之上悠然漫步。天空湛藍悠遠,四周白雲翻湧,浩瀚如海。

平時看雲,都是從下向上仰望。在金頂看雲,是從上向下俯瞰,向遠處眺望,能夠清楚地看到,雲層由下向上升騰奔湧,有時凌霄直上,有時陡立面前,變幻莫測,氣勢磅礴。

隨著雲層陡然立起,捨身崖外的雲霧越發濃重,很快就變成茫茫一片,將山林隱沒在無邊的雲海之中。這雲霧升騰變幻的景象,恰似如來演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若過眼煙雲。

剛剛還晴朗的天空很快陰下來,空氣中溼漉漉的,皮膚能感覺到水汽清冷,又一場甘露法雨即將降臨,這就是普賢菩薩幻化出的法雨,讓我們懸崖止步,回頭登岸。十方世界,處處都是華嚴藏,處處都是華嚴法。

拜別金頂,雨霧更濃,依依回望,普賢金身漸遠漸朦朧。

來到纜車站,已經開始落雨。坐上纜車,穿行在雨霧中,能見度最多三五米,有時候遇到濃霧,只看到灰濛濛一片,連下面的樹影也看不到。

其實,娑婆眾生生都是行在雲裡霧裡,看不清方向,也看不清本來面目,糊里糊塗地輪迴於六道火宅,就像此刻雨霧中穿行,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也不能自己做主。

這種時候,要我們自己心下明白,要離這個苦,找到自性的光明。

從雷坪洞登頂走了近兩個小時,下來只用了十分鐘,真是從善如登,下行如流。

回到雷洞坪,雨下得正密,向上再望金頂,早已一片茫茫。又回到了凡間,剛才還明明白白、輕輕明明的心境漸漸消退了,那種純一無雜的普賢境界也淡了,心中有些悵然若失。

過去修道的人一定要入深山,就是要讓內心始終保持那種空靈、淡薄,直到那種境界完全成熟了,不再褪失,才算修成,才能下山,才能度眾。

在金頂的時候,眼裡是普賢,口中念普賢,心裡想普賢,念念都在普賢,呼吸的空氣都是清涼的。下到雷洞坪,又是熙來攘往的眾生,叫賣的商販,兜攬生意的導遊和私家車主,普賢菩薩的靈明境界就保持不住了,只能努力提起念頭,努力保存心中那一念靈明。

開車下山,很快就下穿雲層,山谷裡的人間煙火味又漸漸濃起來,那種重濁的煙火氣非常強烈。

峨眉之行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