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圍魏救趙背後的陽謀:先等魏破趙,再圍魏首都,同時削弱魏趙兩國

梁惠成王十六年,魏國因為趙國打了自己的小弟衛國,身為老牌霸主國的魏國覺得趙國這是在跟自己挑釁,魏王很憤怒,難道我不要面子的嗎?

於是,他毅然出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 ,取漆富丘,城之。

趙成侯這下子慌了,在他看來,自己本來只是外出打打野怪,混混經驗,結果卻惹到幕後Boss,人家直接來推水晶了……

趙國心知自己這波操作血虧,但事後諸葛也沒有意義,眼下的危機還是需要解決的。眼看線上被打崩了,家都快沒了,趙國只好呼喚外援代打了:齊國、楚國爸爸救我!


圍魏救趙背後的陽謀:先等魏破趙,再圍魏首都,同時削弱魏趙兩國

【配圖】

一、齊國:別慌,等你打不贏了,我再全軍出擊

齊威王收到趙成侯的求援後,他將大臣們召集到一起,討論這次該不該救趙國的問題:“救趙孰與勿救?”

鄒忌首先發言:“不如勿救。”

段幹綸反對道:“弗救,則我不利。等到魏國兼併了趙國後,對於我們齊國而言,威脅便更大了。”

齊威王被說動了,就在他打算出兵去救趙時,段幹綸又發言了:咱們就這樣去救趙國實在沒什麼意思,不如南攻襄陵,等魏國打下邯鄲後,看到自己被偷家了,肯定會回來收,到時候咱們以逸待勞,既打擊了趙國,又削弱了魏國。

《戰國策·卷八·齊策一·邯鄲之難》: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

圍魏救趙背後的陽謀:先等魏破趙,再圍魏首都,同時削弱魏趙兩國

【配圖】

二、孫臏:救人就像勸架,強行勸阻不如乘虛而入

齊王救趙的部隊分為兩路,一路攻打襄陵,另一路由田忌和孫臏負責。

《資治通鑑·卷二》: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

按照傳統的軍事救援行動思路,田忌應當是率領軍隊奔赴邯鄲,與趙國守軍聯合起來擊敗魏國。

但當時,齊國內部既然討論了疲魏削趙的計謀,齊國這邊在救人時,無論是救人的思路和出現的時間點都需要好好考量了。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惠王十八年(應為十七年),邯鄲降。齊敗我桂陵。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這條一石二鳥打擊兩個競爭對手的計策,在偶然和意外的合作下,得到了施行。

圍魏救趙背後的陽謀:先等魏破趙,再圍魏首都,同時削弱魏趙兩國

【配圖】

等到魏國攻下了趙國首都邯鄲後,留給齊國的目標,便只剩下如何在保住趙國使其不徹底亡國的基礎上,將魏國主力引到設計好的包圍圈上了。

孫臏對田忌說: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

這是一條陽謀,按照孫臏的思路去看,魏國和趙國的精銳都出動了,無論雙方誰勝誰負,勝的一方都是疲憊之師。

而且,此時的魏國實力遠遠強於趙國,這一戰的結果多半是魏國取勝,齊國只要把握好這個時間點,分兵兩路,一路攻打襄陵,一路奇襲魏國都城大梁,魏國主力必然回援。


圍魏救趙背後的陽謀:先等魏破趙,再圍魏首都,同時削弱魏趙兩國


【配圖】

魏國和趙國雙方打得正歡樂的時候,殊不知,齊國已經把他倆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資治通鑑》: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資治通鑑·卷二》

【2】《史記》

【3】《戰國策·卷八·齊策一·邯鄲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